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
杨振宁
东营市育才学校
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与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的友谊长达半个世纪,在世界科学界传为美谈。
杨振宁祖籍安徽肥西县,生于1922年,邓稼先是安徽怀宁人,生于1924年,杨振宁比邓稼先大两岁。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从美国留学回国后,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蜇曾留学日本、美国,归国后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哲学系教授。邓以蜇和杨武之既是同乡又是同事,两人经历大致相同,志趣相投,因而交情甚笃,常来常往。他俩的友谊也延续到了孩子们身上。
1950年8月,邓稼先获得了博士学位。那一年他只有26岁,被人们称为“娃娃博士”.1950年8月29日,邓稼先与留学美国的100多名学者一起,历尽艰辛,奔向新中国的怀抱。从此,邓稼先便和在美国的杨振宁天各一方,长时间失去了联系。
1950年秋,二机部负责人、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让他秘密参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邓稼先从此与世隔绝,全心投入到原子弹研究工作中来。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上空爆响。邓稼先也因此被称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和杨振宁相见,是邓稼先自1950年在美国与杨振宁分别后,他俩的第一次相见。期间,杨振宁问邓稼先是不是由美国科学家帮助中国研究原子弹。邓稼先当时请示了周恩来,是否如实相告,该怎么说。周恩来让邓稼先如实告知杨振宁。于是,杨振宁在结束访华的告别晚宴上,收到了一封邓稼先的亲笔信,当看到邓稼先掷地有声的话语化为文字——“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当即离开席位躲到一旁,流下了热泪。
从1964年到1986年,22年间邓稼先一共参与了32次核试验,邓稼先亲自去罗布泊指挥工作队参与实验就有15次。杨振宁非常敬重邓稼先,他说:“邓稼先是中国的帅才,他能得到中国领导人的绝对信任,也能得到群众的绝对信任,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
邓稼先一心扑在核试验研究上,他与妻子许鹿希结婚33年,在一起的时间只有六年。1979年,幸运之神没有再眷顾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邓稼先在找回没有爆炸的核武器弹头时,身体受到了严重的辐射。
1985年7月,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但邓稼先并不后悔。早在接到任务之初,他就对夫人许鹿希说:“做好了这件事情(核试验),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价值,就是为它死也值得!”直至邓稼先临终前,他留下的话仍然是在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身患重病住院治疗后,1986年五六月间,杨振宁曾先后两次回国,去医院探望邓稼先。看到他特别难受,但还是面带笑容,杨振宁心疼不已,责备的询问:为工作将自己的性命搭进去值得吗?甚至追问:国家对研制原子弹奖励多少奖金?虚弱的邓稼先颤颤巍巍的伸出两个手指头说:原子弹10块,氢弹10块,一共20块钱。杨振宁听到后特别震惊并瞬间感到羞愧,如此可怜的研发奖金远不及自己在美国任何一个小项目的研制奖金。邓稼先见到老朋友很高兴,连病痛都忘了。两人有说有笑,谈了许多话,后来还在病房的走廊上合了影。但照片上,邓稼先的右嘴角下有一块血迹。他那时已病入膏肓,口、鼻不断出血。但是,他的笑容是那样的真实、幸福。邓稼先对杨振宁说:“我虽然受核辐射而得了癌症,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成功地实现了核爆炸,使国家更加强大了!”
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曾说,他的偶像是“两弹元勋”邓稼先:”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
氢弹 懈怠 癌症
署名 悴 奠基
开拓 元勋 难堪
孕育 选聘 无垠
夐 殷红 鲜为人知
日曛 挚友 妇孺皆知
qīnɡ
xiè
ái
shǔ
cuì
xūn
tuò
diàn
kān
yùn
pìn
yín
xiònɡ
yān
xiǎn
xūn
zhì
rú
扫除障碍
研读课文
文章有六个小标题,这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便于理清写作思路,分门别类整理写作材料,从多个角度展示人物的形象。
让读者快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简明扼要,阅读文章会留下深刻印象。
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修辞手法,作用?
