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长方体的体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基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些内容后安排的,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作了很好的铺垫。学习体积的计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运用于实践的道理,使学生掌握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及公式的推导过程。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的探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体验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教学方法:通过学生汇报学习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
六、教具学具准备:每人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学习册。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
课前,设计了五分钟的微课视频和相关的练习题,并把它们上传至未名课堂网络平台
让学生课前自主观看、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长方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通过动手操作验证来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课前微视频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引导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得到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活动要求:用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
思考:长方体的体积和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得到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引导学生用底面积和高表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得出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课中
在学生通过课前自学了解了主体内容之后,课始,首先答疑解惑、查漏补缺,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方法,之后开展层次分明的进阶性练习。运用进阶性练习更好地监控学生的学习效果,真正做到面对全体、因材施教。
1.交流讨论,解答疑难。
师:课前观看了微课视频,你有哪些收获?
指名学生回答。
师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关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师提问:如何得到以上公式?
学生或演示或口述。
讨论: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互相答疑。接着展示课前自习作业,核对答案。
2.进阶练习,发展提升。
进阶练习1:填一填
长 方
体 底面积/cm2 10 15
4
高/cm 6 8 3
体积/cm3
108 12.56
讨论: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已知底面积和高求体积,这时候怎么办呢
板书:底面积=体积÷高 高=体积÷底面积
进阶练习2:把两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物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讨论:你能找到长方体的长、宽、高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进阶练习3:将一个长8cm、宽5cm、高3cm的长方体截成一个体积最大的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讨论: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多少?
3.完成课中作业,个别指导。
学生完成如下作业:
一、我会填。
1.一个长8cm,宽3cm,高4cm的长方体,它的占地面积是( )cm2,体积是( ) cm3。
2.一个棱长4dm的正方体,它的体积为( )dm3。
二、认真分析,明智选项。
1.用棱长为3cm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这样的小正方体( )块?
A.3块 B.8块 C.9块
2.正方体的体积与( )有直接关系。
A.表面积 B.棱长 C.放置位置
三、我是小法官,火眼金睛判对错。
1. a3表示a×3( )
2.一个长方体长、宽、高分别是a米、b米、h米, 它的体积是(a×b×h)米。 ( )
3.体积相等的两个长方体,表面积一定相等。( )
4.课堂总结
我学到了什么?我是怎么学的?我还有什么疑问?
5.布置作业
6.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八、课后反思
“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课前我先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微课视频,接着让学生完成课前自学练习题。课中,我先是让学生汇报自学情况,说说对这节课有了哪些认识。为了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我接着追问学生:你是如何得到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还有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以及二者的统一公式。这三个公式的推导过程,我主要是以学生汇报的形式组织教学,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和梳理,让学生更好的形成知识网。把本节课的知识梳理一遍之后,我出示两道稍具挑战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完成后并汇报。接着完成课中导学练习题,这部分的习题大部分较简单主要是以学生口答进行,对于较难的题集体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