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堂小练笔(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堂小练笔(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13 09:5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0-2021学年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十九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随堂小练笔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清初,顺治帝颁布了一道法令:“督、抚、按一年内垦至二千顷以上者记录,六千顷以上者加升一级。……卫所官员垦至五十顷以上者记录,一百顷以上者加升一级。”这项法令体现了清初统治者( )
A.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合理的官吏升迁制度
C.大规模兴修水利
D.对边远地区的开发
2.清朝前期,江南出现“妇女半边天”的说法,南京云锦织造中生成了“七上八下”的成语(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打理杂乱无章的丝线)。材料中的行业最可能是( )
A.种植业
B.水利业
C.交通业
D.纺织业
3.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泛指人口)日繁,人物股富”。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4.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11亿亩、12亿亩。在清朝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贫瘠之地,并不适宜农作物生长。下列关于这种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的持续增长②导致水土流失,地力下降③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④说明清朝粮食亩产量低于宋明时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农业部明确了2016年种植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按照要求,2016年种植业工作要确保小麦、水稻面积稳定在8亿亩以上,扎实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清朝前期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力推广的高产作物是( )
A.玉米、甘薯
B.小麦、马铃薯
C.水稻、马铃薯
D.花生、玉米
6.“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反映了清朝哪一行业的盛况( )
A.纺织业
B.矿冶业
C.陶瓷业
D.制茶业
7.下列不属于清朝经济繁盛局面的是( )
A.经济作物的种植有了较大的发展
B.当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C.一些大的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D.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8.山西人擅长经商。有人说,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俄国和日本。此叙述直接反映出( )
A.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
B.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
C.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
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
9.某历史学习小组选用下列四幅图及相关知识制作网页,最能反映网页主题的是
( )

A.古代农业的发展
B.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C.古代商业的发展
D.古代城市的变迁
10.下表为清朝前期中国人口增长表,关于对下表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年份 1661 1685 1724 1766
耕地面积(约万顷) 549 608 684 741
人口(约万人) 1900 12000 15000 21000
A.清前期政局稳定,耕地面积的增加和人口的增长,表现出国家的强盛
B.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和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有关
C.耕地面积增加与人口增长没有因果关系
D.人口的快速增长会带来许多问题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和淮河;实行精耕细作,粮食产量有了明显提高,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得到普遍种植;棉花、烟草、茶树、甘蔗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经济作物。
材料二 机声轧轧,杼轴相闻。偶逄市集,抱布贸丝者踵履相接,是以室家饶裕。
----《大同县志》
材料三 影视、文学作品折射出历史的冰山一角。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至少从三个方面归纳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2)材料二描述了清朝时期哪-行业的发展盛况?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该行业当时的突出特点。
(3)材料三是以商帮为背景的电视连续剧和文学作品。这些商帮有什么特点?列举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商帮。
2020-2021学年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十九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随堂小练笔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清初,顺治帝颁布了一道法令:“督、抚、按一年内垦至二千顷以上者记录,六千顷以上者加升一级。……卫所官员垦至五十顷以上者记录,一百顷以上者加升一级。”这项法令体现了清初统治者( A )
A.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合理的官吏升迁制度
C.大规模兴修水利
D.对边远地区的开发
解析:明末清初,战争频仍,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顺治入关后面临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当时最迫切的就是要尽快恢复农业生产,让老百姓吃上饭。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就是“开垦的荒地越多,升官的机会越大”,体现的是鼓励垦荒的政策,A项正确;根据开垦的荒地数量决定升迁,只是为了恢复农业生产的一种特殊政策,并不能体现出清初合理的升迁制度,排除B项;C.D两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项。
2.清朝前期,江南出现“妇女半边天”的说法,南京云锦织造中生成了“七上八下”的成语(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打理杂乱无章的丝线)。材料中的行业最可能是( D )
A.种植业
B.水利业
C.交通业
D.纺织业
解析:根据材料中“妇女”“云 锦织造”“丝线”等关键词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纺织业有了很大发展,丝织、棉织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故材
料中的行业最可能是纺织业,逸D项。
3.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泛指人口)日繁,人物股富”。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B )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人口增长,但是却不能推动城郊地区的大发展,苏州城郊“人物殷富”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商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商业发展使一些城郊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繁荣,故B项正确;政府鼓励垦荒,使大片荒地得到开垦,边远地区得到开发,而非城郊地区,故C项错误;清朝时期对外贸易繁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因此,本题选B项。
4.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11亿亩、12亿亩。在清朝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贫瘠之地,并不适宜农作物生长。下列关于这种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 )
①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的持续增长②导致水土流失,地力下降③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④说明清朝粮食亩产量低于宋明时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人 口快速增长。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垦荒田,故①说法正确;过度垦荒,破坏了植被,导致了水土流失,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②③说法正确;清朝前期,改进了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④说法不正确,排除。故选A项。
5.农业部明确了2016年种植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按照要求,2016年种植业工作要确保小麦、水稻面积稳定在8亿亩以上,扎实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清朝前期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力推广的高产作物是( A )
A.玉米、甘薯
B.小麦、马铃薯
C.水稻、马铃薯
D.花生、玉米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在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6.“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反映了清朝哪一行业的盛况( C )
A.纺织业
B.矿冶业
C.陶瓷业
D.制茶业
解析: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景德镇”“陶”“民窑”并联系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清朝前期景德镇陶瓷业发达的盛况。
7.下列不属于清朝经济繁盛局面的是( B )
A.经济作物的种植有了较大的发展
B.当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C.一些大的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D.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解析:联系所学 知识可知,民谚“苏湖燕,天下足”说的是南宋时期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到了清中期,湖广地区成了新的商品粮基地,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故B项不是清朝时期经济繁盛的表现,符合题意。
8.山西人擅长经商。有人说,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俄国和日本。此叙述直接反映出( C )
A.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
B.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
C.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
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
解析:材料主要说明了 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A.B.D三项的内容正确,但并不能在材料中直接体现出来,故选C项。
9.某历史学习小组选用下列四幅图及相关知识制作网页,最能反映网页主题的是
( C )

A.古代农业的发展
B.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C.古代商业的发展
D.古代城市的变迁
解析:依据题干中的四幅图片一从唐朝长安城的坊市分离到北宋用于交易的纸币、繁华的开封,最后是清朝前期商业繁荣的苏州城,可以归纳出,图片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故选C项。
10.下表为清朝前期中国人口增长表,关于对下表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C )
年份 1661 1685 1724 1766
耕地面积(约万顷) 549 608 684 741
人口(约万人) 1900 12000 15000 21000
A.清前期政局稳定,耕地面积的增加和人口的增长,表现出国家的强盛
B.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和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有关
C.耕地面积增加与人口增长没有因果关系
D.人口的快速增长会带来许多问题
解析:根据表中显示,耕地面积的增加和人口的增长是同步的、相互促进的,有一定因果关系,所以C项说法是错误的,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和淮河;实行精耕细作,粮食产量有了明显提高,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得到普遍种植;棉花、烟草、茶树、甘蔗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经济作物。
材料二 机声轧轧,杼轴相闻。偶逄市集,抱布贸丝者踵履相接,是以室家饶裕。
----《大同县志》
材料三 影视、文学作品折射出历史的冰山一角。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至少从三个方面归纳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兴修水利,治理水患;改进种植技术,精耕细作;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等。
(2)材料二描述了清朝时期哪-行业的发展盛况?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该行业当时的突出特点。
纺织业(或丝织业)。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3)材料三是以商帮为背景的电视连续剧和文学作品。这些商帮有什么特点?列举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商帮。
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晋商和徽商。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