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五四学制)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个小题,1-8每小题3分,9-12每小题3分,共40分。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3分)下列做法不符合“共享水城、碧水蓝天”理念的是( )
A.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B.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
C.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D.生活垃圾集中后露天焚烧
2.(3分)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下列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
A.酒精挥发
酒精燃烧
B.海水“制碱”海水“晒盐”
C.钢铁生锈
冶炼钢铁
D.葡萄酿酒
葡萄榨汁
3.(3分)现有一接近饱和的溶液,下列方法中一定能使之成为饱和溶液的是( )
①蒸发溶剂,②增加溶质,③降低温度,④加热升温
A.只有①②
B.只有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4.(3分)下列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测溶液的pH
B.取用液体
C.浓硫酸稀释
D.点燃酒精灯
5.(3分)下列溶液在空气中敞口放置后,溶液质量是因发生化学变化而减小的是( )
A.石灰水
B.浓硫酸
C.浓盐酸
D.烧碱溶液
6.(3分)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所以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C.酸雨的pH小于7,所以pH小于7的雨水一定是酸雨
D.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7.(3分)学习化学知识可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下列几位同学的做法不科学的是( )
A.小红发现自己养的绿萝叶片发黄、稀疏,于是购买含有尿素的营养液施加在土壤中
B.小明觉得自己的妹妹生长迟缓、食欲不振,建议妈妈购买补锌产品给妹妹服用
C.小亮发现面包发霉,于是扔掉发霉处,继续食用剩下的部分
D.小新告诉爸爸香烟的烟雾中含有一氧化碳、尼古丁、焦油等有毒物质,鼓励爸爸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戒烟
8.(3分)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H+、Cl﹣、OH﹣
B.Na+、NO3﹣、H+
C.Na+、Ca2+、CO32﹣
D.Na+、CO32﹣、H+
9.(4分)用如图所示能够使气球先膨胀,过一段时间又恢复到原状的一组固体和液体是( )
A.固体:硝酸铵;液体:水
B.固体:氢氧化钠;液体:水
C.固体:碳酸钠;液体:稀盐酸
D.固体:氯化钠;液体:水
10.(4分)下列有关物质的俗称、化学式、类别及常见用途的说法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选项
俗称
化学式
类别
常见用途
A
小苏打
NaHCO3
酸
用于焙制糕点
B
烧碱
CaO
氧化物
用作食品干燥剂
C
消石灰
Ca(OH)2
碱
用作建筑材料
D
纯碱
Na2CO3
碱
用于玻璃、洗涤剂的生产
A.A
B.B
C.C
D.D
11.(4分)X、Y、Z为三种金属,已知①X+H2SO4=XSO4+H2↑
②Y+2ZNO3=Y(NO3)2+2Z
③Y与稀硫酸不反应,则下列符合要求的X、Y、Z分别是( )
A.Fe
Cu
Ag
B.Cu
Hg
Ag
C.Mg
Zn
Fe
D.Fe
Ag
Cu
12.(4分)下列四个图象的变化趋势,能正确描述对应操作的是( )
A.足量的铁片和铝片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B.将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
C.向氢氧化钾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硫酸
D.向pH=1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水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6个小题,共35分)
13.(7分)化学和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请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山药中含有碱性皂角素,皮肤粘上会奇痒难忍,你认为可涂厨房中的
来止痒。
(2)用水很难洗掉衣服上的油渍,但用洗涤剂可以洗掉,这是因为洗涤剂对油渍具有
作用。
(3)在抗击新冠肺炎病毒中,佩戴口罩预防病毒的原理相当于化学实验中
操作,活性炭口罩能有效阻隔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原因是活性炭具有
性。
(4)在新冠病毒肺炎防控中,做好消毒至关重要。“84”消毒液常用于公共场所杀菌消毒,“84”消毒液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
①次氯酸钠自身没有消毒作用,有消毒作用的是次氯酸钠溶液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化学方程式为:2NaClO+CO2+X═Na2CO3+2HClO,则X的化学式为
;
②“84”消毒液是含氯消毒剂,氯气是一种具有挥发性的有毒气体,因此,84消毒液必须
保存。
14.(7分)作为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要关注能源、材料、环境等问题。
(1)随着全球能源使用量的增长,煤、
、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将日趋枯竭,迫切要求人们开发新能源。目前已经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将
