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3-11 16:15:37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2)
高一年级
地理
复习导入
地壳
地幔
外地核
内地核
思考:1.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包括哪几个?
2.地球外部圈层各自的范围和基本特征有哪些?
3.为什么地球外部圈层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俯瞰地球示意图
地球的外部圈层
读图思考: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些?
俯瞰地球示意图
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特点及作用
大气圈
问题:
说出地球大气圈的大致范围。
大气圈指环绕地球的气体层,其下部的边界为地球海陆表面。大气的密度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地球大气的密度已经与星际空间的密度非常相近,这个高度可大致看做大气的上界。
俯瞰地球示意图
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特点及作用
大气圈
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读图思考:
说出大气圈的主要物质组成。
大气的成分
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特点及作用
大气圈
问题:
结合生活体验,举例说出大气圈中的天气现象。




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特点及作用
大气圈
思考:
读图比较地球和月球昼夜温差的大小?为什么?
大气层景观图
月球景观图
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特点及作用
大气圈
大气圈笼罩着地球,使地球上的温度变化更和缓,对地球起到遮阳和保温作用;大气中的臭氧层是防紫外线的天然屏障;同时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问题:
总结大气圈的主要作用。
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特点及作用
水圈
问题:
读图,说出地球上水体的主要存在形式。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的不规则圈层。
它包括地表水(海洋、河流、湖泊等)、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地球上的水中有97%是海洋咸水,3%是淡水。
地球上水体的存在形式
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特点及作用
水圈
思考:
读“地球上的淡水构成”图,反思自己在日常用水行为中,应该做出哪些改进?
地球上的淡水构成
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特点及作用
水圈
思考:
结合生活体验,读图分析水圈有哪些作用?
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西北干旱地区景观图
东南亚地区作物景观图
人体含水量示意图
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特点及作用
水圈
思考:
读“水循环示意图”和“黄土高原景观图”,分析水圈有哪些的作用?
水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改造陆地表面形态的主要营造力。
水循环示意图
黄土高原景观图
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特点及作用
生物圈
生物圈是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圈层。
思考:(1)生物圈是否单独占有空间?
(2)它能占据哪些圈层?
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
存在于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上部。
湖泊景观图
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特点及作用
生物圈
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在促进太阳能的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的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然界的平衡示意图
思考:读图分析生物圈有哪些作用?
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特点及作用
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地球的自然环境
山体
云层
树木
积雪
湖泊

读图,
1.找出图中主要地理事物,如山、云、山顶积雪、湖泊、草、树木等。
2.将找出的地理事物按照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进行归类。
3.思考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自然景观图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共同构成了地球的自然环境。
案例研究
“生物圈2号”内的微型海洋
为了实验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美国从1984年起就在亚利桑那州沙漠中建起了一个几乎完全封闭的实验基地,起名为“生物圈2号”。它的目的是模拟地球生物圈。
思考:
“生物圈2号”涉及了哪几个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案例研究
“生物圈2号”
在“生物圈2号”中,研究者设计建设了5个野生生物群落和两个人工生物群落,共有约4000个物种,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通过工程手段避免“生物圈2号”与外界大气和地下土壤进行物质交换,允许太阳光透过玻璃结构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阅读思考:
导致
“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案例研究
“生物圈2号”
通过实验,研究者发现“生物圈2号”的氧气
与二氧化碳的大气组成比例无法自行达到平衡;
内部水泥建筑物影响正常的碳循环;多数动植物
无法正常生长或生殖。经广泛讨论,确认“生物
圈2号”实验失败。
内部各种要素的体量无法替代地球各个圈层的规模。
阅读思考:
导致
“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地球的圈层结构小结
思考:
地球各个圈层位置的分布特征?
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各圈层基本是上下平行分布的;但是在地球表面附近,各个圈层却是相互渗透,甚至是相互重叠的。
地球各圈层结构示意图
祝同学们学习愉快
图2(共22张PPT)
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1)
高一年级
地理
新课导入
思考:1.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
2.人类通过什么方式来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
新课导入
方式一:人工钻井
前苏联·科拉半岛超深钻孔
科拉超深钻孔是前苏联于1970年在科拉半岛邻近挪威国界的地区开始的一项科学钻探。其中最深的一个钻孔SG-3在1983年就已经达到了12千米。截止目前,以垂深计算,这个钻孔仍是到达地球最深处的人造物。
新课导入
方式二:利用地震波(人工、自然)
人工震源车给地球做“CT”
通过对地下深部和地表浅层的活断层探测,不仅可以查明断层的性质和活动,还能为地铁、越江隧道等大型工程和建筑的抗震设计及城市防震减灾制定安全策略。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地震波
思考:(1)什么是地震波?
(2)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它们在传
播速度上有何差异?
(3)两种类型的地震波对传播介质的
要求是否相同,存在什么差异?
地震波的形成示意图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地震波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分类


