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清单
【原文再现】
【作家作品】
【整体感知】
【结构图解】
【中心思想】
【写作特色】
【考点梳理】
考点一:文学常识
考点二:重要词句
考点四:内容理解
考点五:写法及赏析
考点六:主旨及拓展
【链接中考】
【模拟演练】
【文题解读】
【背景信息】
考点三:名句积累
【原文再现】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文题解读】
东阳,今属浙江,当时与浦江同属金华府。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生,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两种,本篇为赠序。标题表明这篇文章是作者送给东阳马生的赠序。
序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序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是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其始于唐朝,是文人之间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为推崇、赞许或勉励之辞。
【作家作品】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谥文宪,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家”,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著有《宋学士文集》等。
【背景信息】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告老还乡的宋濂应诏从家乡浦江到应天去朝见朱元璋时,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马君则勤奋学习,成为德兼备的人。
【整体感知】
本文是宋濂写给后辈太学生马君则的赠序。作者现身说法,先叙述自己幼时得书之难的经历,用学习勤奋好学的态度和严寒恶劣的学习条件对比,进一步突出学习的刻苦精神。接着写成年求师叩问艰难,将老师的严厉与作者诚恳、虔诚、恭敬、谦和的态度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谦虚好学的态度。继而写求学艰苦:旅途之艰,生活之苦。作者自己的贫寒和富家子弟的豪华对比。写作者心中有读书的快乐,有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再写如今太学生优越的学习环境。最后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勉励后学者不畏艰苦,勤奋好学。本文运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写作手法是对比。
第一段:写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的勤奋。
①写幼时求学情况(幼时抄书之艰);
②写成年后求师的情况(成年叩问之难)。
第二段:写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苦。
①写求师和行路之苦(从师奔走之劳);
②写衣食粗劣,生活简朴(住读生活之苦)。
第三段:写如今太学生优越的学习环境。
第四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结构图解】
送 东 阳 马 生 序
师生态度
生活情况
学习条件
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
作者:色愈恭,礼愈至
同舍生:衣饰华美
作者:缊袍敝衣
作者:借书抄书,奔走求师,
生活艰苦,尊师力学
今太学生:衣食丰足,有问
必答,应有尽有
勉 励 马 生
现 身 说 法
【中心思想】
通过自己青少年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写作特色】
(1)以记叙为主,适当运用描写和议论。
(2)采取对比的方式,阐明道理。
(3)采用现身说法、借事说理的写法,以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勉励后辈,情真意切,语重心长,使人倍感亲切,易于接受。
《送东阳马生序》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号______,____(朝代)_______家。朱元璋称他为“_____________”。刘基赞许他____________,因著《元史》,四方学者称他为_______。明初诗文三大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宋濂全集》
宋濂
潜溪
明
文学
开国文臣之首
当今文章第一
太史公
宋濂、高启、刘基
【考点梳理】
考点一:文学常识
考点二:重要词句
1.生字字音
嗜学( ) 砚冰( )
弗之怠( )( ) 逾约( )
硕师( ) 叩问( )
既加冠( ) 叱咄( )
俟( ) 负箧曳屣( )
皲裂( ) 媵人( )
绮绣( ) 容臭( )
烨然( ) 缊袍( )
耄老( ) 谬称( )
廪稍( ) 冻馁( )
谒( ) 贽( ) 诋( )
ɡuān
chìduō
jūn
yìnɡ
xiù
qiè yè xǐ
kòu
yàn
fú
dài
yú
shuò
yè
sì
qǐ
shì
yùn
mào
miù
lǐn
něi
yè
zhì
dǐ
2.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_
(2)同舍生皆被绮绣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_
“支”
“肢”
肢体
“被”
“披”
穿
3.古今异义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3)未尝稍降辞色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4)走送之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5)主人日再食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6)持汤沃灌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借
不真实的(跟“真”相对)
交往,交际
人或动物在水里行动
脸色
颜色
跑
行走
两(顿)
表示又一次
热水
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7)无从致书以观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8)或遇其叱咄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9)卒获有所闻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10)益慕圣贤之道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11)尝趋百里外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12)余立侍左右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得到
指给予或达到
有时
或者
终于
士兵
更加
好处
快步走
趋向,归向
学说
道路,道理
身边
多指方位
4.词类活用
(1)腰白玉之环( )
(2)缊袍敝衣( )
(3)无鲜肥滋味之享( )
(4)手自笔录( )
(5)手自笔录( )
(6)立侍左右( )
(7)主人日再食( )
(8)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
(9)日侍坐备顾问( )
(10)不敢稍逾约( )
名词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名作动,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名词作动词,动手
动词作状语,站着
形作名,新鲜肥嫩的食物
名词作状语,用笔
名词作状语,每天
名词作状语,每年
名词作状语,每天
动作名,约定的时间、期限
5.一词多义
(1)至
①礼愈至( )
②至舍( )
(2)若
①烨然若神人( )
②不若人也( )
(3)故
①故余虽愚( )
②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
周到
到达
好像
比得上
所以
特意,故意
(4)书
①藏书之家( )
②与朱元思书( )
(5)患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②无冻馁之患矣( )
(6)质
①援疑质理( )
②非天质之卑( )
(7)从
①从乡之先达( )
②当余之从师也( )
向
跟从,跟随
书籍
书信
担忧
忧患
询问
资质
(8)慕
①益慕圣贤之道( )
②略无慕艳意( )
(9)书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②撰长书以为贽( )
(10)道
①益慕圣贤之道( )
②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
仰慕
羡慕
书籍
信
学说
说
(11)以
①无从致书以观( )
②以中有足乐者( )
③计日以还( )
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⑥俯身倾耳以请( )
⑦以衾拥覆( )
⑧生以乡人子谒余( )
(12)之
①走送之( )
②益慕圣贤之道( )
③当余之从师也( )
连词,表原因,因为
介词,用
连词,表目的,来
表修饰
代词,代指书
助词,的
助词,用在主谓间,取独
因为
介词,把
凭借……身份
表修饰
6.其他重要词语
(1)即嗜学( )
(2)无从致书以观( )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4)不敢稍逾约( )
(5)既加冠( )
(6)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7)尝趋百里外( ) ( )
(8)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9)门人弟子填其室( )
(10)援疑质理( ) ( )
(11)或遇其叱咄( )
爱好,喜欢
挤满
引、提出
得到
超过
请教
训斥,呵责
借
表示年已二十
担心,忧虑
曾经
疾走,跑
询问
(12)礼愈至( )
(13)不敢出一言以复( )
(14)俟其欣悦( )
(15)负箧曳屣( )
(16)媵人持汤沃灌( )
(17)久而乃和( )
(18)烨然若神人( )
(19)缊袍敝衣( ) ( )
(20)略无慕艳意( )
(21)以中有足乐者( )
(22)今虽耄老( )
(23)预君子之列( )
(24)承天子之宠光( )
周到
辩解
等待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浇
暖
光彩照人的样子
乱麻
破
羡慕
年老
参与
恩宠光耀
内心
(25)缀公卿之后( )
(26)谬称其氏名( )
(27)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 ( )
(28)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
(29)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
(30)无冻馁之患矣( )
(31)非天质之卑( )
(32)流辈甚称其贤( )
(33)余朝京师( )
(34)生以乡人子谒余( )
(35)撰长书以为贽( )( )
(36)言和而色夷( )
(37)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 )
