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随堂提高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随堂提高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12 10:1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高中统编版(部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同步提高练习)
一、单选题
1.读下表:1840——1894年间中国土布生产消用棉纱量
1840年
1860年
1894年
全国土布应有产量(万匹)
59732.7
60471.0
58915.8
土布消用棉纱量(万担)
620.9
628.6
612.4
土布消用洋纱量(万担)
2.5
3.5
143.4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据此可以推断( )
A.民族工业的勃兴推动农产品商品化
B.小农经济遭外国商品的强劲冲击
C.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D.欧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原料掠夺
2.故宫博物院钟表馆收藏了十八世纪200多件中外各式钟表,其中最特别的是一件进贡给乾隆皇帝的礼物——“铜镀金写字人钟”(见下图)。当启动开关时,一个欧洲绅士模样的机械人就会在面前的纸上写下“八方向化,九土来王”8个汉字。这件藏品能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
①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②“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
③西方完成工业革命 ④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3.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裙边理论”:“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一个时期的时尚和流行因素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反映和缩影。下列时尚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
B.二战后初期,超短裙成为引领全球的时髦装束
C.20世纪60、70年代,超短裙传入中国,受到中国女性的追捧
D.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流行色彩灰暗的长裙
4.明清时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番薯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使中国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重大事件是( )
A.郑和七下西洋
B.新航路的开辟
C.殖民扩张与掠夺
D.政府大力推广
5.史学家帕尔默说:“1500年左右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颗门牙咬开了世界,大西洋开始迎来一个开放的时代”。下列对这句话认识正确的是( )
A.“两颗门牙”指的是英国、荷兰 B.大西洋的开放使地中海沿岸的商业更加兴旺
C.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工业发达 D.大西洋的开放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
6.1994年4月通过《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规定,世界贸易组织(WTO)取代关贸总协定自1995年1月1日起正式成立。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目的是( )
A.解决关贸总协定的弊端 B.适应世界经济发展需要
C.规范世界贸易中的争端 D.减少成员国间的不平衡
7.据记载,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中国与欧洲及其殖民地的“丝银贸易”,此贸易体系中西属美洲生产的大约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这一现象( )
A.加速了欧洲价格革命爆发 B.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
C.导致了西班牙经济的衰落 D.反映了欧洲经济的主导地位
8.据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业余剧社、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在大多数城市为人们所接受。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开放与发展影响消费行为 B.社会习俗发生剧变
C.政治制度变革的影响深远 D.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9.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法律条款规定,“缔约方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办法进入另一缔约方商业,并且因此对某一缔约方领土内工业造成实质损害……这种倾销应该受到谴责”,还规定各缔约方反倾销法的内容不能与该规定相抵触。这最能说明世界贸易组织( )
A.顺应了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的要求
B.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法制化进程
C.实现了全球范围内贸易自由化
D.保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
10.《烟标收藏入门》记载:“1889年,美国人里斯克在上海试销的‘品海’卷烟的烟标是我国最早的烟标……1991年,《烟草专卖法》规定,烟标上必须标明‘焦油含量’和‘吸烟有害健康’字样。1991年中国加入国际条形码协会,并规定从1992年起在出口卷烟烟标上必须标明条形码。”对此我们不能提炼出的有效信息是( )
A.反映出近代中国接受了一些西式生活习俗
B.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生活更加注重健康环保
