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7. 《李商隐诗两首》课件4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7. 《李商隐诗两首》课件40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2 19:1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锦瑟
李商隐(约813—约858):
晚唐诗人,字义山。与杜牧合称“小李杜”。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楚的推荐,得中进士。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李商隐一生虽短暂坎坷,但感情的经历绝非寻常。
李商隐那时二十三岁,太和九年(公元835年)便上玉阳山东峰学道。而玉阳山西峰的灵都观里,邂逅了侍奉公主的宫女、后随公主入道的女子宋华阳,宋年轻美丽,聪慧多情,两人很快双双坠入情网。
两个多月后,这段超出常规的爱恋,终因不为礼教和清规容许而豪无结果,短暂的欢娱,无望的永好,只在李商隐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他有些留传至今,荡心动魄的《无题》诗即完成于此时。?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些回忆前情的诗作。辞藻华丽,音韵悠扬,深情眷念,凄婉动人。运用比喻、典故和强烈对照的手法,抒写失意的爱情,失意的际遇,对爱情热烈的追求,失意的痛苦,怀春的惆怅与偷情的愉悦,执着的爱恋和绵长的相思。我们可以相信李商隐和女道士宋华阳的恋情既缠绵沉痛,又极其真诚的。李商隐的心灵深处永久留下了她的身影,终生难忘。他的一生都在这段回忆中怅惘与悲哀,直到李商隐晚年,还设法在长安与宋华阳相见。
李商隐的诗歌,特别是他的近体律
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
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
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这首诗大约作于大中十二年,这年诗人
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
久病故。
  义山的《锦瑟》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梁启超
《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元代的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这首诗为李商隐46岁时所作,据说怀恋一个赠予锦瑟的女子。是令狐楚婢女也好,是当时贵人爱姬也罢。正如《玉溪生诗集笺注》说:“吐词含味,妙臻神境,令人知其意而不敢指其事以实之。”,“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言有尽而意无穷”。
课堂教学目标:
(1)《锦瑟》每一联都代表了一种情境,一种心绪,你能试着说说吗?
(2)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3)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表现手法?
(4)探究《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翻译:
锦瑟啊,你没来由地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那弦弦柱柱所奏出的悲音使我不由自主地思忆起那逝去的盛岁年华.
诗人由“五十弦”想到了年近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首联以“锦瑟”起兴,思议青春年华,一种惋惜、伤感和无可名状的情绪涌上心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翻译:
象庄生梦化蝴蝶,变幻迷离,晓梦醒来,转眼成空.象望帝身死化魂,满腔的春情春恨,都托于泣血悲啼的杜鹃.
“庄生梦蝶”说的是迷惘之情——他曾留恋的梦境,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情感的追怀。
“杜鹃啼血”传达出一种凄凉悲慨的情调来——生而不能,死则续梦!
颔联,表现出对过去美好事物或情感的怀恋,以及惆怅、迷惘之情。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翻译:
像青苍的大海之中明月映照着寂寂流泪的遗珠,像蓝田玉山之上升起丝丝缕缕可望不可及的青烟.
“沧海、明月、明珠、泪珠”,这一连串凭借联想交融起的意象,幻化成了一个难以分辨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又带有哀婉的意境;
  “蓝田日暖玉生烟”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只是它只能远观,不能把握,终究是空。
象征梦想和情思都破灭了,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
颈联,写才美不外现,或美好的事物不能长在,寄寓了悲伤嗟悼之情。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情可待成追忆”表明作者到老还是很珍重这份情感的,无需“追忆”,分明已然在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反迭前句,言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捉摸不到了。
尾联,从“追梦”中醒来,并知道那梦已远去,并且当时就不甚分明,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怀。
翻译:
这种情境何须今天再去追忆,既便在它们产生的当时就让人不胜惘然!
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庄生晓梦迷蝴蝶
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翩跹飞舞的蝴蝶,十分愉悦,后来惊醒,不知是庄周
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
成庄周呢?
望帝春心托杜鹃
传说周朝末年蜀主杜宇禅位退
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
为杜鹃,杜鹃在晚春啼鸣,希
望留住春天,啼声哀怨凄悲。
沧海月明珠有泪
传说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人泣泪,颗颗成珠。
蓝田日暖玉生烟
《搜神记》载:吴王夫差小女紫玉与韩重相爱,欲嫁未成,气结而亡。后韩重前去祭奠,紫玉显形,韩重欲抱,化烟而逝。其它见注释。
共用了四个典故:
望帝魂化杜鹃
南海鲛人珠泪
蓝田山产玉
庄周梦蝶化蝶
-----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
------凄凉悲慨
-----对梦想和理想破灭的伤心
-----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的迷惘
四个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情感,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境。
分析诗歌营造了怎样一种意境的方法
答题步骤:景、境、情、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用自己的联想和想
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
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
阔、萧瑟凄凉、怅惘感伤等。
②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表现手法?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象征与比喻有共同之处,都有以具象表示抽象的特点,但它们也有不同之处。比喻像人间的桥梁,一般有两个硬性的端点,可以找出本体和喻体;象征则像天上的彩虹,物质表象所联系的对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带有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
比如《锦瑟》一诗,无论是起兴的“锦瑟”还是主打的“蝴蝶”“杜鹃”“珠”“玉”等,他们表现的情调可以猜想出来,但一追究其具体所指,就如坠入五里云雾了。
李商隐不像一般诗人,把情感内容的强度、深度、广度、状态等,以可喻、可测、可比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提示出来。为了表现复杂矛盾甚至怅惘莫名的情绪,他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像,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这些意象分明有某种象征意义,而究竟要象征什么,又难以猜测,由它们结构成诗,略去其中的逻辑关系的明确表述,遂形成如雾里看花的朦胧诗境,辞意飘渺难寻。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本诗。
诗歌主旨:
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
恋情说、自伤身世说等等。
探究《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
我认为,《锦瑟》还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其意境高远,感情真挚,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感悟不可支离,须从大处读之。
李商隐诗歌名句集锦: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园》);
何时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其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无题》);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
课外拓展:
 1、对下面一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A.这是诗人想象的情景:汉文帝求贤,召见被流放的贾谊。贾谊非常兴奋,大谈安邦治国之道,言谈高雅,无人可比。
  B.这是诗人向往的情景:汉文帝求贤若渴,贾谊连夜献策。鬼神也被当作贤臣询问。
  C.第三句继续蓄势,为最后一句揭开谜底再铺垫,写汉文帝挪动坐处,靠近贾谊,竭力刻画君主虚心纳下的姿态。
  D.第四句揭开谜底:原来汉文帝并不关心百姓,而是向贾谊询问关于鬼神的事。强烈地讽刺了汉文帝求贤不用贤,崇佛媚道的本来面目。
B
2、阅读下列诗歌,然后回答(1)(2)两题: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一二句是怎样写出了送朋友辛渐时的离情别绪的?
答:
  
