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5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第08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罗马圣天使堡
北京故宫
悉尼歌剧院
苏州寒山寺
埃菲尔铁塔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60多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
导入
梁思成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
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
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
“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
“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解题
研
究
对象
指事物作为标志的
显著特色
中国建筑 的 特征
研
究
方
向
探究重点
解题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4.20生于日本,1915-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知人论世
梁思成1901年生于日本东京,十年后随父回国,回国五年在现在的清华大学就读;林徽因在1904年的时候出生在杭州,12岁的时候在北平培华女中。他俩在林徽因16岁的时候认识的,恋爱于1922年。1924年他俩一起去美国留学,就读宾大,在那里他们看到了外国人对中国建筑的历史的不实撰写,这两个有志向的年轻人就决定自己来写自己国家的建筑历史,为此他们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毕业后就直接结婚了,婚后漫游欧洲考察西方建筑,以对实景的审美体验复习书本知识。
在游历中,他们有感于西方古代著名建筑和名城的保存状况,决心为保护中国的建筑文物和名城而努力。1946年,他俩带着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的职业使命感,于1946年返回了阔别9年之久的北平,创立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在“住者有其房”的民生思想与文理科结合的“体形环境”教育实践中,他们为中国培养了一批适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建筑英才,对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之后,他俩以无限的激情拥抱新时代的曙光,于1950年率领清华国徽设计小组的全体成员,成功地完成了共和国国徽的设计任务。
知人论世
1944年,梁思成开始撰写《中国建筑史》。这时,多病的身体折磨着他,脊椎软骨硬化病使他不得不经常戴着铁马甲工作;学社经费来源的断绝又使他不得不多次去重庆政府募化微薄的津贴;十分短缺的物质条件使得只能靠大量的线描图来弥补照片的不足。在林微因、莫宗江、卢绳等人的协助下,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终于在抗日时期西南的一个小山庄里完成了。
在这部著作中,梁思成根据大量的实物和文献资料,第一次按中国历史的发展,将各时期的建筑,从城市规划、宫殿、陵墓到寺庙、园林、民居都作了详细的叙述,并对各时期的建筑特征作了分析和比较。这些论述和分析都远远超过了过去外国人对中国建筑的研究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1946年10月,美国耶鲁大学聘请梁思成去讲学,他带着《中国建筑史》和同时完成的《中国雕塑史》的书稿、图片,以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分析博得了国外学术界的极大钦佩和赞扬。这些成就离不开集体的劳动,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们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走访了15个省,近200个县,测量、摄影、分析、研究了2000余项建筑与文物,积累了大量资料。梁思成正是根据这些丰富资料,去粗存精,分析比较,和同事们一起使中国古建筑这一瑰宝,终得拂去尘埃,重放异彩于世界文化之林。
知人论世
问题探讨
1.理清文章的整体结构
2.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这些特征的?
整体感知
文章的结构脉络
以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建造新中国建筑作总结。
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1—2)
(3—13)
(14—19)
(20)
(重点一)
(重点二)
整体感知
韩国仁政殿
看图思考,这个建筑是不是中国的建筑呢?
整体感知
课文研读——1-2段
第一部分(1-2)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 。
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
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文本研读
台基
房屋本身
屋顶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中国建筑的特征
作
诠
释
文本研读
鸟瞰故宫
文本研读
文本研读
中国建筑的特征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举例子打比方
文本研读
四合院里的木质的墙门窗一体
文本研读
结构方法
文本研读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三)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列数字打比方
举例子作比较
文本研读
中国建筑的特征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描述“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举例子下定义
文本研读
中国建筑的特征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摹状貌
下定义
文本研读
屋子一角
屋脊
筒瓦、戗兽、脊吻
中国建筑的特征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作比较引用
文本研读
文本研读
彩绘
文本研读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举例子作比较
文本研读
瓦当
脊吻
文本研读
门 环
文本研读
中国建筑的特征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举例子
文本研读
彩漆
木刻
文本研读
浮雕
琉璃
中国建筑的特征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作诠释
文本研读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1、由整体到局部
2、由主(结构)到次(装饰)
九大基本特征关键词:
“个别建筑的构成”、“群体建筑的构成”、“木材结构”、“斗拱”、“举折、举架”、“屋顶的装饰作用”、“颜色的选择”“部件的装饰作用”、“材料的装饰作用” 。
文本研读
中国建筑
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个别建筑构成
群体建筑构成
木材结构
斗拱
举折和举架
结构
特征
装饰
特征
屋顶的装饰作用
颜色的选择——朱红
部件的装饰作用
材料的装饰作用
外观装饰
主
次
整体
局部
第二部分结构与说明顺序
总
体
特
征
结
构
方
法
作者条理清楚、精要严谨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显著特点,通过多种说明方法,既作了理论层面上的解释,也有形象生动的描述,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课文小结
探讨中国古建筑的传统风格和现代风格的交融
讨论与交流
第三部分(14-19):
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文体,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文本研读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中国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并且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们所承认,成了法式,成为人们沿用的惯例。
文本研读
2、文章中说的建筑的“词汇”指的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词汇”指的是建筑的材料。
这是比喻的说法,使得说明生动形象,让读者易于接受。
本文用“文法”来比喻建筑的“规矩”,用“词汇”比喻建筑的材料,让人们能通过熟悉的文章组成来理解建筑中的各种法式和材料的使用。
文本研读
岳阳楼
黄鹤楼
滕王阁
鹳雀楼
第四部分(18-20):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建造新中国建筑。
文本研读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间的“可译性”?
——用“语言和文字”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的形式却有很大的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文本研读
天坛皇穹宇
欧洲圆亭子
罗马凯旋门
北京琉璃牌楼
华表
外国纪念柱
九大特征
1 个别建筑物
2 平面布置
结构
特征
装饰
特征
4 斗拱
5 举折、举架
6 屋顶
7 颜色
8 构件
9 建筑材料
风格、手法
总体
特征
3 结构方法
概述中国建筑体系
中国建筑的特征
(分布 历史)
台基 屋身 屋顶
左右均齐对称
木材
减少剪力
多层 上短下长 逐渐加高
瓦面弯曲 四角翘起
朱红
交接部分大半外露
有色琉璃瓦 雕刻
各民族建筑的“可译性”
布达拉官
非对称自由聚合布局。建筑的整体统一感及与环境的谐调。对建筑高度的夸大与神秘、攫人的艺术感染力。
江南民居
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颐和园(皇家园林)
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在园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现,属于自然式,而与欧洲或伊斯兰的几何式园林有别。中国园林主要有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种 ,中国园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被欧洲人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希腊帕特农神庙
埃及金字塔
土耳其圣索菲亚大教堂
巴黎圣母院
哥特式建筑特点及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精神
罗马圣彼得教堂
集中式平面和穹窿屋顶。单纯、简明的造型逻辑和昂扬、健康、饱满的气质。文艺复兴兴盛期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印度泰姬陵
中国古建筑
自由论坛
【观点交流】在追求现代居住方式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应该对古城的历史有一些更多的呵护。在推行“光鲜”市政的同时,是不是可以手下留情,为守护古城文化血脉殚精竭虑的故人,留下一份感激和敬重,留下一隅可供追忆的空间 我们应善待这种负载浓浓文化气息的建筑。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