C.我国调整烟标设计以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
D.加入WTO后,我国经济生活开始趋于法律化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的国家。到唐朝时,我国茶树栽培已扩展到长江流域及其南北各地,饮茶之风遍及全国。唐朝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的审美境界追求。宋朝《东京梦华录》记载,“朱雀门外……东西两教坊(掌宫中教习音乐的官署),余皆居民或茶坊。”16世纪以后,中国茶叶传入欧洲,饮茶在欧洲成为一种时尚并逐步盛行。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18世纪末,输入欧洲的中国茶,除欧洲本地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33万荷盾的茶叶,转手卖出后获利65万荷盾。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
——摘编自张福新《茶文化》
材料二 下面为近代前后中国茶叶产销情况统计表(单位:万担)。
——据陈慈玉《近代中国茶业之发展》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饮茶之风兴盛的原因,并分析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茶叶交易带来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以来中国茶叶销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的国家。到唐朝时,我国茶树栽培已扩展到长江流域及其南北各地,饮茶之风遍及全国。唐朝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的审美境界追求。宋朝《东京梦华录》记载,“朱雀门外……东西两教坊(掌宫中教习音乐的官署),余皆居民或茶坊。”16世纪以后,中国茶叶传入欧洲,饮茶在欧洲成为一种时尚并逐步盛行。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18世纪末,输入欧洲的中国茶,除欧洲本地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33万荷盾的茶叶,转手卖出后获利65万荷盾。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
——摘编自张福新《茶文化》
材料二 下面为近代前后中国茶叶产销情况统计表(单位:万担)。
时间
产量
内销
外销
1832—1837年(平均)
260.5
200
60.5
1861年
312.5
202.5
110
1871年
409.5
202.5
207
1886年
567.46
205
362.46
——据陈慈玉《近代中国茶业之发展》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饮茶之风兴盛的原因,并分析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茶叶交易带来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以来中国茶叶销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中俄贸易以中国的棉丝为主。18世纪后半叶,俄国棉纺织业发展进步,饮茶也在俄国普及,中国的茶叶输出量迅速增长。闽茶经汉口北上至河北张家口,经库伦(今乌兰巴托)至恰克图后由俄商贩运至俄国内地,行程近10000里,历时近半年,这一贸易路线被称为“万里茶道”。1812 年,拿破仑战争导致俄罗斯社会动荡,对中俄茶叶贸易造成冲击。1853年,中国产茶省区的道路被起义军占领,茶路受阻导致闽茶价格上涨。部分商人将较为便宜的两湖(湖南、湖北)茶掺入闽茶贩运至恰克图。出乎意料的是,两湖茶非常对俄国人的口味。闽茶向俄輸出遇到的阻隔和两湖茶的登场,使汉口成为中俄茶叶贸易路线之中枢至1894年,汉口直接装运出口的茶叶为14.7万担,其中俄商贩运的茶叶量占输出总量的85%,汉口外贸市场为俄罗斯所独占。
——摘编自宋时磊、刘再起《晚清中俄茶叶贸易路线变迁考 以汉口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1950年,苏联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世纪50年代,苏联政府对中国援建156家工业企业,涉及化工、冶金、石油机械、电力、建筑等领城。中国政府主要以补偿贸易的方式用农产品和原材料进行清偿。1950~ 1960年,苏联从中国进口的生铁占其进口总额的90.5%,锡占比98.8%,肉和肉产品占比54.5%,大米占比76.7%。1981~1989 年,中国向苏联出口肉和罐头60万吨、生丝8000吨:同期,中国从苏联进口11.9万辆汽车.57架飞机。780万吨钢材和生铁,1 700立方米锯材、原木和纸材,370万吨尿素。
——摘编自李新、张宇熙《中俄经贸合作70年:经验与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至19世纪末中俄茶叶贸易的趋势及影响这一趋势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80年代中苏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并谈谈对中苏贸易发展的认识。
14.文明的联系
中外交往历史悠久,无数人为之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1)依据提示和所学,完成下列提纲
A.洋务派B.李大钊C.康有为D.李善兰E.传教士
(一)古代的中外交往
(1)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开通
(2)盛唐开放包容,长安成为国际都市
(3)经济重心南移,海上丝路趋盛
(4)全球航路开辟,①来华
(二)近代的西学东渐
1.思潮的演进
(1)千年变局,②提出“中体西用”
(2)甲午战败,严复系统介绍进化论
(3)变法遇挫,革命党宣传共和革命
(4)共和梦碎,陈独秀倡导新文化
(5)十月革命,③传播马克思主义
2.社会的嬗变
(1)开启新式教育,奕?主持设立京师同文馆
(2)引进近代科技,④传播数理知识
(3)创办民间社团,⑤助建强学会
(4)发展近代交通,李鸿章兴办铁路航运
(5)推进社会变革,孙中山下令革除“旧染污俗”
(2)若研究与提纲(一)直接相关的史事,能选择的原始史料是下列的哪三则?(填写字母)
A
B
C
敦煌文书经卷(4—11世纪)
西魏墓葬出土的东罗马与波斯金银币
《马可·波罗行纪》中译本
D
E
明万历年间利玛窦进献的《坤舆万国全图》
清《姑苏繁华图》(部分)
三、论述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62年,京师同文馆正式开馆,第一批入学者均为十三、四岁的八旗子弟,有统一的课程设里和管理章程.
