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测试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测试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18 10:1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人教部编历史八下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含答案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选择题
1、我国首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 AG600在广东珠海成功首飞。这是我国工业领域的又一重大成果。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工业成就是( )
A. 大庆油田建成投产 B. 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
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通过法律的形式将12月4日设定为“国家宪法日”,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回顾历史,我国第一部国家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
①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性质 ②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规定了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④规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1945年,殷氏夫妇创办糕点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生意兴旺。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殷氏夫妇最有可能的状况是( )
A. 继续经营,并开始把利润的大部分上缴国家
B. 继续经营,并开始把利润的小部分上缴国家
C. 不能继续经营,糕点厂被国家没收
D.不能继续经营,但可以以此获得部分收益
4、当时的报纸上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反映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的失误。你认为造成这些失误的原因是(  )
①中共八大的召开 ②受朝鲜战争的影响
③急于求成  ④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5、1953年,周恩来在谈到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时说:“所谓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了。”周恩来讲话的主旨是( )
A.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 剖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
C. 强调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 D.反思“大跃进”出现的问题
6、1956年,在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厂的副厂长。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以下四种意见,唯一正确的是( )
A. 他是资本家,怎么可以担任我们的副厂长
B. 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一起把他拉下马
C. 工人阶级当家做主,他说的话我们不听
D.他懂业务,他说得对,我们还是要听的
7、2018年8月初,习近平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我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铁人”是(  )
A.王进喜 B.雷锋 C.焦裕禄 D.袁隆平
8、“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经济、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493亿元,超过计划15.3%,工业建设成就颇丰,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04亿元,一批过去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包括制造飞机、汽车、拖拉机、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重型和精密机器等新的工业部门,在我国建立起来了。这些成就( )
?A.推进了城市文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发展
B.践行了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D.通过缩减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到工业中
9、1956年底,全国96.3%的农户参加了农业合作社,91.7%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99%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该材料表明我国( )
A. 实行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B. 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C. 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10、右图宣传画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A.“大跃进”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1、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这话的意思是( )
A. 对我国建设十分悲观 B. 人民生活亟待改善
C. 我国工农业发展不平衡 D.我国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
12、1956年底,毛泽东曾说:“手工业中许多好的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剪刀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要来一个恢复。”此话针对的问题是( )
A. 土地改革中的急于求成
B. 三大改造中存在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等缺点
C. “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
D.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共产”风
13、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召开了(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14、1953年,《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写道:“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与此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土地改革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第一个五年计划 D.三大改造
15、某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看到这样一句话: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之后,同学们各抒己见。下列言论最正确的是( )
A. 甲:不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才确立
B. 乙:对的。三大改造后,人民实现了当家做主
C. 丙:不对。三大改造后,中国仍是新民主主义经济
D.丁:对的。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16、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次会议(  )
A.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B.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决定要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D.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二、非选择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1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5%,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只占35.5%。
材料二 1954年,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什么状况?
(2)为改变上述现状,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材料三 下图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期间主要重工业企业分布在哪里?试举两例说明。
(4)材料三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比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2、材料一 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强,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
——摘自徐中尼(访上海资本家荣毅仁》(《新华半月刊》1956年第4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荣毅仁有感而发的历史背景。
历材料二 中央发出开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数的96.3%,其中加入以土地和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又占总农户的87.8%。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1953-1956年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变化?
材料三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把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联合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采取了加工订货和公私合营的方式。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云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发行的一本图书,目录如下(节选)
引子 1958年北戴河之夏
第一章 冒进,反冒进,反反冒进
第二章 发动“大跃进”,出台“总路线”
第三章 高产“卫星上天”,钢铁“元帅升帐”
第四章 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
(1)根据节选图书目录判断在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怎样的良好愿望?在“总路线”的指引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造成了哪些不良的后果?
材料二
材料三 这场持续了十年的政治运动,给十亿中国人民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损失以及人身伤害,更大的伤害是心灵层面的,只有那些经历过这次运动的人,才能了解它真正的含义。
(3)材料二图片中三位英雄模范分别是谁?他们的称谓分别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我们应该学习什么精神?
(4)材料三中“这场持续了十年的政治运动”指的是什么?在这场运动中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的人物是谁?
