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十单元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说课教案3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十单元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说课教案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3-12 14:5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1课时)》说课教学设计
1、
说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并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用途,教材没有简单将它归为酸和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单独作为课题,可见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重要性。
在学习完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比较系统的认识了两种酸和两种碱以及酸和碱的一些化学性质。并能利用指示剂进行区分,还对微观粒子的角度对酸和碱进行定义和分析,从而理解酸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本质。这对课题2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教材通过从实验入手介绍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为了说明中和反应,教材介绍了盐的概念。之后介绍了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这为第十一单元的盐和化肥的学习做铺垫,而从离子角度初步理解中和反应发生的原理,为高中化学学习酸、酸性氧化物与碱、碱性氧化物等物质性质,以及离子反应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2.1.知识和技能
(1)初步认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能从微观角度解释中和反应的实质,并能正确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能结合相关知识解释生活问题;
2.2.过程和方法
(1)学会通过借助酸碱指示剂来判断酸和碱是否发生反应的探究方法;
(2)利用反应前后的微观图,在宏观物质变化和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
(3)通过图片,培养学生知识归纳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2.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从实验中获得成功和进步;
(2)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化学对实际生活的重要作用;
(3)培养合作探究意识,养成主动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了解其在实际中的应用,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能从微观角度解释中和反应的实质,并能正确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说学法指导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设计者。
目前,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了常见的酸和碱,知道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并在微观粒子角度认识了酸和碱。
在能力方面,学生初步已具备了一定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通过实验现象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渴望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物质,对科学探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根据学生这些情况,我设计了社会新闻导入,将课本的实验设计为探究式实验,先以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直接混合,没有现象引出探究问题,再通过做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我觉得这样设计,能够让学生有思维的碰撞,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增加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说教法分析
本节课总体上从生活到化学,再从化学到社会,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思考分析,深入知识点,最后再学以致用回到实际生活中,具体使用了一下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查阅多个版本的教材后,以人教版为基础,参考了粤教版的设计,采用探究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构建中和反应的知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具体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小组实验学生导学案配合多媒体课件,达到教学效果。
(2)三重表征法:结合宏观实验探究,在微观粒子层次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并用符号提升,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
(3)理论应用到实际: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生活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既要扎实的掌握学习的知识,更要把学习的知识学会应用的到生活中的,这样的学习才是成功的。本次课以新闻视频作为背景,从酸和碱会发生反应吗?引入到氢氧化钠和盐酸的探究实验,再到中和反应的微观本质,,并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最后通过一组图片把中和反应与实际联系,并应用到解决生活问题。
4、说教学程序
4.1教学流程图
4.
4.2说教学步骤
4.21新闻视频——导入新课
教师先通过一则新闻快讯,创设真实生动的情景,拉近学生与化学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产生疑惑:事故处理为什么会用到熟石灰呢?它起什么作用?这让学生更好更快的进入化学课堂。再从物质分类的角度,抛出本节课问题:酸和碱之间能发生反应吗?进而在课堂上展开实验探究。
4.22实验探究——酸碱反应