跟随
不恰当地赞许
指朝廷
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
给予,赠送
饥饿
低下
同辈
朝见
拜见
写
初次进见尊者时所持的礼物
平易
诋毁,毁谤
公家按时供给的粮食
7.特殊句式
(1)倒装句
①弗之怠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弗怠之”。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2)省略句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句前省略主语“余”,“与”后省略宾语“余”。
8.课文翻译:
(1)余幼时即嗜学。
译:我年幼时就爱好学习。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译: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看,就经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
(3)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译:天气非常寒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4)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抄完,跑着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
(6)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译:已经成人,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7)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又担心不能与学问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8)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前辈道德声望高,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但)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9)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译:我站着陪侍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有时遭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10)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11)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烈而不知。
译: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符节刮着猛烈的寒风,大雪深达几尺,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我)还不知道。
(1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拿了热水来洗濯,用被子围盖着我,很久才暖和过来。
(13)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译: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享受。
(14)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译: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戴着用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在腰间佩戴白玉制成的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就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想法。
(1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
(16)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17)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译: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有幸做了官,承受着天子的恩宠光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天下也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更何况是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18)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译: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有粮食供给,父母每年都赠给(他们)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
(19)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译: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收获的了。
(20)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译:凡是应该有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用手抄写,从别人那里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
(2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译: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未养成的,那么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22)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译:东阳县姓马的书生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
(23)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译:我进京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
(24)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译:同他议论辩驳,言辞谦和,脸色平易。
(25)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译:他自己说少年时用心学习很勤奋,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的人吧。
(26)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译: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我特地将自己求学的艰难告诉他。
(27)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译: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本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的际遇好而在同乡面前表示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考点三:名句积累
(1)点明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的语句是: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2)人们愿意借书给作者的原因是: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表现作者在寒冬腊月中勤于抄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4)表现作者向“乡之先达”谦恭、虚心地求学的句子是: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5)作者回忆自己吃住条件的句子是: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6)表达作者求学“苦中有乐”的句子是: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7)写出先达德高望重,弟子众多的句子是: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8)作者面对先达呵斥时的表现是: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9)作者从自然环境写求学之路艰难困苦的句子是: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10)揭示作者小时候学习就很勤奋(或统领全文,为全文奠定基调)的语句是:
余幼时即嗜学。
(11)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12)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13)表现平时求教时恳切和虔诚的句子是: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14)同舍生“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或揭示精神追求,战胜物质贫困)的句子是: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5)写冷冻之苦的句子是: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16)写衣食简陋的句子是:
无鲜肥滋味之享;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17)文中表现作者善于向“先达”请教的句子是:
①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1.简要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并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主要内容:写作者青少年时刻苦求学的经历。
本段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开头至“余因得遍观群书”):写幼时得书之难,表明作者求学之勤奋刻苦。
第二层(“既加冠”至段末):写成年求师之艰,表明作者求知若渴。
考点四:内容理解
2.第①段中叙述了作者勤苦求学的哪两件事?
幼时借书抄录;
成年远行求师。
3.第一段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宋濂什么优秀品质?
