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重点难点创新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故都的秋》重点难点创新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1 18:1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重点难点创新教案
教学重点 :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法指导:
散文教学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在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的能力。
( 1 )移情法。 列举描写秋天的古典诗句,营造浓浓的秋意、秋的文化,将学生引入一个欣赏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境中去。
( 2 )诵读法。 “书读千遍,其意自见”。在散文的教学中则尤为突出。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反复诵读可使学生感受到文章感情之浓厚,意味之隽永,文辞之优美。
( 3 )设疑讨论法 。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疑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都钟情于秋,秋在他们的笔下显得意蕴丰富 ,风情万种。
丹桂飘香,秋菊傲霜,秋有味;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
“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 ” (壮丽的湘江秋景图)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苍凉)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柳永读到的是冷清、凄凉)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刘禹锡否定古来的悲秋观念,认为秋日胜过生气盎然的春天,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
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 ;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 板书课题、作者 )?
二、释题
“故都”北平 , 即现在的北京 , 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
明确: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 , 可谓历史悠久 , 文化深厚 , 突出北平历史悠久。“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 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 : 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 , 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 , 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 , 这是 -- 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三、整体感知
1 、从标题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浓厚的故都情结,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一二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浓厚的故都情结(生齐读)
明确:我的不远万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 “ 秋 ” ,这故都的秋味。
2 、提问:作者不远万里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尝秋味
3 、那么是怎样的 “ 秋味 ” 让作者如此的着迷呢?这个秋味的特点是什么呢?
明确:清,净,悲凉。
4 、为了表现这个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点?
明确: 第 3段牵牛花, 第 4段槐树, 第 5段秋蝉, 第 6 —10 段秋雨, 第 11 段果树。
四、 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问:现在我们具体来看 第 3—11 段,看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具体表现故都秋的清,净,悲凉的,下面 集体 朗诵 第 3 - 11 段,圈出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注意 朗读 有语调 , 要 契合作者笔下的秋 “ 清、静、悲凉 ” 的意境。
1. 观秋色
( 1 )现在大家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
明确: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 2 )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明确:冷色。
( 3 )面对这么多的冷色,作为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自然会产生一种冷清的感觉,这也正是作者所说的故都的秋的 “ 清 ” 。正如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 “ 一切景语皆情语 ” ,选取这些色彩表明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
2 . 听秋声
色彩的角度也就是视觉的角度,作者以眼前所见表现心中所感。那么除了视觉的角度,本文还有什么角度?
明确:听觉
( 1 )那么接下来,我们共同来倾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
明确:鸽飞声、蝉声、风雨声、互答声。
( 2 )写这么多声音,是不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呢?为什么?
明确:作者是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 正所谓 “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
3. 品秋味
( 1 )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青天下,连鸽子飞这样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冷清、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明确:孤独、悲凉。这 “ 悲凉 ” 就是故都的秋味。
( 2 )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金碧辉煌的故宫,雄伟的八达岭长城等这些何尝不能映出 “ 秋 ” 的倩影,可是,作者只字不提,偏偏选取那些灰暗的景物,这是为什么?
明确:这和作者经历有关。他喜欢这样的景物,因为与他心情相合。
作者简介 :
郁达夫( 1896 - 1945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 1913 年赴日本留学。 1921 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 7 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 1923 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 l923__1926 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30 年 3 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 1932 年 12 月发表《迟桂花》, 1933 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 1935 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 1945 年 9 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这篇作品创作于 1934 年 ,当时 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全国上下笼罩着白色恐怖。作者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了人生的愁苦与哀痛,所以选择这些景物的目的, 从主观方面来讲, 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说这些景物正暗合了此时的心情。
( 3 ) 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
明确 :为了对比,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
( 4 ) 思考第 12 自然段的议论有无必要?
明确 :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四 、课堂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围绕 “ 清、静、悲凉 ” 的特点对故都的秋色、秋声、秋味展开描绘,并以此抒发自己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 恋之情,为了留住故都的秋作者甚至 “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 表现了浓厚的故都情结。郁达夫还将个人的不幸、政局的动荡都融入到这故都的秋的描绘中,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思。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首歌,忧伤而苍凉;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欣赏它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寻觅与追寻,这种寻觅与追逐将永无止尽 ……
板书设计:
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 故都情结
枣树(淡绿微黄) 生命之味
家国之思
鸽飞声
蝉 声
风雨声
互答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