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化石燃料燃烧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它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温室气体。为减少它的排放,科学家致力于研究将过多的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转化为水和甲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是
(填序号)。
A.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B.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
C.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循环使用
(4)衣服通常是由纤维织成,棉花、羊毛等属于
纤维(填“天然”或“合成”)。鉴别“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方法是
。
15.(3分)钢铁是重要的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我国自主建造的首艘航母“山东舰”,就用了大量的钢铁。
(1)钢铁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每年世界上钢铁的产量很高,但钢铁的锈蚀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了防止钢铁锈蚀,人们常采用在其表面涂刷矿物油或镀上其他金属等覆盖保护膜的方法,这些方法能防止锈蚀的共同原理是
。
(3)在公路上行驶的油罐车尾部经常有一条铁链拖在地面上,这是利用了铁的
。
16.(7分)根据如图所示的甲、乙、丙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以下问题:
(1)P点表示的意义
。
(2)在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3)乙中含有少量甲,要提纯乙可采用的方法是
。
(4)写出一种将丙的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
。
(5)t3℃时,等质量的甲、乙、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需水的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序号)。
①在t2℃时,将15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所得到的溶液质量为65g
②将甲的溶液由t3℃降温到t2℃,一定有晶体析出
③将t3℃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都降温到t2℃,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甲=丙
17.(5分)观察下列三幅微观结构示意图,并按要求填空:
(1)图1和图2分别是溴化氢(HBr)和乙醇(C2H5OH)在水中的微观示意图。请你结合已有的酸、碱知识,判断溴化氢的水溶液显
(填“酸性”“中性”或“碱性”,下同),乙醇的水溶液显
。
(2)图3代表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的微观过程,由图中可知酸碱中和的实质是
和
(填离子符号)发生结合。类比写出溴化氢的水溶液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8.(6分)一起来追寻科学家的探索足迹:1862年比利时化学家索尔维以食盐、氨、二氧化碳为原料,成功制得碳酸钠,称为氨碱法。其工艺流程图如图:
(1)请写出步骤③的化学方程式
,该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和
(写化学式)。
(2)氨碱法的缺点是回收氨时产生大量氯化钙,用处不大,且污染环境。我国科学家
(填人名)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更为先进的联合制碱法。主要改进的是步骤③,即向NH4Cl溶液加入食盐,增加溶液中Cl﹣浓度,使氯化铵结晶析出。联合制碱法的优点有
(填序号)。
A.生产过程中部分生成物可作为原料循环使用
B.副产品是一种氮肥
C.整个流程不用加热,节约能源
三、实验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5分)
19.(9分)农业上常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进行选种。现需要配制80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A.①②③④⑤
B.④⑤①②③
C.④⑤②①③
D.④①⑤②③
(2)配制80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
g,量取所用的水最好选用
规格的量筒(填序号)(已知:ρ水=1.0g/mL)。
A.100mL
B.50mL
C.10mL
(3)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天平指针偏向右盘,应
(填序号)。
A.增加适量氯化钠固体
B.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
C.调节平衡螺母
D.减少砝码
(4)溶解时,将水倒入盛氯化钠的烧杯中,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其目的是
。
(5)将配制好的溶液装瓶并贴上标签。小明同学贴标签有不妥之处,如图所示,请在右侧的空白标签上填写正确内容。
(6)若配制所得的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
(填序号)。
A.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B.往烧杯中倾倒量取好的蒸馏水时,少量水溅出
C.所用氯化钠晶体未充分干燥
D.转移已称好的氯化钠固体时,部分洒落在烧杯外
20.(6分)小明同学在使用“除垢净”去除热水瓶中的水垢时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联想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小明猜想“除垢净”的成分中可能有酸.