首先提出问题:氢氧化钠和盐酸能发生反应吗?然后教师演示实验,然而无明显变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产生了知识冲突,这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不是所有的反应都有明显的现象。之前学习的化学反应,我们通常会借助有无气泡、沉淀、溶液颜色的改变,帮助判断反应是否发生。此时学生会想起酸碱指示剂。于是我们顺势作出猜想:能发生反应。紧接着,教师提供了可选择的仪器和药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小组讨论后,学生可以提出了两种到四种方案。对此,师生一起分析,选择了实验现象明显的最佳方案。然后是进行实验,教师对实验的注意事项、药品用量、操作细节作了具体要求,以保证学生实验的成功。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后,结合文字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根据学生在实验中存在困惑,教师设计以下两个问题反思实验。至此,师生一起经过了科学探究较为完整的六个步骤,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突破了教学重点。
4.23图片动画——微观实质
在酸和碱的实验探究之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酸碱反应的实质。通过图片、Flash展示反应前后粒子改变,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让学生从宏观的实验中过渡到微观的世界里思考反应进一步认识酸和碱反应的本质,并分析最后物质。进而得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微观反应实质即为H++OH-=H2O。由此,学生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角度系统地全面认识了酸碱之间的反应。根据反应实质,学生继续书写其他酸和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在其中找出规律,并在认识了盐之后,定义了中和反应。通过一道练习,巩固概念,理解中和反应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4.24图片展示——实际应用
学好化学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于新课导入的疑问,此时学生可以很好解答,从中获得成功感。这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归纳中和反应在农业、工业、医疗上的应用,并引导学生从化学知识走入生活,利用化学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深刻体验化学使生活变得更美好。
4.25分享收获——巩固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内容,并请学生代表分享他在知识和方法上的收获。最后通过习题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4.3教与学的互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从生活的事例——浓硫酸罐装车泄露引出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情境创设,导入新课】播放新闻视频:京藏高速两车追尾,36吨浓硫酸泄漏,情况十分危急,相关部门紧急喷洒熟石灰来抢险。【提问】事故处理,为什么会用到熟石灰呢?它起到什么作用呢?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质疑。跟随情境展开思维的碰撞。答:猜想是浓硫酸和熟石灰发生了化学反应。
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视频情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化学课堂。
【过渡】浓硫酸属于酸,视频中的石灰指的是熟石灰,属于碱,酸和碱都能发生化学反应吗?
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欲望。

中和反应【实验探究】[教师演示]:NaOH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提出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反应了吗?
[问题过渡](1)如何判断酸和碱发生了反应呢?提示:之前学习化学反应时,判断反应是否发生,我们通常会借助现象来判断,如有无气泡、沉淀、溶液颜色的改变。
活动交流【提出问题】酸和碱都能发生化学反应吗?
进行实验探究的初步体验,研究设计实验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设计实验方案]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烧杯药品: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
酚酞溶液、紫色石蕊溶液
【小组讨论】组员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长组织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小组讨论确定方案后展示。
学会设计“变看不见为看得见”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实验探究方案]小组代表确定你们小组的方案,并展示方案一:(1)氢氧化钠溶液
(2)氢氧化钠溶液
(3)稀盐酸
(4)稀盐酸
【深入探究】:预测实验现象,确定最佳方案。
【小组展示】思考讨论后,确定方案:小组代表展示小组方案:学生质疑:分析对比,评价实验方案的优缺点,选择最佳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氢氧化钠溶液滴加酚酞再逐滴滴加盐酸【注意事项】1.注意氢氧化钠溶液具有腐蚀性,实验中不要沾到衣服或皮肤上;2.
仪器:在小烧杯中反应;药品用量:氢氧化钠溶液:铺满烧杯底部(约5mL)酚酞试液:2-3滴3.操作要求:逐滴慢慢滴加稀盐酸,并用玻璃棒搅拌【实验现象】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选择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亲自操作、实践、体验、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
【结论分析】【提问】:滴加稀盐酸之前溶液为什么是红色的?后来为什么会变成无色,说明了什么?【分析】滴加稀盐酸之前溶液是红色,因为溶液中存在氢氧化钠,滴加酚酞后会变红,后来变成无色说明,氢氧化钠消失了,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反应。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结论】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反应。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得出结论时要全面。
【讨论交流】1、实验中加入酚酞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2、什么现象说明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如何操作?