(5)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曲折和失误,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2020--2021人教部编历史八下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含答案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选择题
1、我国首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 AG600在广东珠海成功首飞。这是我国工业领域的又一重大成果。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工业成就是( )
A. 大庆油田建成投产 B. 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
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答案】B
2、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通过法律的形式将12月4日设定为“国家宪法日”,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回顾历史,我国第一部国家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
①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性质 ②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规定了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④规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3、1945年,殷氏夫妇创办糕点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生意兴旺。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殷氏夫妇最有可能的状况是( )
A. 继续经营,并开始把利润的大部分上缴国家
B. 继续经营,并开始把利润的小部分上缴国家
C. 不能继续经营,糕点厂被国家没收
D.不能继续经营,但可以以此获得部分收益
【答案】D
4、当时的报纸上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反映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的失误。你认为造成这些失误的原因是(  )
①中共八大的召开 ②受朝鲜战争的影响
③急于求成  ④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5、1953年,周恩来在谈到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时说:“所谓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了。”周恩来讲话的主旨是( )
A.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 剖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
C. 强调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 D.反思“大跃进”出现的问题
【答案】C
6、1956年,在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厂的副厂长。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以下四种意见,唯一正确的是( )
A. 他是资本家,怎么可以担任我们的副厂长
B. 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一起把他拉下马
C. 工人阶级当家做主,他说的话我们不听
D.他懂业务,他说得对,我们还是要听的
【答案】D
7、2018年8月初,习近平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我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铁人”是(  )
A.王进喜 B.雷锋 C.焦裕禄 D.袁隆平
【答案】A
8、“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经济、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493亿元,超过计划15.3%,工业建设成就颇丰,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04亿元,一批过去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包括制造飞机、汽车、拖拉机、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重型和精密机器等新的工业部门,在我国建立起来了。这些成就( )
?A.推进了城市文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发展
B.践行了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D.通过缩减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到工业中
【答案】C
9、1956年底,全国96.3%的农户参加了农业合作社,91.7%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99%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该材料表明我国( )
A. 实行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B. 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C. 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B
10、右图宣传画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A.“大跃进”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A
11、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这话的意思是( )
A. 对我国建设十分悲观 B. 人民生活亟待改善
C. 我国工农业发展不平衡 D.我国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
【答案】D
12、1956年底,毛泽东曾说:“手工业中许多好的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剪刀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要来一个恢复。”此话针对的问题是( )
A. 土地改革中的急于求成
B. 三大改造中存在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等缺点
C. “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
D.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共产”风
【答案】B
13、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召开了(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答案】B
14、1953年,《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写道:“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与此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土地改革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第一个五年计划 D.三大改造
【答案】C
15、某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看到这样一句话: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之后,同学们各抒己见。下列言论最正确的是( )
A. 甲:不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才确立
B. 乙:对的。三大改造后,人民实现了当家做主
C. 丙:不对。三大改造后,中国仍是新民主主义经济
D.丁:对的。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答案】D
16、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次会议(  )
A.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B.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决定要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D.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1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5%,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只占35.5%。
材料二 1954年,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什么状况?
(2)为改变上述现状,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材料三 下图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期间主要重工业企业分布在哪里?试举两例说明。
(4)材料三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比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1)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2)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是发展重工业。
(3)东北。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答出两点即可)
(4)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材料一 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强,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
——摘自徐中尼(访上海资本家荣毅仁》(《新华半月刊》1956年第4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荣毅仁有感而发的历史背景。
历材料二 中央发出开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数的96.3%,其中加入以土地和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又占总农户的87.8%。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1953-1956年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变化?
材料三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把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联合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采取了加工订货和公私合营的方式。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
【答案】(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
(2)主要方式:将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变化:土地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
(3)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走合作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则采取了加工订货和公私合营的方式。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云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发行的一本图书,目录如下(节选)
引子 1958年北戴河之夏
第一章 冒进,反冒进,反反冒进
第二章 发动“大跃进”,出台“总路线”
第三章 高产“卫星上天”,钢铁“元帅升帐”
第四章 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
(1)根据节选图书目录判断在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怎样的良好愿望?在“总路线”的指引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造成了哪些不良的后果?
材料二
材料三 这场持续了十年的政治运动,给十亿中国人民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损失以及人身伤害,更大的伤害是心灵层面的,只有那些经历过这次运动的人,才能了解它真正的含义。
(3)材料二图片中三位英雄模范分别是谁?他们的称谓分别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我们应该学习什么精神?
(4)材料三中“这场持续了十年的政治运动”指的是什么?在这场运动中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的人物是谁?
(5)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曲折和失误,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答案】(1)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3)图(a):王进喜——“铁人”,图(b):焦裕禄——党的好干部,图(c):雷锋——解放军好战士。艰苦奋斗,坚定信念,以国家利益为重。(言之有理即可)
(4)“文化大革命”。刘少奇。
(5)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立足本国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健全民主与法制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