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第5课
商业
政策
货币
商品商人
城市
商路
商业活动
媒介
场所
制约因素
主体
2020/2/20
商周(最早)
铭文有“王赐臣邑贝十朋”等
结论:商朝出现了最早的货币
一、货币—媒介
天然贝壳
骨贝
刀币、布币
五铢钱
秦圆形方孔半两钱
结论:秦汉时期货币的统一,
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圆形方孔钱奠定了此后2000多年中国铜钱的基本形制
春秋(金属货币)
2020/2/20
唐代:开元通宝
——成为后代铜钱币的统称
开元通宝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飞钱:商人在京城把钱交给诸军、诸使或诸道设于京城的“进奏院”,携券到其它地区的指定地方取钱,其本身不是货币,减轻了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
北宋 交子
南宋 会子
两宋时期,铜铁钱并行。
北宋:纸币出现
川蜀地区商业交易极为繁盛,但政府强
制推行笨重的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
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
卖至三五贯,即难以携持。”
元朝 交钞
元代币制以纸币为主。
明清时期,白银成为最主要流通的货币。
2020/2/20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朝代
货币发展情况
商周时期
贝币
春秋战国
(黄金、白银)刀币、布币等
秦朝
秦半两(圆形方孔铜钱)
汉代
五铢钱(铸币权收归中央)
北宋
纸币——交子
元
宝钞流行
明清
广泛使用白银
2020/2/20
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
1、起源早
2、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3、商业空前繁荣,使得货币的流通量增大,由金属货币向纸币转化
2020/2/20
城、市的由来
夏鲧(禹父)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
——《太平御览》
市者,买卖之所也。
——《说文解字》
“市” ——商品交换的场所;经济功能
“城”——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区 ;政治、军事中心
二、城市—活动场所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秦都咸阳
楚都郢
齐都临淄
赵都邯郸
燕都蓟
魏都大梁
韩都郑
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战国策·齐策》
结论:春秋战国出现了商业都会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
你从这首诗歌里能分析出北朝时期城市在商业上的特点吗?
由于商品买卖都有固定的场所,造成了购买的不方便。
2020/2/20
东汉
市井画像砖
汉
代
市
楼
结论:汉代商业活动受官府管理、市与居住区分离,有固定的的场所
2020/2/20
唐朝长安城:坊(居住区)市(商业区)制
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三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唐会要》
归纳:唐代“市”的特点
1、实行严格的坊市制(空间限制), 县以下不设市
2、市的交易有时间限制
3、官府严格管理
2020/2/20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打破空间限制
打破时间限制
2020/2/20
新酒
送外卖
脚店
《清明上河图》
结论:商业活动多样化,繁荣中不断发展,打破时空限制
{ED083AE6-46FA-4A59-8FB0-9F97EB10719F}
唐代之前的城市
宋代以后的城市
城
市
格
局
时间
空间
管理
城市职能
小结:唐、宋“市”发展的特点:
严格的时间限制
时间限制被突破,出现晓市、夜市
县城以上允许设市,商业必须在市内进行
空间限制被突破,出现街市、草市
设官员对商业进行严格管理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控
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经济职能大大增强
2020/2/20
结论:明清专门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城市
工商业类别
苏州、杭州
丝织业发达
成都
茶叶市场
松江
棉纺织业中心
景德镇
制瓷中心
武昌
木材市场
扬州
食盐集散地
广州、宁波、泉州、福州
对外贸易港口
2020/2/20
综上所述,我们所得到的结论:
随着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商业的载体:
城市功能和布局不断地变化完善,经济职能越来越突出城市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特色。
城市发展的原因
丝绸之路的开通;
大运河的开凿;
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外贸枢纽城市的发展
1.陆上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2020/2/20
隋唐大运河
唐宋陶瓷之路
商业特点:商路发达、海外贸易繁荣,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的对外贸易,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
1.西汉: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逐渐萎缩。那时候,只在广东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1.唐朝以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
2.官方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厚往薄来”;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4.对外贸易促进民族融合。
2020/2/20
结论:原始社会,各取所物,物物交换
三、商人—主体
“商人”: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朝人善于经商。周武王灭商后,商朝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从事商业活动,从而形成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这个职业被称为“商业”,一直沿用至今。
