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复习)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本课题在学生熟悉了金属和金属材料的用途以及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介绍了地球上及我国的金属资源情况、铁的冶炼、化学方程式中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金属的腐蚀和防护,以及金属资源的保护等,既有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又有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等情感领域的内容。
“铁的冶炼”是本课题的重点。“金属资源的保护”重点是有关铁的锈蚀以及保护的“活动与探究”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常见的金属(铁、铝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3)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在对例题的探讨中,提高分析问题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锻炼思维的敏捷性。
(2)通过习题变式,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密切联系生活,让师生在亲切自然、愉快的氛围中交流,产生共鸣,学习知识。
(2)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相互协作意识,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及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及落实
(1)通过讨论、变式训练等方式,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同时落实炼铁方法、含杂质计算、金属锈蚀条件及防护等基础知识;
(2)通过信息的搜集、交流与思考,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及关心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2、教学难点及突破
通过对生活、生产、科研中一些化学问题的发现、提出、探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互相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四、教学过程
[引入]观察铁生锈实验
[知识回眸]
[变式拓展] 1.在研究“铁生锈的条件”的实验中,某兴趣小组对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请把实验报告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铁生锈条件的探究。
【实验内容】取3段光亮无锈的细铁丝,绕成螺旋状,放入3支干燥洁净的试管底部,进行下列实验,实验要保证有足够长的时间来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实验①②无明显现象,实验③中铁丝生锈,且试管内空气体积减小。
【实验结论】铁生锈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 和 发生反应的结果。
【实验思考】
(1)当铁丝足量,时间足够长,实验③进入试管内的水的体积约占试管体积的 。
(2)该实验创新之处在于:可根据铁丝表面的铁锈和 两种现象来判断铁丝反应进行的情况。
(3)用完的菜刀要擦干存放,理由是 。
(4)铝比铁活泼,但铝难腐蚀,原因是 。
[知识回眸]
[变式拓展]2.右图为高炉炼铁的示意图。根据示意图可归纳出:
⑴高炉炼铁的主要原料是 ;
其中焦炭在高炉炼铁时的作用之一是产生高温,另一作用为 。⑵写出用赤铁矿炼铁的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⑶现有①磁铁矿(主要成分Fe3O4),②黄铁矿(主要成分FeS2),③赤铁矿(主要成分Fe2O3),请你从多角度分析三种矿石中哪种不适合用来炼铁(填写序号): ,原因是: 。
⑷生铁出口低于炉渣出口的原因是 。
[知识回眸]
[变式拓展] 3.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生铁中碳的含量在2.0%~4.3%之间,钢中碳的含量在0.03% ~ 2%之间.将一块质量为2.9g的铁合金放入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恰好使铁合金中的铁完全反应(碳不溶于稀硫酸,铁合金中其它元素含量很低,可忽略不计),测得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1g。试根据计算回答:该铁合金是生铁还是钢 ?(相对原子质量:Fe-56,H-1 )
[知识归纳]
[自我检测]
钢铁是重要的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
(1)每年世界上钢铁的产量很高,钢铁的锈蚀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2)为了防止钢铁锈蚀,人们常采用的措施有 (写出一条);
(3)某钢铁厂高炉炼铁的主要原料是焦炭、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空气等,主要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在上图方框中写出有关反应的生成物的化学式。
写出②、③两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 ;③ 。
(4)金属矿物的储量有限,而且不能再生;目前世界上已有50%以上的废钢铁得到回收利用,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合理开采矿物”或“节约金属资源”)。
五、教学反思
贴近实际,走近生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总结,这是我这节课的总体设计思想。因为是复习课,不仅要求学生知道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有关知识,更主要的是这些知识在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要能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方法,启迪学生科学思维,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设计了如下教学主线:实验引入→知识回眸→表达交流→变式拓展→知识归纳→自我检测。在这种循序渐进、宽松学习的环境中,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真切切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