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浙江省生物会考复习汇编(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浙江省生物会考复习汇编(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2-01-13 11:38:26

文档简介

浙江省生物会考复习汇编(必修2)
标准答案整理(对号入座)
答案1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B B C B D D D C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C C B A B B C D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B B C B B D C D A
非选择题:
41、(1)抗病黄果少室 aaBBdd AAbbDD 8 27:9:9:3:3:3:1
(2)P:AABB × aabb F1 AaBb × aabb
F1 AaBb (1分) AaBb:Aabb:aaBb:aabb (2分)
1: 1: 1: 1
前一个实验是F1进行测交,后一个实验让F1进行自交(2分)。
42、Ⅰ(1) 隐 (2)Bb Bb (3)1/3 (4)BB
Ⅱ(2)
Ⅲ(1) SS或Ss ,Ss ,Ss ; (2) SS 、Ss或ss ; (3)Ss 。
43、Ⅰ① Aa ,aa ; ② AA
Ⅱ(1)AaBb (2)黑色,褐色 (3)1/12
Ⅲ(1)2 (2)U――不能打开蜂巢小室;u――能打开蜂巢小室;R――不能移走死幼虫;r――能移走死幼虫(注:每2个基因和性状完全写对得1分,显性性状用大写字母,隐性性状用小写字母,选用任何两对字母均可,但要与下一问的回答保持一致)(2分)
(3)①uurr ②UrRr ③Uurr ④uuRr
44、不能确定。(1分)
①假设无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的基因型都为aa,每个交配组合的后代或为有角或为无角,概率各占1/2, 6个组合后代合计会出现3头无角小牛,3头有角小牛。(2分)
②假设有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可能有两种基因型,即AA和Aa。AA的后代均为有角。Aa的后代或为无角或为有角,概率各占1/2,由于配子的随机结合及后代数量少,实际分离比例可能偏离1/2。所以,只要母牛中具有Aa基因型的头数大于或等于3头,那么6个组合后代合计也会出现3头无角小牛,3头有角小牛。(3分)
综合上述分析,不能确定有角为显性,还是无角为显性。(1分)
从牛群中选择多对有角牛与有角牛杂交(有角牛×有角牛)。如果后代出现无角小牛,则有角为显性,无角为隐性;如果后代全部为有角小牛,则无角为显性,有角为隐性。(3分)
答案2
第一节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一)
1-5、DDDCD 6-10、ADCDB 11-15、CCABA
16.(1)5314
(2)d (3)b c (4)4 5
17.1)AC BDE (2)8 8 有丝分裂后期 (3)ABCE (4)AD (5)A D (6)体细胞 4
第一节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二)
1-5、DBCCC 6-10、DDACC 11-15、DABBD
16.(1)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D→F无同源染色体的分开,D→A有同源染色体的分开(2分) (2)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3)A b、A b、aB 、aB (4)2 3
第二节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1-5、ADBDC 6-10、DCCBB 11-15、DCCBB 16-18、DCC
19、(1)AaBb Aabb (2)AaBb 或aaBb (3)褐眼秃头男孩 蓝眼秃头男孩 褐眼不秃头女孩 蓝眼不秃头女孩 1/4 1/64
答案3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其中1-30小题每题1分,31-40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C A B B C A D D B C B C D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D B B B A C B C B C B C D B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D D A B A C D C D 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41.(10分)(1)核糖体;反密码子; (2)细胞核; 腺嘌呤 ; (3)水;(4)小 ; (5)①③②; (6)不一定;(答相等或不相等均不得分)识别(与mRNA上3个碱基互补配对);携带转运氨基酸;
42.(10分)(1)RNA ;(2)②; 病毒无细胞结构,缺少物质合成所需的酶、能量、原料、核糖体等(2分);(3)C ;(4)逆转录;甲型H1N1病毒体内;转录;蛋白质外壳;(5)RNA;
43.(16分)(1)①DNA复制;细胞有丝分裂;②)mRNA;转录;可以;③)多肽(或蛋白质);转运工具、酶、模板、原料、ATP;(2)肝细胞中氨基酸;病毒DNA;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3)不能确定;转录只是DNA片段转录(基因是有选择的表达),逆转录病毒;逆转录;逆转录酶;
44.(14分)(1)四种脱氧核苷酸、能量和相关的酶;(2分)
(2)(4分)实验原理: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含不同N元素的DNA在离心管中的位置不同(15N 15N--DNA在离心管下部,14N 14N--—DNA在离心管上部,15N 14N--DNA在离心管中部)14N 14N--DNA
第一步(2分):用15N标记的培养基培养细菌若干代。(或用含14N的培养基培养细菌)
第二步(2分):把15N标记的细菌培养在含14N的培养基上。(或把含14N的细菌培养在15N标记的培养基上)
第三步(2分):破碎细菌细胞,提取DNA,离心,观察DNA在离心管中的位置
实验结果:(2分)
答案4
第1节 生物变异的来源
1.B 2.B 3.A 4.C 5.C 6.A 7.D 8.D 9.B 10.C 11.(1)①基因突变 ②CAT ③GUA (2)血红蛋白 DNA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3) (4) 有害性 12.A 13.D 14.B 15.C 16.B 17.C 18.D 19.A 20.①不可遗传的变异 ②基因重组 ③染色体变异 ④重复 ⑤倒位 ⑥易位21.B 22.A 23.C 24.(1)基因突变 复制 碱基序列 (2)生化 25.(1)四 二 (2)3 2 单 (3)8
第2节 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
1.B 2.D 3.B 4.①杂交 自交 ②选出F2中无芒抗病类型,连续自交,逐代去掉无芒不抗病类型,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③AaBb 有芒抗病 ④aaBB 5.D 6.B 7.D 8.C 9.C 10.C 11.(1)杂交 单倍体 单倍体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2)花药离体培养 秋水仙素处理幼苗(3)纯合子 非目的性状个体 F1时未发生性状分离12.B 13.A 14.C 15.B 16.(1)Aaaa 四倍体 (2)单 (3)3 三 17.D 18.C 19.C 20.(1)单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 (2)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 (3)多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 (4)诱变育种 基因突变(5)基因工程 基因重组 21.C 22.C 23.C 24.(1)ab AaBb (2)aabb AB
25.小麦:第一代 AABB×aabb 亲本杂交
第二代 F1 AaBb 种植F1代,自交
第三代 F2 A_B_,A_bb,aaB_,aabb 种植F2代,选矮杆、抗病(aaB_),继续自交,期望下代获得纯合体
马铃薯:第一代 yyRr×Yyrr 亲本杂交
第二代 YyRr,yyRr,Yyrr,yyrr 种植,选黄肉,抗病(YyRr)
第三代 YyRr 用块茎繁殖
单元练习
1.D 2.D 3.A 4.C 5.B 6.A 7.C 8.A 9.B 10.D 11.B 12.C 13.A 14.A 15.B 16.C 17.C 18.B 19.A 20.D
21.
