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 压强 章末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 如图所示现象中,属于减小压强的是( )
2. 如图(1)所示,静止时U形管两侧液面相平,下列选项包含图(2)中所有合理情形的是( )
A. 乙、丁 B. 甲、丙 C. 乙、丙 D. 甲、丁
3. 下列各图不属于连通器的是( )
4. 如图所示,一辆在高速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汽车对路面的压力与路面对汽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 关闭发动机后,汽车能继续前进,是由于受到惯性的作用
C. 汽车尾部的气流偏导器做成上平下凸的形状,其作用是使汽车获得向上的升力
D. 座位上的安全带又宽又软,是为了减小对人体的压强
5. 如图所示为托里拆利实验的装置图,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将玻璃管稍微倾斜,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变小
B.将玻璃管稍微向上提起但没有离开液面,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变大
C.向槽中继续注入少量水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变小
D.换用更粗一些的等长玻璃管,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不变
6. 2016年4月20日下午,甘肃酒泉瓜州县渊泉小学正在举行运动会,塑胶运动场上突然刮起龙卷风,将一名小学生卷起,如图所示.龙卷风是高速旋转的气流,它能把地面上的人、动物或物体等“吸起”卷入空中.龙卷风能“吸起”物体的原因是( )
A.龙卷风内部的压强远小于外部的压强
B.龙卷风内部的压强远大于外部的压强
C.龙卷风使物体受到的重力变小
D.龙卷风使物体受到的浮力变大
7. 如图所示,在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过程中,将液体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水中,下列做法能够使压强计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减小的是( )
A.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B.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向下移动一段距离
C.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在原位置转动180°
D.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同样深度的盐水中
8. 如图甲所示,将双面吸盘小的一面紧贴在竖直玻璃上,挂上锅铲后静止;如图乙所示,将该吸盘大的一面紧贴在竖直玻璃上,挂上同一锅铲后静止,从图甲到图乙 ( )
A.吸盘对玻璃的压力变大,玻璃对吸盘的摩擦力变大
B.吸盘对玻璃的压力变大,玻璃对吸盘的摩擦力不变
C.吸盘对玻璃的压力不变,玻璃对吸盘的摩擦力变大
D.吸盘对玻璃的压力不变,玻璃对吸盘的摩擦力不变
二、填空题
9. 如图装置可以用来研究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打开阀门,水流经过该装置时,可观察到a、b两管口均有水喷出,且______管口喷出的水柱更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小明为家中的盆景设计了一个自动供水装置.如图所示,用一个塑料瓶装满水倒放在盆景盘中,瓶口刚刚被水浸没.当盘中的水位下降到使瓶口露出水面时,空气进入瓶中,瓶中就会有水流出,使盘中的水位升高,瓶口又被浸没,瓶中的水不再流出.
(1)该装置是否利用了连通器的原理?________(填“是”或“不是).
(2)盘中的水由于________(填物态变化)而下降,瓶内水由于______________而下降.
(3)当瓶内水不再下降后,位于瓶口的A点压强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1. 如图甲所示,钢制的圆柱展示台,底面积S=1 dm2,另一个为钢制的圆台零件,上底面积S1=3 dm2,下底面积S2=12 dm2。把零件分别按图乙和图丙所示的方式静置在展示台上,两物体的轴在同一直线上。图乙中零件对展示台面的压力为F1,压强为p1。图丙中零件对展示台面的压力为F2,压强为p2。F1 F2,p1 p2。(均选填“>”“=”或“<”)?
12. 如图所示,质地均匀的长方体重7 N,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0.01 m2,则它对桌面的压强为 Pa;竖直切除该物体右侧的阴影部分,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强会 ,桌面受到的压力会 。(后两空均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13. 质量为100 g、底面积为20 cm2的密闭圆台薄壁容器中盛有500 g水。将容器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如图甲所示,容器内水深h为20 cm,则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 Pa,容器对桌面的压强为 Pa。现把它倒置过来,如图乙所示,则水对容器底的压强 ,水对容器底的压力 ,容器对桌面的压力 ,容器对桌面的压强 。(后四空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g取10 N/kg)?
14. 首先测定大气压值的实验是____________实验;标准大气压等于________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氢气球升到高空时会破裂,其主要原因是高空的大气压比较________(选填“高”或“低”)。
15. 如图所示,水对试管底部产生的压强为 Pa。如果将试管由竖直变为倾斜且与水平方向成30°夹角,则试管底部受到水的压强会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g取10 N/kg,ρ水=1.0×103 kg/m3)
16. 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上有两个由同种材料制成的均匀正方体金属块甲和乙,其密度为3×103 kg/m3,它们的棱长之比为1∶5,甲的边长为0.1 m,则甲和乙的质量之比m甲∶m乙= ,甲对地面的压强p= Pa,若乙沿竖直方向切割一部分叠放在甲的正上方,此时甲、乙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则乙切去的厚度为Δd= cm。(g取10 N/kg)?
