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 版(北京)五年级美术下册《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美 版(北京)五年级美术下册《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1-03-11 19:5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位置时,在观者眼里会出现近大远小,而且越远越小的变化,这种变化用绘画上的法则来解释就叫透视现象。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事物。
3.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得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四、教具准备:课件、图片资料、图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视频导入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带着大家到我们身边熟悉的环境中去走一走, 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在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
刚才播放的视频,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是的,离我们近的地方会大一点,远的地方会小一点
小结: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五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式学习活动
1、出示照片,找透视。
师:同学们真是观察生活的有心人,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在大家的眼里被称为透视现象。
2、介绍新朋友(消失点 视平线)
师:现在呀,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两个新朋友。当然,也是老师觉得需要向大家交代的地方,请看大屏幕。一个是消失点、一个是视平线。
下面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消失点,
了解了消失点我们在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视平线。
3、出示照片,这些照片给你们什么感觉?
师:知道了关于透视现象的知识,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校园里的教学楼、跑道出现了怎么的变化。
生说:哇。同学们真厉害,发现了这么多的透视现象。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文字形式ppt呈现,字体颜色)
师小结:所有的事物都存在这样的透视现象。
4、欣赏两幅同一事物,不同角度的照片。
师:这两张图片是老师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拍摄的,他们所反映出来的效果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取景。
5、欣赏学生作品
我们在绘画的过程中,就像老师拍的照片一样,其实呢,绘画和摄影一样,人物站的角度不一样,所观察到的画面效果是不一样的。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不同的角度所观察到的画面会有什么变化。
你们观察的真仔细,
师小结:我们所站的角度不同,所绘画出来的透视现象也是不同的。
6、出示大师作品 出示霍贝玛的《村道》
师: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透视现象和相关知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大师是如何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的。
师:谁能说一说在这幅作品中,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这是一条普通的乡村小路,两遍高高的树木通向远方,道路两边是乡村的田园,在不远处,教堂和农舍的房子依稀可见。大师用手中的画笔形象的再现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表现出了乡村生活的甜美。此画被认为是风景画中的稀世之作。
(三)教师示范 讲解作画过程
要求:近大远小、近高远低 、近宽远窄(板书)
(四)学生创作 教师巡视辅导
1、艺术实践: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对景写生,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五)作业展评
1、透视现象是否合理把握。
2、线条是否流畅。
3、画面是否完整。
(六)拓展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