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高中统编版(部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同步提高练习)
一、单选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 )
A.由北向南迁徙 B.迁徒涉及阶层广和规模大
C.加速南方开发 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
2.公元前6世纪,某一人种崛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该人种是( )
A.赫梯人 B.希腊人 C.波斯人 D.雅利安人
3.贵霜帝国的建立,为佛教的东传创造了有利条件。2012年10月,位于古丝绸之路东道北段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出土了17枚铜币,经鉴定为贵霜帝国的钱币。这表明贵霜帝国的建立( )
A.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 B.沟通了中亚与欧洲之间的商贸联系
C.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枢地带 D.保存和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
4.《赫梯法典》第六十四条规定:假如任何人盗窃拉车的马,则要赔付十匹马,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这一规定说明( )
A.赫梯注重维护贵族的私有财产 B.马匹对赫梯人具有特殊意义
C.赫梯的立法原则是“轻罪重刑” D.战马的实用价值远高于房屋
5.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农耕民族交融,导致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下列属于这种文化区域的是( )
A.古代印度、古代西亚、古代希腊 B.古代西欧、古代东亚、古代希腊
C.古代中欧、古代东亚、古代罗马 D.古代印度、古代伊朗、古代东亚
6.约自公元前3500年起,繁衍壮大的印欧人开始分裂为多个部落,并逐渐向外迁徙。他们总是带着自己的家眷、习俗和武器来到一个个陌生的地方,并加以征服成为当地的主人。这说明当时印欧人( )
A.主要靠游牧捕猎为生 B.仍过着原始群居生活
C.代表了世界先进文明 D.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
7.从公元前13世纪下半叶起,在南起埃及、北至希腊半岛、东抵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西达塞浦路斯和克里特岛的地中海东部广大地区内,出现了许多古代文化中心迅速衰落以至灭亡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海上民族的崛起 B.印欧人的大迁徙
C.赫梯王国的征讨 D.阿拉伯人的西征
8.公元前2千纪中后期,赫梯人建立了一个强大国家。利用强力的战车和先进的冶铁技术,他们很快建立了地区霸权,并与当时周边多个文明发生冲突。其建立霸权的“地区”是( )
A.西亚 B.南欧 C.西北欧 D.南亚
9.公元前600年左右,南亚地区陆续兴起一系列国家,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是( )
A.种姓制度与佛教 B.儒家思想与道教
C.《荷马史诗》与基督教 D.法老与金字塔
10.年代尺是展现历史时空观念的方式之一。观察下面年代尺,方框内应填写的是( )
A.阿拉伯帝国 B.西哥特王国 C.拜占庭帝国 D.法兰克王国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汉之际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汉魏之际,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理论对生死问题提供了一种解答,颇能满足士大夫的心理需求,加上其与玄学有相通之处,故佛学传播渐广。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南北朝时期,佛教更盛,寺院经济发达,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依附人口,由此引发了统治者的灭佛行动,但并没有改变佛教流行并在中国扎根的趋势。到了隋唐,佛教进入鼎盛,隋唐的佛教学说最大的特点,是把儒家的心性佛教化。佛教文化的输入促成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重大变化的同时,其自身也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唐宋之后的诗、书、画的发展,常常与佛教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汉代以降佛教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2.阿拉伯帝国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汇处,阿拉伯学者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人凭借阿拉伯帝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古代世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幸运者——穆罕默德是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宗教的三重创造者,他既不能读书,也不会写字,但他却带来了一部经典。既是诗篇,又是法典,也是祈祷书,直到今天,还被四分之一的人类所崇拜,被视为妙文、智慧和真理的奇迹……这是永恒的奇迹。
材料二 当他以胜利者的身份进入麦加时,他本可以对古莱氏人进行一次正当的报复,可以因他们……而予以惩罚。同他的助手们的意见相反,同当时的习俗相反,他宽容了他们,只想到感化他们,使他们成为更好的辅助者……他这个阿拉伯人坚定而又廉洁,他从未丧失过他的诚信,他是一个极有礼貌的人。