先独立思考,再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激发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
【分析总结】氢氧化钠溶液是
.性(酸或碱或中性,下同),滴加酚酞后溶液呈
色;随着盐酸的加入,当溶液恰好变无色时溶液变

性,此时代表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如果继续加入过量盐酸溶液为
性。
完成分析总结填空,突破难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中和反应实质:【过渡】为什么氢氧化钠和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呢?让我们一起进入它们反应的微观世界。【观察图片】1.氢氧化钠和盐酸混合前后的微观反应图。2.思考:反应前后粒子的种类如何改变?反应的实质是什么?3【板书】.中和反应实质:
H++OH-
=
H2O。
酸解离出来的H+和碱解离出来的OH-
相互结合,产生H2O。4.写出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观察微观图片,并思考中和反应的实质:酸解离出的H+和碱解离的OH-
结合产生了H2O。反应方程式:NaOH
+
HCl
=
NaCl+H2O
培养学生“用宏观体会微观”,用微观解释宏观“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反应微粒观。
中和反应的定义:【尝试练习】根据反应的本质,其他的酸和碱也可以发生类似的反应,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Ca(OH)2+
HCl—
NaOH
+
H2SO4——【过渡】从物质分类角度,观察反应物和生成物有什么特点?【归纳板书】:中和反应的定义:酸+碱
盐+水【牛刀小试】判断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A.
2HCl
+
CuO
==
CuCl2
+
H2O
B.
2NaOH
+
CO2
==
Na2CO3
+
H2OC.
Ca(OH)2+H2SO4
==CaSO4+
2H2OD.
Ca(OH)
2
+
CO2==
CaCO3
+
H2O【归纳】中和反应是酸与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动手写出其它酸碱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规范书写化学方程式,进行订正归纳:反应物都是酸和碱,生成物都是盐和水。快速完成练习,理解中和反应的定义。
增强知识迁移的能力,由特殊到一般,学会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解疑】导入新课的视频事故处理,为什么会用到熟石灰呢?它起到什么作用呢?【过渡】学习化学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下面,让我们通过一组图片来认识酸碱中和在我们实际中的应用。农业上:改良酸性土壤工业上:处理工厂污水医疗上:应用于医药治疗胃酸过多
学以致用,解答疑惑。熟石灰与浓硫酸发生中和反应,除去硫酸。通过观看图片,归纳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再从化学走向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形成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1、实验室做完金属与酸反应后,对过量的酸溶液能否直接倒入下水道?应如何处理?2、热水瓶用久后,瓶内常附有一层水垢(CaCO3和Mg(OH)2),在家里你如何除去?3、被蚊虫叮咬后,蚊虫会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而痛痒,你会怎么处理?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回答问题
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体现本学习的意义。

课堂小结谈谈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或学习方法。
交流分享本节课在知识、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收获。小结
【当堂练习】
完成练习,巩固知识
【布置作业】1、完成导学案2、课本P65-66
第1、2、5题
课后巩固
五、说板书设计
§10-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
1.定义:酸+碱
盐+水
2.实质:
H++OH-
=
H2O
3.应用:
(1)农业上
(2)工业上
(3)医疗上
(4)生活上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从生活到化学,再从化学到社会,从宏观(浓硫酸事故处理导入)到实验探究,再到微观(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的实质)认识,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思考分析,深入知识点,最后再学以致用回到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方法方面,结合多套教材,构建实验探究情境,提高教学的实效。在教学理念方面,使用了化学三重表征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教学思想上方面,教学设计贯穿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互联系的教学思想。
同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和动手实验的时间安排过紧,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消化。二是离子之间的反应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和突破。
对于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本人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设计实验,优化分组,合理设计活动层次,有效指导学生实验等方面提高自己。本人力求通过教学反思,逐步提升教学能力。
酸和碱能发生化学反应吗?
生活
新闻视频
创设情境
第一环节:新闻视频——导入
新课
思考置疑
提出问题
引入主题
导入新课
梳理升华
当堂练习
归纳小结
内化
思考解疑
回应导入
自主归纳
学以致用
图片介绍
小组讨论
中和反应在社会和生活中用途
社会
化学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酸碱
反应
教师演示
实验引题
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合作讨论
设计实验
学生实验
实验探究
第三环节:图片动画——微观
实质
小组合作
分析总结
第四环节:图片展示——实际用途
第五环节:分享收获,巩固提升
巩固提高
形成系统知识和化学素养
酚酞溶液
稀盐酸
紫色石蕊溶液
稀盐酸
酚酞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紫色石蕊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混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