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随堂提高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随堂提高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12 11:4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高中统编版(部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同步提高练习)
一、单选题
1.《新全球史》说:“哲学家罗素评论道,英国人一般是赞成战争的,法国作家阿兰-福尼尔指出:‘战争是美好的、正义的和伟大的。’当欧洲国家的政府正式宣战后,首都人们在街头跳舞……”材料主要反映(  )
A.各国民族主义在推动一战爆发中起了重要作用
B.欧洲民众对战争及战争胜利充满信心和期待
C.英法老牌殖民帝国的殖民主义是一战爆发根源
D.各国民众对二战的残酷性和长期性认识不清
2.甘地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发生了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他们涉及的主题是(  )
A.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B.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C.资产阶级改革 D.反殖民主义斗争
3.五四运动后期,李大钊指出:“大凡一个主义,都有理想与实用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有不能十分分离的关系”。材料表明(  )
A.马克思主义已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B.李大钊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体系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实用性
D.李大钊迈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步
4.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非洲涌现出一批本土史学家,他们要求清除史学研究领域的殖民主义影响,建立民族主义历史学派,如伊巴丹学派和达累斯萨拉姆学派等,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历史著作。这反映出(  )
A.非洲历史悠久,文明绵延不断 B.民主思想传入,融合非洲传统
C.独立国家兴起,重构民族历史 D.殖民统治崩溃,冷战格局形成
5.林承节在《论二十世纪初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指出,20 世纪初亚洲革命虽告失败,但它所体现的“亚洲觉醒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对亚洲、对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这里“亚洲觉醒”主要是指( )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的到来 B.无产阶级开始承担领导革命的责任
C.亚洲国家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D.亚洲国家意识到联合斗争的重要性
6.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贯彻到史学研究中,把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历史分为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创造了一个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构建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得到传播 B.历史研究成为民国时期的显学
C.各行各业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弊端 D.学术研究与国际前沿紧密结合
7.民族自决是一战后和平进程中的重要概念,但是新独立的波兰三分之一人口不说波兰语, 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只占新共和国的 67%,其余的人德意志人、罗斯人和匈牙利人组成。这 一现象可以从侧面印证(  )
A.民族自决完全是一个幌子 B.东欧国家的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C.战胜国利益制约着领土处理 D.殖民统治的实质没有根本改变
8.20世纪40年代,蒋介石在一次国际会议召开之后的日记中写到:“以政治收获为第一,军事次之,经济又次之,然皆获得相当成就。……(中国)军民精神为之一振,此乃为国家百年来外交之最大成功,是卅年来苦斗之初效也。”下列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这次会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B.“政治收获”是指中国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力得到国际公认
C.“卅年来苦斗”与甲午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密切关系
D.中国“军民精神为之一振”是因为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9.1960 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必须制止一切针对附属国人民的武装行动和镇压措施,使他们能够和平地、自由地行使他们实现完全独立的权利”;“任何旨在部分地或全面地分裂一个国家的团结和破坏其领土完整的企图,均与《联合国宪章》的目的和原则相违背”。没有国家对该决议投反对票,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英国、葡萄牙、南非、西班牙、美国投票弃权。该决议 (  )
①推动大部分殖民地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控制
②重申了大小国家之间享有平等权利的信念
③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
④在和平共处原则基础上加强亚非团结一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
A.参战的士兵主要来自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
B.导致非洲和亚洲的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C.唤醒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意识
D.导致法国在战后的分赃中受到不公平待遇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
——转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进程》
材料二 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
——1941年8月英、美两国首脑签订的《大西洋宪章》
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与普遍的福利,要按照民主的原则解决获得解放的各国人民的迫切的政治与经济问题。
——摘编自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通过的《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拒绝战争,维护和平”成为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共同心声。美苏“冷战”加剧,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使整个世界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下。战后,亚非拉国家纷纷摆脱了殖民统治,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但由于领土纠纷、民族宗教矛盾及西方大国的强权政治等,这些发展中国家之间时常爆发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对地区和世界和平构成了威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相互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许多有良知的科学家反对战争,尤其反对核战争,他们纷纷投入到反战和平运动中,推动了世界和平运动的发展。1985年联合国通过《国际和平宣言》,要求“各国人民与联合国一起共同努力,捍卫和平与保障人类的未来”,2001年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2年开始,每年9月21日为纪念国际和平日。
——摘编自陈新慧《对反战和平运动问题的分析》
(1)指出材料一中“亚洲本身都变了”的具体含义,请结合具体的史实加以说明。
(2)材料二中处理战后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结合所学说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反战和平运动产生的重要影响。
1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39年英国政府开始改变帝国政策,向英联邦转型。二战后,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转型力度继续加强,于是便有了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第一次非殖民化高潮,在此期间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主共和国。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者深受鼓舞,1954年印度支那民族解放阵线成立,开展武装斗争,给法军以沉重的打击,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该地区建立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其中一部分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由此形成第二次非殖民化高潮。而法属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运动又给予英属黄金海岸人民以巨大支待,1957年,加纳共和国成立,并成为英联邦的第9个成员国和联合国的第81个成员国,人民大会党组织新政府,恩克鲁玛出任独立后的首任总理,这是在非洲的英属殖民地中第一个赢得独立的国家;受此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了规模最大的第三次非殖民化高潮。
