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教案(2课时,含反思课堂活动卡预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教案(2课时,含反思课堂活动卡预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3 10:4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教学目标
1.能交流印象深刻的情节,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对汤姆作出简单评价。
2.能产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就印象深刻的情节进行交流,能对文中人物作出简单评价。
教学策略
阅读理解
采用自主阅读的方式,在教学中,可以先引导学生理清人物关系,了解故事大意。之后再引导学生仔细读文,在对主人公特点的逐步认识中完成学习任务。在讨论交流中抒发个人见解,既要有自己的独特认识,又要达成共识。
积累运用
品味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作者资料、作品资料,制作关于重点语句的PPT。
学生准备:1.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能对每个人物说出三句评价的话。
2.搜集有关《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及其作品的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揭示课题,质疑引入
活动1 板书课题,了解作品
1.(板书课题)请看题目,什么叫“历险”?汤姆·索亚有哪些历险经历?
2.同学们已经提前阅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作品,现在已完完整整读过这部作品的同学请举手示意一下。(生举手示意)
3.现在,老师想通过抢答的方式考考大家,请听题!(师出示题卡并读题)
(1)《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主人公是谁?(汤姆·索亚)
(2)汤姆住在谁家?(波莉姨妈家)
(3)小说中的“酒鬼”是谁?(莫夫·波特)
(4)“哈克”是谁?(哈克贝利·费恩,小镇上的孤儿,汤姆的好友,没有受过教育,一向自由自在,不愿受到世俗陈规的束缚。)
(5)汤姆和谁在山洞中迷路了?(贝琪)
(6)彼得杀人案的真正凶手是谁?(印江·乔埃)
(7)汤姆、贝琪、哈克,都是谁家的孩子?
课件出示 
活动2 了解作者、作品
1.出示作者图片、资料介绍,认识马克·吐温。
课件出示 马克·吐温(1835—1910),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马克·吐温一生著述颇丰,短篇小说有《竞选州长》《百万英镑》,长篇小说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意思是“水深十二英尺”。
2.介绍作品。
课件出示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发表于1876年。小说中不少事情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蕴含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刻怀念,作者以其脍炙人口的幽默与讽刺及对儿童心理世界的精细刻画,使汤姆·索亚这个可爱的“顽童”形象,一百多年来饮誉世界。正如马克·吐温在序言中写道:“虽说本书主要是为少年男女所写的读物,供他们娱乐之用,但我希望成年男女不会因此而冷落了它,因为本书还有一个目的是帮助成年人读了此书能愉快地回忆起自己童年时的情景,回忆起当年自己的所思所感,回忆起自己的言谈和有时出现的怪异举动。”
3.过渡:贪玩、渴望冒险、不喜欢被约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这部作品中,汤姆·索亚的天性得到了充分释放。作者以其脍炙人口的幽默与讽刺及对儿童心理世界的精细刻画,使汤姆·索亚这个可爱的“顽童”形象,一百多年来饮誉世界。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小说,来看看汤姆·索亚为我们实现了怎样的梦想。
操作指导 开篇激趣,布置学生阅读原著是关键。这一环节,除了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入故事中来,还要引导学生弄清人物关系,为学习课文作准备。介绍作者、作品,旨在激发学生课下进一步阅读这本书的兴趣。
板块二 交流精彩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活动1 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把这本书一字一句都看完。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读这本书。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的是汤姆的哪次历险,都写了哪些内容。
3.交流课文内容。
课文节选的是汤姆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主要写了“亲人的担忧”“回到小镇”“讲历险经过”“看望朋友”等情节。
活动2 再读课文,交流精彩句段
1.默读课文,选择最吸引自己的情节,用关键词在文中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批注。
2.小组交流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说说理由。
分成“亲人的担忧”“回到小镇”“讲历险经过”“看望朋友”四个小组,组内交流,记录小组内比较集中的感受,形成小组观点。
3.分组汇报,全班分享。
预设:特别吸引我的是汤姆给大家讲述自己这次精彩的探险经过这一情节。理由是:汤姆虽然身体虚弱,但仍沉浸在对这次探险的回忆之中,内心很兴奋,说明了他富有冒险精神,能说会道,还有一点儿虚荣心。
