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那个星期天》教案(2课时,含反思课堂活动卡预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那个星期天》教案(2课时,含反思课堂活动卡预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3 10:45:1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9 那个星期天
教学目标
1.会写“媚、砖”等13个字,会写“明媚、拨弄”等18个词语。
2.能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细腻真挚的情感。
3.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细腻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用形声字理解识记、形近字理解识记、做动作理解识记、根据偏旁推测理解识记等方法识记生字。书写“偎”时右下部分容易多写一撇,需重点提示,还要提示学生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但不宜过长。书写“吻”时注意“勿”不要写成“匆”,最后两笔撇的起始位置在“勿”字横折钩的横上,第二撇要长于第一撇,但不要托住“口”。
阅读理解
指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事物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和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从而体会“我”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心情变化。
积累运用
学习作者在描写“我”等待母亲带“我”出去玩时是如何消磨时间的侧面描写,又或是借助周围环境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情,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写的时候,注意要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清楚,把情感真实而自然地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PPT,准备歌曲视频《那个星期天》。
学生准备:制作字卡、词卡,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媚、砖”等13个字,会写“明媚、拨弄”等18个词语。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质疑引趣
活动1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那个星期天》,引导学生思考:从歌曲中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导入:一个男孩儿在一个星期天,他的心情经历了几次起伏?这个男孩儿究竟经历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那个星期天》。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4.了解作者史铁生。
课件出示 史铁生,北京人,作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属于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等。
活动2 质疑引趣,理解课题
1.引导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2.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简要回答。
预设:本课的主人公是谁?发生了什么事?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
3.过渡: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一下同学们的疑问,看看这个特别的星期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操作指导 通过听歌曲,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引发学生的思考,再以谈话的形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进行自由猜想,设置疑问,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活动1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用笔把生字圈一圈。
2.与小组同学合作,分自然段接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
3.认读本课的生字。
课件出示 媚 砖 蚁 叨 绊 绞 耽 揉 绽 搓 惶 吻 偎
(1)学生自由认读。
(2)指名认读生字,教师在课件上圈出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学生交流讨论。
(3)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字?
(4)汇报交流,分类指导:重点在字义和字形方面指导。
①形声字理解识记:
“媚”从女,眉声。“眉”也有示意作用,表示以目媚(示现、展示)人。
“蚁”从虫,义声。一种昆虫,一般体小,呈黑、褐红等色,多在地下做窝,群居生活。
②形近字理解识记:
“绊”与“伴”、“绞”与“较”、“耽”与“忱”、“绽”与“淀”、“偎”与“喂”注意区分字音、准确记忆。
③做动作理解识记:
“揉、搓”与“手”有关。
④根据偏旁推测理解识记:
“叨”与嘴有关,所以是口字旁。
“惶”与心理活动有关,所以是竖心旁。
活动2 巩固字词,扫清障碍
1.出示词语,巩固生字:
课件出示 明媚 方砖 蚁穴 念念叨叨 绊倒 绞尽脑汁 耽搁 揉动 绽开 搓衣服 惊惶 亲吻 依偎
(1)学生自由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词语,纠正字音,针对学生的共性错误,反复领读。
(3)开火车读词语。
2.过渡:你们能把生字和词语都读准确了,真了不起,相信你们一定也能把课文读通顺,请大家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刚才学习的字词。一边读一边思考,针对课前质疑产生的问题,看一看自己能不能找到答案。
操作指导 识字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是阅读的基础。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因此可采用学生自主识字、教师强调相结合的方式学习,重点在理解字义上下功夫指导,使学生既会认字,又会用字。
板块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活动1 朗读课文,概括内容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集体纠错、订正。
2.小组合作,分自然段解读课文。
3.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2)总结概括:课文讲述了一个男孩儿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
活动2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再次读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想一想:与从早到晚的时间一起变化的是什么?
预设:男孩儿的心情。由开始盼望时的兴奋、期待,到后来由于母亲的一拖再拖而产生的焦急、无奈,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的失望、委屈。
操作指导 在读中理解、感悟。读书必须读懂内容,抓住中心,否则阅读就是无效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读懂故事内容,梳理文章脉络,为下节课理解课文作好准备。
板块四 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活动1 自主观察,重点指导
1.学生观察课后写字表,当小老师交流写字方法。
2.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生字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字形,理清笔顺。
重点指导:媚、蚁、偎。
(1)观察“媚、蚁”。媚:女字旁最后一笔右侧不出头。蚁:“虫”作偏旁时,第五笔横变提;右部的撇要伸至左下方,注意避让。
(2)观察“偎”,注意右下部只有一个短撇。
(3)教师范写这3个字。
活动2 练写生字,指导反馈
1.学生再次观察课后写字表,每个字练习写两遍。
2.指导反馈,集体评议后修改自己的书写。
操作指导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书写能力,抓住重点进行书写指导,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在示范书写的过程中,结合汉字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
板块五 课堂小结,拓展阅读
1.教师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3.推荐阅读史铁生的《务虚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
操作指导 教师应结合语文学习的特点,以及学生现阶段的学习需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推荐适时、适量、适用的阅读书目,供学生参照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营造积极浓厚的阅读氛围,为写作教学奠定基础。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进一步感受“我”在一天中的心理变化,体会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作者借助心理变化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2.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课文,导入新课
活动1 复习旧课,回忆生词
1.采用小组比一比的方式,开火车读,看哪个小组用时最短。
课件出示 蚁穴 绊倒 绞尽脑汁 耽搁 揉动 绽开 惊惶 依偎
2.形近字组词:“绊”与“伴”、“绞”与“较”、“耽”与“忱”、“绽”与“淀”、“偎”与“喂”。
活动2 导入新课
1.回忆上节课所学,说一说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课件出示 万分期待,心情欢喜→耐心等待,仍有期盼→等待未果,焦急万分→等待结束,期盼落空
2.导入:作者的情感变化贯穿全文始终,兴奋、焦急、落寞,这些情绪交织在一起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特别的星期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
操作指导 通过回顾全文内容,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为本节课深入挖掘文章的写作技巧打下基础,承上启下,起到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板块二 体会情感,总结写法
活动1 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默读课文,画出能够表现出“我”心情的句子。全班交流讨论。
①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
②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
③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
④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⑤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⑥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⑦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⑧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
⑨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⑩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2.从这些句子中,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3.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情感的。
(1)分析句子⑥,想一想:“我”盼着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盼”这一心情的?