12 2 1
10 2 1
52 2 四倍体
21 6 六倍体
无 3 无 三倍体
56 8 4
22.(1) Ⅰ 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 (2)DT ddTT (3)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 花药离体培养 秋水仙素 (4)1/3 1/2 (5)1∶2∶1
23.(1)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2)染色体联会发生紊乱 三倍体种子萌发成幼苗后,用组织培养法培养出许多幼苗,分别栽种 (3)果实大 含糖量高 无籽,便于食用 (4)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
答案5
1~5 6~10 11~15 16~20 21~22
答案 CACCB DDABD DDCCD BDAAB AD
(16分)(1)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和适应性(2分)
说明生物存在着变异现象(2分)
说明这些桦尺蠖是属于同一个物种,黑色是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2分)
(4)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环境对生物的生存会产生影响,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2分)
(5)自然选择使物种基因频率定向改变(2分)
(6)不定向(2分)/是定向(2分)/是定向(2分)。
24.(8分) (1)选择 不定向前
(2)①实验(一)将果蝇个体作为进化的单位来研究不能发现个体变异不定向的特点
②实验(一)用DDT直接处理果蝇,虽然看到的是群体变异,但容易误认为DDT对果蝇的抗性起“诱导”作用。而看不出“诱导”掩盖下的选择作用。
25.(10分) (1)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2)A→B→C→D//(3) A→B→C→D
26.(10分) (1)自然选择//地理隔离//(2)B与C之间已形成生殖隔离。//(3)因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再加上由于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不能与B物种自由交配。
参考答案1
51
(1)传出(1分) 融合(2分) 电位变化(2分)
(2)B细胞(1分) 化学信号向电(2分)
(3)造血干细胞(2分) 体液(2分)
53
答案:
自由组合
AABB aabb 1/5
AAbb(或aaBB) 紫色叶:绿色叶=1:1
参考答案2
53. (1)后 6 细胞板 细胞壁
(2)动物 无细胞壁,有中心体 中 4
)1)②⑤ ②④ (2)C (3) ① 胭脂红为大分子物质,能通过全透性的细胞壁,不能透过选择透性的生物膜(原生质层),所以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之间是红色的胭脂红溶液,而无色内表皮呈无色(4分,一句话1分))。 (4)研磨充分 叶黄素 黄色
参考答案3
2、(9分)(1) ③ (2) ④ 、 49 、 5518
答案4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B A D A C D B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A D C C B B C D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D B C A C C D D A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B B C C D A A B C B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D B A B B C A C D A
51、(10分)(1)mRNA tRNA rRNA (2)DNA RNA
(3)(1)② —CCUGAAGAGAAG— (2分) (2)—GGACTTCCCTTC—(2分)
52、(10分)(1) 有丝 后期 减数分裂 后期II (2) 4 0 (3) 2 4 (4) 不是 染色体数目不同
53、(10分)(1)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 97 1:1 (2)染色体畸变 花药离体培养法 秋水仙素 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3)诱变育种 基因突变
54、(20分)(1)28 Z或W 4 (2) ①AAbb或Aabb ②13/16
③AABb×aaBb AaBb×aabb (3) 不能 因为雌蚕只有ZDW,雄蚕只有ZDZD,ZDZd;杂交组合ZDW×ZDZD,ZDW×ZDZd均可产生ZDW的雌性后代。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浙江省生物会考复习汇编(必修2)
第一章 孟得尔定律 巩固题
一 、选择题:
1、下列基因型中不是配子的是 ( )
A、YR B、Dd C、BV D、AB
2、一株杂合的红花豌豆自花传粉共结出10粒种子,有9粒种子长成的植株开红花。第10粒种子长成的植株开红花的可能性是
A 9/10 B 3/4 C 1/2 D 1/4
3、若一对夫妇已生有1个女孩,那么再生一个孩子是女孩子的几率是 ( )
A、0 B、1/2 C、1/4 D、1/8
4、多指症为显性遗传病,如果父母双亲中有一方患多指症,子女中既有正常指的,也有多指的,那么他们的子女患多指症的几率是 ( )
A、1/3 B、1/4 C、1/2 D、3/4
5、家兔皮下白色脂肪对黄色脂肪为显性。将纯种的白色脂肪家兔与纯种的黄色脂肪家兔杂交,对它们生下的小兔喂以含叶绿素的食物时,小兔的皮下脂肪为黄色。这说明 ( )
A、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B、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C、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一定相同  D、在相同的条件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也相同
6、假定基因A是视网膜正常所必需的,基因B是视神经正常所必需的。现有基因型为AaBb的双亲,从理论上分析,他们所生的后代视觉正常的可能性是 ( )
A.3/16 B.4/16 C.7/16 D.9/16
7、种皮光滑的豌豆与种皮皱缩的豌豆杂交,F1全为种皮光滑性状的,自交后,F2中种皮皱缩的有248株,则种皮光滑的株数约为 (  ) ( )
 A、248 B、992 C、495 D、741
8、绿色皱粒豌豆与黄色圆粒豌豆杂交,F1 全为黄色圆粒,F2代中黄色皱粒纯合体占( ) ( )
 A、3/16 B、9/16 C、2/16 D、1/16
9、卷舌(A)对不卷舌(a)为显性,某三口之家中,母亲及其独生女儿不能卷舌,则该女孩的母亲和父亲的基因型分别为 ( ) ( )
 A.aa和AA B、AA和aa C、aa和Aa D、Aa和aa
10、具下列基因型的生物,属纯种是              (  )
A.AabbCC B.AAbbcc C.aaBbcc D.AaBbCc
11.有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男方的父亲是白化病患者,女方的弟弟也是白化病患者,但女方双亲表现型都正常,这对正常夫妇生出白化病的孩子的几率是
A 2/3 B 1/2 C 1/4 D 1/6
12.我国最近捕到一只罕见的白色雄猴,要想在短期内利用这只雄白猴繁殖更多的白猴以满足科研需要,最佳方案是
A 让白雄猴与棕雌猴交配,再用互交产生白猴
B 让白雄猴与棕雌猴交配,即可产生白猴
C 让白雄猴与棕雌猴交配,在中选出雌猴与雄白猴交配产生白猴
13. 金鱼有普通金鱼和透明金鱼之分,将普通金鱼和透明金鱼杂交,F1的个体身体一部分透明,一部分不透明,称为五花鱼。让F1的金鱼之间相互交配,推测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
A 普通金鱼:透明金鱼=3:1 B普通金鱼:透明金鱼=1:1
C普通金鱼:五花金鱼:透明金鱼= 1:2:1
D五花金鱼:透明金鱼=3:1
14. 在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代出现的重组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约占总数的 A B C D
15.能产生1/8 基因型为ABCDE的配子的个体基因型为
A AABbCcDDEe B aaBbCcDDEe C AABbCcddEe D AaBbccddee
16. 让杂合体Aa连续自交三代,则第四代中杂合体所占比例为
A.1/4 B.1/8 C.1/16 D.1/32
17. 辣椒有长形和圆形二种果实,纯种长果和纯种圆果辣椒杂交,F1全是长果辣椒,自交得F2共300株,其中结长果的杂合体有 ( )
A. 100    B. 150    C. 200     D. 250
18.白色盘状南瓜与黄色球状南瓜杂交,F1全是白色球状南瓜,F2中白色盘状南瓜杂合体有3360株,则F2中纯合的黄色球状南瓜大约有 ( )
A. 840株    B. 1120株    C. 1680株    D. 3360株
19.基因型为MmNn的个体自交,后代与亲本基因型完全相同的有 ( )
A. 9/16     B. 1/16     C. 1/8       D. 1/4
20.某种哺乳动物的直毛(B)对卷毛(b)为显性,黑色(C)对白色(c)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BbCc的个体与“个体X”交配。子代表现型有:直毛黑色、卷毛黑色、直毛白色和卷毛白色,它们之间的比为3∶3∶1∶1。“个体X”的基因型为 ( )
A.BbCc B.Bbcc C.bbCc D.bbcc
21.小麦抗秆锈病对易染秆锈病为显性。现有甲、乙两种抗秆锈病的小麦,其中一种为纯合子,若要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秆锈病的小麦,应选用下列哪种方法最简便易行(  )
A、甲╳乙    B、甲、乙分别测交
C、甲╳甲,乙╳乙   D、甲╳乙 得F1再自交
22.具有DdTt基因型(这些基因是独立分配的)的个体进行自交,产生的子代中,ddTT和ddTt将分别占整个基因型的比例是                  (  )
A.1/8和1/16 B.1/16和1/8 C.1/16和1/4 D.1/8和1/8
23.人类的多指是一种显性遗传病,白化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病,已知控制这两种疾病的等位基因都在常染色体上,而且都是独立遗传的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多指,母亲正常,他们有一个患有白化病但手指正常的孩子,则下一个孩子正常或同时患有两种疾病的几率分别是
A 3/4、1/4 B 3/8、1/8 C 1/4、1/4 D 1/4、1/8
24.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红褐色。下面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的观察结果,其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的一项是
A.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糯性遇碘全部呈蓝黑色
B. 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
C. 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揭色
D. 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25.豌豆的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花的腋生(E)对顶生(e)为显性。现有高茎花腋生和高茎花顶生豌豆杂交,结果如右图所示。这些杂交后代的基因型种类是
A.4种 B. 6种
C. 8种 D. 9种
26、右图为一家族的遗传谱系,已知该病由一对等
位基因控制,若Ⅲ7和Ⅲ10婚配,生下了一个正常
女孩,他们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 ( )
A.1/8 B.3/8
C.1/4 D.1/6
27. 已知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YYRRCc、1YYrrCc、1YyRRCc、1YyrrCc、2YYRrCc、2YyRrCc,且是按自由组合规律产生的,那么双亲的基因型是
A.YyRRCc×YYRrcc B.YyRRcc×YyRrCC
C.YyRrCc×YyRrCc D.YYRrCC×YyRrcc
28、囊性纤维化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对正常夫妇均有一个患该病的弟弟,
但在家庭的其他成员中无该病患者。如果他们向你咨询他们的孩子患该病的概率有
多大,你会怎样告诉他们?