三、实验题
17. 如图甲所示,容器中间用隔板分成大小相同且互不相通的A、B两部分,隔板下部有一圆孔用薄橡皮膜封闭。橡皮膜两侧压强不相等时,它会向压强小的一侧凸起。小芸同学用该装置做“探究液体压强是否跟液体密度、液体深度有关”的实验。
(1)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应保持容器中A、B两侧液体的________相同。
(2)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的关系”时,小芸同学在A、B两侧倒入深度不同的水后,实验现象如图乙所示。由该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在液体密度相同时,液体深度________,液体压强越大。
(3)请从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实验过程的可操作性、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等方面写出一条评估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小聪学习了固体压强后,爱动脑筋的他想探究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液体内部压强究竟有哪些特点,小聪进行了大胆猜想:
猜想1:液体内部可能有压强
猜想2: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可能与方向有关
猜想3: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可能与液体深度有关
猜想4: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小聪在老师的帮助下找来了一些实验器材,设计并完成了实验探究.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前,要通过调试,使压强计U形管两边的液面________,小聪在调试时发现,用手指不论是轻压还是重压探头的橡皮膜时,U形管两边液面几乎没有变化,如图所示,说明该压强计________(选填“漏气”或“不漏气”).
(2)为了验证猜想1,小聪把探头放入水中,再观察压强计U形管两边液面是否有________来判断探头处是否受到水的压强.
(3)在验证其余猜想的过程中,小聪收集到如下表中的数据,根据表中的数据:
序号 液体 深度
h(mm)
压强计
橡皮膜方向 液面高度差(mm)
1
2
3
4
5
6
7
水
酒精
20.0
40.0
60.0
60.0
朝上 18.5
朝下 18.5
朝左 18.5
朝右 18.5
朝上 36.8
朝上 54.6
朝上 43.5
①比较序号1、2、3、4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②为了验证猜想3,小聪完成的实验操作应该是表中序号为________的实验.
③比较序号6、7两组数据,可得出液体的压强与液体________有关.
(4)小聪在实验中主要用到的研究方法有转换法和____________法.
四、解答题
19. 如图所示,足够高的薄壁圆柱形容器甲、乙置于水平桌面上,容器甲、乙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强相等。容器甲中盛有水,水的深度为0.08 m,容器乙中盛有另一种液体。(g=9.8 N/kg)
(1)若水的质量为2 kg,求容器甲中水的体积V水。
(2)求容器甲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水。
(3)现往容器甲中加水,直至与容器乙中的液面等高,此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大了196 Pa,求液体乙的密度ρ液。
20. 国家制定载货车辆对地面的压强控制在7×105 Pa以内.一辆在水平路面行驶的货车,车与货物总质量是1.3×104 kg,车轮与地面接触总面积是0.13 m2.
求:(1)货车对路面的压力是多少?
(2)货车对路面的压强是多少?是否超过标准?(g取10 N/kg)
21. 如图所示,一个底面积为2 m2的圆柱状容器,装有适量的水.现将一个底面积为0.5 m2、体积为5 m3的物体A放入其中,物体A漂浮于水面上.当再给A物体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大小不变的力F以后,A物体最终恰好浸没于水中静止,此时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强增大了1×104 Pa.则:
(1)A物体浸没水中静止时容器底部所受到的压力增大了多少?
(2)A浸没于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为多少?
(3)A物体受到的重力为多少?(g=10 N/kg)
(4)从A物体漂浮水面到浸没水中静止过程中力F做了多少功?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 压强 章末综合训练-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D
2. 【答案】B 【解析】甲、乙两图中,由于气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因此可以判断U形管有气体经过的一段压强变小,另一端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把管中的液体向下压,故甲图中右侧液面升高,乙图中左侧液面升高,故甲图正确;丙图中左端充气,因此压强增大,右侧液面升高,丁图中左侧抽气,因此左端压强减小,左端液面应上升,故丙图正确.故选B.
3. 【答案】C
4. 【答案】D 【解析】汽车对路面的压力和路面对汽车的支持力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于两个物体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A错误;关闭发动机后,汽车能继续前进,是因为汽车具有惯性,惯性是一种性质,不是力,不能把惯性说成受到惯性作用,B错误;汽车尾部的气流偏导器做成上平下凸的形状,是让偏导器上方的压强大于下方的压强,使汽车高速行驶时,对地面的压力更大,C错误;座位上的安全带又宽又软,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积的方式来减小压强的,D选项正确.故选D.
