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册第15课《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安庆市石化第一中学
朱爱婕
一、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文基本知识点;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谏太宗十思疏》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掌握魏征的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说话技艺。
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文章的说理艺术;鉴赏文章的语言美和结构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教学重点
诵读、领悟、背诵全文;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三、教学难点
“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读:知人识体
1.导入新课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2.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3.文题解读
谏:劝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太宗:唐太宗李世民
十思: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本意是条陈,即逐条陈说。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奏疏的内容有多个种类,包括言事、对策、请安等。
4.写作背景
在贞观初年,李世民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其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
“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
(二)听读:感概知貌
听课文朗读,注意停顿,并粗知句义。
1.
读准字音
2.读准句子
3.读准语气
(三)细读:咬文嚼字
1.小组合作探究
每4个同学为一组,左边的同学探究第一段,中间的同学探究第二段,右边的同学探究第三段,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上台展示。
要求:1人朗诵,1人指出该段的重要词语,1人翻译,1人挑出该段的成语并解释。
2.小组展示探究成果
⑴第一段
本段重要成语: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⑵第二段
本段重要成语:
●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载舟覆舟●人心向背
⑶第三段
本段重要成语: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择善而从(之)●垂拱而治●长治久安
(四)研读:寻章摘句
1.魏征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2.要实现“垂拱而治”,必须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3.君王要怎样做才能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4.若要简而能任,择善而从,君王就必须怎样?
要“十思”、宏“九德”。
5.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
五戒:
一戒奢侈扰民:思知足以自戒
思知止以安人
二戒骄傲自满:思谦冲以自牧
思江海而下百川
三戒纵欲怠惰:思三驱以为度
思慎始而敬终
四戒轻信人言:思虚心以纳下
思正身以黜恶
五戒赏罚不公:思无因喜以谬赏
思无因怒而滥刑
6.为什么君王要此十思五戒?
因为治理百姓时,虽然“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百姓也“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人民之力,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为什么会出现人民“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的情况?
因为“凡百元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8.为什么君王会出现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就君王的身份而言,“承天景命”,自以为自承天命,而有恃无恐,“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就普通人性而言,“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般人,能做到善始善终的不多,此人之常情。
9.作者反复提醒君王的目的是什么?
为人君者“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而“积其德义”,因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要“永保无疆之休”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就必须如此。如果“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五)品读:郢匠挥斤
1.全班齐读课文
2.概括全文思路
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3.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六)拓读:寻旨悟理
1.课文总结
2.拓展阅读
智者尽言,国家之利。太宗用之,子孙长世。
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之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旧唐书
魏征传》
非魏公不敢为此言,非太宗亦不敢。纳而用之。千古君臣,令人神往。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
3.
“十思”的现实意义
4.课堂结束语
“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同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太宗虚心纳谏,创造历史有名的“贞观之治”。若大家也虚心纳他人建议,虚怀若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
(七)布置作业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特点。
2.古人的奥妙无穷的说辞,对于面临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的我们,有何借鉴意义?
(八)板书设计
—[就必须]————思国之安(目的)
[也能够]—
居安思危(表现)
积德义
垂拱而治(效果)
—[表现为]
“十思”(内容)————[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