1904年,晚清政府规定“中学堂以上必勤学洋丈”;“大学堂必深通洋文”,译学馆“以储交沙之才”.
1933年,国民政府规定英语学习目标是“练习运用切于日常生活之浅近英语,增加研究外国事物之兴趣”等.
1954年政务院规定“初中一般不设外国语”.教育部更进一步强化了这叫脚中,连“二、三牟级原已授外国语科的一律停授”,强调高中“从一年级起授俄语”.
1978年英语重新被定为高考必考科目,同年《北京日报》刊出文章,号召“努力掌握英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童”; 1987年开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1989开始六级考试;1999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钓,“英语热”向社会蔓延.
以“英语的   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为题,从上述材料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进行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论述,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C
【解答】从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土布产量大幅增长,对洋纱的消用量大增,即中国土布大量采用国际市场上的洋纱作为原材料,说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故答案为C项。材料信息只涉及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不能说明“民族工业勃兴”,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土布使用的原材料的变化,没有反映小农经济遭受冲击的状况,故排除B项; 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故排除。
【点评】图表型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解答这类选择题,对图片、表格要“三看”:一看图表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表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表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对被选项要“三思”:一要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不是符合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要思考是不是符合题干要求,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排除;三要思考是不是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总之,要将教材、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本题不仅要分析图表反映的信息,还要根据时间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作答。
2.B
【解答】材料“八方向化,九土来王”体现的是“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②正确;材料“其中最特别的是一件进贡给乾隆皇帝的礼物—“铜镀金写字人钟””可知体现的是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④正确,②④符合题意,B选项正确。西学东渐进程开始是在明中叶,①错误,AD选项排除。西方完成工业革命是在19世纪40年代,③错误,C选项排除。
3.A
【解答】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属于“经济增长时”,结合材料“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故推断A正确;据所学可知二战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经济恢复时期,结合材料“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可知,B错误;据所学可知,20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是“文革”时期,受国内政治环境影响,女性不可能穿短裙,C错误;据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是克林顿的“新经济时代”,故与材料“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相符,不应穿“长裙”,D错误。
4.B
【解答】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日益连接为一个整体。欧洲商人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促进了物种的交流,明清时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番薯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故B正确;郑和七下西洋没有到达美洲,不可能把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番薯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排除A;C发生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政府大力推广不可能把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番薯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排除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番薯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联系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析解答。
5.D
【解答】试题分析:材料“1500年左右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颗门牙咬开了世界,大西洋开始迎来一个开放的时代”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史实,“两颗门牙”指的是西、葡,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使地中海沿岸的商业衰落,故B项错误。当时欧洲没有发生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工业不可能发达,故C项排除。新航路开辟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故D项正确。
6.B
【解析】苏联解体之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强,为了促进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WTO)取代关贸总协定,故B项正确;解决关贸总协定的弊端不是世贸组织建立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规范世界贸易中的争端是世贸组织的任务,故C项错误;世贸组织主要解决成员国之间贸易争端,不可能减少成员国间的不平衡,故D项错误。
点睛:世界贸易组织不仅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它本身作用的扩大和地位的提高,也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
7.B