A."你们俩没有一人患病,因此你们的孩子也不会有患病的风险"
B."你们俩只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不会影响到你们的孩子"
C."由于你们俩的弟弟都患有该病,因此你们的孩子患该病的概率为1/9"
D."根据家系遗传分析,你们的孩子患该病的概率为1/16"
29、已知玉米籽粒黄色对红色为显性,非甜对甜为显性。纯合的黄色非甜玉米与红色甜玉米杂交得到Fl,F1自交或测交,预期结果正确的是
①自交结果中黄色非甜与红色甜比例9:1
②自交结果中黄色与红色比例3:1,非甜与甜比例3:1
③测交结果为红色甜:黄色非甜:红色非甜:黄色甜为1:1:l:l
④测交结果为红色与黄色比例1:1,甜与非甜比例1:l
A.①② B.③④ C. 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0、下图为舞蹈症某家庭遗传系谱,若图中7和10婚配,他们生一个孩子出现该病的概率为
A.5/6 B.3/4 C.1/2 D.100%
二、非选择题:
41、有关植物育种的题目:
Ⅰ已知番茄的抗病与感病、红果与黄果、多室与少室的这三对相对性状各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抗病性用A、a表示,果色用B、b表示、室数用D、d表示。
为了确定每对性状的显、隐性,以及它们的遗传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现选用表现型为感病红果多室和___________两个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如果F1表现抗病红果少室,则可确定每对性状的显、隐性,并可确定以上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将F1自交得到F2,如果F2的表现型有_______种,且它们的比例为____________,则这三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规律。
Ⅱ玉米子粒的胚乳黄色(A)对白色(a)为显性,非糯(B)对糯(b)为显性。
两对性状自由组合。今有两种基因型纯合的玉米子粒,其表现型为:黄色非糯、白色糯。
请用以上两种玉米子粒作为亲本,通过杂交试验获得4种子粒,表现型分别为黄色非糯、黄色糯、白色非糯、白色糯,比例接近1:1:1:1(用遗传图解回答)。若亲本不变,要获得上述4种子粒,但比例接近9:3:3:1,则这个杂交试验与前一个杂交试验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用文字回答)
42、有关人类遗传病的题目:
Ⅰ右图是一个家族中某种遗传病的遗传系谱(设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
请分析回答:
此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属常染色体的 性
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2)6号基因型是 。
7号的基因型是 。
(3)8号和一患该病的女子婚配后,在他们所生的男孩中出现此种遗传病患者的几率是

(4)要保证9号所生孩子不患此种遗传病,从理论上说,其配偶的基因型必须是 。
Ⅱ人的耳垢有油性和干性两种,是受单基因(A、a)控制的。有人对某一社共的家庭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
组合序号 双亲性状 家庭数目 油耳男孩 油耳女孩 干耳男孩 干耳女孩
一 ♂油耳×油耳♀ 195 90 80 10 15
二 ♂油耳×干耳♀ 80 25 30 15 10
三 ♂干耳×油耳♀ 60 26 24 6 4
四 ♂干耳×干耳♀ 335 0 0 160 175
合计 670 141 134 191 204
(1)一对油耳夫妇生了一个干耳儿子,推测母亲的基因型是 ,这对夫妇生一个油耳女儿的概率是 。
(2)从组合一的数据看,子代性状没有呈典型的孟德尔分离比(3:1),其原因是

Ⅲ并指I型是一种人类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导致个体发病的基因为显性基因。已知一名女患者的父母、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患者,祖母和外祖母表型正常。(显性基因用S表示,隐性基因用s表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女患者及其父母的所有可能基因型。女患者的为___________,父亲的为________________,母亲的为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该女患者与并指I型男患者结婚,其后代所有可能的基因型是___。
(3)如果该女患者后代表型正常,女患者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
43、有关动物遗传的问题:
Ⅰ在一些性状的遗传中,具有某种基因型的合子不能完成胚胎发育,导致后代中不存在该基因型的个体,从而使性状的分离比例发生变化。小鼠毛色的遗传就是一个例子。
一个研究小组,经大量重复实验,在小鼠毛色遗传的研究中发现:
A.黑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全部为黑色鼠。
B.黄色鼠与黄色鼠杂交,后代中黄色鼠与黑色鼠的比例为2:1 。
C.黄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中黄色鼠与黑色鼠的比例为1:1 。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控制毛色的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
①黄色鼠的基因型是 ,黑色鼠的基因型是 。
②推测不能完成胚胎发育的合子的基因型是 。
Ⅱ小黄狗的皮毛颜色由位于不同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A、a和B、b)控制,共有四种表现型,黑色(A_B_)、褐色(aaB_)、红色(A_bb)和黄色(aabb)。下图是小黄狗的一个系谱,请回答下列问题:
(1)Ⅰ2的基因型是 。
(2)欲使Ⅲ1 产下褐色的小狗,应让其与表现型为 的雄狗杂交。
(3)如果Ⅲ2 与Ⅲ6 杂交,产下的小狗是红色雄性的概率是 。
Ⅲ在研究蜜蜂的行为遗传时发现,有一个品系对某种细菌敏感,感染后全巢覆灭,而另一个品系不发生此种现象,因为它能打开蜂巢小室,移走染病致死的幼虫,因此后者被称为卫生型,前者称为不卫生型。让这两个品系杂交产生的子一代都是不卫生型的。如果子一代和亲代的卫生型再杂交,后代有四种表现型:①卫生型――打开蜂巢小室,移走死幼虫;②不卫生型――不能打开蜂巢小室,不能移走死幼虫;③半卫生型――能打开蜂巢小室,但不能移走死幼虫;④半卫生型――不能打开蜂巢小室,但如果有人帮助打开蜂巢小室,则能移走死幼虫。每种类型约占1/4。请回答:
(1)根据资料判断,卫生型或不卫生型是 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现象。
(2)请根据遗传学的惯例,在Uu、Rr、Gg……中选择适当的符号来表示上述行为遗传中的基因,并写出每个基因所决定的性状: 。
(3)后代(子二代)的基因型是:①卫生型: ②不卫生型: ③半卫生型:
④半卫生型: 。
44、已知牛的有角与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群牛中(无角的基因频率与有角的基因频率相等),随机选出1头无角公牛和6头有角母牛分别交配,每头母牛只产了1头小牛。在6头小牛中,3头有角,3头无角。
(1)根据上述结果能否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请简要说明推断过程。

(2)为了确定有角与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上述自由放养的牛群(假设无突变发生)为实验材料,再进行新的杂交实验,应该怎样进行?(简要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

第二章 染色体与遗传 ( http: / / www. / softList.aspx ClassID=2632&ChapterID=3821 ) 巩固题
(精品题库)
1.人类精子的染体组成是( )
A、44条+XY B、22条+X或22条+Y C、11对+X或11对+Y D、22条+Y
2.人的性别决定( )
A、胎儿形成时 B、胎儿发育时 C、形成受精卵时 D、受精卵分裂时
3.女性色盲,她的什么亲属一定患色盲( )
A、父亲和母亲 B、儿子和女儿 C、母亲和女儿 D、父亲和儿子
4.血友病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h控制的伴性遗传病。现父亲是血友病患者,母亲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他们所生子女的基因型可能是 。 儿子患病的可能性为 。
5.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同时来自父方或母方的两条染色体B、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的两条染色体
C、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配对的两条染色体 D、大小形状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6.人体受精卵中的线粒体 ( )
A、主要来自父方 B、主要来自母方 C、父母双方各占一半 D、无法确定
7.某生物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有染色体16条,则该生物的卵细胞中染色体数为 ( )
A、32 B、16 C、8 D、4
8.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不相同的是 ( )
A、有纺锤体形成 B、有DNA复制 C、有同源染色体分离 D、有着丝点分裂为二
9.DNA复制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的( )
A、 四分体时期 B、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C、 第二次分裂 D、初级精母细胞中
10.对一个四分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共有两个着丝点 B、共有四个DNA分子 C、共有四个姐妹染色单体 D、共有四个染色体
11.下列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的是( )
A、精原细胞 B、精细胞 C、受精卵细胞 D、初级卵母细胞
12.右图是一个正处于分裂时期的动物细胞,识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该细胞是 细胞正处
于 时期。
⑵该动物的正常体细胞中含有
条染色体。
⑶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是
和 。
第一节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一)
1.人体细胞有丝分裂时,产生的四分体个数是
A.46      B.23     C.4     D.0
2.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
A.复制→分离→联会→分裂 B.联会→复制→分离→分裂
C.联会→复制→分裂→分离 D.复制→联会→分离→分裂
3.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含有与体细胞相同的染色体数,但不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是
A.第一次分裂中期 B.第一次分裂后期 C.第二次分裂前期 D.第二次分裂后期
4. 下列关于DNA分子和染色体数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DNA复制而加倍
B.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DNA分子数目因染色体着丝点分裂而加倍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减半
D.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与DNA分子数目始终不变
某种生物的体细胞有四对同源染色体,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仅含有父方染色体的配子占总数的
A.1/4 B.1/8 C.1/2 D.1/16
6.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主要特点是
A.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B.同源染色体分开 C.染色体复制 D.同源染色体联会
7.下列有关同源染色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同源染色体总是成对存在于生物细胞中 B.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总存在等位基因
C.同源染色体的大小形态都相同 D.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
E.一条染色体复制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F.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的两条染色体
8.某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下图中属于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依次是
A.①② B.②③ C.④② D.③④
9. 下列是动物细胞减数分裂各期的示意图,正确表示分裂过程顺序的是
A.③一⑥一④一①一②一⑤ B.⑥一③一②一④一①一⑤
C.③一⑥一④一②一①一⑤ D.③一⑥一②一④一①一⑤
10. 人的一个上皮细胞中DNA含量约为5.6× 10—6ug,则人的一个受精卵、成熟红细胞和精子中的DNA含量分别约为
A.5.6×10—6、5.6×10—6和2.8×10—6 ug B.5.6×10—6、0和2.8×10—6 ug
C.2.8×10—6、5.6×10—6和5.6×10—6 ug D.11.2×10—6、0和5.6×10—6 ug
11. 某生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该生物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相同之处是
A.分裂开始前,都进行染色体的复制 B.分裂开始时,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都是2n
C.分裂后期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分裂成为两个
D.分裂结束后,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都是n
12.交叉互换发生的时期及对象是
①减数第一次分裂 ②减数第二次分裂 ③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④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⑤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A.①③ B.②④ C.①⑤ D.②⑤
13.右图是两个处于某种分裂状态的细胞图。据图判断它
们所处的分裂时期最可能是
A.甲为有丝分裂后期,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乙为有丝分裂后期,甲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C.甲、乙都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甲、乙都为有丝分裂后期
