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老山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老山界》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2 09:2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老山界
一、教材分析:
《老山界》是回忆长征的经典名篇。文章真实、生动地记叙了作者在长征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线索清晰,详略得当,是叙事散文的典范。文中许多富于抒情气息的描写,一向为人称道。文章展现了红军这支坚强的革命队伍的风貌和能够克服任何艰难险阻的伟大品质。因此教学此文,重点应在精到的叙事、生动的描写以及昂扬的革命情怀。
二、学情分析:
对于这样一篇描写长征的文章,距离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点远,应让学生了解本文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对事件(翻山情节)的梳理深化到对人物精神品质的体察,透过文章记叙的翻山过程中的一件件事、一处处细节,感悟红军战士的精神品质。
三、目标叙写:
1.通过教师教读的形式,积累“咀嚼、呜咽、酣然入梦”等生字词。
2.通过圈点勾画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梳理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学习按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的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
3.通过“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这一句切入,概括出红军翻越老山界所要克服的困难,理解红军精神。
4.通过用做批注的方式品析文中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描写方法。
四、重难点:
重点:
①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学习按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的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
②概括出红军翻越老山界所要克服的困难,理解红军精神。
难点:品析文中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教读的形式,积累“咀嚼、呜咽、酣然入梦”等生字词。
2.通过圈点勾画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梳理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学习按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的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七律.长征》的视频,感受长征的艰苦以及红军战士的精神)
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其中有一座山叫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越的山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板书:老山界)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
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梳理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完成表格。
(1)PPT(正音及释义)
峭壁qiào
咀嚼jǔjué
呜咽yè
督促cù
灌输guàn
酣然入梦hān
攀谈
骨碌
苛捐杂税:繁重的捐税。
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不可捉摸:抓不住真相,摸不透本意。
学生在书上标注好生字词的读音及成语的意思,然后自己识记字词。
(2)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梳理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完成下面的表格。
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下午
瑶民家
瑶家大嫂
攀谈,宣传红军政策,使瑶民理解了红军。
天黑
山脚下
红军战士
准备爬山
夜里
半山腰
红军战士
夜行军
半夜
山路上
红军战士
半夜露宿



黎明以后
雷公岩
红军战士、医务人员
翻越雷公岩
下午
山顶
红军战士
任务完成,征服老山界
2.
从图表来看,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明确: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这一句切入,概括出红军翻越老山界所要克服的困难,理解红军精神。
2.通过用做批注的方式品析文中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描写方法。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悟精神
PPT出示老山界的图片
1.这张图片,描绘了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一个瞬间。从这张图片来看,你觉得老山界有怎样的特点?
预设:
险、高、陡
PPT出示资料: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之称誉。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点拨: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这座瑶山有“三十里高”,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评价:“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2.
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那红军翻山时要克服哪些困难?
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进行圈点批注。
明确:
(1)登山难:①高、陡、险——特别是雷公岩;②敌人追击、形势紧迫——夜里必须翻过这座山;③部队负载笨重——走走停停。
(2)生活难:①粮食缺,肚子饿;②山中露宿,寒气逼人;③山高路陡,十分疲劳。
点拨:前进难,歇脚难,吃饭难,睡觉难,攀山难,伤病员行动难,处境难……
3.红军战士是怎样对待如此巨大而众多的困难?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在原文中做批注。
明确:
①从“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这三处语言描写中,红军战士互相打趣逗笑、奋勇登山。从这里可以看出红军战士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克服困难。
②红军战士睡在山路上,仍能“酣然入梦”。半夜被冻醒后,观赏夜景或小声谈话,从这可以看出红军战士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克服困难。
③从“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从这里可以看出红军战士靠严明的纪律克服困难。
④从“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力气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从这可以看出红军战士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克服困难。
点拨:面对巨大而众多的困难,红军战士靠着严明的纪律、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终于翻越了难走的老山界。读后,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三、赏景物描写
PPT出示:
“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幽,峨眉之秀”。
——陆定一为老山界题词
过渡:
老山界有其险、峻的一面,其实也有“幽”“秀”的一面。
请同学们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两处景物描写,进行批注。
示范: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赏析: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奇观”一词不仅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壮丽,更表现出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颂扬了红军战士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1)“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赏析:用“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
点拨: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烘托环境的寂静,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天上闪烁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夜之深、景之美,山势的高峻。
突出了行军的困难,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3)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和连绵。有力地突出行军的困难,表现了红军战士顽强不屈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精神。
总结写景方法:
(1)抓住特征;(2)运用感官;(3)注意顺序;(4)情景交融。
四、总结
这篇记叙文按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安排层次,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今天我们重温长征,要学习红军的顽强乐观的精神。在学习中,如果遇到困难,愿我们都可以笑着说:我们不怕读书难,长征精神催人前。
抓住“难”字讲文章
——《老山界》教例评析(余映潮)
[教例简述]
1.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练习一: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2.再阅读课文,请同学们谈谈老山界是一座什么样的山。
(同学们自由发言)
3.抓住同学们谈及的“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一句,从此处切入,让同学们读课文,找出文中写了哪些“难”。
同学们阅读、讨论:
(1)登山难:①高、陡、险——特别是雷公岩;②敌人追击、形势紧迫——夜里必须翻过这座山;③部队负载笨重——走走停停。
(2)生活难:①粮食缺,肚子饿;②山中露宿,寒气逼人;③山高路陡,十分疲劳。
总之是:前进难,歇脚难,吃饭难,睡觉难,攀山难,伤病员行动难,处境难……
4.红军战士是怎样对待如此巨大而众多的困难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用诵读原文的方式,回答老师的问题。
①以坚强的革命意志、互助团结的力量克服困难。诵读“快要到山顶”一段。
②以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克服困难。诵读两次写火把的段落,诵读“半夜里忽然醒来”一段。
③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靠民众的支持克服困难。诵读“又传下命令来”、“到了山顶”等段。
5.这篇文章中有许多生动感人的描写,正是因为它们,红军的战斗经历才如此生动感人。大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是精彩的?
研读“半夜里,忽然醒来”一段:
①诵读。
②表情诵读。
③读析所感、所见、所闻,划分段落层次。
④品味段中动词的使用。
⑤品味段中的比喻句。
⑥体会作者在写景中流露出来的情感。
⑦背读此段。
[评
析]
此教例思路清晰。
先拉“线”。利用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清理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再铺“面”。以一个“难”字带起全文的内容:文中写了哪些“难”,红军怎样克服“困难”。把课文内容认认真真地耕耘了一遍。
再攻”点”。选取课文精彩片段,反复研读、体味,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训练。
在从“线”到“面”再到“点”的思路延伸中,教者紧紧抓住“难”字进行引导,过渡圆润、自然、轻巧,重点难点突出,程序推进合理。
此教例还突出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
首先是读得多。学生们在读中识“难”,在读中摆“难”,在读中议“难”,最后还要背诵一个精段。
其次是想得多。不论是根据课文填写表格,还是找出“难”的描写内容,或是体会克服困难的几个方面,同学们都得开动脑筋紧张地进行思维。
读得多和想得多,决定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学生的活动在课堂中显得活泼、热烈,他们真正占有了语文讲析中的宝贵时间。
因而老师也是在真正地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