(2)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首句写秋雨连江,夜暮降临,以凄清的景物来衬托离情别绪;二句写清晨雾中的远山,显得分外孤独,“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离情。
答: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马 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咏史诗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安史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政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
咏史怀古诗的阅读方法
一、了解基本史实(典故)
二、把握古迹特点和人物形象
三、作者的身世、情感与古人、古迹有何共同之处
题解: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 )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1. 重点字词解释
更:
徒闻:
笑:
如何:
2.跟着节拍读

海外
/徒闻
/更
/九州,
他生/
未卜/
此生/
休。
空闻/
虎旅/
传/
宵柝,
无复/
鸡人/
报/
晓筹。
此日/
六军/
同/
驻马,
当时/
七夕/
笑/
牵牛。
如何/
四纪/
为天子,
不及/
卢家/
有莫愁。
还有。
空闻,没有根据的说。
嘲笑。
为什么。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
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
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
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颔联、颈联二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兵变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嘲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
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牛郎。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
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尾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章法结构
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玄宗之悲(荒诞)

马嵬之变(对比)
义山之叹(对比、反问)
讥讽
倒叙
以史为鉴,抒发兴亡之感
李商隐诗歌的特殊风格、独特境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构思谨严,立意高超,深情婉转; 二、语言方面,绮丽典雅,词藻繁艳;
三、表现手法,善于用典,工于比兴, 象征、暗示的修辞技法比比皆是。
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
用笔至细:
?倒叙手法的运用。(你能说说诗歌哪些地方是倒叙吗?)
?措辞的委婉,如“空闻”“如何”等。
?立意的含蓄。(最后在对比中点明题旨)。
讽意至深:
?否认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为立论张本。 ?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
?结尾通过设问深化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