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朝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的表现?
2.唐太宗时期的民族政策是什么?他被尊称为什么?
3.唐朝与各民族交往的方式有哪些?列举史实。
4.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
5.唐朝的社会风气?
6.唐朝诗歌、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唐人街是海外华人聚集的主要场所,为什么世界各地会有唐人街?为什么外国人会将中国人称为“唐人”?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七年级下册
2021
学习目标
1.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玄奘西行取经的史实。
2.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
3.学习鉴真、玄奘的优秀品质和精神。
自主学习
1、什么是遣唐使?日本为何要派“遣唐使”来唐朝?
2、说说鉴真东渡的经过,他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
3、玄奘西行时间、目的地?
4、玄奘的贡献有哪些?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素质高
观察下列表格及材料,归纳中日文化交流的特点?
来往人员由官员、医师、画师、乐师、译师、史师,各类工匠等组成。
一、遣唐使——一船明月一帆风
1 含义:
2 .目的:
3. 作用:
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日本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平假名
片假名
文
字
服
饰
唐朝妇女
货
币
建
筑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义
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一、鉴真东渡——唐风洋溢奈良城
(2)概况:东渡日本,历尽艰辛,双目失明,6次乃成。在754年抵达日本
鉴真和弟子21人从扬州出发,被诬告与海盗勾结,船只被官府查没。
第一次唐玄宗时期(742年)
第3次因官府出面阻拦,第4次因弟子的好心阻拦。
船出长江口,受风击破损,不得不返航修理。
第二次(743年)
遇狂风巨浪,境况险恶。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在此次东渡中牺牲。而鉴真本人也因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目失明。
第五次(748年)
第三、
四次
754年,终于到达日本。时年66岁。763年,逝世,安葬在唐招提寺。
第六次(753年)
不畏艰险、迎难而上、鍥尔不舍的精神。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鉴真东渡后对日本的贡献?
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主持修建唐招提寺。
鉴真东渡的影响?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关系:
往来频繁
表现:
唐
新罗
政治制度、科举制、医学、天文、历算
音乐物产出口居首位
三、玄奘西行
三、玄奘西行
时间:
人物:
目的地:
佛学最高学府:
贞观初年
玄奘
天竺
那烂陀寺
三、玄奘西行
……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融解),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陵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大唐西域记》
“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
《玄奘取经回长安图》
玄奘的历史功绩
①带回大量佛经并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②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写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1.思考:你认为他们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鉴真:“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
玄奘誓言: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
不屈不挠、不畏艰险、信守承诺、矢志不渝、乐于奉献
弘扬唐朝文化
吸收先进文化
2.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新罗
日本
天竺
波斯
大食
朝鲜半岛
印度半岛
伊朗
阿拉伯半岛
(拜占庭帝国)
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你能找出唐朝时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
长安
拂菻
合作探究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
材料一 隋唐对外交往活跃……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大唐国者,法式定备之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本纪》
①实行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
②国力强盛,经济文化领先世界,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③对外交通发达
材料三
④国家安定统一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
2.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坚持“走进出+引进来”才会进步。
以史为鉴
拓展延伸
“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习近平《十九大报告》节选
我们必需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提高自身索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
拓展延伸
推动“一带一路”进程中,能从唐对外关系中获得什么启示?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日本
天竺
玄奘西行天竺
《大唐西域记》
遣唐使来华
鉴真东渡
双向交流
兼容并蓄
国家
事件
特点
3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