(2)句子⑧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不直接写心情而是写“那个星期天”的光线和声音?
4.小结。
课件出示 本文“表达情感”的方法主要是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在细致的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一是通过具体事例写出“我”的情感变化。
二是将“我”的情感变化投射到具体的景物上。
三是通过具体细致的描写凸显“我”情感的变化。
活动2 分析习作方法,体会作者情感
1.小组讨论: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1)本文以时间和“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将人物内心体验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运用了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内心情感,展现了作者细腻、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
(2)另外,本文用一个孩童的视角观察事物,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真实,富有生命力。
2.小结:本单元的主题是写出真情实感,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并且学会运用人物独白、内心独白、环境描写等写作方法,间接衬托人物情感,将情与景融合在一起。语文学习“读”是为“写(表达)”服务的,加之本课写作手法运用得十分丰富,线索非常清晰,与生活联系紧密,极易与学生产生共鸣,因此教师的教学要紧紧围绕如何“写”,如何“写”得更生动、更有生命力来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运用能力。
操作指导 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画出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感受的方式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抓住本文的写作特点和写作目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给予学生独立创作的空间,让学生体会间接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为习作奠定基础。
板块三 比较分析,方法提炼
活动1 比较阅读,分析异同
1.学习了《匆匆》和《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想想它们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快速默读这两篇课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行讨论。
3.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 
课文
相同点
不同点
匆匆
都运用了将情感融入具体事物的方法。《匆匆》用太阳象征时光,通过写太阳从早到晚的“挪移”“跨过”“飞走”“溜走”,表达对时光匆匆的感慨。《那个星期天》通过对太阳光线的描写,如“明媚”“渐渐暗下去”“消逝”等,表现“我”从兴奋到失望的心情变化。
用一连串的问句把情感直接地表达出来。
那个星期天
没有直接表达,而是把情感融入人、事、景物中,间接表达出来。
活动2 联系生活,体会情感
1.思考《那个星期天》为什么没有像《匆匆》一样直接描写“我”的内心情感,而是通过环境和人物一系列动作、心理描写间接表露情感。
2.小组讨论这样写的好处。全班交流。
3.思考:如果让你来写一件难忘的事,应该怎么写才能让读者体会到你的心情?
操作指导 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作品对比分析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讨论、畅所欲言中产生智慧的碰撞,为下一步的写作练笔奠定基础。
板块四 拓展延伸,表达情感
1.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 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两个,就心情“好”或“不好”的状态写几句话,把当时的情感自然地表达出来。(借鉴在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尝试运用人物动作、内心独白、环境等描写表达情感。)
考试 绘画 溜旱冰 某次 等待
2.交流书写的内容,说说自己的体会。
3.总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要向作家们学习如何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就必须要善于从生活中采撷浪花,运用生花之妙笔,让思绪在笔下肆意流淌,让真情在纸上纵情绽放。
操作指导 教师要引导学生内化语言,形成能力。通过设置拓展平台给学生创设表达的情境,通过课堂小练笔让学生学会应用,在课上就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真正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为后面的习作学习奠定基础。这样,把课内学习与课后练习结合起来,做到读写结合,使学习和运用不分家,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侧重引领学生关注细节描写,学习效果很好。一是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揣摩分析人物心理,走进“我”的内心世界,与“我”一同经历兴奋、焦急、落寞、伤心这一系列心情变化。二是关注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语句映衬着“我”心情变化的轨迹。这些看似平常的抱怨却是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对童年的回忆。时光如梭,光阴似箭,无法挽回,也无法倒退,只有无穷无尽的回忆,母亲永远在“我”的心里。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那个星期天
用 时
5~7分钟
活动内容
认真读课文,想一想:“我”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
我找到的句子
我找到的词语
我的体会
1.第( )自然段第( )句话。
2.第( )自然段第( )句话。
3.第( )自然段第( )句话。
……           
★活动建议
1.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能体现“我”情感变化的句子,选择有代表性的句子填写表格。
2.仔细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想一想句子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我”的情感,抄写在表格中。
3.读一读自己填写的词语,联系生活经验想一想,把自己的感受记录在表格里。
4.大胆地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也要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自己的表格。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那个星期天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熟读课文
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预习字词
1.认真抄写下列生字,并口头组两个词。
  媚    蚁    绞    耽    揉    偎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
依偎:
翻箱倒柜:
念念叨叨:
内容感知
  本文描写了一个(   )在某个(   )等待(   )出去玩的经历,全文是以(   )顺序来组织材料的。与时间一起变化的是(   ),表现出一个孩子的纯真心灵。
资料搜集
搜集史铁生的资料。
阅读质疑
1.母亲答应了带“我”出去玩,为什么迟迟不去呢?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