14. A和B是属于同一生物体内的两个细胞,通过对其DNA分子含量的测定发现,A细胞中的DNA含量是B细胞的两倍,最可能的解释是
A. A细胞是正常的体细胞,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的细胞
B. A细胞是有丝分裂过程中中心体相互分离时的细胞,B细胞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时的细胞
C.A细胞是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B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
D.A细胞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B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
15. 下图中(一)代表某生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图中(二);哪个图不可能是这种生物所产生的配子
16.下面A图表示某动物精巢内所看到的体细胞分裂及其精于形成过程中DNA量的变化模式图。B图表示在上述细胞分裂过程的各个时期染色体变化的模式图。请分析:
(1)B图所示的a、b、c、d的四个染色体图象,分别是A图所示的①一⑤中的哪个时期:
a:( ) b:( ) c:( ) d:( )
(2)B图所示的a、b、c、d的DNA量与体细胞DNA量相同的是 。
(3)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当于B图中的 和 的染色体数目。
(4)A图中的 和 处,细胞内没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
17.下图的五个细胞是某一生物个体的不同细胞的分裂示意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A、B、C、D、E中属于有丝分裂的是_____,属于减数分裂的是_____。
(2)A细胞有_____条染色体,有___个DNA分子,属于_____期。
(3)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
(4)染色体与前一时期比,暂时加倍的细胞有_____。
(5)不具有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有_____。
(6)A细胞经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是_____,染色体有_____条。
第一节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二)
1. 在显微镜下观察以下各种组织切片,看到某一切片中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有的是该组织体细胞的两倍,有的是正常细胞的一半,该切片不可能是
A.卵巢切片 B.精巢切片 C.子房切片 D.输卵管壁切片
2.—个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时,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不发生分离,所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正常。另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正常,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时,在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有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1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上述两个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最终结果应当是
A.两者产生的精子全部都不正常
B.前者产生全部不正常的精子,后者只产生一半不正常的精子
C.两者都只产生一半不正常的精子
D.前者产生一半不正常的精子,后者产生的精子都不正常
3.下图是某种生物的精子细胞,根据图中染色体类型和数目,则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A.①③ B.②⑤ C.①④ D.③④
4.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减数分裂包括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②在次级精母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③着丝点在第一次分裂后期一分为二④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减半,DNA数不变⑤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⑥联会后染色体复制,形成四分体⑦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第二次分裂的末期。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⑤ D.⑥⑦
5. 右图为某哺乳动物的一个细胞示意图,它属于下列何种细胞
A.肝细胞 B.初级卵母细胞 C.第一极体 D.卵细胞
6.下图表示发生在某动物精巢内形成精子的过程中,每个细胞中(不考虑细胞质DNA分子数量的变化)。下列各项对本图解释完全正确的是
A. a~e表示初级精母细胞,f~g表示精子细胞变形成精子
B.b点表示初级精母细胞形成,g点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
C.d~e过程同源染色体分离,e~f过程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e点表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f点表示减数分裂结束
7.正常进行分裂的细胞,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之比为0∶0∶1∶1,则该细胞所处的时期是
A.有丝分裂时期 B.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 C.有丝分裂后期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8. 比较减数分裂过程中,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和卵细胞之间的染色体的含量关系,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A.卵原细胞和初级卵母细胞是后两种细胞的两倍 B.卵细胞内只有其他3种细胞的一半
C.初级卵母细胞是卵细胞的四倍,其余细胞的两倍 D.卵原细胞是其他3种细胞的两倍
9.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在分裂时都会出现的现象是
A.同源染色体分离 B.着丝点分裂 C.细胞质不均等分裂 D.染色体复制
10.某动物的卵巢中有初级卵母细胞6000个,每个细胞中有染色体20条,若这些细胞都可进行减数分裂生成,那么生成的卵细胞的个数和种类分别是
A.6000和220 B.24000和220 C.6000和210 D.24000和210
11.人体细胞中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那么男性睾丸中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的精子和一个特定的卵细胞结合形成正常的受精卵,受精卵可能的种类有
A.1种     B.223种     C.23种     D.2种
12.右图为马的生活史,有关此图叙述中,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有丝分裂发生在Ⅰ→Ⅱ,Ⅳ→Ⅰ Ⅰ雄性马 雌性马Ⅰ
B.染色体随机组合发生在Ⅲ→Ⅳ之间
C.减数分裂发生在Ⅰ→Ⅱ,Ⅱ→Ⅲ,Ⅳ→Ⅰ Ⅱ精原细胞 合子Ⅳ 卵原细胞Ⅱ
D.Ⅳ→Ⅰ为受精作用
Ⅲ精子 卵细胞Ⅲ
13.在下图中,能表示人的受精卵在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以及精细胞在形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图分别是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④和③
14.下图为精原细胞增殖以及形成精子过程示意图。图中标明了部分染色体与染色体上的基因。设①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向两极移动的时期。下列关于图解叙述正确的是
A.②有姐妹染色单体,①③也可能有姐妹染色单体
B.②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 DNA数目为4a
C.③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n, DNA数目为2a
D.①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DNA数目为4a
15.动物精巢的精原细胞在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细胞中DNA含量为P,染色体数为Q,则在形成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数分别是
A.Q、P B.2Q、2P C.Q/2、P/2 D.Q、2P
16.下图A→G表示某基因型为AaBb的高等动物睾丸内细胞分裂图像和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细胞图像D→F属于     分裂,D→A属于    分裂,判断的理由是             。
(2)图中C细胞和A细胞依次叫做       、          。
(3)写出一个D细胞经C细胞形成的配子的基因型          。
(4)图D细胞在分裂产生配子时A与a的分离和a与a的
分开分别发生在座标G中     、     阶段(用数字表示)。
(5)请在座标G中画出该动物细胞减数分裂中DNA分子变化曲线图。
第二节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1.下列各项中,能证明基因与染色体具有平行关系的实验是
A.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B.孟德尔的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C.孟德尔的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D.细胞的全能性实验
2.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B.DNA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C.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基因
3.下列叙述中哪项不能表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行为
A.在细胞分裂中,基因和染色体都能通过复制保持连续性
B. 二者都是遗传物质,都能行使生物的遗传作用
C.在生物的传种接代的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决定着基因的行为
D.配子形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的分离和重组互不干扰
4.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已知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那么该生物的体细胞,在有丝分裂的后期,基因的走向是
A.A和B走向一极,a和b走向另一极 B.A和B走向一极,a和B走向另一极
C.A和a走向一极,B和b走向另一极 D.走向两极的均为A、a、B、b
5.右图示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等位基因,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来自父方的染色单体与来自母方的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B.B与b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C.A与a的分离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A与a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
6.右图为一高等雄性动物细胞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已知基因A位于1上,基因b位于2 上,则该细胞产生Ab配子的可能是
A.12.5% B.25% C.50% D.100%
7.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现在解释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是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B.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C.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8. 图A表示某基因型AaBbdd的雌性高等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的染色体和基因示意图。图B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曲线图。图A细胞的变化以及B与B的分离分别发生在图B中的哪个阶段
A.7~8, B.4~7, C.8~9, D.4~5,
9. 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已知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那么该生物体内进行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具有的基因组成可能是
①Aaaa ②AaBb ③AAbb ④aaBB ⑤AABb ⑥BBbb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⑤⑥
10.基因型为Mm的动物,在其精子形成过程中,基因MM、mm、Mm分开,分别发生在:①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②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③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细胞;④精子细胞形成精子
A.①②③ B.③③② C.②②② D.②③④
11.人类的多指(A)对正常指(a)为显性,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病。在一个多指患者(Aa)的下列各细胞中,不含或可能不含显性基因A的是
①神经细胞 ②成熟的红细胞 ③初级性母细胞 ④次级性母细胞 ⑤肌肉细胞 ⑥成熟的性细胞
A.①②⑥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2.一位正常指聋哑人的父亲是短指症,母亲是正常指,父母亲都会说话,已知短指(B)对正常指(b)为显性,会说话(D)对聋哑(d)是显性。问正常指聋哑人父母的基因型和正常指聋哑人是由哪种精子和卵子结合而来的