活动3 评价主人公
1.细读了课文节选部分,你觉得汤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结合文中的描写说一说。
2.学生交流。
预设1:汤姆离开贝琪后,独自进行探险,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孩子,找到洞口后,汤姆又回去找贝琪,可以感受到他有责任、有担当。
预设2:汤姆关爱朋友。他身体刚刚好转,就马上去看望哈克。
3.小结:马克·吐温塑造了一个鲜活、真实而血肉丰满的汤姆·索亚,他勇敢、善良、富有冒险精神、有虚荣心、聪明机灵、有责任、有担当。在《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序言中,马克·吐温写道:“本书所叙述的大多数历险故事都实有其事。其中一两件也是我亲身经历过的。有些孩子还是我小学的同学。”作者正是有这样的亲身经历,才有了对儿童心理世界的精细刻画,也使汤姆·索亚这个可爱的“顽童”形象,一百多年来饮誉世界。
操作指导 本环节的学习重在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给予学生方法的引领,要把握学习节奏,组织学生交流,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真正进行阅读感受的交流、思想认识的碰撞,防止机械汇报走过场。对人物的评价,要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相应的内容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对人物进行多角度评价。
板块三 拓展延伸,课外阅读
1.交流质疑。
2.小结。
课件出示 课文学完了,我们又读了一次结尾部分,你有什么疑问呢?汤姆为什么听了法官说“把山洞的洞口封上了”时“脸立刻变得煞白”?汤姆为什么特别在意“印江·乔埃”?汤姆的历险还没有结束,请同学们课下找来原著《汤姆·索亚历险记》,接着往下读。让我们在下一次的读书交流会中,继续聊汤姆的历险经历。
操作指导 质疑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要注意有布置就要有检查,一定要召开读书交流会,不要出现让学生阅读原著之后没有交流,不了了之的情况。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1.指导方法,学会阅读。
阅读名著,方法的指导很重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一定要适时引导学生抓住最精彩的语段进行学习,分析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学习作者的文笔。引导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精彩语段,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故事内容,分析描写方法,提升阅读与写作的能力,同时也训练了表达能力,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
2.展开想象,放飞自我。
结合精彩语段的学习,结合自己的经历、身边同伴的事例,展开丰富的想象,抓住“怎样”“如何”等让学生进行想象,进行一次自我放飞,经历一次冒险,获得别样的阅读体验。
3.鼓励表达,多元评价。
以“你觉得汤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评价,这个问题学生很感兴趣。学生们在这个自由表达的平台畅所欲言,有条理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够用课文中相应的内容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能够客观地多角度地去评价。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用 时
5~7分钟
活动内容
阅读全书,想一想:汤姆有几次历险经历?用小标题的形式写下来。
历险次数
地点
人物
历险经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活动建议
1.阅读全书,边读边思考:汤姆有哪些历险经历?注意小标题的格式。
2.借助表格,说一说教材中讲述了汤姆和伙伴们的一件什么事情。小组之间互相交流。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熟读课文
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预习字词
1.连连看。
 搜寻     呻吟    敞篷    疲劳    防范
chǎnɡ pénɡ  shēn yín  sōu xún   fánɡ fàn  pí láo
2.形近字组词。
嗒(   )  嘘(   )  笼(   )  篷(   )
塔(   )  虚(   )  茏(   )  蓬(   )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欣喜若狂:
诚心诚意:
软弱无力:
成群结队:
滔滔不绝:
内容感知
  本文讲述的是(   )和(   )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先是讲述贝琪的妈妈撒切尔太太和汤姆的姨妈(   )的心情,以及汤姆、贝琪回来后小镇上人们欢乐的场景。先(   )后(   ),充满了喜剧气氛。轻松、幽默而略有讽刺夸张,是作者语言的特点。浪漫有趣、有惊无险,是这部名著吸引孩子的地方。
资料搜集
  马克·吐温是(  )国作家、(  )家,马克·吐温是他的(  )名,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斯。代表作品有《 》《 》《 》。
阅读质疑
1.汤姆在向人们讲述自己的经历时为什么要夸张地吹嘘一番?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