(1)为证实自己的猜想,小明从家中又找来两类不同的物质进行实验,
实验一:
.
实验二:
.
经实验,小明得出“除垢净”的有效成分中一定有酸的结论.
(2)小明想制作一瓶“除垢净”你认为盐酸、硫酸两种酸中的
更合适,理由
.
四、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21.(10分)实验室里,有一包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实验小组的成员设计实验将混合物分离并测量混合物中铁粉的含量。请回答如下问题:
(1)甲同学设计利用物理方法分离铁粉和铜粉,该方法是
;
(2)乙同学称量混合物质量为7g,加入到盛有58.1g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烧杯内剩余物质总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试计算(写出具体的计算过程):
②混合物中铁的质量;
②反应前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精确到0.1%)。
2020-2021学年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五四学制)
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个小题,1-8每小题3分,9-12每小题3分,共40分。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解:A、禁止放烟花爆竹,符合“共享水城碧水蓝天”理念;故选项错误;
B、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符合“共享水城碧水蓝天”理念;故选项错误;
C、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符合“共享水城碧水蓝天”理念;故选项错误;
D、生活垃圾集中后露天焚烧生成有害气体和烟尘,不符合“共享水城碧水蓝天”理念;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解:A、酒精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酒精燃烧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海水“制碱”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海水“晒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钢铁生锈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冶炼钢铁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葡萄酿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葡萄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3.解;①蒸发溶剂,一定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成为饱和溶液。
②增加溶质,一定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成为饱和溶液。
③降低温度,不一定能使之成为饱和溶液,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降低温度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
④加热升温,不一定能使之成为饱和溶液,如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后,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
故只有①②。
故选:A。
4.解:A、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不能用手拿试纸,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瓶口没有紧挨试管口、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所示操作错误。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5.解:A、石灰水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生成沉淀的质量大于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溶液质量也随之减小。故此选项正确;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放置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其质量增加,但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其质量减少,但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烧碱溶液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导致质量增加,故选项错误。
故选:A。
6.解: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推理错误.
B、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但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故选项推理错误。
C、酸雨的pH小于7,但pH小于7的雨水不一定是酸雨,正常雨水的pH为5.6,酸雨是pH小于5.6的雨水,故选项推理错误。
D、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故选项推理正确。
故选:D。
7.解:A、氮肥能使农作物枝叶繁茂、叶色浓绿、提高产量,绿萝叶片发黄、稀疏,说明土壤缺乏氮元素,可购买含有尿素(氮肥)的营养液施加在土壤中,故选项说法正确。
B、缺乏锌元素,会影响人体发育,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自己的妹妹生长迟缓、食欲不振,说明缺乏锌元素,建议妈妈购买补锌产品给妹妹服用,故选项说法正确。
C、霉变的食物中含有黄曲霉毒素,小亮发现面包发霉,不能食用,故选项说法错误。
D、香烟的烟气中含有几百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鼓励爸爸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戒烟,有利于人体健康,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8.解:A、H+、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三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或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
