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测试题
一、单选题
1.医用泻盐的主要成分是MgSO4,其物质类别属于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2.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C.用食盐水检验硬水和软水
D.用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防腐
3.每种植物都有适宜自己生长的酸碱性环境。下表为四种作物适宜生长的pH范围:
作物
水稻
茶树
玉米
马铃薯
pH
6.0~7.0
5.0~5.5
7.0~8.0
4.8~5.5
取某地土壤浸出的液体,加入石蕊溶液后溶液显红色,该土壤最不适宜种植的作物是(
)
A.水稻
B.茶树
C.玉米
D.马铃薯
4.实验室中的下列物质对密封保存要求不严格的是(
)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
C.浓盐酸
D.木炭粉
5.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测定溶液的pH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熄灭酒精灯
D.加热液体
6.将浓盐酸和浓硫酸分别露置在空气中,变化的结果是容器内(
)
A.溶液的质量都增大
B.溶液的质量都变小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增大
D.溶液中溶质的质暈分数都减小
7.下面是小爽总结的安全常识,其中错误的是
A.稀释浓硫酸-------------将水倒入浓硫酸中
B.在加油站附近---------禁止吸烟
C.煤气泄漏------------严禁使用手机
D.逃离火灾现场---------用湿手巾捂住口鼻
8.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在稀盐酸中滴入石蕊试液,溶液变蓝
C.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D.一氧化碳高温还原氧化铁时,红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
9.人被蚊子、蜂等昆虫叮咬后,皮肤红肿疼痛.这是因为被注入了一种叫蚁酸(甲酸)的物质.此时可涂抹下列物质中的( )
A.食盐水
B.肥皂水
C.桔子汁
D.米醋?
10.下列对实验意外事故的处理错误的是(
)
A.稀释浓硫酸时误将水注入浓硫酸中,应继续注入
B.实验药液溅入眼睛,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搓
C.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立即用湿布或沙土扑灭
D.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的碳酸氢钠溶液
11.下列根据实验操作所得出的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打开盛有浓盐酸的瓶盖
瓶口出现白烟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B
向紫色石蕊溶液中通入CO2气体
溶液变成红色
不能说明CO2与水反应
C
向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活性炭
异味消失
活性炭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D
向H2O2溶液中加入少量CuO粉末
产生大量气泡
CuO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A.A
B.B
C.C
D.D
12.实验室制取氧气收集完毕后,拆卸仪器的正确顺序是
①撤去酒精灯
②从铁架台上拆下试管
③从水槽里移出导管
④清洗仪器并放回指定位置。
A.③①②④
B.③②④①
C.②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不符合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热量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
D.电解水时,与正极、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14.逻辑推理是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所以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C.碳酸盐与酸反应放出气体,能与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碳酸盐
D.酸碱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15.区分下列各组物质,所加试剂或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需区分的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A
烧碱和熟石灰
滴加稀盐酸,观察是否产生气泡
溶于水观察溶解性
B
黄金和黄铜
灼烧后观察颜色
加入稀盐酸
C
氧气和氢气
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D
食盐水和稀硫酸
闻气味
滴加硝酸银溶液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16.如图所示实验中,①、③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浸湿后晾干的紫色棉球。
(1)通入CO2后棉球③变红,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
(2)能说明分子不断运动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17.中国科学院张青莲院士对铟、铱、锗等的相对原子质量测定作出了杰出贡献。锗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由锗精矿(含GeO2、GeS2、As2O3等)制备金属锗的步骤如下:
①焙烧,GeS2转化为GeO2,然后用盐酸溶解得到GeCl4。②用Cl2将杂质转化为不易挥发的H3AsO4。③加热混合溶液使GeCl4气化,再冷凝为液态,经过一系列转化得到GeO2。④用H2将GeO2还原为Ge,同时H2转化为H2O。
(1)步骤①盐酸溶解Ge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完成步骤②除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sCl3+4H2O+Cl2=H3AsO4+5_______
