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哈姆莱特》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哈姆莱特》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2 19:0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
猜一猜,这是哪一个戏剧的台词?
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
知识相关
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威廉·莎士比亚
中文名:威廉·莎士比亚
外文名:William Shakespeare 别名:莎翁
国籍:英国
出生地:瓦维克郡 埃文河畔 斯特拉特福
出生日期:儒略历1564年4月23日
逝世日期:1616年4月23日
职业:剧作家,诗人,文学家、艺术家
毕业院校:国王爱德华六世在斯特拉福文法学校
信仰:基督教
主要成就: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世界最著名戏剧大师
代表作品
《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威尼斯商人》《驯悍记》等
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威廉·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20岁后他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晚年回到故乡,1616年逝世。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莎翁悲剧的特点
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创作背景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故事情节
《哈姆雷恃》描述丹麦王驾崩,守夜卫兵看见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莱特王子。而叔父克劳迪服丧未满,即娶其兄嫂继承王位。王子与幽魂对话,获知叔父谋害父王之真相,王子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一出老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以为王子疯了。王子在质母亲的时误杀了大臣,也是自己恋人的父亲波洛涅斯。奥菲莉亚遭情人失踪及
丧父之痛投河自杀,引起兄长雷奥提
斯心头之恨,与克劳迪王共谋比剑时
涂剧毒于剑锋,酒下毒,加害王子,
不料被皇后误饮,雷奥提斯自己亦为
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王子
报了父仇,自己亦壮烈牺性。
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 王子
克劳狄斯 王子的叔父,弑君篡位者
乔特鲁德 王后
波洛涅斯 大臣
雷欧提斯 波洛涅斯之子
奥菲莉娅 波洛涅斯之女,哈姆莱特爱人
霍拉旭 王子挚友
奥斯里克 大臣
罗森格兰兹 王子同学,背叛王子
吉尔登斯吞 王子同学,背叛王子
人物关系
王子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是叔侄又是仇人;
哈姆莱特与王后乔特鲁德:是母子,又有着母嫁仇敌的隔阂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是恋人,又有因误杀其父所产生的不可化解的矛盾;
国王克劳狄斯与王后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结为夫妻,但克劳狄斯有着毒杀乔特鲁德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御前大臣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克劳狄斯的帮凶,又是奥菲利娅的父亲。
奥菲利娅:既深爱着哈姆莱特,又与其有着杀父之仇,与波洛涅斯有着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既是哈姆莱特的好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反目成仇。
哈姆莱特的复仇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环境,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文本学习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
字词正音
匍匐 意旨 暴虐
祈祷   轻蔑 难堪
怪诞 忏悔 踌躇
迷惘 延宕 虔敬
紊乱 劝诱 嫁奁
陨落 横暴
(pūfū)
(dǎo) 
(dàn)
(wǎng)
(wěn)
(yǔnluò)
(zhī)
(miè)
(qiān)
(dāng)
(yòu)
(hèng)
(nuè)
(kān)
(chóuchú)
(qián)
(lián)
填空:这篇文章讲了 和 的故事。
明确:
哈姆莱特和霍拉旭的故事,回忆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哈姆莱特和奥斯里克的故事,哈姆莱特对奧斯里克的奚落,嘲讽。
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的故事,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概括内容
2、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说说“比剑决斗”这个情节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明确:
哈姆莱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
哈姆莱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
实现复仇——实行毒计
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强烈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
3、“比剑”这一关键情节中包含着哪些悬念?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明确:“比剑”这一关键情节包合有若干悬念:
①哈姆莱特是否会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
②哈姆莱特能否察觉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诈?
③雷欧提斯会不会按照和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
好处:每一个悬念围绕着和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4、在“比剑”这一关键情节中,在场的几个人物是:哈姆莱特、国王克劳狄斯、王后乔特鲁德、雷欧提斯。这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哈姆莱特
雷欧提斯
乔特鲁德
克劳狄斯
爱子心切
左右为难
你死我亡
用以阴谋
心怀愧疚
必须复仇
既仇视
又不忍
最终共同走向灭亡
整体分析
整体分析
1.课文节选部分是剧本的第三幕第一场。这是展示哈姆莱特性格的重要场次。哈姆莱特被看作是什么样的典型?
(哈姆莱特被看作是既勇敢又忧郁的典型。)
2.在这场戏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味到哈姆莱特的什么性格特征?
(我们可以深切地体味到热情激昂的背后,他软弱犹豫的性格特征。)
3.戏中国王和奥菲利娅的父亲设下圈套,让奥菲利娅探问哈姆莱特内心的秘密,为了不泄露自己的心事,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他也只得装疯卖傻,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一方面作者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扼腕,表达了对哈姆莱特的赞美之情。如“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作者刻画的是一个划时代的人文主义的代表。另一方面,又通过哈姆莱特内心的独白,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的独特个性。)
4.这一场戏中的哈姆莱特,心事重重,言不由己。他既要重整乾坤,又要面对强大阴险的对手,他强调的是个人的作用,求助的是自我思想的力量,所担负的责任与实际上的力不从心,在他内心深处掀起阵阵波澜。这时他对生命意义作了哪些思索?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这段内心独白脍炙人口,它深刻地表现了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在进行个人复仇和探索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他剖析自己,“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这段独白人们常常拿它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66首相比,这是首富于揭露性和哲理性的好诗,作家借哈姆莱特之口,深刻而具体地揭露了当时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人文主义的思想。这也是我们理解主人公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的钥匙。
(哈姆莱特是个富于理想、敢于行动的人,勇敢果断使他具有“英雄”的个性,但在这里却可以发现他的“迟疑”“忧郁”“孤独”——他既是个身负为父复仇、扭转乾坤重任的“英勇果断”的王子,又是个具有“延宕”迟疑多虑性格的“忧郁”王子。这种并不单一的个性,正是他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魅力所在。
5.我们根据背景和情节的介绍知道哈姆莱特具有哪些个性?
6.哈姆莱特的人性为什么这么复杂?
(因为他身遭变故,理想破灭,他奉命复仇,然而任务是如此艰巨,对手是如此强大,他主观上反对暴力却又脱离群众,造成他在积极行动之中常常产生力不从心和难免失败的感觉,因而他的内心充满矛盾。通过这段独白,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在这里,哈姆莱特不是一个理想的说教者,不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他是反映时代共性的典型的“这一个”,他有着丰富复杂、矛盾统一的性格内涵。)
4.本戏剧台词语言特点是什么?
莎士比亚还擅长运用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如哈姆莱特那段著名的独白,就展示了他复仇过程中痛苦的心灵冲撞。莎土比亚语言深沉含蓄,极富于哲理性,对刻画人物独特的个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她说:“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例子很多,同学们可在阅读欣赏中注意品味。
名家评价
哈姆莱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梁实秋)
哈姆莱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苏联·阿尼克斯特)
哈姆莱特是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报仇的事他不配干,所以迁延不决。(歌德)
总结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
时代悲剧
哈姆莱特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他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与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斗争,这是萌芽状态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
同时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只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改造社会的巨大任务),以及他本人在个性上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动的弱点,也是他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