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之江教育评价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返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之江教育评价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返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13 11:48:25

文档简介

保密★考试结束前
江教育评价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返校联考2021.03)
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选择题(本大題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D
D
B

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6分,32題10分,33题14分;共40分
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
如都江
郑国渠等。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确立。(4分;三点任答其中两点得4分)
(2)措施:改革
实行盐铁
推行均输

们征收财产税(或推行算
缗)。(4分;任答其中两点得4分)
不同:西汉严格抑商,宋朝放宽对商业限制,甚至鼓励商业的发展。(2分);高峰。外贸税成为
国库重要财源(4分)
(10分)
(1)“究天理”。(深刻探究万物,才能
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
分);李
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

徐霞
游记》(4分;任举两例,但人名需和作品一一对应)
(2)运动:洋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4分
(1)(6分)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的演讲,科学论
须通过持久战
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增
抗战的信心和决

贡献
敌后抗日根据
展游击战争;百团大战。地位: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
抗战的主战

1分):减租减息
为原则实行选举制度(2分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
战场。(2分)
战场和敌后战场折
本兵力超过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总兵
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给予盟军以战略上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
国积极倡导
建立世界反法西斯
际参
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3分)
年第二学期高一返校联考【历史】答案及评保密★考试结束前
之江教育评价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返校联考(2021.03)
历史试题卷
考生须知:
考试范围: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右图所示为利簋(guǐ)及其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铭文可与《尚书·牧誓》中“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等文印证。下列对利簋及其铭文说法正确的是
A.利簋铭文的史料价值高于《尚书》B.利簋反映了商代青铜制作的水平C.铭文标志着中国汉字走向成熟
D.铭文记载了历史事件武王克商
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
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被周边民族认同是在
A.新石器时代
B.三皇五帝时期
C.夏商周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下列思想家与材料主张同属一家的是
A.荀子
B.庄子
C.墨子
D.韩非子
“秦始皇……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材料反映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行郡县制
C.设立中朝
D.重农抑商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
美矣!”材料描述的局面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东汉初期,许多农民成为豪强地主的部曲、佃客,以致国家的户口册在姓名、年龄与数量等方面都不真实。为此光武帝命各郡县实施“案比”“聚人田中”,根据实际情况检核户口。光武帝此举
A.瓦解了豪强地主的势力
B.提高了均田授田的准确性
C.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利于国家对劳动力的控制
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进攻东晋,前锋被击败于淝水,政权迅速崩溃。前秦迅速败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经济实力优于北方
B.东晋士族制度的优越
C.政权内部民族融合不足
D.孝文帝改革的局限
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的悬空寺,原名“玄空寺”,“玄”取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悬空寺的最高处为“三教殿”,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如来佛祖,佛祖右手边(南侧)为老子,左手边(北侧)为孔子。悬空寺的出现反映了
A.三教共存,相互影响
B.政教合一,维护统治
C.三教合一,矛盾消弭
D.佛教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右图为唐太宗贞观初年的政令形成、实施流程图。下列对该图解释正确的是
A.中书门下拥有了完整决策权B.尚书省只拥有执行权地位最低C.三省分权制衡实现了民主决策D.皇帝决策也包含在程序之中
下表为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据《宋史地理志》整理)
时间


