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特别的景,特别的情
学科:语文
年级:高一
教材:统编版
必修上册
“自然情怀”主题下的群文阅读
特别的景,特别的情
济南第九中学
李赛
“自然情怀”主题下的群文阅读
学习目标
1.鉴赏文章中景物的特征,感受其意境的不同;
2.分析情感表达与景物特征的关系,探究情景交融的特点;
3.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一、特别的景,特别的情
文章描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物,但却呈现出多姿多样的美。在“秋晨小院”“月下荷塘”“沧桑古园”三段文字中,你最喜欢作者描写的哪些景物?从中寄寓了怎样的主观感受?
秋晨小院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郁达夫《故都的秋》
月下荷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沧桑古园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
二、特定的情,特定的景
三篇散文都有情景交融的特点,那么,文段中景与情是怎样完美融合在一起的?
方法:
巧选景物画图景
冷暖色彩定基调
修饰字词情化景(动词、形容词、量词、数词、叠词等)
修辞、手法绘真情(比喻、拟人、通感、排比等)
①
②
③
④
三、特设的情,特设的景
考试成绩公布了,我拿着成绩单……
要求:情景交融,选取恰当的景物,任选修辞手法、修饰语、色彩词使用,字数150左右。
四、作业布置
阅读《萨丽娃姐姐的春天》(2019年天津卷)《浙江的感兴》(2013年北京卷),并完成相关练习。(共7张PPT)
修辞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秋晨小院
反衬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下荷塘
???????????????????????????????????????????????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的”
——拟人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比喻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沧桑古园
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
排比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
),粉的像(
),白的像(
)。
牛刀小试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
),像(
),像(
),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朱自清《春》
火
霞
雪
牛毛
花针
细丝(共8张PPT)
修饰语
沧桑古园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史铁生《我与地坛》
原文: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修改: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的朱红……
秋晨小院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
的秋草,使作陪衬。
原文: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修改: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漏下来的日光。
原文: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修改: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秋草,使作陪衬。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月下荷塘
总结:
修饰语起到了生动描绘画面,制造意境的作用,它使情感表达更加细腻,让读者身临其境,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
推荐阅读:
《西湖漫笔》宗璞
《济南的秋天》老舍
(动词、形容词等)《“自然情怀”主题下的群文阅读——特别的景,特别的情》教学设计
议题缘起
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自然情怀”,包括《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三篇现代写景散文和《赤壁赋》《登泰山记》两篇古代写景名篇。“学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要关注作品中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还要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endnoteRef:2]单元导语凝聚着本单元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学习时要关注写景文章的语言艺术,从词、句式等方面细加品味,体会作者不同的情感,深入理解作家不同的人生感悟和生命思考。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8):105.]
其中,写景散文的共同特点是情景交融,但是作家情感不同,选择的景物,描绘的画面,渲染的意境就不相同,如何在景物描写中自然地融入情感,学生还停留在初步感知、大体了解这一阶段,没上升到规律性的、理性的、系统化的认识。而鉴赏作品语言、把握作者情感也是高考的重要考点。无论从学情角度,还是从高考考点出发,探究“写景抒情散文中,如何通过景物更好地表达情感,以实现情景交融”这一议题都非常有必要。
同时,选择这一议题也在达成“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一学习任务群。新课标提倡读写一体,以读促写。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深入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完成这一议题,不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以后的写作,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二、议题选文