A.父BBDd、母bbDD、BD精子,bD卵子 B.父BBDD、母bbDd、BD精子,bd卵子
C.父BbDd、母bbDd、bd精子,bd卵子 D.父BbDd、母bbDD、Bd精子,bD卵子
13.有关遗传的下列四种说法请你判断
⑴ 基因型为Dd的豌豆在进行减数分裂时,会产生雌雄两种配子,其数量比接近1﹕1。
⑵ 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是,在Fl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⑶ 将基因型为Aabb的玉米花粉授到基因型为aaBb的玉米穗上,所结籽粒胚乳的基因型为AaBb、 Aabb、aaBb、aabb。
A.三种说法都对 B.至少有一种说法对C.三种说法都不对 D.有一种说法不对
14.某植物的基因型Rr,自交所结的一粒种子中,胚和胚乳细胞的基因型不可能是下列哪一组
A.Rr和RRr B.rr和RRr C.rr和rrr D.RR和RRR
15.水稻中的非糯性(W)对糯性(w)显性,非糯性品系所含的淀粉遇碘呈蓝褐色,糯性品系所含的淀粉遇碘呈红褐色。下面是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的观察结果,其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的一项是
A.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褐色
B.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褐色,一半呈红褐色
C.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褐色,1/4呈红褐色
D.F1测交后所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一半呈蓝褐色,一半呈红褐色
16.一雄蜂和一雌蜂交配后产生的F1中,雄蜂的基因型有AB、Ab、aB、ab四种,雌蜂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四种。则亲本的基因是
A.aaBb×Ab B.AaBb×Ab C.AAbb×aB D.AaBb×ab
17.蜜蜂的雄蜂是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的,雌蜂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蜜蜂的体色褐色相对于黑色为显性,控制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褐色雄蜂与黑色蜂王杂交,则F1的体色将
A.全部是褐色 B.蜂王和工蜂都是黑色,雄蜂都是褐色
C.蜂王和工蜂都是褐色,雄蜂都是黑色 D.褐色∶黑色=3∶1
18.下图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19.人类中男人的秃头(A)对非秃头(a)为显性,女人在A基因为纯合时才为秃头,褐眼(B)对蓝眼(b)为显性,现有秃头褐眼的男人和蓝眼非秃头的女人婚配,生下一个蓝眼秃头的女儿和一个非秃头褐眼的儿子,请回答:
(1)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 __和____ __。
(2)若他们生了一个非秃头褐眼的女儿,则女儿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3)所生的儿子(非秃头褐眼)将来与一个蓝眼秃头的女人婚配,那么他们所生的子女可能的表现型分别是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若生一个秃头褐眼儿子的几率是______;若连生三个非秃头蓝眼的女儿的几率为______。
第三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单元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其中1~30小题每题1分,31~40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右图是某一DNA片段,下列关于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图中的ACT能决定一个氨基酸,则ACT可称为一个密码子
B.②处是磷酸二酯键,断裂时需要消耗水
C.该片段中含有3个碱基对,所以含有3种脱氧核苷酸
D.DNA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作用于①处,而转录不需要
2.如图表示一个DNA分子片段有a、b、c三个不同基因。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基因a、b、c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B.若基因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含有m个
氨基酸,则基因a中至少含有6m个脱氧核苷酸
C.若利用某种药物阻止基因a的表达,则基因b、c也不能表达
D.组成基因a、b、c的基本单位相同
3.噬菌体是一类细菌病毒。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无法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B.侵染过程的原料、ATP、酶、场所等条件均由细菌提供
C.可用32P、35S标记不同组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来确认何种物质注入了细菌体内
D.连续培养噬菌体3代,则含母链的DNA应占子代DNA总数的1/4
4.对染色体、DNA、基因三者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三者都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B.都能复制、分离和传递,且三者行为一致
C.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或二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含有一个基因
D.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基因的行为决定着染色体的行为
5.用15N标记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其中有腺嘌呤60个),该DNA分子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4次。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A.含有15N的DNA分子有两个 B.含有14N的DNA分子占总数的7/8
C.第四次复制消耗胞嘧啶脱氧核苷酸320个 D.复制结果共产生16个DNA分子
6.T2噬菌体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增殖时,需要利用下列酶中的
① 解旋酶② DNA 聚合酶③ RNA 聚合酶
④ 逆转录酶⑤ ATP 水解酶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7.DNA分子模板链上的碱基序列携带的遗传信息最终翻译成的氨基酸如下表所示。则右图所示的转运RNA(tRNA)所携带的氨基酸是(注:反密码子从携带氨基酸一端开始读码)
A.苏氨酸 B.丙氨酸
C.半胱氨酸 D.赖氨酸
8.已知某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中G碱基的比例为20%,那么,由此DNA克隆出来的某基因
中碱基C的比例是
A.10% B.20%
C.40% D.无法确定
9.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
②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
③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 →注 射入小鼠
④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A.存活、存活、存活、死亡 B.存活、死亡、存活、死亡
C.死亡、死亡、存活、存活 D.存活、死亡、存活、存活
10.大熊猫身体不同的组织细胞中所含有核DNA和RNA的情况是
A. DNA相同、RNA相同 B.DNA相同、RNA不相同
C. DNA不相同、RNA相同 D.DNA不相同、RNA不相同
11.转运RNA中的碱基个数是
A.3个  B.6个 
C.很多个   D.无数个
12.遗传信息、遗传密码、遗传的基本单位分别是
①信使RNA上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②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③DNA上决定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 ④信使RNA上决定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 ⑤转运RNA上一端的3个碱基 ⑥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A.②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13.信使RNA上决定氨基酸的某个密码子的一个碱基发生替换,则识别该密码子的tRNA及转运的氨基酸发生的变化是
A.tRNA一定改变,氨基酸一定改变 B.tRNA不一定改变,氨基酸不一定改变
C.tRNA一定改变,氨基酸不一定改变 D.tRNA不一定改变,氨基酸一定改变
14.若DNA分子的某个基因含有240个脱氧核苷酸对,其中160个含鸟嘌呤,则该片段转录成的信使RNA中,含有尿嘧啶的核苷酸最多不会超过
A.20个 B.40个 C.60个 D.80个
15.用32P标记的噬菌体浸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w ww.ks 5u.c om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正常w ww.ks 5u.c om情况下,细胞内能够发生的是
A.一个DNA分子通过复制形成多种不同的DNA分子
B.一个DNA分子通过转录形成多种不同的mRNA分子
C.一种密码子翻译成多种不同的氨基酸
D.一种分子携带多种不同的氨基酸
16.下图表示生物体内核酸的基本单位一核苷酸的模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磷酸、五糖、碱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中有5种③,有2种②;
B.T2噬菌体的增殖涉及5种③,2种②;
C.T2噬菌体增殖时所需要的①②③都是自身携带的;
D.T2噬菌体中的①②③代表遗传信息。
17.某双链DNA分子含有200个碱基,其中一条链上A:T:G:C=l:2:3:4,则有关该DNA分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 B.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90个
C.4种含氮碱基A:T:G:C=3:3:7:7 D.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200种
18.在生长激素基因的表达过程中,细胞内伴随发生的物质变化情况,最可能是下图中的
19.用15N标记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60个,该DNA分子在14N
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4次。其结果不可能是
A.含有15N的DNA分子占l/8 B.含有14N的DNA分子占7/8
C.复制过程中需腺嘌呤脱氧核苷酸600个 D.复制结果共产生16个DNA分子
20.在一个细胞周期内,有关细胞的生理活动正确的是
选项 大量利用的碱基 细胞生理活动
A U DNA分子正在复制
B U和T 正处于分裂间期
C T 正在大量合成转运RNA
D T 正在大量合成蛋白质
21.下列各项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有
①DNA复制     ②RNA复制   ③转录翻译 ④翻译 ⑤逆转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22.下列关于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三个过程在所有生活细胞都能进行
B.三个过程发生的场所都是细胞质
C.三个过程都要通过碱基互补配对来完成
D.复制和转录的模板相同,而与翻译的模板不同
23.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赫尔希和蔡斯做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用32P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5S标记T2噬菌体的DNA
B.分别用含有32P的T2噬菌体和含有35S 的T2噬菌体进行侵染实验
C.用含有充足有机物的完全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
D.该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4.下面是几个同学对有关蛋白质和核酸之间关系的总结,你认为其中错误的是
A.在同一个生物体内,不同的体细胞核中DNA分子是相同的,但蛋白质和RNA是不同的
B.基因中的遗传信息通过mRNA传递到蛋白质,遗传信息通过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的排列顺 序得到表达
C.在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DNA分子多,转录成的mRNA分子也多,从而翻译成的蛋白质就多,如胰岛腺细胞与口腔上皮细胞相比较就是如此
D.在真核细胞中,DNA的复制和RNA的转录主要在细胞核中完成,而蛋白质的合成均在细胞质完成
25.下图表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
①在人体不同细胞中,转录出的mRNA 种类相同、数量不同。 ②RNA以“RNA→互补的单链RNA→RNA”方式完成复制 ③逆转录过程发生在某些病毒体内,需要逆转录酶的参与④转录和翻译过程都发生在真核细胞中,也发在原核细胞中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6.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中含有DNA分子的结构是
A.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B.细胞核、叶绿体
C.线粒体、细胞核 D.线粒体、叶绿体
27.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可以使细菌死亡,HIV感染T细胞后可以造成T细胞大量死亡,那
么噬菌体和HIV利用细菌和T细胞的物质中主要的不同是 ( )
A.组成蛋白质的原料 B.构成核酸的原料
C.营养成分 D.无机盐
28.若以某DNA分子两条链(甲与乙)中的甲链为模板进行转录,则下列信使RNA核苷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碱基排列顺序与甲链互补 B.碱基中不含胸腺嘧啶
C.碱基排列顺序与乙链相同 D.碱基数量与乙链相同。
29.有人试图通过实验来了解H5N1型禽流感病毒侵染家禽的过程,设计实验如右图所示:一段时间后,检测子代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放射性及S、P元素,下表结果的预测中,最可能发生的是 ( )
选项 放射性 S元素 P元素
A 全部无 全部32S 全部31P
B 全部有 全部35S 多数32P、少数31P
C 少数有 全部32S 少数32P、多数31P
D 全部有 全部35S 少数32P、多数31P
30.右图中的哪一种物质或结构,彻底水解的产物种类最多?