C、Ca2+、CO32﹣种离子能结合成碳酸钙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CO32﹣、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二氧化碳和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B。
9.解:A、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瓶中气温降低气体收缩体积变小,瓶内压强减小,小气球不能鼓起来;
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瓶中气温升高气体膨胀体积变大,瓶内压强增大,小气球鼓起来,但随着温度降低、压强减小,过一段时间小气球会恢复到原状;
C、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放出大量气体二氧化碳,瓶内气体增多压强增大,小气球鼓起来,但不会恢复原状;
D、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小气球不能鼓起来;
故选:B。
10.解:A、碳酸氢钠中含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属于盐,故错误;
B、烧碱是氢氧化钠,属于碱,故错误;
C、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或消石灰,其化学式为Ca(OH)2,是一种碱,可用做建筑材料,故正确;
D、碳酸钠是由金属阳离子与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错误;
故选:C。
11.解:由题意可知,①X+H2SO4=XSO4+H2↑,说明金属的活动性X>H;②Y+2ZNO3=Y(NO3)2+2Z,说明金属的活动性Y>Z,③Y与稀硫酸不反应,说明金属的活动性H>Y;故其活动性顺序为:X>Y>Z.由以上分析可知:
A、由于Fe>Cu>Ag,X、Y、Z可以分别是Fe
Cu
Ag,故A正确;
B、由于Cu不能与硫酸反应,X、Y、Z不能分别是Cu
Hg
Ag,故B错误;
C、由上述分析可知,Zn
Fe能与硫酸反应,X、Y、Z不能分别是Mg
Zn
Fe,故C错误;
D、由上述分析可知Y>Z,Y、Z不可能分别是Ag
Cu,故D错误。
故选:A。
12.解: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和铁都排在氢的前面,可以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铝排在铁的前面,故反应速度比铁快,在图象中,斜率表示的就是反应的速度,斜率越大,反应速度越大,足量的铁与铝与相同的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故A正确;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导致溶质质量分数降低,而图象显示其质量分数增大,故B错误;
C、硝酸钡和硫酸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会出现沉淀,而图象显示是过一段时间才出现沉淀,故C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加水后碱性减弱,PH减小,无论怎样加水,其PH总是大于7,不会小于7,故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6个小题,共35分)
13.解:(1)山药中含有碱性皂角素,皮肤粘上会奇痒难忍,可涂厨房中的食醋来止痒,是因为食醋中的醋酸能和显碱性物质反应生成盐和水。
故填:食醋。
(2)用水很难洗掉衣服上的油渍,但用洗涤剂可以洗掉,这是因为洗涤剂对油渍具有乳化作用。
故填:乳化。
(3)在抗击新冠肺炎病毒中,佩戴口罩预防病毒的原理相当于化学实验中过滤操作,活性炭口罩能有效阻隔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原因是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故填:过滤;吸附。
(4)①反应前后钠原子都是2个,氯原子都是2个,反应后氧原子是5个,反应前应该是5个,其中1个包含在X中,反应后氢原子是2个,反应前应该是2个,包含在X中,则X的化学式为H2O。
故填:H2O。
②“84”消毒液是含氯消毒剂,氯气是一种具有挥发性的有毒气体,因此,84消毒液必须密封保存。
故填:密封。
14.解:(1)随着全球能源使用量的增长,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将日趋枯竭,迫切要求人们开发新能源。目前已经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填:石油;化学;
(2)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甲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4H2CH4+2H2O;故填:CO2+4H2CH4+2H2O;
(3)A.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增大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合题意;
B.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符合题意;
C.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循环使用可以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符合题意。
故选:BC;
(4)棉花和羊毛属于天然纤维,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棉花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纸中的成分相同,燃烧时有烧纸的气味,羊毛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合成纤维灼烧时无此气味;故填:天然;灼烧并闻气味,发出烧焦羽毛的味道或烧纸味的为天然纤维,无此气味的则是合成纤维。
15.解:(1)钢铁是铁和碳组成的合金,属于混合物;故填:混合物;
(2)铁与氧气和水共存时会发生锈蚀,采用在其表面涂刷矿物油或镀上其他金属等覆盖保护膜的方法,都是有效阻止了铁与氧气和水的接触,故填:隔绝氧气和水;
(3)在公路上行驶的油罐车尾部经常有一条铁链拖在地面上,这是利用了铁的导电性;故填:导电性。
16.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P点表示的意义是:t2℃时,甲、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25g,所以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0%;
(3)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乙中含有少量甲,要提纯乙可采用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4)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将丙的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升高温度、增加溶质;
