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28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28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12 19:5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1)掌握农村改革的两大内容,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知识点。
(2)知道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提出、完善、内容、影响。
(3)通过总结建国以来农村政策的调整及古今中外改革,感悟改革。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改革的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难点:感悟改革
1950年
土地改革
1956年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
农民私有
社会主义公有制
地主私有
邓小平评价道:“一哄而起搞人民公社化,片面强调‘一大二公’,吃大锅饭,带来大灾难。”
顺口溜: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挫伤了农民对生产的积极性,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三年困难时期—龟裂的农田
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对内
改革
农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习近平
“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 ----邓小平
为什么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材料一: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材料二:1976年,安徽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出现了“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
材料三:“一些农民过年连一顿饺子都吃不上。”“农民碗里盛的是地瓜面和红萝卜樱子混煮面,霉烂的地瓜面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全家几口人只有一条裤子。”
贫困;
集中劳动;
吃大锅饭;
生产积极性不高。
对内改革吹哨者: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
2、试点:安徽凤阳小岗村-----包干到户红手印原件,成为中国农民告别饥饿的宣言书。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从农村开始。
农村改革内容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当年签下大包干协议的农家
严金昌: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18位带头人之一。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集体土地等
生产资料
(公有)
家庭(农户)
3、特点、形式: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承包给
完成上交国家
和集体任务
生产
自主权
剩余
归自己
自负
盈亏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
4、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注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承包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由集体经营改为“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5.02
6.70
7.15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凤阳粮食生产
三年三大步
单位:亿斤
5、影响: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
实行联产责任制,家家户户屯满粮。
6、推广: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并逐渐在全国推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1980年,农村学家杜润生起草了中央75号文件表述了“杜氏公式”:“可以包产到队,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 “杜氏公式”推动了包产到户制度的确立,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他也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
“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今天的小岗村
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积极性提高了,生产的农产品越来越多,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
新烦恼
怎么办?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水果生产基地
绿色蔬菜基地
花卉生产基地
新烦恼
怎么办?
茶叶生产基地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兴办乡镇企业)
7、农村改革内容2:发展乡镇企业
影响: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是中国乡镇地区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包括乡镇办企业、村办企业、农民联营的合作企业、其他形式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五级。乡镇企业行业门类很多,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以及商业、饮食、服务、修理等企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乡镇企业获得迅速发展。乡镇企业已成为中国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
1983年发展
深化
1978年开始
全国普遍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乡镇企业
安徽凤阳
小岗村“大包干”
拓展
建国后农村政策的四次变化
1、说明:
调整农村政策说明了我国不断从国情出发维护人民利益、解放农村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应遵循原则、启示:
(1) 必须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调整政策,尊重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2) 要关注民生,执政为民、实现共享。
1、土地改革:性质没变化
【地主土地私有制转为农民土地私有制】
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性质变化
【农民土地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
【公有制性质没变】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性质没变化
【人民公社制度调整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材料一:北京天桥商场是当时著名的国营企业。总经理只有10元钱的审批权,连修厕所都要向上级政府申请拨款。
材料二:描述青岛电冰箱厂“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材料三:国营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不论盈利亏损,工资照发;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无论干多干少,工资平均分配。
城市改革之前存在的问题
职权划分:政企不分,企业无自主权;
分配方式:平均分配。
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企业缺少活力
怎么办?
城市改革内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虽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比农村复杂,但有了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我们对城市改革很有信心。
——邓小平(1984年10月会见科尔的讲话)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基础、前提、背景:改革在农村的成功,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2、依据: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3、城市改革方式
职权划分:政企不分,企业无自主权
分配方式:平均分配
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材料一:1984年7月,北京天桥商场进行股份制改革,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商场有了经营自主权,经营规模和效益都大幅度提升。
材料二:北京天桥商场改革后,董事长深有感触地说:“过去买两把算盘,经理也无权批。现在企业急需的资金“转瞬”之间完成了。”
材料三:北京天桥商场还采取优胜劣汰的用工制度;推行干部聘任制;实行效益与工资挂钩的分配制度。
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改革前
改革后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主要是国有企业改革)
影响:通过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1987年,国民经济比1978年翻了一番。
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
(1)人们有了经营自主权;
(2)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3)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4)改变了所有制的形式。
5.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改革新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提出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完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所有制结构上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分配制度上
发挥计划经济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宏观调控上
建国后我国GDP总量变化 (单位:亿元)
影响: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综合古今中外的改革,谈谈你对改革的看法。
1、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促进社会发展。我们要从国情出发,坚持改革开放与创新;
2、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会遇到挫折;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3、要关注民生,执政为民、实现共享……
强起来
站起来
富起来
含 义:
附:改革
前 提:
内 容:
根本目的:
实 质:
“变革不变质,改革不改向”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从国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创新。
启 示:
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国家
1978年
1992年
21世纪
1984年
开始农村改革
重点
城市
改革
改革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策调整
深化创新
模仿
苏联之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