细节描写。
品质:
①勤学苦读;
②不畏艰难;
③坚韧求学;
④有毅力。
围绕“勤学苦读,不畏艰难”回答即可。
4.第一段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什么?
写天气的寒冷意在突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
5.认真揣摩“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中“稍”的深刻含义。
“稍”有“稍稍”之意,这里强调作者坚守信约,决不耽误,即使困难再大也是这样。
6.“不敢稍逾约”表现了作者的什么特点?
①做事认真麻利;
②讲究诚信。
7.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
原句: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原因:诚实守信、按时还书。
8.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为什么能“遍观群书”?
作者每次都能坚持把借来的书抄写下来;而且能按时还书,所以别人经常把书借给他。
9.“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起过渡作用。由小时过渡到成年,由幼时抄书学习的刻苦过渡到成年求师之艰难。
10.作者趋百里外求学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1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写出了什么?
既写出了求师路程之遥远,又写出了求师之心切。
1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两个“愈”字好在哪里?
这句话写平时请教老师的情景和老师发怒时求教的情景。用了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作者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学的艰难。
两个“愈”字传神地表现出作者求知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
13. 作者为什么“不敢出一言以复”?
这是写老师发怒时作者求教的情景,作者“不敢出一言以复”是因为作者对师者的尊重与敬服,而且体现作者对求学的渴望,求学态度的诚恳。
1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作者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后辈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15.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
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与艰难,生动地表现了作者虔诚和恭敬的态度。
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16.“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
不是。这是作者自谦的说法。
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只要努力学习也能有所成就。
与下文“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
17.“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是愚笨吗?他为何这么说?此处与哪句话相照应?
18.从第一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各用四个字概括)。
①刻苦好学;??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请教;
④不怕艰苦。
19.第一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
(1)借书不失信于人;
(2)抄书不畏艰苦;
(3)远行百里向先达请教。
20.简要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外出求学的苦况(奔走之劳、生活之苦),及作者学有所成后的自谦,隐含对马生的劝诫、勉励和期望。
21.第二段哪些语句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描写天气寒冷从侧面烘托出自己求学的艰难,其目的是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
22.第二段从哪几方面概括了作者外出求学时的客观条件?
路途:遥远艰难。
衣着:破旧不能御寒。
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23.文中写“同舍生”的目的是什么?
用同舍生衣着豪华的生活,与作者“缊袍敝衣”的艰苦生活作对比,通过对比,①反衬作者求学生活之艰苦,②同时也突出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
24.作者通过自己与他人哪两方面的对比来说明精神的富有可以弥补物质的贫乏?
吃的和穿的两方面。
25.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作答: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用自己的话回答:
(1)坚定学习信念;
(2)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3)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
26.作者为什么对富贵豪华的生活“略无慕艳意”?表现了他怎样的苦乐观?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或:因为作者心中只有读书这件乐事。
或: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苦乐观:精神上的富足可以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27.作者认为学有所成的关键是什么?
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
(文中概括了作者求学经历的两个字:勤、艰。)
28.作者求学的“勤且艰”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勤:勤奋抄书读书;勤于求师请教。
艰:从师路途艰难;求学生活艰苦。
29.阅读第二段结尾句,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作者通过自谦,表达自己经过刻苦努力终有所成的经历,来勉励那些真正有才干的人,必更会得到人们的厚爱,目的在告诫人们学习要像自己一样不畏惧艰苦,最终都会有所成就。
30.概括第三段的主要内容。
写当今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当年求学的艰难形成对比,从反面强调了勤苦学习的必要性。
31.第三段中从哪些地方表现了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食、衣、住、行、师、书等几个方面。
32.当今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表现在那些方面?通过对比,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1)无冻馁之患,无奔走之劳,有师可问,有书可读。
或:衣食无忧,无需奔走,有疑能解,书目齐全。
(2)得出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结论,强调了用心不专一是“业有不精、德有不成”的根源。
比较点
“我”
太学生
食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衣
缊袍敝衣
住
寓逆旅
行
负箧曳屣……四支僵劲不能动
师
未尝稍降辞色
书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结论
▲太学生与作者的求学相比,有哪些优越之处?
日有廪稍之供
岁有裘葛之遗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无奔走之劳
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33.本文多次提到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其用意是什么?
表明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关键在于用心专一。
(用原文回答也可)
34.如何理解“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学习的好坏与天资无关,只是用不用心的问题,更不能去埋怨别人,表明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5.概括第四段的主要内容。
点明写序的背景和目的,劝勉马生应勤奋好学。
36.第四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马生进行了赞美?
首先赞扬马生贤能而擅长学习;
接着赞扬马生文章写得顺畅通达;
最后赞扬马生求学问师的态度谦恭。
37.本文最后一段表明了写作原因及目的,具体是什么?