(5)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最大,丙物质的溶解度最小,所以等质量的甲、乙、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需水的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丙>乙>甲;
(6)①在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25g,将15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所得到的溶液质量为×50g+50g=62.5g,故①错误;
②将甲的溶液由t3℃降温到t2℃,甲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故②错误;
③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甲、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将t3℃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都降温到t2℃,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丙物质的溶解度增大,不会析出晶体,应该按照t3℃时的溶解度计算,所以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甲>丙,故③错误。
故选:①②③。
故答案为:(1)t2℃时,甲、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20%;
(3)蒸发结晶;
(4)升高温度、增加溶质;
(5)丙>乙>甲;
(6)①②③。
17.解:(1)溴化氢的水溶液中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溴化氢的水溶液显酸性。乙醇的水溶液中不存在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显中性。
(2)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由图可知酸碱中和的实质是氢离子(H+)和氢氧根离子(OH﹣)结合生成水分子。
溴化氢的水溶液和氢氧化钠反应反应生成溴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Br+NaOH═NaBr+H2O。
故答案为:
(1)酸性;中性;
(2)H+;OH﹣;HBr+NaOH═NaBr+H2O。
18.解:(1)步骤③是氯化铵与熟石灰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在流程图中,二氧化碳和氨气既是反应物也是生成物,可循环利用,化学式分别是CO2、NH3。
(2)我国科学家侯德榜在氨碱法的基础上,创立了更为先进的联合制碱法。
A.生产过程中部分生成物(二氧化碳、氨气等)可作为原料循环使用,故说法正确。
B.副产品是氯化铵,是一种氮肥,故说法正确。
C.步骤②③均需要进行加热,故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2NH4Cl+Ca(OH)2=CaCl2+2H2O+2NH3↑;CO2;NH3;
(2)侯德榜;AB。
三、实验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5分)
19.解:(1)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装瓶,所以该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④⑤①②③,故选:B;
(2)配制80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80g×16%=12.8g;溶剂的质量为:80g﹣12.8g=67.2g,合67.2mL,量筒量取液体采用就近原则,所以量取所用的水最好选用100mL规格的量筒,故选:A;
(3)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天平指针偏向右盘,说明砝码的质量大于氯化钠的质量,应增加适量氯化钠固体,故选:A;
(4)溶解时,将水倒入盛氯化钠的烧杯中,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其目的是:加速溶解;
(5)将标签上需要注明溶液的质量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所以在右侧的空白标签上填写正确内容是:;
(6)配制所得的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溶质质量减少或者溶剂的量增多,
A、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溶剂的量减少了,故错误;
B、往烧杯中倾倒量取好的蒸馏水时,少量水溅出,溶剂的量减少了,故错误;
C、所用氯化钠晶体未充分干燥,溶质量减少了,故正确;
D、转移已称好的氯化钠固体时,部分洒落在烧杯外,溶质的量减少了,故正确。
故选:CD。
故答案为:(1)B;
(2)12.8;A;
(3)A;
(4)加速溶解;
(5);
(6)CD。
20.解:根据酸的性质①能与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氢气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且两种物质属于不同类物质,符合该题要求.因此可取少量待测液,加入打磨后的铁钉铁钉表面有气泡出现;或加入纯碱产生大量气泡,就可说明“除垢净”的有效成分中一定有酸;
(2)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氯化钙易溶于水,而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影响除垢的效果,故选用盐酸合适,故填:盐酸硫酸与水垢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除水垢不彻底;
故答案为:
(1)取少量待测液,加入打磨后的铁钉铁钉表面有气泡出现,结论是“除垢净”的有效成分中一定有酸;
取少量待测液,加入纯碱产生大量气泡,结论是“除垢净”的有效成分中一定有酸;
(2)盐酸
硫酸与水垢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除水垢不彻底
四、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21.解:(1)由于铁能被磁铁吸引,所以甲同学设计利用物理方法分离铁粉和铜粉,该方法是吸铁石吸引;
(2)①由图像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产生氢气的质量是:7g+58.1g﹣64.9g=0.2g;
设铁的质量为x,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y
Fe+2HCl=FeCl2
+H2↑
56
73
2
x
y
0.2g
解得:x=5.6g
y=7.3g
②反应前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2.6%。
答:①混合物中铁的质量是5.6g;
②反应前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2.6%。
故答案为:(1)吸铁石吸引;
(2)①5.6g
②12.6%。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