5. 【答案】D
6. 【答案】A
7. 【答案】A [解析] 液体内部压强的测量仪器是压强计,被测液体中某处的压强大小就是通过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来显示的。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则其浸入液体的深度减小,由液体压强特点可知,此时压强减小,压强计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减小,所以A正确。B项和D项做法会使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增大,C项做法不改变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均不符合题意。
8. 【答案】B
二、填空题
9. 【答案】b b管下方的管径大,液体流速小,压强大,所以喷出的水柱更高
10. 【答案】(1)不是 (2)蒸发 进入了空气(或答瓶内气压增大等合理均可) (3)不变
11. 【答案】= =
[解析]零件对展示台面的压力等于零件自身的重力,所以F1=F2;乙、丙两图中展示台面所受压力的受力面积相等,根据p=可知,p1=p2。
12. 【答案】700 变小 变小
13. 【答案】2000 3000 变小 变大 不变 变小
14. 【答案】托里拆利 760 低
[解析] 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首先完成测定大气压值的实验。标准大气压能够支持760 mm高的水银柱,即标准大气压相当于760 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氢气球升空过程中,球外的大气压强越来越小,造成球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气球体积会逐渐增大,最终会胀破。
15. 【答案】1000 减小
16. 【答案】1∶125 3×103 1.6
[解析]由题知,甲、乙棱长之比为L甲∶L乙=1∶5,可得其体积之比==,因为金属块甲和乙是由同种材料制成的,所以其密度相同,设为ρ,则其质量之比m甲∶m乙==1∶125。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ρgh,则甲对地面的压强p甲=ρgh甲=3×103 kg/m3×10 N/kg×0.1 m=3×103 Pa。因乙沿竖直方向切割一部分叠放在甲的正上方后,甲、乙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即p甲'=p乙',因p甲'==+=ρgL甲+=ρgL甲+g=ρgL甲+g=ρgL甲+25ρΔdg,
乙仍然为柱体,则p乙'=ρgL乙=5ρgL甲,
所以ρgL甲+25ρΔdg=5ρgL甲,
则Δd=L甲=×0.1 m=0.016 m=1.6 cm。
三、实验题
17. 【答案】(1)深度 (2)越深
(3)对不透明液体,不便观察(或由于容器壁、隔板无刻度,不易测准A、B两侧液体的深度,或橡皮膜的弹性好坏影响实验效果等)
[解析] (1)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应保持容器中A、B两侧液体的深度相同。
(2)在液体密度相同时,液体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18. 【答案】(1)相平 漏气 (2)高度差 (3)①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② 1、5、6 ③密度 (4)控制变量 【解析】(1)实验前,要通过调试,使压强计U形管两边的液面相平,以方便实验数据的测量.按压橡皮膜,压强计U形管两边的液面几乎没有变化,说明有外在的空气补充进来,使内外气压平衡,则该压强计漏气.(2)当橡皮膜受到压强作用时,两管内液面产生高度差,压强越大,两液面高度差越大,因此由两管内液面的高度差可知被测压强的大小.(3)①由1、2、3、4的数据可知,液体的密度和深度不变,橡皮膜面向不同的方向,液面的高度差不变,即所受的压强相等.②要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液体深度的关系,就要控制液体的密度不变,改变深度,故选1、5、6;③ 6、7中,液体的深度相同,密度不同,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不同,故可得出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4)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有多个因素,在探究时要运用控制变量法.
四、解答题
19. 【答案】
解:(1)水的体积V水===2×10-3 m3。
(2)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水=ρ水gh水=1.0×103 kg/m3×9.8 N/kg×0.08 m=784 Pa。
(3)由p水=ρ水gh水可得,Δh水===0.02 m,
h乙=h水+Δh水=0.08 m+0.02 m=0.1 m。
开始的时候,甲、乙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强相等,则ρ水gh水=ρ液gh液,ρ液====0.8×103 kg/m3。
20. 【答案】
解:(1)货车对路面的压力大小等于车与货物的总重,即
F=G=mg=1.3×104 kg×10 N/kg=1.3×105 N.
(2)货车对路面的压强为:
p===1×106 Pa>7×105 Pa.所以已经超标.
21. 【答案】
解:(1)ΔF=ΔpS容=1×104 Pa×2 m2=2×104 N
(2)F浮=ρ水gV排=ρ水gV=1.0×103 kg/m3×10 N/kg×5 m3=5×104 N
(3)GA=F浮-F=5×104 N-2×104 N=3×104 N
(4)Δh===1 m
Δh排====4 m
W=Fh=F×(Δh排-Δh)=2×104 N×(4 m-1 m)=6×104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