原因大约有两点:
一是马生得到同辈的赞赏,是位“善学者”;
二是同乡之谊。
目的是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学习。
38.文中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表达方式:主要运用了议论、抒情。
作用:①点明主旨,点明写序目的;
②劝勉马生应勤奋好学,表达了对马生学有所成的期望之情。
【解析】最后一段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记叙了马君则的基本情况,并劝勉马生要勤奋刻苦学习,表达了对马生学有所成的期望之情,交代了文章的写作目的,点明了中心。据此理解作答。
3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40.本文是作者给马生的赠序,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1)得书之难;
(2)求师之诚;
(3)求学之苦。
或:①学习的刻苦;②从师的艰难;③求学的艰苦。
41.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①幼时抄书之艰(无书之难);
②成年叩问之难(求师之难);
③从师奔走之劳(路途艰辛);
④住读生活之苦(生活艰苦)。
或:①读书难(要借书、抄书);
②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
③求教难(常遭“叱咄”);
④生活难(“日再食”,穿“缊袍敝衣”)。
或:①借书抄录之劳;②从师问学之难;③百里投师之艰;④旅居生活之苦。
或:①家境贫寒,无书可读;②无师求教难;③远道求学,旅途艰难;④求学生活艰苦。
①叩问之难;
②旅途之艰;
③生活之苦。
▲课文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42.在求学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1)求书之难。这是由于“家贫”造成的困难。作者用借书、抄书的办法来克服。
(2)求师之难。作者用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的办法来克服。
(3)求学之难。主要是历尽苦寒,破衣粗食。作者以内心的充足、精神的强大来克服困难。
或:(1)无书之难;以借书抄书克服。
(2)无师之难;以行百里谦恭拜师克服。
(3)求师之难;以不畏路遥天寒克服。
(4)生活之难;以读书之乐克服。
43.作者在学习上遇到的矛盾是什么?他是如何解决的???
(1)“幼时即嗜学”与“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的矛盾。
解决办法: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走送之。
(2)“益慕圣贤之道”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的矛盾。
解决办法: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44.文中哪些语句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
余幼时即嗜学;
慕圣贤之道;
以中有足乐者。
45.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地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地克服重重障碍,勤奋艰苦地学习,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1)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文字的内容。
(2)这一段文字从哪些方面展开描写的?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从老师道德声望之高、门人弟子之多、老师态度之严厉、作者态度之谦恭四个方面来描写;
主要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
写趋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
考点五:写法及赏析
2.作者是怎样写从师路上的艰苦情形的?
“负箧曳屣”表明穷苦,“深山巨谷”表明路途险恶,“穷冬”“烈风”“大雪”分别从季节、环境、气候的特点上着眼。“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反衬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艰难。
3.第二段中“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
写出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艰难,衬托出作者求学的艰辛和精神的顽强。
4.从文中找出写作者生活条件的艰苦的语句,并说说作者是怎样写的。
语句: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怎样写:
(1)通过写同舍生侧面表现;
(2)直接写自己吃穿的情景。
5.文中“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对比;
突出作者成年后求学的艰难、勤奋及其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
6.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示例:“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而“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表现了“我”不慕虚荣、以勤奋读书为乐的思想境界。
7.课文第一段至第三段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8.找出课文第二、三两段中的对比,谈谈这样写的作用。
示例一:第二段作者将自己从师时生活的俭朴与同舍生的奢华进行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
示例二:第三段将作者过去求学的艰难与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进行对比,表现自己学有所获是因为自己专心致志。
①太学生“日有廪稍之供”“岁有裘葛之遗”与作者住读生活之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形成对比(衣、食的对比);
②太学生“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作者从师奔走之艰——“行深山巨谷”形成对比(住、行的对比);
③太学生“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与作者成年叩问之难——先达“未尝稍降辞色”“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形成对比(求师情况的对比);
④太学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作者幼时抄书之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形成对比(书籍情况的对比)。
作用:通过层层对比,自然得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结论,突出文章中心,增强了说服力。
9.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找出来,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1)第一段将老师的严厉与作者自己的谦逊对比;
(2)第二段将同舍生的锦衣玉食与作者自己的粗朴衣食对比;
(3)第三段将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第一、二段作者昔日学习的艰难对比,推出有说服力的结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第一、二段将作者自己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的恶劣对比;
好处:①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
②与现在的太学生相比,表现自己学有所获是因为自己专心致志;
③文章多次使用对比,意在表明个人成才的关键在于有志向,肯吃苦,以学为乐,专心致志。
10.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的态度: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11.课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和议论。
本文记叙中穿插描写、议论,三者有机结合,写得生动、感人,这样写不仅充分表现了作者“勤且艰”的读书生活和苦学态度,也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劝勉晚生刻苦学习的目的。
12.本文作者是怎样劝学的?
作者现身说法,首先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之后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明确告诉马生,学业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不在条件的优劣和天资的高下。
考点六:主旨及拓展
1.文中哪句话揭示了宋濂求学不辍的原因?
“以中有足乐者”或“余幼时即嗜学”。
2.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目的:勉励马生要珍惜眼前优越的学习条件,以读书为乐,勤奋学习。
或: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或: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表达了作者对晚生的殷切希望。
好处:这样写感情真挚,态度恳切,循循善诱,更容易让人接受。
或:作者从自己的切身经历说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亲切自然,让人乐于接受。
3.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作者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读来也更亲切平易,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4.这篇文章的题目叫“送东阳马生序”,然而文章一开篇就大肆叙说自己的求学之苦,有人说作者写该赠序的真正目的是夸耀自己,你是如何看待这个观点的?