A.① B.②
C.③ D.④
31. 甲生物核酸的碱基组成为嘌呤占46%,嘧啶占54%。乙生物遗传物质
的碱基组成为嘌呤占34%,嘧啶占66 %,则以下分别表示甲、乙生物
种类正确的是
A.蓝藻、变形虫 B.T2噬菌体、豌豆
C.硝化细菌、绵羊 D.肺炎双球菌、烟草花叶病毒
32. 噬菌斑(如下图])是在长满细菌的培养基上,由一个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不断裂解细菌产生的一个不长细菌的透明小圆区,它是检测噬菌体数量的重要方法之一。现利用培养基培养并连续取样的方法,得到噬菌体在感染大肠杆菌后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图2),对该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a—b段噬菌体数量不变,说明噬菌体还没有开始侵染细菌
B.曲线a—b段,细菌内正旺盛地进行细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C.曲线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噬菌体共繁殖了10代
D.限制c—d段噬菌斑数量增加的因素最可能是绝大部分细菌已经被裂解
33.转录和翻译是真核细胞中基因表达的两个重要步骤,判断下列有关叙述
①两者需要的原料不同 ②两者所需酶的种类相同
③两者在同一场所中进行 ④两者碱基配对的方式相同
A.只有一种说法正确 B.只有两种说法正确
C.只有三种说法正确 D.只有四种说法正确
34.下列有关科学家实验室研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与结论
A 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 将R型活菌与S型菌的DNA与DNA水解酶混合培养 只生长R型菌,说明DNA被水解后,就失去遗传效应。
B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去感染普通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 离心获得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高,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C 烟草花叶病毒和烟草 用从烟草花叶病毒分离出的RNA侵染烟草 烟草感染出现病斑,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可能是遗传物质。
D 大肠杆菌 将已用15N标记DNA的大肠杆菌培养在普通(14N)培养基中 经三次分裂后,含15N的DNA占DNA总数的1/4,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35.结合以下图表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抗菌药物 抗菌机理
青霉素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环丙沙星 抑制细菌DNA旋转酶(可促进DNA螺旋化)
红霉素 能与核糖体结合
利福平 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
A.环丙沙星和红霉素分别抑制细菌的①和③
B.青霉素和利福平能抑制DNA的复制
C.结核杆菌的④和⑤都发生在细胞质中
D.①~⑤可发生在人体健康细胞中
36.甲同学将组成禽流感病毒遗传物质的一个基本单位彻底水解后得到了A、B、C三种化合物,乙同学将组成T2噬菌体遗传物质的一个基本单位彻底水解后得到了A、B、D三种化合物。你认为C、D两种化合物分别指的是
A.尿嘧啶 胸腺嘧啶 B.胸腺嘧啶 尿嘧啶
C.核糖 脱氧核糖 D.尿嘧啶 腺嘌呤
37.右图表示有关遗传信息传递的模拟实验。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若X是HIV-RNA,Y是DNA,则管内必须加入DNA聚合酶
B.若X是CTTGTACAA,Y含有U,则管内必须加入逆转录酶
C.若Y是与核糖体结合的大分子,则管内必须加入氨基酸
D.若用于破译密码子,则X是mRNA,管内还要有其它RNA
38.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
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在下图中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
A.①、⑤ B.②、④ C.①、④ D.③、⑤
39.右图表示发生在细胞核内的某生理过程,其中a、b、c、d表示
  脱氧核苷酸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此过程需要ATP和尿嘧啶脱氧核苷酸
B.真核细胞中此过程发生的唯一场所是细胞核
C.b中(A+G)/(T+C)的比值一定与c中的相同
D.正常情况下a、d链都应该到不同的细胞中去
40.下图为核苷酸的模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DNA与RNA在核苷酸上的不同点只在②方面
 B.如果要构成ATP,只要在①位置上加上两个磷酸基团
 C.③在生物体高考资源网中共有8种
D.人体内的③有5种,②有2种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41.(10分) 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乙图过程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GCU称为 。
(2)合成②的场所是___________,丙图中③的名称为_________。
(3)图中可以看出,tRNA与氨基酸结合的过程中可能有      生成。
(4)细胞中①分子比②分子 (填“大”或“小”)得多,分子结构也很特别。
(5)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①tRNA与氨基酸的结合 ②氨基酸与下一个氨基酸形成肽键 ③tRNA与氨基酸分离
图示tRNA中,G和C的数目是否相等?____ ____。
图中也可看出tRNA具有 和     功能。
42.(10分)近期在欧美国家发生甲型H1N1流感疫情,该病毒对热、消毒剂敏感,而对干燥和低温的抵抗力强大。其分子特性 为多节段的RNA病毒,由8个片段组成,分别 编码10种蛋白质。下图示其活动周期,A~D表示物质,①~⑦表示过程。请据图回答:
(1)该病毒由衣壳和______ _______ 组成。被膜并不是病毒实际的组成成分,但其中含有病毒融合蛋白,其在病毒进入宿主细胞时起关键作用。
(2)病毒在过程_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侵入动物细胞。病毒必需寄生在活细胞中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3)能正确表示病毒或病菌侵入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①表示第一次感染,②表示第二次感染)( )
(4)A→B的过程称为 ,这一过程需要酶来自 ;⑤过程是 ;
D物质是 。
(5)图示中可以说明说明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
43.(16分)请回答下列有关遗传信息传递的问题。
(1)为研究某微生物的致病过程,在实验室中做了如下图所示的模拟实验。
①从微生物体中分离得到物质A。已知A的一条链的部分碱基序列为-GAACATGTT-。将物质A加入试管甲中,反应后得到产物X。经测定产物X的部分碱基序列是-CTTGTACAA-,则试管甲中模拟的是 过程。若此过程发生在人体骨髓内的部分细胞,说明该细胞正在进行 。
②将提纯的产物X加入试管乙,反应后得到产物Y。产物Y是能与核糖体结合的单链大分子,则产物Y是 ,试管乙中模拟的是 过程。这一过程能否发生在人的胰岛细胞? 。
③将提纯的产物Y加入试管丙中,反应后得到产物Z。则产物Z是 。需要的条件是 。
(2)若该微生物是一种病毒并且感染了人的肝细胞,则组成子代病毒外壳的化合物的原料来自 ,而决定该化合物合成的遗传信息来自 。若该病毒除感染人之外,还能感染其他哺乳动物,则说明所有生物     。该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为           。
(3)若A有2400个碱基,则形成的产物Y有碱基的数量 ,因为 。
若某微生物能将Y合成X,则此生物一定是 ;这一过程称为 ;需要的酶是    ;
44.(14分)科学家在研究DNA分子复制方式时进行了如下的实验研究(已知培养用的细菌大约每20min分钟繁殖一代。实验过程及结果见相关图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复制过程除
需要模板DNA
外,还需要
______等
(2)为了证明DNA复制的特点为半保留复制,请在实验一、二的基础上,补充设计实验三:
材料用具:细菌、15N标记的培养基、含14N的培养基及其它所需实验用具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第一步,标记细菌DN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请用图示表示。假设标记细菌DNA后的培养时间为40分钟)
第四章 生物的变异巩固题
第一节 生物变异的来源
基础训练
(一)基因重组
1.在北京培育出的优质甘蓝品种,叶球最大的只有3.5 kg,当引种到拉萨后,由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叶球可重达7 kg左右。但再引回北京后,叶球又只有3.5 kg,从甘蓝的引种过程可以看出 ( )
A.甘蓝具有遗传特性,而不具有变异特性 B.仅由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
C.环境改变可引起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D.甘蓝在生殖过程中无基因重组发生
2.有性生殖的生物,其后代个体之间的性状总是有一定的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基因分离 D.染色体变异
3.基因重组发生在 ( )
A.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 B.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中
C.有丝分裂形成子细胞的过程中 D.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的过程中
4.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
A.有性生殖可导致重组 B.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的交换可导致重组
C.受精作用可导致重组 D.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可导致重组
(二) 基因突变
5.一个碱基对可加到DNA分子中或从DNA分子中除去,这种生物体DNA碱基序列的变化属于 ( )
A.基因重组 B.染色体变异 C.基因突变 D.不可遗传的变异
6.基因突变常发生在细胞周期的 ( )
A.分裂间期 B.分裂期前期
C.分裂期后期 D.分裂期的各期均有可能
7.基因A与a1、a2、a3之间的关系如右图,该图不能表明的是 ( )
A.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B.等位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正常基因与致病基因可以通过突变而转化
D.这些基因的转化遵循自由组合规律
8.亮氨酸的密码子有如下几种:UUA、UUG、CUU、CUA、CUG,当基因片段模板链上的GAC突变为AAC时,这种突变的结果对生物的影响是 ( )
A.一定有害 B.一定有利
C.有害的概率大于有利的概率 D.既无利也无害
9.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细菌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环境条件变化 D.杂交
10.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基因突变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 B.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基因
C. 基因突变多数是有利的 D.基因突变可改变遗传信息
11.根据右图所示分析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并回答:
(1)请给予图中①②③以特定的含义:
①_________;②_____ __; ③___ __。
(2)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控制__________合成的__________________,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
(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该隐性致病基因在图中对应的碱基组成为__________;正常基因在图中对应的组成为__________。
(4)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严重时血细胞破裂造成贫血而死亡,这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
(三 )染色体畸变
12.一条正常染色体的基因排列顺序为ABCD·EFGH,“·”表示着丝粒,字母代表不同基因,下列哪种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了倒位,且倒位片断包含着丝粒 ( )
A.ABCFE·DGH B.ABCD·EFEFGH
C.CDAB· EFGH D.ABCD·GHEF
13.已知某物种的一条染色体上依次排列着M、N、O、p、q五个基因,如图列出的若干种变化中,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化的是 ( )
14.下列字母均代表生物体细胞中的基因组成,则仅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是 ( )
A.Aaa B.AbC C.AABB D.AaBBCc
15.某生物体细胞中有48条染色体,这48条染色体有8种形态。则该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为 ( )
A.二组 B.四组 C.六组 D.八组
16.下列关于单倍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个体是单倍体
B.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
C.由二倍体的配子发育而成的植株是单倍体
D.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是单倍体
17.根据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分析,下列交配组合错误的是 ( )
A.二倍体×四倍体→三倍体 B.二倍体×二倍体→二倍体
C.三倍体×三倍体→三倍体 D.二倍体×六倍体→四倍体
18.以下情况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 )
①唐氏综合症患者细胞中的第21号染色体有3条 ②人类第五条染色体部分缺失而引起猫叫综合症 ③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 ④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植株⑤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 ⑥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