——摘编自潘兴明《英帝国向英联邦转型探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三次非殖民化高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三次非殖民化高潮出现的原因,
三、论述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传播受到文化的维模功能和适应功能的影响。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在他的行动体系理论中,强调了文化子体系的功能是维模,即模式之维护的功能。文化的维模功能是社会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由于文化的这种功能的存在,在文化传播中,维模功能使文化圈对外来文化起到了一种选择作用和自我保护作用。外来文化有利于维护本土文化模式,便容易被接受,并被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营养补充到本土文化机体中去。如果外来文化对本土的文化模式具有危害性,维模功能就会起“文化警察”.的作用,竭力阻止外来破坏性文化的侵入。同时,在文化传播中,文化适应也反映了文化的一种选择性,它与文化维模原理密切相联。当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文化圈中时,它必须适应这一文化圈的文化特色和接受能力等情况。没有这种适应,传播便不能正常进行,甚至半途夭折。实际上,在传播文化过程中,不仅外来文化要适应本土文化,而且本土文化也要适应外来文化,两者彼此相互适应,没有这种相互适应,就无法达到文化的整合。
——摘编自人人文库网《浅论文化与传播的相互影响》
请回答:
依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A
【解答】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前欧洲各国均或多或少存在着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思想的民族主义激发的好战情绪,它在推动一战爆发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一战前欧洲各国民众的好战情绪,并非强调其对战争胜利的信心和期待;C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一战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一战前欧洲民众对战争的期待,不是二战前的情况。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A
【解答】据所学可知,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1920年印度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通过了甘地“非暴力合作计划”,改变大战期间与英国合作的态度;埃及的“华夫脱运动”是一战后埃及资产阶级政党华夫脱党为摆脱英国的“保护国”地位而提出的“通过和平手段”争取埃及的完全独立;墨西哥卡德纳斯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的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对墨西哥经济的破坏,三者均发生于一战后,故他们涉及的主题是“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A正确;三者都不属于“革命”,尤其是墨西哥卡德纳斯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B说法错误;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发生的华夫脱运动的目标是民族独立,不是资产阶级改革,C错误;墨西哥卡德纳斯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的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对墨西哥经济的破坏,而不是反殖民主义斗争,D错误。
3.C
【解答】根据材料“大凡一个主义,都有理想与实用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有不能十分分离的关系’”信息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结合了中国实际国情,具有实用性,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后期,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但与材料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实用性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李大钊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体系,而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实用性,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李大钊迈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步,而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实用性,排除D。
4.C
【解答】依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要求清除史学研究领域的殖民主义影响,建立民族主义历史学派”并结合世界史可知,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许多国家相继独立,进而要求重构民族历史。C正确;材料反映了某些史学家要求清除殖民的历史,但不能说明其历史悠久,A排除;材料信息不能反映非洲传统思想融合了民主思想,B排除;材料与冷战格局形成无关,D排除。故选C。
5.C
【解答】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世纪初的“亚洲觉醒”指的是亚洲国家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故选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首先在欧洲到来,排除A;多数亚洲国家还是资产阶级承担领导革命的责任,排除B;20世纪初的亚洲国家没有实现联合斗争,排除D。故选C。
6.A
【解答】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史学,划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创造出一个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可以用来说明当时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得到传播,A项正确;郭沫若个人的史学研究成果不能说明历史研究成为民国时期的“显学”,B项错误;郭沫若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代史,不能说明“各行各业”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弊端”,C项错误;20世纪20年代“中国古代文化体系”的构建不能说明当时中国的学术研究与“国际前沿紧密结合”,D项错误。
7.C
【解答】由材料信息可以得出,波兰复国后,波兰国内民族成分较为复杂,存在很多其他民族的人,这主要是由于大国按照自身意志对波兰进行领土划分所致,故C正确;A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波兰的复国正是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故B不正确;波兰复国已经成为了独立主权国家,故D不正确。
8.D
【解答】1943年11月,美、中、英等国召开开罗会议,通过了《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中国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符合材料“20世纪40年代”“政治收获为第”“外交之最大成功”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因此此次“一次国际会议”应该是开罗会议,而反法西斯同盟是在1942年成立的,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皆为开罗会议之意义,故AB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排除ABC。
9.A
【解答】根据材料“必须制止一切针对附属国人民的武装行动和镇压措施,使他们能够和平地、自由地行使他们实现完全独立的权利”可知,联合国在1960年通过维护附属国权益的决议,这推动大部分殖民地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控制,①正确;根据材料“分裂一个国家的团结和破坏其领土完整的企图,均与《联合国宪章》的目的和原则相违背”可知,联合国通过的决议维护任何国家的主权与领土,重申了大小国家之间享有平等权利的信念,②正确;确立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是在196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③错误;和平共处原则最早由中国提出,材料内容也未强调加强亚非团结的问题,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A项正确;排除B、C、D项。
10.C
【解答】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等思想传播给参战的士兵,进而影响到北非和亚洲,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的主战场在欧洲,参战的主要是欧洲人,排除A;一战只是沉重打击了世界殖民体系,并没有导致其瓦解,排除B;一战后英法主导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建立了凡尔赛体系和国际联盟,法国获得大量权益,并未受到不公正待遇,排除D。
11.(1)含义:亚洲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