作者在开篇便现身说法,从自己艰苦的求学经历切入,又兼有对比,用种种具体的事实说话,深寓以年轻人的殷切期望,告之以事,晓之以理,激励年轻人努力成才。这自然不是对自己的夸耀,正如文中结尾所说:“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5.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要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勤奋学习,专心致志,不怕吃苦,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现在的学习条件,勤奋好学,专心致志,刻苦努力。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能使自己的学问精通,养成良好的品质。
6.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7.读了课文,你觉得宋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
学习刻苦,求学诚心;
尊敬老师,坚守信约。
8.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结合本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示例:衣食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9.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学习中的苦与乐?
示例:学习要有正确的苦乐观,要善于化苦为乐,乐中学,学中乐,刻苦学习,努力成才。
(意思对即可)
10.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体会。
示例:现在不少青少年特别讲究吃穿,玩手机,无心学习。因此,我们应向作者学习:
①不追求物质享受;
②坚定人生追求,刻苦勤奋学习;
③专心向学;
④物质上不羡慕,更不攀比。
⑤排除不利于学习的环境的干扰
11. 读了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提示:可从博览群书、刻苦学习、诚心求教、尊敬老师、坚守信约等方面回答。
示例:(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
(4)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
(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7)要爱好学习,要博览群书;
(8)为人要诚实守信;
(9)不求物质享受,更不攀比。
12.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
学习要刻苦勤奋;
对老师要有礼貌,要虚心求教;
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克服困难,做到有恒心,有毅力。
13.作者“卒获有所闻”,皆缘于其“勤”。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一谈,在物质生活优越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示例:我们所谓的学习之苦与当年宋濂相比简直微不足道,在物质生活优越的今天,他的求学精神是一剂良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要勤奋,求师要诚心。
14.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示例: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15.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从宋濂求师的经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示例: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表明求师的艰苦;
②“余立侍左右”或“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表明虚心、尊师;
③“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表明要善于质疑。
16.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1)学习要勤奋;
(2)求师要诚心;
(3)求师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17. 从作者的成长中我们不难看出,除勤奋刻苦外,他还有许多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借鉴,请你把体会最深的两点写在下面。
①诚实守信。
作者向人借书,从来都会准时归还,不负约,所以能借到更多的书读。
②有礼有节。
作者向“德隆望尊”的先达求教时,总是“色愈恭,礼愈至”,故能得到更多的收获。
③安贫乐道。
同舍生都衣着华丽,作者却无艳羡之色,坚守学习之道。
④勤奋刻苦。
为获取更多知识,作者不辞百里向贤者请教。寒暑无间,一心向学,终有所成。
18.宋濂求学经历中体现出的哪种品质对你触动最大?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品质符合原文内容,可以从勤奋、坚忍、谦虚、诚恳、诚信、尊师、不攀比等方面作答。
结合自身实际,表达清楚即可。
示例:宋濂的勤奋对我触动最大,懒惰是我最大的缺点,做事经常偷懒,习惯拖延,今后一定改正。
19.读了课文,作者的哪些求学行为深深地打动了你?请写出你的感触。
本题是一道开放题。结合作者的求学经历来谈感受或想法。
提示:答出克服困难借书抄书、诚恳虚心求师学道,生活艰苦而求学意志坚定,以读书为乐而不在意物质享受等,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即可。
20.假如你是马生,读到前辈的赠文,你心中会涌起哪些感想?
要点:
一是敬佩或感谢;
二是决心,不辜负希望。
21.联系本文,请你谈谈应该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得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这是宋濂的切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22.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示例一: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老师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示例二: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任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生。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3.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尊师方式?
答案要点:
①尊师,应该谦虚;
②尊师方式应改,提倡平等交流。
24.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我们现在应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表现?
示例一:我欣赏作者这种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取得成功的保障。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是尊师的最好表现,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只有如此尊敬师长,遵从老师的教导,才能在学习上取得进步。同时,尊师重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继续发扬。
示例二:我欣赏作者热爱学习和乐以忘忧的态度,但不赞成作者面对老师时的表现。老师教授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我们必须尊敬老师,但不是怕老师,不必要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俯身倾耳,不敢出言。而应该在尊重的基础上,成为亲密的朋友,互相信任,互相沟通,大胆质疑,合理发问,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加深师生感情。
25.请写出关于苦读(或勤学)的名言诗句(或事例)一则。
名言诗句: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事例:
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程门立雪等。
26.请列举几个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然后说说你的启发或收获。
事迹:①战国时期的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②西汉的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③西汉的匡衡,勤学而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④晋代的车胤,家贫,夏夜以练囊盛萤,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
⑤晋代的孙康,家贫,冬天利用雪的反光读书。
启发:古人苦学的做法,后人没必要刻意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向上的动力。
27.请从课外积累中,列举两个表现古人刻苦求学的成语典故并解释,再说说该成语典故与谁有关。
示例:
(1)闻鸡起舞:原意是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祖逖)
(2)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勤奋。(孔子)
(3)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苏秦、孙敬)
(4)凿壁偷光: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匡衡)
(5)囊萤映雪:形容刻苦攻读。(车胤、孙康)
(6)程门立雪: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杨时、游酢)
28. 结合文意,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联。
上联:苏秦刻苦锥刺股;
下联:宋濂□□□□□。
(宋濂)勤奋手录书。
(对仗工整即可)
29.有人认为成功来自勤奋学习,有人认为来自机遇,有人认为来自天生的聪明,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成功一方面来自天赋,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如果只靠天赋而不去勤奋学习,努力拼搏,要成功也是很困难的。当然,机遇使人离成功更近些。
(2019武威市)古诗文阅读(22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链接中考】
15.解释句中加点词语。(2分)
(1)俟其欣悦 _____________
(2)持汤沃灌 _____________
等待,等到
热水
1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计日以还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 从乡之先达
而承天子之宠光
C. 是肤皲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