A.③④⑤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
19.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三者的共同点是
A.都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B.都能产生新的基因
C.产生的变异对生物均不利 D.在显微镜下都可看到变异状况
20.请完成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概念图
能力提升
21.在所有的植物的下列各项中,肯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 (  )
A.卵细胞 B.染色体组 C.单倍体 D.精子
22.自然界中,一种生物某一基因及其3种突变基因决定的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如下:
正常基因 精氨酸 苯丙氨酸 亮氨酸 苏氨酸 脯氨酸
突变基因1 精氨酸 苯丙氨酸 亮氨酸 苏氨酸 脯氨酸
突变基因2 精氨酸 亮氨酸 亮氨酸 苏氨酸 脯氨酸
突变基因3 精氨酸 苯丙氨酸 苏氨酸 酪氨酸 丙氨酸
根据上述氨基酸序列确定这3种突变基因DNA分子的改变是 ( )
A.突变基因1和2为1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3为1个碱基的增添
B.突变基因2和3为1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1为1个碱基的增添
C.突变基因1为1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2和3为1个碱基的增添
D.突变基因2为1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1和3为1个碱基的增添
23.下列人类配子中,结合会产生唐氏先天愚型的男性个体的配子是 ( )
①23+X ② 22+XX ③21+Y ④22+Y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①和④ D.③和④
24.右图表示人体内苯丙氨酸代谢过程的部分表解:含有纯合隐性基因(aa)的个体不能合成酪氨酸酶,因此不能形成黑色素而患白化病。另外,含有纯合隐性基因(pp)的个体不能合成苯丙氨酸羟化酶,苯丙氨酸不能转变为酪氨酸,只能沿旁路转变为苯丙酮酸,由于大量的苯丙酮酸的堆积,造成脑发育障碍而患苯丙酮尿白痴症。
(1)人类产生上述两类遗传病的根本原因(变异来源)是 ,即基因在 时发生差错而造成 的改变。
(2)根据基因突变对表现型的影响来看,苯丙酮尿症属于 突变。
25.右图表示两种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及有关基因的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
(1)甲是___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乙是____倍体生物的体细胞。
(2)甲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____条染色体,如果由该生物的卵细胞单独培育成的生物的体细胞含有___个染色体组,该生物是____倍体。
(3)图乙所示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交配,其F1代最多有____种表现型。
第二节 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
基础训练
(一) 杂交育种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基本方法是将不同品种的水稻进行杂交,从而选育出优良的水稻品种。其利用的遗传学基本原理是 (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单倍体育种 D.多倍体育种
2.小麦抗锈病对易染病为显性。现有甲、乙两种抗锈病的小麦,其中一种为纯种,若要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小麦,下列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 ( )
A.甲×乙 B.甲×乙得F1再自交
C.甲、乙分别和隐性类型测交 D.甲×甲,乙×乙
3.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最简便的方法是 ( )
A.单倍体育种 B.杂交育种 C.人工诱变育种 D.多倍体育种
4.在水稻中有芒(A)对无芒(a)为显性,抗锈病(B)对不抗锈病(b)为显性。有两种不同的纯种水稻,一个品种无芒、不抗锈病;另一个品种有芒、抗锈病。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杂交育种法培育出无芒抗锈病能稳定遗传的新类型的步骤是:
无芒、不抗病×有芒、抗锈病 F1F2稳定遗传无芒、抗病的类型。
①过程a叫___ ___,过程b叫_____ ___;
②过程c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 __ ______ _______。
③F1基因型是___ ____,表现型是__ ___。
④培育出生产上所需要的无芒、抗锈病的基因型是____ ___。
(二) 诱变育种
5.通过改变原有基因的遗传信息,创造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方法是 ( )
A.常规杂交育种 B.多倍体育种
C.单倍体育种 D.诱变育种
6.在动物的育种中,用一定剂量的X射线处理精巢,可获得大量变异个体。这是因为( )
A.合子都是纯合基因 B.诱发雄配子发生了高频率的基因突变
C.诱发雄配子发生了定向变异 D.提高了基因重组的频率
7.我国山西省培育出耐寒、耐旱和抗病的“太辐一号”小麦新品种所根据的遗传学原是( )
A.不遗传的变异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 D.基因突变
(三) 单倍体育种
8.将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再自交,其后代是 ( )
A.全是纯种 B.1/4是纯种 C.无后代 D.都是杂种
9.下列有关单倍体育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单倍体育种能排除显隐性干扰 B.单倍体育种的特点是能缩短育种年限
C.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D. 单倍体育种的常用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10.用纯种的高秆(D)抗锈病(T)小麦与矮秆(d)易染锈病(t)小麦培育矮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如下:高秆抗锈病小麦×矮秆易染锈病F1雄配子幼苗选出符合要求的品种。
下列有关此育种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过程①是自交 B. 过程②是有丝分裂
C. 过程④常使用秋水仙素处理 D.过程③是受精作用
11.右图为农业上两种不同育种途径,请据图回答:
(1)箭头“→”和“ ”所示的途径依次为 育种和 育种。其中的 育种最为理想,其优点是 。
(2)图中A和B处理的手段依次为 和

(3)从F1和F4连续多代自交的目的是提高 的含量;从F2开始逐步进行人工选择是为了淘汰 ,这种选择必须从F2开始而不能从F1开始是因为 。
(四) 多倍体育种
12.多倍体育种常使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刚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的作用是 ( )
A.促进染色体复制 B.抑制纺锤体形成
C.促进细胞分裂 D.抑制高尔基体活动
13.普通小麦的卵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用这种小麦的根尖细胞、花粉分别进行离体培养,发育成的植株分别是 ( )
A.六倍体、单倍体 B.六倍体、三倍体
C.二倍体、三倍体 D.三倍体、单倍体
14.用亲本基因型为BB和bb的豌豆杂交,对其子一代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长成的植株基因型是 ( )
A.Bb B.AABB C.BBbb D.BBBB
15.香蕉是三倍体植物,以下关于香蕉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有果实,有种子,靠种子繁殖 B.有果实,无种子,靠营养生殖
C.无果实,无种子,靠无性繁殖 D.无果实,有种子,用种子繁殖
16. 将基因型为AA和aa的两个植株杂交,得到F1,将F1植株再进一步做如下图解所示的处理,请分析回答:
(1)乙植株的基因型是 ,属于 倍体。
(2)用乙植株的花粉直接培育出的后代属于 倍体。
(3)丙植株的体细胞中有 个染色体组,属于 倍体。
(五) 转基因技术
17.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基因工程是细胞水平上的生物工程 B.基因工程的产物对人类都是有益的
C.基因工程产生的变异属于人工诱变 D.基因工程育种的优点之一是目的性强
18.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应用的观点,正确的是 ( )
A.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表现为培育出大量的具有抗病能力的新物种
B.动物基因工程技术已经使建立移植器官工厂的设想成为现实
C.基因工程制药是利用转基因的“工程菌”生产药物,如抗体、激素等
D.基因治疗技术可以使得人类的遗传病已经彻底治愈
19.下列应用不涉及基因工程技术的是 ( )
A.培育能产生乙肝疫苗的酵母菌 B.培育能生产激素的“超级绵羊”
C.培育高产、优质的“太空椒” D.培育能分解石油的“超级细菌”
20.请填写下列各种育种名称及所依据的原理:
(1)花粉离体培育新品系属于 ,依据的原理是 。
(2)用抗倒状、不抗锈病的小麦与易倒状、抗锈病的小麦杂交,育成既抗倒又抗病的小麦品种,这属于 ,依据的原理是 。
(3)小黑麦的培育属于 ,依据的原理是 。
(4)用 Co射线辐射稻种培育出成熟期提早的新品系,这属于 ,依据的原理是 。
(5)科学家将细菌的抗冻基因转移到普通番茄细胞中培育出番茄抗冻新品种,这属于 ,依据的原理是 。
能力提升
21.用花药离体培养出马铃薯植株,当该植株的的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观察到染色体正常联会,形成12个四分体。马铃薯正常个体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数是 ( )
A.2个 B.3个 C.4个 D.6个
22.某水稻基因型为AaBbCc(各对基因独立遗传),利用它的花药离体培养,再用浓度适当的秋水仙素处理,经此种方法培育出的水稻植株,其表现型最多可有 ( )
A.1种 B.4种 C.8种 D.16种
23.某基因片段中一条DNA链在复制时一个碱基由G→C,该基因复制三次后发生突变的基因占该基因总数的 ( )
A.100% B.25% C.50% D.12.5%
24.雌性蜜蜂为二倍体(2n=32),雄性蜜蜂为单倍体(n=16)。一只蜂王与一只雄蜂交配,其F1代的雌雄个体交配,产生的F2代蜂群中,雌蜂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4种;雄蜂的基因型有AB、AB、aB、ab4种。
(1)F1代雄蜂的基因型为 ,雌蜂的基因型为 。
(2)亲代蜂王的基因型为 ,雄蜂的基因型为 。
25.小麦品种是纯合体,生产上用种子繁殖,现要选育矮杆(aa)、抗菌(BB)的小麦新品种;马铃薯品种是杂合体(有一对基因杂合即可称为杂合体),生产上通常用块茎繁殖,现要选育黄肉(Yy)、抗菌(Rr)的马铃薯新品种。请分别设计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程序,以及马铃薯品种间杂交育种程序。要求用遗传图解表示并加以简要说明。(写出包括亲本在内的前三代即可)
必修2第四章 综合巩固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基因突变引起的变异是 ( )
A.果蝇的白眼 B.血友病 C.苯丙酮尿症 D.猫叫综合征
2.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 ( )
A.基因重组  B.染色体数目变异  C.染色体结构变异  D.基因突变
3.生物界是千姿百态,多种多样的,这都要建立在生物丰富变异的基础上。生物丰富的
变异主要来源于 ( )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 D.环境变化
4.同一染色体组内的染色体,其大小和形态 (  )
A.都相同   B.多数相同   C.都不相同   D.少数相同
5.多倍体植物普遍具有的特点是 ( )
A.不结种子  B.抗逆性强  C.植株弱小  D.染色体粗大
6.下列现象中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的是: ( )
A.玉米由于水肥充足而长得穗大粒多 B.转基因烟草抗虫能力强
C.三倍体无籽西瓜几乎没有种子 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7.下列变异中,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 )
A.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相互交换片段 B.染色体缺失片段
C.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发生改变 D.染色体增加片段
8.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基因突变发生在DNA的复制过程中
B.基因突变都是有害的,不利于生物进化
C.只有细胞核中的基因才会发生基因突变
D.同源染色体上的成对基因往往同时突变
9.三倍体香蕉不结种子的原因是 (  )
A.基因发生重组   B.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 
C.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   D.基因发生突变
10.下列各项中可能产生新基因的是 ( )
A.用花药离体培养玉米植株 B.通过杂交培养抗病小麦品种
C.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 D.用X射线处理青霉菌
11.上海遗传研究所成功培养出第一头携带白蛋白的转基因牛,他们还研究出一种可大大提高基因表达水平的新方法,使转基因动物乳汁中的药物蛋白含量提高30多倍,转基因动物是指 ( )
A.提供基因的动物 B.基因组中增加外源基因的动物
C.能产生白蛋白的动物 D.能表达基因信息的动物
12.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培育“太辐一号”小麦是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②培育八倍体小黑麦是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③培育无籽西瓜是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 ④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是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3.秋水仙素能使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它主要作用于有丝分裂的 ( )
A.前期  B.后期   C.间期   D.末期