【解答】新航路开辟后,中国和欧洲之间存在丝银贸易,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这意味着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B正确;白银流入中国,减少了欧洲贵金属的流入量,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价格革命的发生,排除A;新航路开辟对西班牙的发展是有利的,其衰落不是新航路开辟导致的,也不是白银流入中国导致的,而是其未将获得的资本投入生产领域导致的,排除C;题干中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意味着中国的商品大量外销,说明当时是中国在经济中居于主导,排除D。
8.A
【解答】材料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大多数城市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说明当时中国消费行为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故A符合题意;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活方式新旧并存,称不上“剧变”,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我国政治制度与社会习俗的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工业发展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9.B
【解答】法律条款和法制化进程是相关的,该法律条款的规定意在直接表明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法制化进程,故B正确;题中并没有提及“世界经济新秩序”,从而无法得出此项的结论,排除A;题干强调的是贸易的法制化而非自由化,排除C;D项在题干中并没有直接反映,排除。
10.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从“1889年,美国人里斯克在上海试销的‘品海’卷烟的烟标是我国最早的烟标”可得出A项正确,排除;从“1991年,《烟草专卖法》规定,烟标上必须标明‘焦油含量’和‘吸烟有害健康’字样”可得出B项正确,排除;从“1991年中国加入国际条形码协会,并规定从1992年起在出口卷烟烟标上必须标明条形码”可得出我国调整烟标设计以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故C项排除;加入WTO是在2001年,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为D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入WTO
11.(1)原因:①茶树种植范围扩大;②商业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③儒、佛、道思想的影响。
影响:改变西方人的生活习惯(或扩大了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大量欧洲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中国茶叶生产的商品化。
(2)趋势:茶叶产量大幅增长;外销增长迅速并占主导;内销增长缓慢(或变化不大)。
原因:西方工业革命开展;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列强的经济侵略);农业生产商品化加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迫开埠通商、降低关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解答】(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我国茶树栽培已扩展到长江流域及其南北各地”的信息得出茶树种植范围扩大;根据材料一中“唐朝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的审美境界追求”的信息得出儒、佛、道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一中“东西两教坊(掌宫中教习者乐的官署),余皆居民或茶坊”的信息得出商业城市发展。影响:根据材料一中“饮茶在欧洲成为一种时尚并逐步盛行”的信息可知改变西方人的生活习惯;根据材料一中“除欧洲本地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的信息可知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根据材料一中“转手卖出后获利65万荷盾”的信息可知有利于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根据材料一中“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信息可知欧洲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中国茶叶生产的商品化。
(2)趋势:结合表格中产量、内销、外销三个要素相应数据变化的走向可得出茶叶产量大幅增长、内销增长缓慢、外销增长迅速并占主导。原因:要充分调用所学知识归纳,可根据题干提供的时间,联系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分析,国际上如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国内如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影响、自然经济的情况等方面进行概括。具体而言,西方工业革命开展;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农业生产商品化加强;中国被迫开埠通商、降低关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12.(1)原因:①茶树种植范围扩大;②商业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③儒、佛、道思想的影响。
影响:改变西方人的生活习惯(或扩大了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大量欧洲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中国茶叶生产的商品化。
(2)趋势:茶叶产量大幅增长;外销增长迅速并占主导;内销增长缓慢(或变化不大)。
原因:西方工业革命开展;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列强的经济侵略);农业生产商品化加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迫开埠通商、降低关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解答】(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我国茶树栽培已扩展到长江流域及其南北各地”的信息得出茶树种植范围扩大;根据材料一中“唐朝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的审美境界追求”的信息得出儒、佛、道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一中“东西两教坊(掌宫中教习者乐的官署),余皆居民或茶坊”的信息得出商业城市发展。影响:根据材料一中“饮茶在欧洲成为一种时尚并逐步盛行”的信息可知改变西方人的生活习惯;根据材料一中“除欧洲本地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的信息可知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根据材料一中“转手卖出后获利65万荷盾”的信息可知有利于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根据材料一中“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信息可知欧洲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中国茶叶生产的商品化。