D.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B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18.本文作者是怎样劝学的?(4分)
作者现身说法,首先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之后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明确告诉马生,学业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不在条件的优劣和天资的高下。
(2019年黑龙江省绥化市)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回答10-13题。(8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1)援疑质理( )
(2)或遇其叱咄( )
训斥,呵责
引、提出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12.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故患有所不辟也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C.录毕,走送之
当余之从师也
D.无从致书以观
俯身倾耳以请
D
担心,忧虑
祸患,灾难
向
跟从,跟随
代词,代指书
助词,取独
来
来
13.文中“穷冬”“烈风”“大雪”属于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环境描写。
通过描写恶劣的环境,从侧面烘托了作者从师求学的旅途之艰。
(侧面表现了作者不怕吃苦的精神。)
(2019年内蒙古市赤峰市)
阅读下列以“读书·学习”为主题的相关短文,完成下列各题。(14分)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选自宋濂《选东阳马生序》)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丙】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十二章》)
【丁】板桥①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②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③,人咸易④之。及长大,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⑤,终有所成。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⑥,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
(选自《郑板桥集?板桥善编》)
【注】①板桥:即郑板桥,清代著名书画家。②殊:根本。③寝陋:丑陋。④易:轻视。⑤赴古人之奥区: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⑥箸:筷子。
【参考译文】郑板桥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没有其他的老师。小的时候没有特别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稍微长大了些,虽然长大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他又喜欢说大话,自负得过头,不管谁都敢骂。许多长辈都瞧不起他,告诫别人不要和他来往。但是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愤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己不断深钻细研,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地方,酣畅地表现他的没有全部显示出来的性格、才能。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背诵罢了。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在船上,马上,被子里,有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候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面对客人没有听到他们的话,甚至忘记了自己说的话,都是在记忆书上的内容,默默地诵读。书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
【丁】板桥①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②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③,人咸易④之。及长大,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⑤,终有所成。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⑥,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
【注】①板桥:即郑板桥,清代著名书画家。②殊:根本。③寝陋:丑陋。④易:轻视。⑤赴古人之奥区: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⑥箸:筷子。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
读 书 能 自 刻 苦 自 愤 激 不 苟 同 俗
【解析】句意为: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愤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所以其停顿为: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
∕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裘葛之遗 ( )
②假诸人而后见也( )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④或对客不听其语( )
借
赠,指接济
研究儒家经典
有时
【解析】①句意: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遗:赠,指接济;
②句意: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假:借;
③句意: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④句意:有的时候面对客人没有听到他们的话。或:有时。
(3)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板桥幼随其父学
其真无马邪
B.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C.蒙乃始就学
乃重修岳阳楼
D.自以为大有所益
全石以为底
C
代词,他的
表反问语气,难道
表修饰关系
表转折关系
于是、就
于是、就
以为:认为
以为:把……作为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重点词:博,广泛。笃,坚定,专一。切,恳切。仁,仁德。
②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背诵罢了。
重点词:咸,都。
(5)下列对上述选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诸生”在太学学习,那里师资雄厚,书籍丰富,但还有的人”业不精,德不成”,是因为学习不够专一。
B.【丙】文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乙】文中的吕蒙学有所成,就是因为听从了孙权的劝告,从书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C.【丁】文板桥刻苦自学,由浅入深,积极探求,喜欢诵读默背达到了“当食忘箸”的痴迷程度。
D.【甲】文宋濂以“太学诸生”为例,对”东阳马生”进行了劝勉,言辞恳切,发人深省:【乙】文用对话表现人物,孙权善劝,吕蒙听劝,言简意丰,富于情味;【丁】文先抑后扬,夹叙夹议,揭示了刻苦自学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
B
【解析】B有误,【乙】文中的吕蒙学有所成,就是因为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没有写出对读书产生了兴趣。故选:B。
(2019年兰州市)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9~12题。(17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砍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郑玄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①卢植,事扶风马融。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②,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节选自《后汉书》)
【注】①涿郡:郡名,为今河北省涿县治。
②图纬:专论占验术数的书。
参考译文:郑玄因为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于是他往西入关,拜扶风人马融为师。马融有门徒四百余人,而能够进入厅堂听他亲自讲课的仅五十余人。马融平素骄傲自负,郑玄拜在他门下,三年都不能见他一面,马融只是让自己的高材生给郑玄授课。郑玄日夜探究、诵习,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厌倦。有一次遇上马融召集门生研究图纬,听说郑玄善于计算,于是在楼上召见他。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马融很有感触地对学生们说:“郑玄现在离开了,我的学问到东方去了。”郑玄独自出外游学,十多年才回到家乡。因为家境贫困,郑玄在东莱为人佣耕,跟随他的学生已经有成百上千了。
【乙】郑玄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①卢植,事扶风马融。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②,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9.下面是关于“文言实词”学习方法的梳理。请根据提示,完成填空。(4分)
(1)积累迁移法:我们由【甲】文“录毕,走送之”中“毕”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问毕辞归”的“毕”是_____________之意;由【甲]文“援疑质理”中“质”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玄因从质诸疑义”的“质”是_____________之意。
(2)查阅词典法
参考《古汉语词典》中“素”的
义项,“融素骄贵”中“素”的
意思是________(填序号)。
(3)语境推断法
根据语境,【乙】文“家贫,客
耕东莱”中“客”是_________
之意。
素:①未经染色的生绢;②本然的,未加修饰的;③真情,后作“愫”;④蔬菜、瓜果类食品;⑤一向,平素;⑥预先。
完成,结束
询问,质疑
⑤
为人佣耕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公将鼓之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屠惧,投以骨
C.乃召见于楼上
所欲有甚于生者
D.乃西入关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B
助词,的
音节助词,不译
介词,把
介词,把
在
比
于是,就
才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郑玄现在离开了,我的学问就到东方去了!