根据选择的议题、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笔者选取了课内的三篇现代抒情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现代抒情散文具备情景交融的特点,其次它们的篇幅适中,较之古代写景散文,学生更容易理解,不需要解决“言”的难题,更有利于探究这一议题。为贴合高考,加入了《萨丽娃姐姐的春天》(2019年天津卷),《浙江的感兴》(2013年北京卷)。法国符号学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一书中最先提出“互文性”的主张:“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任何一篇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它的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的过程中产生的。群文阅读的文本要有共性,又要有所区别,更加强调它们之间的互文性。作家间的审美观点和写作风格各不相同,选取了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学生体会不同的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补充了郁达夫《江南的冬景》《北平的四季》、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病隙碎笔》等,在第五课时学生展示交流课上,汇报“修辞语对情景交融的作用”和“修辞对情景交融作用”的两个小组又向大家推荐《春》和《西湖漫笔》两篇散文。
议题实施
(一)课时安排
学习时间为6课时。师生精读示范《故都的秋》(2课时)、合作探究其他篇目(2课时)、展示交流议题(1课时)、高考练兵(1课时)。
(二)任务安排
1、课上阅读《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课下配合阅读其他文章。
2、合理分组,四个小组领取任务,制订各组实施计划。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探究,明确分工,制订活动程序。
3、搜集并阅读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文章及资源。
4、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展示报告,其他成员协助准备展示的文稿,制作课件等。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涵泳咀嚼,感受散文的文辞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对含蓄美、意境美的审美追求。
审美鉴赏与创造: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培养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之情。
思维发展与提升:关注散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
第一、二课时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自查词典解决生字词,理解生疏句段。
2、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审美观,知人论世。
3、找出文眼句,体会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
4、概括出“故都的秋”的五幅画面,并拟写小标题。
重点研读
1、品读文章中的抒情段落,理解作者写“南国之秋”的用意,体会作者对故都深沉的眷恋之情。
2、品读文章多处排比的段落,分析其表达效果。
3、作者没有详细描绘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北平著名景点,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等事物,从主观、客观两方面探究其原因。
4、作者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有什么道理?
合作探究
散文在写法上有情景交融的特点,从选景、调色、修辞、修饰语四个方面分析文章中景与情完美融合的方法。
总结提升
老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补充,归纳情景交融的手法。
推荐阅读
郁达夫《江南的冬景》《北平的四季》
刘海粟《漫论郁达夫》
王国维《人间词话》一至九
第三、四课时
合作探究课教学设计
任务一:文本研读
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荷塘月色》《我与地坛》描写的也是北平的景物,却呈现出多姿多样的美。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反复朗读,细加品味,写一段评点文字。
2、梳理文章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从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完成表格前三列:
文本
景
特点
情
方法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我与地坛》
任务二:探究方法
这三篇散文都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景与情融合在一起的方法,完成表格:
文本
景
特点
情
方法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我与地坛》
共同选定“秋晨小院”“月下荷塘”“沧桑古园”三个文段为研究对象,从选景、调色、修辞、修饰语四个方面进行探究,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任务三:体悟情感
1、了解作家生平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推荐阅读:朱自清《一封信》《哪里走》;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病隙碎笔》。
2、品味作者的不同人生感悟,学习史铁生用生命书写生命的创作精神,学习他的人格力量。
第五课时
交流课教学设计
——特别的景,特别的情
学习目标:
1、鉴赏文章中景物的特征,感受其意境的不同;
2、分析情感表达与景物特征的关系,探究情景交融的特点;
3、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导入:回顾旧知
回顾一周所学的三篇散文,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唤起学生的回忆。
一、特别的景,特别的情
文章描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物,但却呈现出多姿多样的美。在“秋晨小院”“月下荷塘”“沧桑古园”三个文段中,你最喜欢作者描写的哪些景物?从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设计意图:同一个城市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美,鼓励学生想象和联想,进行深层比读,观照主观感受,体会不同的意境之美,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辨思维。
二、特定的情,特定的景
在“秋晨小院”“月下荷塘”“沧桑古园”三个文段中,如何使景物更好地表达情感,以实现情景交融?