能够通过的物质状态
传播速度
共同特点
纵波
固体、液体、气体
较快
可以随着通过物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横波
固体
较慢
地震波的形成示意图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读图分析:
(1)地震波的波速在哪些位置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些位置叫什么名称?
(2)地震波的波速出现明显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在大陆地面下平均30-40千米之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我们把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
30-40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30-40
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出现了第二个不连续面,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
2900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变化次数
深度
变化趋势
圈层状态
名称
第1次变化
平均30-40千米
(大陆部分)
速度突然增快
固态
莫霍面
第2次变化
平均2900千米
纵波速度减慢,横波消失
熔融状态
古登
堡面
地震波的波速在地球不同圈层中的变化比较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
结构示意图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909年,克罗地亚地震学者莫霍洛维契奇研究地震时发现,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加快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0-40千米,在大洋之下平均为5-10千米。为了纪念他,人们将此界面命名为“莫霍洛维契奇界面”,简称“莫霍面”。
名词链接
1914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明显下降(纵波速度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后来证实这里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人们将此界面称为“古登堡面”。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阅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
构示意图”
分析:
(3)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它们的名称是什么?是否可以进一步划分?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地球内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外地核
内地核
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三层:地壳、地幔(上地幔和下地幔)和地核(外地核和内地核)。
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
地壳
观察分析:
(1)地壳的物质组成状态是什么?
(2)地壳的厚度是否均一?大陆地壳和大洋
地壳的厚度有何差异?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
地壳
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
地壳厚薄不一,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洋地壳较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但各地差异大,如我国青藏高原地壳厚度超过65千米。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
地幔
地幔是从莫霍界面直至2900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
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莫霍界面至地下1000千米的范围为上地幔,1000-2900千米的范围为下地幔。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
结构示意图
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
观察: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在上地幔上部60-250千米(上界)至400千米(下界)之间,物质组成与地壳相似,但由于温度超过物质熔点,物质处于熔融状态,这一部分称为软流层。
地幔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层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主要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
地核
古登堡界面以下至地心为地核。它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根据地震波的变化,可将地核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层。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
层结构示意图
外地核可能呈熔融状态,包围着内地核。内地核由于压力极大,铁原子和镍原子被挤到一起形成一个固态金属球。
小结:地球的内部圈层
名称
划分
主要特点
地壳
地表至莫霍面
①主要由岩石组成
②厚度不一,大陆厚,海洋薄
地幔
莫霍面至古登堡面
①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②上地幔存在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
地核
古登堡面至地心
①主要由铁、镍组成②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
③外地核为熔融状态,内地核为固态金属球
地壳与上地幔顶
部合称岩石圈
地壳
地幔






课堂练习
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
A.各圈层的温度不同
B.各圈层的压力不同
C.各圈层的活跃程度
D.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2.从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是
(  )
A.横波、纵波都变快
B.横波、纵波都变慢
C.横波变快,纵波变慢
D.横波变慢,纵波变快
D
A
读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3、4题。
3.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为
(  )
A.软流层
B.地核
C.岩石圈
D.地幔
4.关于图中地球各内部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
A.岩石圈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
B.地壳是连续且规则的圈层
C.地幔是体积最大的内部圈层
D.地核可能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课堂练习
C
C
祝同学们学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