14.下列四个细胞中,含2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 ( )
15.为了培育节水高产品种,科学家将大麦中与抗旱节水有关的基因导入小麦,得到转基因小麦,其水分利用率提高了20%,这项技术的遗传学原理是 (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基因复制 D.基因分离
16.下列与先天愚型无关的一项是 ( )
A.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B.21一三体综合症
C.性腺发育不全 D.智力低下,身体发育缓慢
17.下列细胞中,具有三个染色体组的是            
①二倍体水稻的受精卵   ②香蕉的体细胞
③普通小麦的花粉细胞 ④小黑麦的叶肉细胞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②
18、萝卜和甘蓝杂交,能得到的种子一般不育,如果要得到可育的种子,你认为应该采取的方法是 ( )
A.利用花药离体培养技术 B.利用染色体数目加倍技术
C.利用转基因技术 D.利用诱变育种技术
19.人类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基因位于Ⅻ染色体上,长度为180kb。目前发现该病有20多种类型,这表明基因突变具有 ( )
A.多方向性 B.可逆性 C.随机性 D.重复性
20.大麻是雌雄异株植物,体细胞中有20条染色体。若将其花药离体培养,将获得的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所得植株的染色体组成状况应是 (  )
A.18+XX  B.18+XY C.20+XX  D.18+XX或18+YY
二.非选择题:
21.完成下表中各生物的有关内容:
种类 体细胞的染色体数 配子的染色体数 染色体组数 几倍体生物
体细胞 配子
水稻 24 二倍体
玉米 20 二倍体
棉花 26 4
普通小麦 42 3
无籽西瓜 33
小黑麦 28 八倍体
22.现有两个小麦品种,一个纯种小麦性状是高杆(D),抗锈病(T);另一个纯种小麦的性状是矮杆(D),易染锈病(t)。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育种专家提出了如下图所示的Ⅰ、Ⅱ两种育种方法以获得小麦新品种。问:
(1)要缩短育种年限,应选择的方法是_______,依据的变异原理是_________;另一种方法的育种原理是_________。
(2)图中①和④基因组成分别为_________和_________。
(3)(二)过程中,D和d的分离发生在______ ___(三)过程采用的方法称为____ _____;(四)过程最常用的化学药剂是___ __。
(4)(五)过程产生的抗倒伏抗锈病植株中的纯合体占_________;如果让F1按(五)、(六)过程连续自交2代,则⑥中符合生产要求的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_________。
(5)如将方法Ⅰ中获得的③⑤植株杂交,再让所得到的后代自交,则后代的基因型比例为_________。
23.下图是三倍体西瓜育种过程及原理图的流程图,根据图回答问题.
(1)用秋水仙素处理普通西瓜种子和幼苗时,可诱导多倍体产生,秋水仙素的作用是_ _________。
(2)三倍体不能进行减数分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而得到无籽西瓜;
三倍体西瓜无籽不利于扩大栽培,请提出一种既不改变其遗传特性,又能在较大面积上扩大栽培的措施。 。
(3)三倍体无籽西瓜与普通西瓜相比其优点有 、 、

(4)上述培养无籽西瓜的方法称为 ,根据的原理是 。
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 巩固题
一、选择题
1.自然选择是指 ( )
A.生物繁殖能力超越生存环境的承受力 B.生物过度繁殖引起的生存斗争
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 D.遗传使微小有利的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
2.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
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C.生物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生存斗争导致多数个体死亡,少数生存
3.下图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B表示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
B.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
C.自然选择一定会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
D.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4.现代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 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③⑤⑦
5.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种的形成
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种的形成
C.经过突变的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物种形成
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导致物种的形成
6. 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为Aa的个 体占72%,基因型为腿的个体占4%,那么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分别是 ( )
A.24%,72% B.36%,64% C.57%,43% D.60%,40%
7.据调查,某小学的小学生中,基因型的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 XBY(46%)、XbY(4%),则在该地区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 )
A.6%、8% B.8%、92% C.78%、92% D.92%、8%
8. 在某一个人群中,已调查得知,隐性性状者为16%,问该性状不同类型的基因频率是多少 (按AA、Aa、aa顺序排列答案) ( )
A.0.36,0.48,0.16 B.0.48,0.36,0.16
C.0.16,0.48,0.36 D.0.16,0.36,0.38
9.在某个海岛上,每1万人中有500名男子患红绿色盲。则该岛上的人群中,女性携带者的数量为每万人中有(设男女性比为1∶1) ( )
A.1000人 B.900人 C.800人 D.700人
10.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 ( )
①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②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制约
③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 ④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在果蝇中,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是10-5,对于一个中等数量的果蝇种群(约108个个体),
却有107个基因发生了突变,则每个果蝇大约有多少个基因 ( )
A.0.5 ×104 B.104 C.2×104 D.4×104
12.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分别分布于不同的小岛上,下列用现代进化 理论解释错误的是 ( )
A.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导致原始地雀物种形成现在条件的地雀物种
B.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
C.这些地雀原先属于同一雀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渐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D.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很快进化形成不同的物种
13.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若干对家蝇分成若干组(每组一对),再将每组的子代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组的A部分,B部分则不接触DDT(如下表所示)。只选择保留存活率最高的那一组的B部分,A部分及其余各组统统淘汰。将保留的部分再重复这样的实验过程,并且在实验中逐代增加DDT的浓度。经过这样多代的重复,获得了具有很强抗药性的家蝇。上述的实验事实说明 ( )
亲代组别 1组(一对蝇) 2组(一对蝇) …… n组(一对蝇)
子代分两份处理 A施DDT B无DDT A施DDT B无DDT A施DDT B无DDT
结果 存活较少 全部存活 存活较多 全部存活 存活很少 全部存活
选择 淘汰 淘汰 淘汰 保留 淘汰 淘汰
A.诱导家蝇产生抗药性变异的作用
B.由于长期使用DDT,使家蝇的抗药性逐代增强
C.家蝇抗药性原已存在,与是否使用DDT无关
D.家蝇抗药性形成是长期使用DDT的结果
14.长期生活在高山上的人,血液中的红细胞比生活在平原上的人多,促使红细胞增多的生态因素是 ( )
A.温度 B.水分 C.大气 D.阳光
15.下列表示进化关系的各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厌氧→需氧 B.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C.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D.细胞外消化→细胞内消化
16.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正确理解是 ( )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17.真核生物的出现在生物进化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 )
①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 ②出现有丝分裂,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③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推动了生物进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18.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 ( )
A.表现型 B.基因型 C.不利变异的基因 D.肽链结构
19.“基因突变对绝大多数个体是不利的,但却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你认为这一说法( )
A.正确,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它为定向的自然选择提供了材料,为物种的进化奠定了基础
B.正确,基因突变对多数个体不利,但突变的方向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C.不正确,因为基因突变不利于个体的繁殖,会导致物种的绝灭
D.不正确,因为基因突变会导致个体死亡,不利于生物进化
20.日本的长尾鸡是著名的观赏鸡,全身羽毛雪白,短小的身体拖着约两米的尾羽。莱杭鸡是产卵量很高的卵用鸡。长尾鸡和莱杭鸡的培育成功是 ( )
A.自然选择的结果 B.人工选择的结果 C.生存斗争的结果 D.定向变异的结果
21.采用DNA分子杂交方法,比较人与其他生物的差异程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与黑猩猩的DNA分子杂交,形成的杂合双链最多
B.人与黑猩猩的DNA分子杂交,形成的游离单链最多
C.人与猕猴的DNA分子杂交,形成的杂合双链较少
D.人与酵母菌的DNA分子杂交,形成的游离单链较少
22.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说明 ( )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
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 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二、简答题
23.(16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 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它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
材料2 自然条件下桦尺蠖触角和足有长的也有短的,体色有深些的也有浅些的。
材料3 试验表明,桦尺蠖之间能进行相互杂交,黑色的桦尺蠖杂交能产生浅色的华尺蠖,而浅色的桦尺蠖之间杂交其下代都是浅色的。
材料4 19世纪中叶以前,浅色的桦尺蠖数量较多,到20世纪中叶则是黑色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这种现象被称为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
材料5 桦尺蠖的黑色是由显性基因S控制的,浅色是由隐性基因s控制的。19世纪中叶以前的桦尺蠖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只有5%以下,而到了20世纪中叶则上升到95%以上。
(1)材料1说明 。
(2)材料2说明 。
(3)材料3说明 。
(4)材料4中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说明 。
(5)材料5中基因S频率变化的原因是 。
(6)生物变异是否是定向的 ;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是定向的 ;
自然选择是否是定向的 。
24.(10)下面是关于果蝇对DDT抗药性的进化实验。
实验一:将一个果蝇群体(第—代)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涂有a浓度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二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2a浓度的DDT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的后代(第三代)用3a浓度的DDT处理……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DDT浓度增加至15a仍有能抗15a浓度DDT的果蝇成活。因此,实验者认为,果蝇的变异是“定向的”,即是在环境条件(DDT)的“诱导”下产生的,并且认为,该实验证实了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正确性。
另有学者发现了“实验一”设计的缺陷,怀疑实验一得出的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设计了实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