具体史实:在中国,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觉醒,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法属印度支那,胡志明领导人民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在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
(2)原则:民族自决原则原因: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广泛传播;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树立的原则;各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衰落;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推动;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
(3)影响:有利于限制军备竞赛,推动裁军进程;有助于推动世界和平运动的发展;有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和平环境;有利于推进联合国和平发展工作的进行
【解答】(1)第一小问含义,根据材料一“1926年”“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唤醒……人民的独立意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其残酷的方式,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独立的思想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推动各殖民地人民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故“亚洲本身都变了”指的是亚洲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收回主权的斗争、胡志明领导印度支那的民族解放斗争和甘地领导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分析作答即可。
(2)第一小问原则,结合材料二“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要按照民主的原则……政治与经济问题”可知,二战后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民族自决原则。第二小问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结合所学知识,导致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有: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确立的有利原则;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各殖民地人民的艰苦斗争等;另外,二战后西方主要殖民国家的衰落、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斗争以及联合国的推动等也均是推动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
(3)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战和平运动有利于限制军备竞赛,推动裁军进程。据材料三“他们纷纷投入到反战和平运动中,推动了世界和平运动的发展”可知,反战和平运动有助于推动世界和平运动的发展;有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和平环境。据材料三“1985年联合国通过《国际和平宣言》”可知,反战和平运动有利于推进联合国和平发展工作的进行。
12.(1)特点:各地民族主义运动相互支援配合;民族独立运动与民主革命相互结合;均发生在二战之后,与英帝国向英联邦转型相关;时间短,进程快。
(2)原因:20世纪以来英国殖民政策的调整;两大阵营的对峙局势给殖民地半殖民地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二战后英法力量的削弱;二战后反殖民主义成为世界潮流。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英国政府开始改变帝国政策,向英联邦转型。二战后,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转型力度继续加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主共和国”“法属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运动又给予英属黄金海岸人民以巨大支待”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二战后,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转型力度继续加强”“属印度支那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者深受鼓舞”并结合二战后英法两国的势力的变化、国际格局的变化等相关史实来分析得出答案。
考点:选考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20世纪初三次非殖民化·20世纪初三次非殖民化
13.示例一论题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适应推动文化的自我更新
论述: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东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宗教。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也把儒学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宋明时期,儒家学者又从佛学中汲取养料,产生了宋明理学。近代中国洋务运动坚持“中体西用”,主张在传统文化的框架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挽救统治危机;维新派“托古改制”,把中国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新文化运动大胆突破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等逐渐深入人心。
结论:文化更新需要不断地取长补短,取长补短是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
示例二论题外来文化传播需要适应本土文化环境才能立足
论述: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佛教,表现出对中国原有文化圈的强烈依附和适应。在魏晋隋唐时期,佛教不断地吸收佛道思想,对自身传统作出自我改造,迎合民众的心理需要,它们与中国的儒家与道教混合在一起,对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发挥了强大的教化功能。北宋时经过儒家学者的努力,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将儒学上升到天理高度,形成理学,佛教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反,随着西学东渐,基督教传入中国时,没有与中国本土文化相适应,因此在明清时期未能广泛传播,未能从总体上影响中国文化。
由此可见,外来文化的输入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果条件不具备,文化交流就会遇到各种阻碍,外来文化只有适应当时的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才能在原有文化圈中找到永久立足点。
示例三论题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选择和自我保护作用
论述: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为了维护统治,冲破传统“天朝上国”的思想藩篱,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及“中体西用”的主张,主要学习西方的技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深入学习西方,由“器物”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传播了西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思想,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进-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辛亥革命后,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派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新文化运动,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用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荡涤人们脑海中的封建文化,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综上所述,随着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仁人志士不断深化向西方学习,改造中国的本土文化,传播了西方进步思想,促进了民众的觉醒,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解答】论证:依据题目要求,通过阅读材料,提取“外来文化有利于维护本土文化模式,便容易被接受,并被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营养补充到本土文化机体中去”“在传播文化过程中,不仅外来文化要适应本土文化,而且本土文化也要适应外来文化”等有效信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如“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适应推动文化的自我更新”等,确定下论题后,结合所学知识,用古今中外的两到三个史实展开论述,例如用佛教等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后,逐渐中国化,并对中国文化产生影响等,说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影响,最后在阐述具体论题的基础上,升华认识,得出相关历史规律或结论;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论题明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