公元960年
111
638
公元979年
297
1860
根据上表中的信息,最有可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宋初
A.崇文抑武得到贯彻
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
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地方机构人浮于事
据《金史》记载,1153年,金朝的统治中心南移到了中都燕京(今北京),迁都之后的二十多年间,
女真族逐渐改变旧俗,在日常饮食、音乐等方面“皆习汉风”。材料说明金朝迁都
A.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B.加速了北京地区的建设
C.推动了南北面官制度
D.摈弃了女真的文化传统
右图所示市场
①适应各学民族政权之间经济往来需要
②是因民族科融合自然形成的民间市场
③是民族政权网之间长期战争的产物
④适应统治者安边绥远的政治需要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宋元文学新体裁的发展,不包括
A.词
B.曲
C.话本
D.小说
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土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
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自御笔亲批数本外,
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B.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叙述。据此,下列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郑)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
人,海船百余艘
抵于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千(当作三十)余国
刘家港天妃宫《通番事迹碑》
两奉敕驾海舶入西洋封诸夷国
称三宝太监,踪迹建文
《明书》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
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
亦不赀
《明史》
A.郑和远航遍布欧亚沿海
B.明太祖遣郑和远航海外诸国
C.郑和奉旨远航扬威海外
D.郑和下西洋有相当经济效益
清王朝对于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
取得了较好的统治效果。下列措施最能体现上述政策的是
A.郑氏后裔归降清朝
B.康熙皇帝册封班禅
C.雍正设置金瓶掣签
D.乾隆帝优待准噶尔
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的态度是“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
A.外交政策由灵活转向僵化
B.立场由捍卫主权转向卖国
C.外交原则逐步与国际接轨
D.擅于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太平天国起于金陵
B.“人间天堂”是科学方案
C.悲剧源于农民局限
D.农民起义不可能成功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扩张
B.义和团运动引起的社会动荡
C.《辛丑条约》后社会秩序的重建
D.地方与列强合作镇压农民起义
20.1903年,有位革命家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他是
A.魏源
B.洪仁玕
C.严复
D.邹容
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同时指出“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述旨在强调袁世凯上台
A.具有历史必然性
B.是民众选举的产物
C.结束了军阀割据
D.实现了体制转型
五四运动爆发之后不久,上海商业区的52条街道成立了“马路联合会”,广东成立了26个现代工会组织,北大学生建立了十多个学生组织。这说明五四运动是一场
A.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
B.群众基础广泛的革命运动
C.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D.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
魏巍在《地球上的红飘带》中说:“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他所描写的历史事件
A.是中共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B.创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C.实现了工农红军伟大的战略转移
D.打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
右图是《西北文化日报》在1936年12月30日对西安事变的报道,
该报道
①发布于事变发生次日
②对张、杨做法表示认可
③促成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④体现了中共的抗日方针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1948年岁末,马叙伦、郭沫若等大批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北上解放区;与此同时,蒋介石亲自策划的“抢救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的计划却应者寥寥。材料表明
A.国共力量对比开始逆转B.国民政府的统治基本覆灭C.国民政府长期独裁的后果D.新政治协商会议即将召开
下图所示的历史事件
陈云领导经济战线上的“淮海战役”
A.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
B.结束了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
C.解除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
D.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
彭德怀曾说:“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他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抗日战争胜利
B.解放战争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抗美援朝胜利
下表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运行方式在四个年份中的变化情况。该表反映了我国
农产品收购价(%)
1978年
1984年
1991年
1993年
国家定价(%)
94.4
37.0
22.2
10.3
国家指导价(%)
0
23.0
20.0
7.0
市场调节价(%)
5.6
40.0
57.8
82.7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B.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转变的历程C.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大市场引导
D.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退出历史舞台
29.1980年5月,中央决定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下图中深圳位于
“一带一路”(英文名称为The
Belt
and
Road,名称缩写为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的核心理念是
A.共商、共建、共享
B.亲、诚、惠、容
C.真、实、亲、诚
D.尊重、正义、共赢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31小题16分,第32小题10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
31.(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
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
。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
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
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在材料一
处填上合适的人名(2分),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4分)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汉武帝为保证中央财政收入采取的措施。(4分)
指出材料二、三政府商业政策的不同。结合所学,一句话概括宋朝在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史上的地位,并以国家财政来源为例说明(6分)
32.(10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朱熹《大学章句·格物致知补传》
材料二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依据材料一,归纳朱熹“格物致知”的内涵。(2分)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例举明末清初从事“格致”之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两例。(4分)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中国历经哪些学习西方的运动或革命(4分)?
33.(14分)抗日战争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材料二
1937年7月——1945年8月中国战场历年抗击日本陆军兵力数简表
时间
日本陆军师总数
日军在中国师数
日军在东南亚及南太平洋师数
百分比
关内
东北
合计
百分比
1937年7月
17
4
4
24?
1937年冬
24
16
5
21
88?
1938年冬
34
24
8
32
94?
1939年冬
41
25
9
34
83?
1940年冬
49
27
11
38
78?
1941年12
月初
51
22
13
35
69?
10
20?
1942年冬
58
23
14
37
64?
15
26?
1943年冬
70
23
15
38
54?
23
33?
1944年冬
99
25
10
35
35?
38
38?
1945年8月
168
26
31
57
34?
44
26?
说明
此表系综合研究《大本营陆军部》、《关东军》、《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等日军战史资料整理而成
——资料来源: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五卷)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选①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抗战胜利所做的理论贡献。选②指出相持阶段中共敌后战场的军事贡献和地位。(6分)
材料一中“国民党反共高潮”指什么事件?依据所学,指出中共在根据地为巩固统一战线采取的措施。(3分)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请用一句话归纳中国战场的地位并加以说明。(5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