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识与能力
看图说出“五胡”的名称及分布的地区,学习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
通过列举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初步学会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通过共同分析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的影响,培养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
通过思考“你如何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具体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的史实,知道各民族友好往来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培养其民族友好交往的意识。
学生通过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并在改革中以身作则的史实,促进其积极进取人生观的形成。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教材分析〗
1.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而北方民族大融合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基础。
2. 本课共设有两目:一是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二是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各族人民在中原和内地杂居、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主流。孝文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顺应时代潮流,实行了改革。所以,孝文帝改革是边疆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的产物,而孝文帝推行的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又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教材处理
1. 将课文中的第一目(楷体字部分)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列为学习的内容。
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纳入学习范围有利于学生对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措施的理解。
2.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一目中加入相关的图片。
由于民族融合对初一学生来讲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因此,在学习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时,将反映当时民族融合的一些图片出示给学生,增强学生对民族融合的感性认识。
课前准备
1. 组织学生搜集北魏孝文帝迁都的有关资料。
2. 制作辅助教学的课件。
〖教学方法〗
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对教材、教学环境、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由发散到集中,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学生的活动采取分析讨论、探究等形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敕勒川》
教师:我们国家民族间友好相处、互相融合的现象古已有之,尤其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间的融合更为显著。具体的情况如何?这也是本节课我们要共同探讨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屏幕显示)
教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与汉族逐渐汇聚。那时侯都有哪些少数民族内迁?下面,请同学阅读书本的第一目,了解“五胡”指的是哪五个少数民族,他们分布在什么地区?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指导学生读书读图)
学生回答:(略)
教师: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逐渐内迁,汇聚中原,和汉族人民一起杂居相处,在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上都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民族大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下面,我们就以鲜卑族为例,了解当时民族融合的情况。鲜卑族的拓跋部在北方建立了魏国,定都在平城,史称北魏。同学们想一下,北魏皇帝处在一座远离中原的城市,想要很好统治中原人民,容易吗? 学生回答:(略)
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屏幕显示)
教师:同学们想像你就是北魏孝文帝,你想加强对中原人民的控制,会怎么办?
(各小组学生交流并各抒己见,教师给予评价和引导)
教师:那么,孝文帝又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迁都洛阳。
教师: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为更好地控制黄河流域,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请同学们看书,总结一下孝文帝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学生看书归纳总结)
教师:同学们推测一下,孝文帝的这些汉化措施会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使得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学们看下面这幅图,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的服饰,能发现什么问题?
(教师在大屏幕上打出穿汉化服装的少数民族贵妇图和北魏孝文帝像)
学生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再看这两幅图。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反映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日常生活方面交融情况的墓室砖画)上面这幅图是两名汉族妇女正在制作蒸馍与烙饼;下面这幅图是两名汉族贵族正在吃烧烤食品。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烧烤也是少数民族的吃法,而魏晋时在中原地区却很风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当时“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的现象比比皆是。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相互取长补短,互相渗透,共同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正是在这样的民族融合过程中,鲜卑族逐渐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请同学们议一议,你怎么看待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三、本课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我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汇聚史实,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民族融合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北魏孝文帝顺应了历史潮流,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为以后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课堂练习(单项选择题)
1、北魏前身是哪个少数民族?( )
A、羌 B、鲜卑 C、氐 D、匈奴
2、孝文帝迁都到下列( )
A、平城 B、长安 C、上京 D、洛阳
3、下列不属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
A、学汉语 B、与汉人通婚 C、迁都洛阳 D、改穿胡服
4、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孝文帝改革符合保守势力的意愿。 B、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
C、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D、孝文帝改革民身示则。
5、下列不属“五胡”的是( )
A、匈奴 B、西晋 C、鲜卑 D、羌
教师: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再次让我们共同高歌来祝福我们的祖国明天更美好。齐唱《爱我中华》
(共21张PPT)
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若你是北魏的皇帝,你将如何控制众多的汉人和日趋汉化的少数民族呢?
措施:
迁都洛阳
汉化政策
改穿汉服
学习汉语
采用汉姓
与汉人通婚
平城
洛阳
为什么要迁都?为什么要钱到洛阳?
1.平城草木丰盛,牛羊成群,气候不冷不热,而洛阳夏季酷热难耐,为什么要迁到洛阳去呢?
2.我是个大奴隶主,在平城有豪华的宅院,大量的地产,还有众多的奴隶,生活的很好,不能迁都。
3.我们平城周围多数是鲜卑人,而洛阳周围多数是汉人,语言不统一,多别扭。
4.平城是祖宗定下来的都城,已近百年了,我们世世代代都住在这里,不能迁。
5.洛阳是汉人居住区,如果把都城迁到那里,会威胁我们的统治。
若你是孝文帝的谋士,你将如何帮助孝文帝说服他们或帮孝文帝设计一方案,是改革以顺利实施。
采用汉姓
改穿汉服
胡服俑
汉服俑
胡人汉服,汉人胡食
南朝官员陈庆之目睹洛阳风貌之后感慨地说:“一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以小记者的身份报道一下洛阳发生的变化。
孝文帝的改革导致了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消亡。
孝文帝的改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推荐作业:
调查陆、贺、刘元的姓氏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