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1898年列强侵华的罪行,说明旧中国是怎样任人宰割的。“租借”全部加了引号,表达了对列强的愤怒和对祖国屈辱历史的痛惜之情。
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为了强调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民族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最后才点出邓稼先的名字有何作用?
内容上:任人宰割的历史让读者感到深刻的屈辱,中国人站起来了让读者感到振奋人心。在读者已经有强烈的心理预期中,适时地点出“邓稼先”的名字,达到醒目有力,震撼人心的效果。
结构上:承上启下 。 承上写为中国人民“站起来”做出巨大贡献,启下写邓稼先鲜为人知的事迹,为第二部分做铺垫。
“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热爱祖国
极度负责、坚持不懈
贡献巨大
矢志不渝
哪句话是对邓稼先一生的评价?
哪个词表明了他的巨大贡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奠基人和开拓者。
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复杂的人
邓稼先
不引人注目
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
通过对比,突出了邓稼先这样的中国学者特有的忠厚朴实、真诚、心胸宽阔的气质。
正因为有如此好的品质,才得以团结众多的科学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没有私心
“纯”
奉献精神
理想党员
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怎样理解最后一段?
对比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说明只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下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德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为民族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崇高品质和没有私心的精神境界。
民族感情?友情?
1971年,我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见到阔别了22年的稼先。在那以前,也就是1964年中国原子弹试爆以后,美国报章上就已经再三提到稼先是这项事业的重要领导人。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谣言说,1948年3月去了中国的寒春曾参与中国原子弹工程。(寒春曾于40年代初在洛斯阿拉姆斯武器试验室做费米的助力,参加了美国原子弹的制造,那时她是年轻的研究生。)
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的工作地点,他自己只说“在外地工作”。但我曾问他,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
1971年8月16日,在我离开上海经巴黎回美国的前夕,上海市领导人在上海大厦请我吃饭。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是稼先写的,说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对工作认真、谨慎,不违反规定。
什么感情?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21)。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我”是谁?“不能走”是何意?
不能离开研制原子弹的戈壁
渲染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环境气氛,暗示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极其艰苦。把读者引入历史深处,增加的文章的厚重感。衬托出邓稼先为国家不辞劳苦、甘于奉献的精神。
引用这首歌的作用?
邓稼先是典型的中国男儿,赞扬其为国献身的崇高精神。
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并翻译:
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像飘带一 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永恒的骄傲
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朋友的角度
历史的高度
人生观的角度
邓稼先的人生目标是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总结感悟
读完课文,我们思考总结一下,杨振宁笔下的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热爱祖国
极度负责
不引人注目
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
没有私心
“纯”
奉献精神
理想党员
舍家为国
典型中国男儿
写作手法小结
1.回忆性散文:传记体的一种,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01
运用小标题——条理清楚 内容分明
02
多角度描写人物——突出伟大的人格
04
句式多变——排比句、长短句
03
取材精练、以小见大——四个生活片段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的脊梁
钱学森
钱学森在美国度过了20年,在航空科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有名的火箭专家,为美国的军事科学做出了贡献。1949年,他得知新中国成立了,十分兴奋,决定回国参加建设。但是美国方面敌视中国,怕钱学森回国对他们不利,就千方百计地阻挠。
钱学森没有屈服,向美方提出严正抗议,回国的决心更大了。他在家里放好三只小箱子,准备随时启程。之后在中国政府的过问下,被美方扣留了5年的钱学森,最后在1955年搭乘轮船回国了。他来到天安门广场,兴奋地说:“我相信我必须能回来,此刻最后回来了!”
人物简析:
钱学森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袁隆平
袁隆平,平头小脸,其貌不扬,土里土气。你想不到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而正是这个显得有些平凡和土气的老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
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的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从“三系法”到“两系法”,从一般杂交稻的成功到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再到三期,袁隆平将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800公斤。
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
你还知道哪些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