学习小组从选景、色彩、修辞、修饰语四个方面合作探究,师生交流。
师总结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和情景交融的方法。
设计意图:情与景是如何融合的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抽丝剥茧、庖丁解牛,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展示,激发更多学生思考,充分挖掘情景交融的技巧,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语言能力、审美能力。
三、特设的情,特设的景
考试成绩公布了,我拿着成绩单……
要求:情景交融,选取恰当的景物,任选修辞,修饰语、色彩词使用,字数150左右。
学生作品展示,师生共评。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读写一体”,启发学生对课文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让语文生活化。
四、作业布置:
阅读《萨丽娃姐姐的春天》(2019年天津卷),《浙江的感兴》(2013年北京卷)《纸上的故乡》并完成习题。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立足高考,为下一课时归纳总结写景散文的阅读方法等做铺垫。
第六课时
高考练兵教学设计
任务一:
阅读《萨丽娃姐姐的春天》(2019年天津卷),《浙江的感兴》(2013年北京卷)《纸上的故乡》
分析高考考查特点,探讨写景散文的问题设置和答题方法。
5
/
7(共7张PPT)
秋
选景
秋晨小院
思念悲凉
秋味
蓝朵、槐蕊、秋蝉、秋雨、秋枣
月下荷塘
弥望的荷叶
袅娜的荷花
缕缕的清香
凝碧的波痕
荷塘月色
薄薄的青雾
弯弯的杨柳
斑驳的树影
和谐的月色
清新自然,如诗如画
朦胧静谧,如烟如梦
构图:
动静结合
观察角度
虚实结合
沧桑古园
四百年前
如今
琉璃
门壁
高墙
玉砌雕栏
华美夸张
剥落侵蚀
炫耀的朱红色
朱红黯淡褪色
高耸
倒塌零碎
精雕细刻
散落一地
——
————
————
————
天净沙·秋思
破屋浓茶小院,
漏光鸽声碧天,
秋草蓝朵残垣。
槐蕊落地,
落寞人在故都。
秋
MtRS
遍■
+秋
豪
22若
条非
谢观《“自然情怀”主题下的群文阅读——特别的景,特别的情》
学习任务清单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找出文眼句,在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文章是通过对哪些景物的描绘来表现“故都的秋”的特点的?试着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
通过写“故都的秋”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文章两次提到“南国之秋”有何用意?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文章在写法上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合作探究“小院秋色”文段中景与情是怎样完美融合在一起的?
推荐阅读:刘海粟《漫论郁达夫》,了解郁达夫的审美趣味和文学观。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反复朗诵,查词典解决生字词,初步感受其表达效果。
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划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八个自然段各写了哪些内容,能分成几部分,理清文脉架构。
散文家都是工于绘“画”的好手,本文主要描绘了哪四幅画面?请指明,并简要分析概括其画面特征。
文章第4段荷塘月色,是从什么方面来写的?
文章中通过写荷塘月色的美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在文章中写景抒情,多次提到了“家”,描绘了宁静的“荷塘”,还有日思夜想也不能回去的“江南”,请思考它们有什么象征意义,并加以分析。
文章在写法上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合作探究“月下荷塘”文段中,景与情是怎样完美融合在一起的?
推荐阅读:朱自清《一封信》《哪里走》,了解作者。
我与地坛
史铁生
文章中的第一、二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你从文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地坛?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依据是什么??
从文中看,作者自从无意中进了地坛之后,为什么“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第一部分有三处景物描写,其景物特点分别是什么?“我”从这些景物中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文章在写法上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合作探究“沧桑古园段中景与情是怎样完美融合在一起的?
文章的题目是“我与地坛”,但不仅写了地坛的博大、宽广,以及地坛对“我”的启示,还在第二部分用了大梁的篇幅写母亲。这两部分有什么联系?
推荐阅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病隙碎笔》,体会他用生命书写生命的创作精神,学习他的人格力量。(共10张PPT)
色彩
故都的秋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渲染了北平秋日的清静与悲凉。
牵牛花
天空
驯鸽
蓝色,白色,紫色,黑色
碧绿
灰色
作者的孤寂悲凉之情蕴含其中。
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青色的荷叶,洁白的荷花
宁静的氛围
宁静
不宁静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我与地坛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朱红色
繁盛
淡褪的朱红
衰败
(相吻合)
充满活力的年龄
失去双腿
不甘,无奈,绝望
绿、蓝、白、黑、紫等,比较沉重,冷暗的颜色
静
悲凉,平静
红、黄、橙等,比较活泼,温暖的颜色
热闹
高兴,激动
色彩
六十五年前她如一张白纸
自从绿色给了她发展
红色给了她热情
蓝色教她以博爱
黄色赠她以威严
我们共同完成了这帧彩图
我们便溺爱她如我们的生命
因为我爱她的色彩
作者:高二(3)班全体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