材料三 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各国有用的东西……吸收了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国文化,并发扬光大。
——《世界史·古代史》
(1)材料一“穆罕默德是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宗教的三重创造者”中的民族、帝国和宗教分别指的是什么?穆罕默德创立的宗教和帝国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二,你从穆罕默德身上学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
(3)从材料可以看出,阿拉伯人有什么特点?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起了什么作用?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世纪时,由罗马军队修建的公路、桥梁等设施在便利了军队的迅速调遣和给养运输的同时,也用于民用,从而促进了帝国境内居民之间贸易的往来和文化的交流,公路和军营成为较大的平民定居点的核心,带来了凝聚力和安全感,它们也有助于向帝国边境地区传播罗马文化。……罗马人从整个帝国各个种族集团中招募士兵,并利用他们将罗马文化带到行省。士兵学会了拉丁语,了解并服从罗马的法律,采用罗马的宗教。
——摘编自王鹤《罗马军队与文化传播》等
材料二 凯撒时期,为了安置退伍老兵在帝国西部行省建立了许多老兵殖民地,在高卢、西班牙、阿非利加等行省建立了至少40个殖民地。每个殖民地的城市设计和规划都是罗马式的,城市都建有宽广的街道,横纵交叉形成棋盘状的格局。城市内部建有成排的民居,以及多样的公共建筑,为市民的社会活动和娱乐生活提供保障。……行省的居民已习惯于同士兵生活在一起,并且乐于同他们往来,而事实上也有许多平民已经同士兵成了朋友并且结了婚。
——摘编自尚德君《罗马帝国早期西班牙行省罗马化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军队在罗马帝国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凯撒建立老兵殖民地的原因,并分析老兵殖民地的建立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A
【解析】材料“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就是由北向南迁徙,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所涉及的阶层与规模,故B项排除;材料只强调的是人口的流动,而没有体现出人口流动的影响,故C项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点睛:对材料“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C
【解答】据所学可知,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经过一系列征服战争,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因此题干中的“某一人种”是波斯人,C项正确;赫梯人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居于安纳托利亚高原,即土耳其北部,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崛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大帝国是波斯人,而不是希腊人,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波斯人,而不是雅利安人,D项错误。
3.A
【解答】贵霜帝国是大月氏人西迁而建立的,它的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结合材料在古丝绸之路上发现了该帝国的钱币可知,A项符合题意;B项中“中亚与欧洲之间”,C项中“中西方文化交流”,D项中“古希腊、罗马”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4.B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赫梯法典》的第六十四条规定是为了保证马拉战车的使用,因此说明马匹对赫梯人具有特殊意义,故B项正确;拉车的马不一定是贵族的,故A项错误;单纯从题干中的一个规定,不能断定赫梯的立法原则就是“轻罪重刑”,故C项错误;战马与房屋一个用于战争,一个用于居住,不能确定战马的实用价值远高于房屋,故D项错误。
5.A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的历史迁徙中,通过与农耕民族的交融而形成的新的文化区域有古代印度、古代西亚(古代伊朗)、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中欧、古代西欧等,但是不包括古代东亚,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6.A
【解答】从题干中可看出古代的印欧人大迁徙的重要特征:带着家眷、习俗和武器,并征服一个个的地方成为当地的主人,这充分体现了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以打猎为生的生活特征,故A项正确;原始群居生活是人类进入氏族公社之前的生活状态,题干中明确提到古代印欧人已发展到部落生活阶段,故B项错误;在印欧人向外扩张时,当时世界上还有农耕文明,不能说游牧文明比农耕文明先进,故C项错误;如果印欧人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就过上了定居生活,不会四处迁徙了,故D项错误。
7.A
【解答】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股较大的民族迁徙浪潮。埃及文献称这些移民为“海上国家的人”,现代学者称他们为“海上民族”,其移民导致了以赫梯帝国为代表的很多文化中心的瓦解,故A项正确;综上所述排除BCD。
