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12 15:3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标
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1978年,这个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创举。
中国第一份农村改革宣言书
回望历史
中国革命的道路:从农村到城市。
中国的改革之路:从农村到城市。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中国要强,农村必须强;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习近平
改革为何从农村开始?
改革前的凤阳
春紧夏松秋光蛋,碾子一住就要饭。
——凤阳花鼓
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注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不是土地所有制的改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搞“大包干”的农民合影
小岗大包干(gān)后,1979年一年生产的粮食等于大包干前五年的总和,生产的油料等于前20年的总和,23年未向国家交售一粒粮,还吃救济粮,而那年一下交了2.5万斤粮食。
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
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
说凤阳,道凤阳,
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
如今飞出金凤凰。
(1978年后)
1976年产粮 0.77亿公斤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1978年前)
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材料 1979年秋天,小岗生产队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6 万多公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15年的粮食产量总和。小岗农副产品收入47000元,人均收入由22元升为400元。
不变
生产方式
土地公有制
分配方式
由统一劳动变为自主经营
由统一分配变为自负盈亏
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制度
生产力提高

生产关系
小岗村的变与不变
生产责任制
土地使用权
小岗村改革前后比较
小岗村 旧貌
小岗村 新颜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国庆游行时的标语“联产承包好”
发展: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大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上海郊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后,农民在年终分配时露出了笑脸
1.背景:
2.目的:
3.实施:
(2)完成: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 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1)开始:
1983年,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兴办乡镇企事业)
—— 党在农村探索出的致富新路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水果生产基地
绿色蔬菜基地
花卉生产基地
茶叶生产基地
1956年三大改造之一
农业合作化
1952年
土地改革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
地主私有

农民私有
土地私有制

土地公有制
人民公社规模大,人民公社公有化程度高。
土地公有
包产到户
自负盈亏
极大地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挫伤生产者积极性
激发农民劳动热情,带来农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启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极大地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背景:
意义:
②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发展乡镇企业
①激发热情,解放生产力
②为农民致富开辟新路
③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措施: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10月21日刊登在《人民日报》
背景: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的改革步伐.
主要内容:原来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企实行经营责任制度
①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单一公有制经济
国有企业政企不分
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
职工积极性提高
企业活力增强
扩大企业自主权
②政企分开,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中外合资企业)经济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改革前
改革后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阶段(1984—1992)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改革分配方式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意义:
二十多年来,海尔集团由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2011年全球营业额实现1357亿元的大型家电第一品牌。2011年海尔在全球大型家电市场的品牌占有率为7.8%,第三次蝉联全球第一。
海尔——城市改革的典型
2.明确提出:
4.初步建立:
1992年,中共十四大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5.作用:
有利用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1.含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000年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
3.基本框架确立: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017年,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当今中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1978年
小岗村试行
1983年
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1992年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1984年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2000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1993年
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社会
主义
市场
经济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
经济体制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