商业的灵魂
结论:周朝出现了职业商人
2020/2/20
《周礼》:“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食官,官禀之。”
工商食官:工指手工业者,商指商人,食官指官府监督和控制手工业者和商人劳动。同时,给予它们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和衣食等生活资料,限制他们的自由,促使他们为官府和贵族服务。
2020/2/20
“陶朱公”范蠡
功成身退;泛舟五湖;
三致千金;三散家财。
儒商始祖
子贡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结驷连骑,抗礼诸侯。
结论:春秋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秦吕不韦
由仕而商
由商而仕
立国定君
政贵居相
2020/2/20
唐置市舶司于广州,以收商舶之利。
——资治通鉴
市舶司:是中国古代在各海港所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以及管理外籍商人的官府,其始于唐,盛于宋。
结论:唐宋时期出现了外籍商人
2020/2/20
山右(山西)大约商贾居首。 ——《雍正 朱批》
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明清时期的商人队伍壮大,竞争激烈,于是便形成了以乡土亲缘为纽带的商业集团——商帮。
结论:明清时期出现了实力雄厚的商帮
山西晋商大院
传统四大商帮
1.山西商帮(晋商)
(经营盐业、票号为主)
2.徽州商帮(徽商)
指的是明清时期,江南省和江南省分治后安徽省江南地区徽州府辖地经商的商人和商人集团,而非所有安徽籍商人
3.浙商
包括湖商和宁波商帮。“民商”
4.粤商
广义:潮汕商帮(中国的犹太人、东方的犹太人)、广州帮、客家帮。
狭义:广州帮。
潮商,最具国际影响力,靠近海岸,利用海上国际贸易发家致富。以冒险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被众人所知。
徽商代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商帮,卖茶、盐等物品。
尹同跃
晋商,中国崛起最早、实力最雄厚的商帮,一开始靠盐、铁等长途运输起家,积攒财富后,转入金融行业,用股票制、资本运作方式首创了票号与钱庄。
2020/2/20
从商人的角度分析商业发展的特点
1、职业商人起源早
2、商人发展曲折
3、商人群体活越
4、兼顾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起源早,历史悠久,发展水平高,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商业都会发达,历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明清时期更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3、货币种类丰富,北宋以前以铁钱为主,北宋时期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时期形成以白银为主;
4、商人群体活跃,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如徽商,晋商
5、交通和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的对外贸易,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6、商品的种类日益丰富,明清以后农产品及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7、受重农抑商的影响,发展曲折
8、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一直处于从属地位,没有促成文明转型
商业发展概括
1.原始社会末期物物交换,原始商业;
2.商朝:职业商人,货币产生;
3.周朝:“工商食官”,统一政府管理。
4.春秋战国:私商为主,黄金白银成为货币,都会兴起。
6.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实物交换。出现“草市”。
5.秦汉时期:商业发展艰难,总体水平不高,但也有发展。
8.宋代:集镇、夜市兴盛。(出现纸币)
9.元代:商业发展步入新高峰(广泛流通纸币)
10.明清:商业市镇的兴起,贵金属货币推广;农副产品商品化,区域大商邦形成。(实力最强:徽商、晋商)
7.隋唐:商贸繁盛,世界级大都会,外贸繁荣。出现柜坊和飞钱。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2020/2/20
影响商人群体的发展政策:重农抑商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结论:商人在古代社会地位低下
商鞅变法
四、古代商业政策
重农抑商
(一)产生: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
法家强调抑商
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
(二)发展:秦国时期;
1.秦:“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2.汉
①原因:民生凋敝,商人囤积牟利;
②表现:严格贬低商人地位,不准穿丝绸、乘马车;对商人收取重税。
③结果:私营工商业受到打击。
(三)松动:中唐以来
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政策开明;
2.表现: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官商分利政策;
3.结果:商人地位提高;
(四)强化:明清时期
1.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封建制度逐渐衰落;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的统治;
3.结果: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日益落后。
2.表现:固守农本思想,对商人进行盘剥;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五)评价
1.前期实施(明清之前)——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
政治上:有利于促进封建王朝的发展;
文化上:对古代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影响;
2.后期实施(明清以后)——消极作用是主要的:
明清时期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