(3)步骤③分离GeCl4的方法是________(填标号)。
A
过滤
B
蒸馏
C
升华
D
蒸发
(4)步骤④消耗H2和生成Ge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
18.实验室有一瓶浓盐酸,瓶上的标签部分内容如下图所示,请根据标签上的信息回答下列各问:(计算结果精确到0.1)
(1)盐酸中溶质的化学式是_____;(2)其中溶质的质量是_____;
(3)从瓶中取出50g,其质量分数为
_____。
三、推断题
19.A、B、C、D、E
分别为氧化铁、盐酸、氢氧化钙、碳酸钙、铁中的一种,它们之间的反应或转化关系如图(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可相互反应,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
C
是盐酸,D
是氧化铁,则
A、B、E
的化学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
(2)写出反应①、②的化学方程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20.某工厂的废水中含有MgSO4和FeCl3,技术人员逐渐加入NaOH溶液调节废水的pH,先后分离出两种沉淀,并通过系列处理得到有价值的产品。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1)固体A与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操作②时,当__________即可停止加热。
(2)固体B加热的产物是两种常见氧化物,则另一种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3)溶液a除了可能含有NaOH外,还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四、实验题
21.某化学兴趣小组对“NaOH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进行探究。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并回答有关问题。已知:①氯化钠溶液显中性②氯化铜易溶于水
(实验探究)
(1)方案一:某同学先向试管中加入约2mLNaOH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然后慢慢滴入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①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_____。
②在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若观察到曾有少量气泡出现,请分析产生气泡的原因可能是_____(写出一条即可)。
(2)方案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2mLNaOH溶液于
试管中,滴入一定量
的稀盐酸,振荡后加
入镁条
若_____
稀盐酸过量
若没有明显现象
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反思)
(3)有同学提出方案二不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原因是_____。
(4)除以上方案外,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也能完成该实验?_____(填序号)。
ApH试纸
B铜
C紫色石蕊试液
D硫酸铜
五、计算题
22.用已知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可以测定未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模糊的稀盐酸,某同学为了测定其溶质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一洁净的锥形瓶称量,然后往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并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质量忽略不计),重新称量。
②往上述锥形瓶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
16%的氢氧化钠溶液,边滴加边振荡,当观察到溶液由红色恰好变为紫色时,停止滴加,再次称量。数据如下表:
锥形瓶
锥形瓶+稀盐酸
锥形瓶+反应后溶液
质量/克
35.5
55.5
80.5
(1)实验中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______克。
(2)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
(3)另有同学做了同样的实验,却得到不同的结果。用精密pH试纸测得反应后锥形瓶内溶液的pH为7.8,则他测出的盐酸溶质质量分数偏大还是偏小,造成偏差的原因是______。
23.氧化亚铜(Cu2O)可用于船底防污漆,防止海生物对船舶设备的污损。某氧化亚铜样品中含有10%的金属铜,现取4.0g该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27.0g不饱和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SO4=CuSO4+Cu+H2O
请计算:(1)所取样品中氧化亚铜的质量为________g。
(2)所用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1.C
2.C
3.C
4.D
5.A
6.D
7.A
8.B
9.B
10.A
11.D
12.A
13.C
14.C
15.B
16.H2O
+
CO2=H2CO3
棉球①也变红
17.
HCl
B
4:73
18.
HCl
36.5g
36.5%
19.Ca(OH)2
CaCO3
Fe
2HCl+Ca(OH)2=CaCl2+2H2O
Fe2O3+6HCl=2FeCl3+3H2O
20.Mg(OH)2+H2SO4=MgSO4+2H2O
少量水(或析出大量晶体)
H2O
NaCl、Na2SO4
21.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
NaOH与空气中CO2反应生成碳酸钠
有气泡冒出
如果稀盐酸的量不足,氢氧化钠有剩余也没有明显现象
AC
22.(1)25(2)13%(3)偏大,滴加的氢氧化钠溶液过量
23.(1)3.6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