12.宋濂与郑玄在求师中都遇到了什么困难?各自是如何克服的?请简要概括。(6分)
(1)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
(2)郑玄无师,有师却见不到;勤奋刻苦,抓住时机求教。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归纳概括要点。本文主要围绕“得书”“求师”“求学”的难题来写作,在回答时应该概括归纳出这几个难题的解决办法。可以概括为:以抄书来克服无书之难;以谦恭的态度来克服无师之难;以不畏路遥天寒来克服求师之难;以读书之乐来克服生活艰苦之难。郑玄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能够进入厅堂听马融亲自讲课的仅五十余人;三年都不能见马融一面;郑玄日夜探究、诵习,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厌倦;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
12.宋濂与郑玄在求师中都遇到了什么困难?各自是如何克服的?请简要概括。(6分)
(1)宋濂与郑玄在求师中都遇到的困难:身边没有博学的人可以求教,求学中被老师怠慢。
(2)宋濂:①到百里外“执经叩问”;
②态度恭顺,礼节周到,坚持求教。
郑玄:①西行入关,经人介绍从师马融;
②不懈怠,跟随“高业弟子”求学,抓住机会向马融求教。
(2019年长春市)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①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9.本文作者是_____代文学家_______(人名)。(1分)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每假借于殿书之家( )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向( )
(3)负箧曳展( )
(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
明
宋濂
借
拿
背着
破旧
11.选择文中恰当的画线句,将其序号填写到对应横线上。(2分)
①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作者家贫无书,却能“遍观群书”,离不开他“____”的勤奋刻苦精神,离不开他“____”的诚信守时品质。
①
②
12.阅读选文结尾句,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3分)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作者通过自谦,表达自己经过刻苦努力终有所成的经历,来勉励那些真正有才干的人,必更会得到人们的厚爱(1分),目的在告诫人们学习要像自己一样不畏惧艰苦,最终都会有所成就。(2分)
13.学完本文后,小强同学想结合文章内容写一副对联,请你使用以下短语帮他将对联补充完整。(2分)
圣贤之道 德隆望尊 色恭礼至 君子之名
上联:先达__________传__________
上联:弟子__________成__________
德隆望尊
圣贤之道
色恭礼至
君子之名
(2019年四川省南充市)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亼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曰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全集》)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②。”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释】①还(xuán):同“旋”,转身。②炯戒:明显的警戒。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①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②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③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④,择善而从之,冀闻道⑤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⑥,盍⑦改之乎?不然,迨⑧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⑨,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⑩。”
【注释】①信:真的。 ②志:记住。 ③说(shuì):劝说。 ④不耻下问: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当成耻辱。 ⑤冀闻道:希望听到真理。 ⑥厌:满足。 ⑦盍(hé):何不。 ⑧迨(dài):等到。 ⑨敏:聪明。 ⑩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参考译文:王生爱好学习但是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却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怒,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
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去,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莫过于自我感到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②。”
2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媵人持汤沃灌( )
②缀公卿之后( )
③莫逾自厌( )
④迨年事蹉跎( )
热水
跟随
满足
到,等到
23.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一项是( )
A. 当余之从师也
乃记之而去
B.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
C. 王生好学而不得其法
濯清涟而不妖
D. 以昭炯戒
可以师矣
C
24. 翻译下列句子。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
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菜肴可供享用。
凡是老师所说的,我全都能记下来,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
25. 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你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①在学习中,不怕困难,敢于吃苦,勤奋努力,不自我满足。
②在学习中,勤思好问,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2019天津市)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的节选文字,回答小题。
??? ①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 ②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1)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岁:岁月
B.?不必若余之手录? ????若:像,如同
C.?生以乡人子谒余 ?????谒:拜见
D.?言和而色夷????? ????和:谦和
A
【解析】岁:每年。
(2)下面句子中划线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B.?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C.?自谓少吋用心于学甚劳
D.?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
A
【解析】博士,古义为官名。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和生活衣食无忧,与作者当年求学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B.作者以“岂他人之过哉”这一反问句式,鲜明地表达观点,显示出不容置疑的力量。
C.因为马生和作者是同乡,且学习勤奋刻苦,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生。
D.“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一句表明作者担心世俗之人对自己的歪曲,从反面强化了本文的主旨。
C
【解析】C项“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生”的说法有误,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2019年山东菏泽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14分)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康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之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已告楼?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吾儿恃有汝父庇荫,然亦当稍知稼穑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息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国甚大也。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
(选自张之洞《复儿子书》,有改动)
【注】①稼穑(sè):指农业劳动,②训:教诲,教导。
