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灯笼》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灯笼》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2 09:37:1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提起灯笼,你会想到什么?
张灯结彩的喜庆
灯火灿烂的繁华
吉利与喜庆
繁华与权势
幸福和光明
圆满与富贵
……
4.灯 笼
吴伯箫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
走近作家
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认知灯笼的民俗意义和文化价值;
2.分析文章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作手法,品析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句;
3.理解“灯笼”的含义,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怀念和家国情怀。
(一)读准下列红体字的读音。
争讼( ) 领域( ) 斡旋( )
静穆( ) 思慕( ) 怅惘( )
褪色( )熙熙然( ) 锵然 ( )
sònɡ

wò xuán
mù
chànɡ wǎnɡ
tuì

mù
qiāng
检查预习:
(二)结合语境解释词语含义。
斡 旋:
静 穆:
怅 惘:
褪 色:
熙 熙 然:
人情世故:
垂珠联珑:形容宅弟的奢华。
不甚了然: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
夜深星阑:夜将尽。
调解周旋。
安静而严肃。
因失意而事重重心。
比喻某种情景、意识、本色等逐渐淡漠以至忘记。
温和欢乐的样子。
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2.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是什么?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作者与灯笼结缘的往事有哪些?请概括。
3.“灯笼”被作者寄寓了何种意义呢?
1.自主朗读课文,概括作者与灯笼结缘的往事。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温暖的祖孙亲情
母子深情
挑灯笼接祖父
挑灯笼上灯学
村口高挂红灯
元宵张灯 跟着龙灯跑半夜
族姊远嫁兴衰
纱灯描红
对宫灯的想象
联想爱国名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
安慰孤客 温馨有爱
由衷喜爱,欢乐和平
喜悦、爱、爱好
感叹岁月沧桑,感伤
历史话题
乡村生活,
故乡亲人
怀念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家国情怀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 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2.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是什么?
3.“灯笼”被作者寄寓了何种意义呢?
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
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怀念童年亲情
感受文化历史
抒发爱国激情
1.灯笼使作者联想到古代名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背景链接: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萧。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的“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
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
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
胸臆做铺垫。
作者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从回忆中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2.如何理解作者愿做马前卒时还感叹“不够”?
这时,古代将军麾下的灯笼可谓“壮”了,文章关于灯笼的主题应该是已经升华了,但作者却说“壮,对于灯笼又不够了。”为什么这么“壮怀激烈”的情怀还不够,那“灯笼”还需要赋予它什么?
作者所处的当时时代,我们面临的是亡国灭种的危急存亡之秋,这种局限于将军个人的“壮”还远远不够,现在更应该需要的是像火把一样的燃烧,像探照灯一样的穿透,像燎原烈火一样的摧枯拉朽、不可阻挡、气壮山河的群体气势!
作者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赶走日寇,保家卫国!
作者的感叹“不够”,是表达对时局的担忧,更是表达对未来的期望!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1)起叙事线索作用,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事都与“灯笼”有关。
(2)寄托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表达作者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引发出作者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意识。


3.以“灯笼”为题,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1.请以“我喜欢 (句、事、词语),因为 ”的句式,来表达你对文中的某个词语、某句话的理解和赏析。
示例1: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挤着”,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之多。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示例2: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五个“想起”,用概述的写法,写出了灯笼的缘结得很多,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灯笼如数家珍,非常喜爱。
本文主旨
本文回忆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层面及个人情感层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课堂总结:
一、一线串珠。
围绕一个物体,回忆往事,寄托情感。
“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形散而神聚,灯笼是明线,情感是暗线。
二、首尾圆合 ,卒章显志。
三、以小见大、由己及人、由家到国。
写作特色:
一、语言简洁,多用短句。
如“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跳跳的磷火, 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等。
二、多引古语,用诗词佳句,引用典故。
直接引用古语,并加引号,如戏曲《逍遥津》一段唱词。
间接引语, 如“忘路之远近”出自《桃花源记》,“金吾不禁”借用唐诗“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之句, “雪夜入蔡”源自《资治通通雪夜入蔡州》的故事,“萧萧班马鸣”引李白诗《送友人》,“吹角连营”“挑灯看剑”源自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语言特色:
完成《补充习题》《灯笼》一课的课内外阅读。
课后作业:
引出话题——喜欢灯笼
回忆往事
抒发情怀——保家卫国
灯 笼
提灯迎祖父
上下灯学
想象宫灯
乡俗还愿挂红灯
元宵观灯、猜灯谜
族姊远嫁
纱灯描红
挑灯看剑
喜爱灯笼
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形散
神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