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溶解与乳化》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学习溶液的形成和乳化作用。
教材从常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出发,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感受溶液的形成过程,
从而得出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继而掌握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方法,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重难点,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和乳化作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及生活中一些事实,了解过关于溶液的素材,多数学生知道海水的滋味,学生们都喝过糖水打过点滴,都品尝过汗水的味道,用洗洁精等洗涤剂来清洗餐具等等,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其次,学生也从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具备了一些学习化学知识的方法;再次,学生已经具备从课本文字、图片、媒体等获取有效信息的阅读理解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交流、分析思考及表达质疑的能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会判断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2)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探究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活动,促使概念形成,并初步认识用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
(2)运用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训练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获取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或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悟科学研究的魅力。
四、课型
新授课
五、课时
第一课时
六、教学重点
1.溶液概念的建构
2.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方法
七、教学难点
1.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2.通过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设计方案的能力
八、教具
多媒体课件、试管、药匙、蒸馏水、蔗糖、硫酸铜晶体、高锰酸钾、碘、泥沙、酒精、植物油等。
九、教学方法
教法:导学法
学法:合作学习法
十、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学唱一首歌《化学小苹果-----溶解与乳化》,学习这首歌分三步,第一步,熟悉旋律,第二步,诵读歌词,第三步,词曲合唱,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熟悉旋律,请大家一起欣赏。【视频】初中化学版小苹果---溶解与乳化【板书】7.1溶解与乳化【讲述】介绍整首歌的组成,引入下一个环节---诵读歌词。【设问】整首歌的主角是“溶液”,
到底什么是溶液呢?歌词的第一句水中加入硫酸铜,稍等片刻影无踪,到底是不是无影踪了呢?是不是只有硫酸铜加入水中无影踪呢?下面老师给每个组提供了5中生活中大家比较熟悉物质,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看看哪些物质会“无影踪”呢?
学生倾听学生观看学生诵读歌词学生分组实验:向盛有少量硫酸铜、蔗糖、高锰酸钾、植物油、沙子的5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水,震荡,观察现象
以教师自编的初中化学小苹果的视频为导入,让学生感受化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富有时代气息,激发学生学习本章节知识的兴趣。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认识溶液的形成过程。?
【提问】1、要求学生描述实验现象2、给它们分分类,你想怎么分?说出你的分类标准?
【追问】为什么蔗糖、硫酸铜、高锰酸钾固体溶于水后消失了呢?让我们一起从微观角度来认识一下吧!【讲述】分子不停地运动,蔗糖以分子的形式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如果外界条件不改变,这些蔗糖分子很难再聚集在一起,因为它们和水分子间作用力大。而植物油、沙子放入水中,水分子对它们的作用力不大,以肉眼可见的形式存在。【提问】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有色溶液,各部分的颜色是否相同?请两位同学上台,闭上眼睛,教师将糖水等分成两份,让学生试试看能不能分出哪部分是倒出的?哪部分是剩余的?【小结】通过上面的活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份溶液各部分的性质是一样的,这是溶液的均一性。【提问】如果把你手上的溶液密封起来保存,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像油水、泥沙和水那样出现分层或沉淀吗?【小结】当外界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溶液既不分层也不沉淀的性质称为溶液的稳定性。【提问】那么是什么是溶液?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引导学生口述溶液概念)【追问】可溶物质只能分散到水中吗?2、可溶物质只能是一种吗?【提问】重新给溶液下定义【板书】一、溶液的定义【提问】那无论是水,还是酒精,它们起什么作用呢——溶解其他物质。那蔗糖呢、硫酸铜呢——被溶解。我们把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过渡】请大家说说,我们刚才配制的这些溶液中,溶质、溶剂各是哪些物质呢?【讲解】上述溶液都是固体和液体形成的溶液,其实也有气液形成的溶液,比如盐酸、氨水,还有液体和液体形成的溶液,如医用酒精,那么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怎么判断呢?【过渡】整首歌的主歌部分有2段,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二段歌词,大家能否通过刚才实验中已有的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呢?大家分组讨论一下,教师指导!【追问1】分析有碘参与的两支试管中,通过溶质都是碘单质,而溶剂不同,现象不同,说明什么?【追问2】在上述三支试管中拿出植物油在水中、糖在水中对比,说明什么?【创设情境】第四句歌词大家不太理解,为什么神奇乳化剂被加入,就拒绝分层?【视频】乳化作用与乳化原理【板书】二、乳化作用【介绍】溶液的用途1、溶液中的化学反应速率快。(多种溶液混合,不同的溶质分子(或离子)接触面增大,反应速率快)2、农业上将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配成溶液用于无土栽培。3、医疗上将药物配制成溶液注射,治病救人。【师生互动】环节三:词曲合唱【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了哪些收获?展示本节课课标的要求,启发学生反思。【反馈练习1】我会选择【反馈练习2】我会判断【布置作业】1、学唱初中化学版小苹果-----溶解与乳化2、完成学案的课后练习
学生回答:蔗糖、硫酸铜、高锰酸钾都溶解在水中,且硫酸铜溶解后液体呈蓝色,高锰酸钾溶于水液体呈紫红色。泥沙和植物油不溶于水,且泥沙沉淀植物油分层浮于水面。?通过观察有色溶液各部分的颜色相同,品尝也无法分辨哪部分是倒出的哪部分是剩余的。???学生回答:不会?????学生回答:不会??学生思考后回答:一种物质分散到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学生分组实验:1、将上述任意两支试管内的液体混合,说明被溶解的物质不只一种。2、分别向盛有碘单质的试管中加入水和酒精,观察现象,说明可以溶解的物质不只水,说明水也不是万能的。学生发言阅读课本,进行总结???学生分组讨论,理解歌词??学生: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学生:不同溶质在相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学生观看学生倾听,参与讨论,了解生活中溶液的应用????词曲合唱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归纳、讨论,提出质疑。学生练习??
?培养学生化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建立“可溶物”与“不溶物”的概念。?引入课题?让学生在微观上对溶液的形成和基本特征有了更加科学准确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活动体会溶液的均一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化学知识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反思交流学习体会,体会学习的快乐。巩固核心知识外,点出学生认识上的易错点,使该部分知识在原基础上得以提升作用。
十一、板书设计
7.1
溶解与乳化(第一课时)
一、溶液定义
二、乳化作用
十二、作业处理
1、学唱初中化学版小苹果-----溶解与乳化
2、完成学案的课后练习
第1节
溶解与乳化
(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