(2)趋势:结合表格中产量、内销、外销三个要素相应数据变化的走向可得出茶叶产量大幅增长、内销增长缓慢、外销增长迅速并占主导。原因:要充分调用所学知识归纳,可根据题干提供的时间,联系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分析,国际上如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国内如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影响、自然经济的情况等方面进行概括。具体而言,西方工业革命开展;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列强的经济侵略);农业生产商品化加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迫开埠通商、降低关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13.(1)趋势:茶叶出口迅速增长;出口的茶叶从闽茶变成两湖茶;贸易路线从福建转移到湖北,汉口逐渐成为贸易中枢。
影响因素:工业发展;饮茶习惯;内外战争致使社会政局波动;国际环境;地理、交通条件;资本主义人侵;通商口岸的开放。
(2)变化:中国对苏联的出口从此前的农产品和原材料转向以轻纺工业品等制成品为主;苏联对中国的出口从飞机和汽车等运输工具转向以机械设备、汽车、化肥、水泥、钢材、木材为主。
认识:中苏贸易双方均有利益需求且利益互补;中国支持苏联战后的国际地位,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资金援助;中苏贸易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国工业化水平、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发展,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中苏贸易发展增进了中苏交流和加强了双方学习借鉴。
【解答】(1)趋势:由材料“中国的茶叶输出量迅速增长”可知,茶叶出口迅速增长;由材料“闽茶向俄輸出遇到的阻隔和两湖茶的登场”可知,出口的茶叶从闽茶变成两湖茶;由材料“汉口成为中俄茶叶贸易路线之中枢”可知,贸易路线从福建转移到湖北,汉口逐渐成为贸易中枢。
影响因素:由材料“18世纪后半叶,俄国棉纺织业发展进步,饮茶也在俄国普及”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发展和饮茶习惯是茶叶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由材料“拿破仑战争导致俄罗斯社会动荡,对中俄茶叶贸易造成冲击”可知,内外战争致使的社会政局波动也是影响茶叶贸易发展的因素之一;由材料“中国产茶省区的道路被起义军占领,茶路受阻导致闽茶价格上涨”可知,地理、交通条件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另外再结合所学可从国际环境、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通商口岸的开放等因素进行分析。
(2)变化:由材料“中国政府主要以补偿贸易的方式用农产品和原材料进行清偿”“中国向苏联出口肉和罐头60万吨、生丝8000吨”可知,中国对苏联的出口从此前的农产品和原材料转向以轻纺工业品等制成品为主;由材料“中国从苏联进口11.9万辆汽车,57架飞机,780万吨钢材和生铁,1700立方米锯材、原木和纸材,370万吨尿素”并结合所学可知,相比50年代,俄国向中国出口飞机和汽车等汽车工具的出口量有所减少,而其他商品则相应增加,这说明苏联对中国的出口逐步从飞机和汽车等运输工具转向以机械设备、汽车、化肥、水泥、钢材、木材为主。
认识:结合所学可从互补、互助、互益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14.(1)①E;②A;③B;④D;⑤C;
(2)ABD
【解答】(1)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后,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来华,进献《坤舆万国全图》,即E;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即A;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即B;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李善兰传播西方数理知识,即D;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创建强学会,即C。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敦煌文书经卷、西魏墓葬出土的东罗马与波斯金银币以及明万历年间利玛窦进献的《坤舆万国全图》都属于原始史料,即A、B、D。
15.示例一 英语的学习人群的交化与百年中国社会交迁。
洋务运动期间,为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创办专门学习外国语言的近代学校,但是学习的人数少,主要是满族贵族子弟;清末和民国时期,出于对外交往的需要,学习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在小学到中学都开设了英语课程;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到与技术职称评定挂钩,学习英语的主体由学生发展到学校以外的许多人士。
这一发展趋势反映了我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示例二 英语的培养目标的交化与百年中国社会交迁。
洋务运动开办英语学校,主要是为培养翻译人才;新政时期,清政府在中学大学开设英语课,是为国家培养外文人才;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目标,超出培养外语人才的要求,扩展到深入了解学习西方科技文化;新中国建立后,英语教育的目标逐渐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这一交化趋势反映了国家政治形势的交化。
示例三 英语的教育地位的交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
近代以来,英法等西方列强纷纷侵华,为与列强交涉并学习其先进技术,近代学
堂开设外语课,英语教育一定程度上从属于侵略的需要;新中国建立后.实行‘“一边倒”,英语教育地位下降,俄语上升,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英语的地位日益提高。
综上,英语教育地位的变化,反映了百年来我国外交关系和外交政策的变化。
【解答】根据材料中所列的从1862年至1999年学习英语的群体变化,可以得出观点:英语的学习人群的交化与百年中国社会交迁。
根据材料中所列的不同时期学习英语的群体变化展开论证。如洋务运动时期,根据材料中“同文馆”“ 第一批入学者均为十三、四岁的八旗子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洋务运动期间学习西方技术以及学习英语的目的和学习人数论证,如为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创办专门学习外国语言的近代学校,但是学习的人数少,主要是满族贵族子弟;根据材料所列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的相关材料,如“练习运用切于日常生活之浅近英语,增加研究外国事物之兴趣”,从当时学习外语的目的、人群数量等角度分析。具体论证如:清末和民国时期,出于对外交往的需要,学习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在小学到中学都开设了英语课程;最后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学习英语情况展以及材料“1987年开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1989开始六级考试;1999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钓,‘英语热’向社会蔓延”展开论证,如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到与技术职称评定挂钩,学习英语的主体由学生发展到学校以外的许多人士。
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简要总结,如这一发展趋势反映了我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