8.A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赫梯人是由公元前2千纪迁入小亚细亚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后形成的,他们建立霸权的“地区”应为西亚地区,A项正确;BCD所涉及的地区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9.A
【解答】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与道教”是古代中国社会的重要符号之一,故B项排除;“《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的早期代表,故C项排除;“法老与金字塔”是古埃及社会的重要符号之一,故D项排除。
10.A
【解答】从年代尺可看出年代尺下面的国家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通过扩张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故A项正确;综上所述可排除BCD。
11.(1)原因: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佛教的理论满足世人心理需求,且与玄学有相通之处;佛教吸收中国文化日益本土化。
(2)影响:佛教也冲击传统儒学,推动了理学的兴起,深刻影响了传统文学艺术;本土化的佛教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祖成部分。
【解答】(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根据材料“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理论对生死问题提供了一种解答,颇能满足士大夫的心理需求,加上其与玄学有相通之处”可知,佛教的理论满足世人心理需求,且与玄学有相通之处;根据材料“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可知,佛教吸收中国文化日益本土化。
(2)影响:根据材料“到了隋唐,佛教进入鼎盛,隋唐的佛教学说最大的特点,是把儒家的心性佛教化”并结合儒家学说演变相关知识可知,佛教也冲击传统儒学,推动了理学的兴起;根据材料“唐宋之后的诗、书、画的发展,常常与佛教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可得出深刻影响了传统文学艺术;根据材料“佛教文化的输入促成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重大变化的同时,其自身也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可知,本土化的佛教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祖成部分。
12.(1)民族:阿拉伯民族。帝国:阿拉伯帝国。宗教:伊斯兰教。内在联系:伊斯兰教的创立,缓和了阿拉伯半岛各个部落之间的矛盾,打破了狭隘的氏族界限,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为阿拉伯半岛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宽容对待别人;具有坚定的信念,要讲诚信;对别人要有礼貌。
(3)特点: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先进民族的文化,并把它们发扬光大。作用: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解答】(1)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穆罕默德是……三重创造者”中的民族、帝国和宗教分别指的是阿拉伯民族、阿拉伯帝国和伊斯兰教。内在联系:根据所学知识,从伊斯兰教创立后对缓和部落间矛盾、打破氏族界限、促进半岛统一和崛起等方面分析穆罕默德创立的宗教和帝国之间的内在联系。
(2)品质:根据材料二中“同当时的习俗相反,他宽容了他们”,“这个阿拉伯人坚定而又廉洁,他从未丧失过他的诚信,他是一个极有礼貌的人”等信息可知,穆罕默德身的优秀品质有,宽容、坚定、诚信和礼貌等。
(3)特点:从材料三中“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各国有用的东西……吸收了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国文化,并发扬光大”等,可以看出阿拉伯人的特点是善于学习和创新。作用: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三则材料,可知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起到了桥梁和促进作用。
13.(1)作用:履行军事职责,保卫罗马帝国安全;修建公共设施,促进经贸往来;传播拉丁语、法律和宗教,促进了文化交流。
背景:2世纪,罗马帝国发展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对内、对外战争相对较少;万民法的推行缓和了罗马帝国境内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基督教的兴起也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2)原因:安置罗马退伍老兵。
影响:促进了西部行省城市的兴起,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城市生活的样板;促进了罗马人与当地居民的融合,有利于罗马文化和习俗在当地的传播。
【解答】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应从军事、经济、文化三个角度来进行归纳;第二小问,应抓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2世纪”,结合罗马帝国的统治状况进行回答,根据所学可知应从战争减少、万民法的推行和基督教的兴起均有利于环境的稳定等角度来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的“为了安置退伍老兵”可得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从城市发展、文化融合等角度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