【乙】译文:你从离开国家到现在,不过四个月的时间,为什么带去的那么多钱都花完了?这确实很让人奇怪!你这次去,目的是求学。求学应当以刻苦为先,不必去在乎交友应酬的事。你带去的费用,也是足够用一年多的,为什么四个月不到就花完了呢?你假如花在了应该用的地方,即使一天百金,按财力我也足以供得起你。不过你不应该是像这样的。何况这样的浪费,必定不是花在饮食起居上,一定是另有其他的事耗费的。你也曾读过《孟子》吧,大凡有所作为的人,一定先让他的内心受苦,让他的身体受饿受累,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这样以后才会有所作为。你倚仗有父亲我的保护,不需要这样,但是你应当知道劳动的艰辛,尽你求学的本分。如果不这样,即使学成回国,也一定是一件事也做不了。你现在这样,我今后可能对你没有指望了!花钱是小事,但因为钱而荒费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就是大事了。我之前曾写信告诫你,一定要努力学习,你怎么就忘了?光阴可贵,求学不易,这中间的甘苦,你应该自己去体会,不要辜负老人的一番教导。
【乙】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已告楼?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吾儿恃有汝父庇荫,然亦当稍知稼穑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息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国甚大也。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无冻馁之患矣( )
②假诸人而后见也( )
③余朝京师( )
④是甚可怪( )
饥饿
借
朝见
这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皆集于此
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B.不必若余之手录
吾妻之美我者
C.与之论辨
蹴尔而与之
D.言和而色夷
人不知而不愠
B
在
比
用在主谓间,取独
用在主谓间,取独
同
给
表并列
表转折
8.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今诸生学于太学”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莲,花之君子者也。
B.帝感其诚。
C.咨臣以当世之事。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
【解析】例句与C项为倒装句,状语后置。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撰长书以为贽。
②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
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
为什么带去的那么多钱都花完了。
10.【甲】【乙】两文的作者要表达的观点各是什么?(2分)
甲: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乙:希望儿子花钱要节俭,学习要刻苦,要有所得。
(2019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下面小题。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8.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援疑质理 质:______________
(2)缊袍敝衣 敝:______________
询问
破
9.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幼时即嗜学。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10. 作者为什么“不敢出一言以复”?
这是写老师发怒时他求教的情景,作者不敢出一言以复是因为作者对师者的尊重与敬服,而且体现作者对求学的渴望,求学态度的诚恳。
(2019齐齐哈尔市)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第12—16题。(共10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为学一首示子侄》)
【乙】参考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做了,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做,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去学,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学,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也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一倍;能力也超过别人一倍,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
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请解释句中加点的字。(2分)
(1)尝趋百里外 趋:_________
(2)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材:_____________
快步走
通“才”,才能
13.翻译下列句子。(2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
14.请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人 之 为 学 有 难 易 乎
∕
15.阅读甲、乙两文,分别归纳出“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和“聪与敏者自败”的原因。(2分)
宋濂:勤奋好学,不怕艰苦;虚心求教。
聪与敏者:不努力学习。
16.请从文章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比较甲、乙两文的异同点。(3分)
相同点:
内容上都是讲学习问题;
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不同点:
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以记叙为主,乙文以议论为主。
(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方式各1分。)
(2019年毕节市)
文言文阅读(14分)
【甲】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送东阳马生序》)
【参考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甲】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17.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一箪食( )
②人不堪其忧( )
③同舍生皆被绮绣( )
④右备容臭( )
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忍受
同“披”,穿
香气
18.翻译句子(3分)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
对比之中更能突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态度。
甲文对比中突出了颜回甘于平淡的高洁;
(或:突出颜回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乙文对比中突出求学的艰辛,学习意志的坚定。
(或:突出作者“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也就是学习是获得精神的满足,而不是追求享受的思想,突出作者求学生活的“勤且艰”。)
19.【甲】【乙】两段文字都采用对比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分)
20.颜回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宋濂是元末明初文学家,他们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发?(4分)
颜回具有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宋濂具有刻苦勤奋、虚心求教的学习态度。
启示示例:
甲文:我们要学习颜回能够淡泊自如,安贫乐道。
乙文:应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学习条件,刻苦读书学习;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心致志,不辞辛劳才能取得好成绩;学业的精通,良好品质的形成,主要在于主观努力。
(2019年黑龙江省大庆市)
【古文阅读】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先府君②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③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世铨《忠雅堂集》)
注:①铨:作者蒋世铨的自称。②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③扑:打。
参考译文: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父亲做错了事情,母亲一定认真地用委婉的话规劝他;遇到父亲发怒不听她的,她就屏住气不说了,等父亲消了气,又反复劝说,到父亲听了她的话才停止。父亲在外地的寓所,督促我读书时,脾气急躁,我稍有一点不认真,他就发怒,几天不理睬我;母亲就流着眼泪打我,叫我跪在地上,把书读熟才放过我,从来不觉自己疲累。所以,我从不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此而更加严格。
【乙】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先府君②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③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___________
(2)援疑质理 质:___________
(3)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___________
(4)吾母垂涕扑之 涕:___________
借
同“披”,穿
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