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方面的内容:书法和绘画、石窟艺术。它们属于艺术类的内容,学习此类内容,除了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也是如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在教学时,要大胆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艺术作品的传世和作者的品德联系起来。
学情分析:
学生对书法、绘画作品比较喜欢,不少同学临摹过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作品,通过电视等媒体,欣赏过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艺术,为学习本课打下了基础。在第一册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王羲之、顾恺之等艺术类历史人物,对学习这类人物的方法已有所了解,这都为我们学习这一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习目标:
1.知道唐朝颜真卿、柳公权、阎立本、吴道子,理解他们的艺术风格和特点。知道莫高窟的艺术地位。
2.掌握学习艺术类人物的基本方法,学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知识的归类与整理。
3.理解艺术来源于现实这一基本道理,理解创新和继承的关系,知道艺德对艺术家的重要意义。
学法设计:
“范例导学—自主探究—即时巩固—拓展提升”教学法
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动手、动口的过程中欣赏隋唐文化的辉煌,并能解读出隋唐文化繁盛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前置引桥 我们在七年级上册学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了解了这一时期的书法、绘画、石窟艺术,你还能记住哪些内容?学生回答到相关问题时,教师投影显示《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图片。 学生用约1分钟的时间进行回顾,并把答案写在笔记本上,三位同学口头回答教师的提问。书法:王羲之,他被称为书圣,代表作是《兰亭序》;绘画:顾恺之,代表作是《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石窟艺术: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欣赏教师投影的有关王羲之、顾恺之的作品。欣赏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的佛像艺术。 通过复习旧知识,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温故而知新。通过展示图片,以直观的形式唤起学生的记忆。
范例导学 教师将学生的回答有选择地写在黑板上(也可以事前制好投影片):书法、绘画:生活时代、代表人物、主要作品。石窟艺术:地点、开凿年代、地位。 学生参与学习内容的探讨,跟老师共同确定出学习书法、绘画、石窟艺术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掌握学习同类知识的基本方法。 学生对照板书(或投影),进一步明确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自主探究。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前面的复习,跟学生一起找出学习同类知识的方法,为学生学会学习打下基础。
自主探究 我们知道了学习书法、绘画、石窟艺术应该掌握哪些基本知识,最好采用什么方法对这类知识进行分类呢?教师在学生设计表格、自学的过程中,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学生完成上述三部分内容的学习后,教师让学生在班内交流,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活动一:同学们临摹颜真卿、柳公权的字贴,能辨别出他们的书法作品。活动二:写一篇介绍阎立本、吴道子绘画作品的小短文。 学生讨论后得出了设计表格的方法来进行信息的收集。学生开始设计表格。并根据表格的内容进行看书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 学生在活动一中体悟颜真卿、柳公权书法的特点,学生阅读尚荣写的《颜氏家庙碑》,学习书法鉴赏的方法(见补充材料)。学生在活动二中,通过写作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学生从上述两个活动中任选一个,约用7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上述活动,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展示、交流。 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设计表格、运用表格收集信息的能力。 运用“敝帚自珍”的心理,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学生在设计时就分外用心,注意力也特别集中。 采取活动法,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颜真卿、柳公权、阎立本、吴道子艺术作品的特点。
即时巩固 设计以下题目:1.“颜筋柳骨”分别反映了哪两位书法家的作品?他们生活在哪一朝代?2.唐朝时,最著名的两位画家是谁?其中被称为画圣的人是谁?3.敦煌莫高窟位于我国今 西部,大部分洞窟是在 时期开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学生自主完成题目,同桌之间进行互相检查,其中三位同学把他们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进行点评。答案:1.颜真卿,柳公权,唐朝。2.阎立本,吴道子,吴道子。3.甘肃,隋唐。 先解决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先拥有基本的历史知识,形成一个基本的历史框架,为下一步的拓展提升打下基础。
拓展提升 探究一:我们学习了颜真卿和柳公权,你能说说他们的书法作品能够传世的原因吗?探究二:你认为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老师从经济基础、政策、对外交流等方面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得出以下结论:他们能做到持之以恒,善于吸收前人的经验,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创新,他们都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如柳公权的“笔谏”,说明他关心时政,忧国忧民。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在班内进行交流,得出以下结论:隋唐经济繁荣,如唐朝时期分别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局面,为隋唐的文化繁荣打下了物质基础;唐朝的科举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唐朝统治者的政策开明;唐朝时期对外交流频繁,这种交流也促进了隋唐文化的繁荣;唐朝人的生活丰富多彩等。 探究一让学生知道创新跟学习前人经验的关系,明白艺德对艺术的重要性,理解“没有艺德,就没有艺术家的艺术生命”的道理。探究二旨在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布置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创作一幅与奥运或抗震救灾有关的书法或绘画作品。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作业。 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进一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补充材料:
读《颜氏家庙碑》
尚 荣
深秋的西安,下午四时许,当我匆匆赶至碑林时,整座建筑群已披上一层斜阳的纱衣,静静端坐于一片暮色之中。
走过一重重院落、门廊,终于得见魂牵梦萦的《颜氏家庙碑》。
就这样,我与它相对而立。无言,惟有静默。眼前的它已经过千捶百打,周身浸润着墨色,犹如黑玉凝脂一般,熠熠透着光泽。以手抚碑,其质如冷铁,徐徐摩之,俄尔又温润如玉。我素日练字均就从于拓片或影印本,颜字之风骨精神,料想殆已损失大半。今日看见石碑的“刀劈斧凿”,禁不住感悟万千。无怪乎,当年唐懿宗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迎回法门寺佛骨,至见时更激动得涕泗横流,并言:“朕生而得见,死亦无撼!”此情此景,虽非斯人斯物,却也有着相类似的感触,我自觉已颇能理解懿宗李摧当时的感受……
观《颜氏家庙碑》,更为之动容,其书风“苍浑穆雍,悲欣同在”。
为何苍浑穆雍 《续书谱》中颜真卿书法被列为神品第一,赞其“纵横有象,低昂有态”。我觉此语名至实归。熊秉明先生提出了颜真卿书法中“方位感”的观点,因为颜真卿的书法中存在一种心身性命的定向。儒家所谓“齐庄中正,足以有教”、“席不正不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经”,颜真卿书法的“方位感”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儒家道德意识,堂堂正正的宏大气象。真卿一生,立于当朝,恭而有敬,惟与杨国忠、鱼朝恩等辈颇多嫌隙,后终遭卢杞构陷而死,可谓命途多舛、曲折迂回。宋欧阳修曰:“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处而愈可爱。”《家庙碑》结体壮大、真容毕现,又有一种包容性,包容了他的人生观想,对人世的关怀,涵纳了儒家的内省,正所谓苍浑穆雍。
又何言“悲欣同在”呢 书论有云:“张长史书悲喜双用,怀素书悲喜双遣”,此中一个“用”字极妙!淋漓地表达了张旭书法创作时情感的一种存在或一种状态。真卿之书,初学褚河南,后从张长史求笔法。故其书法继承了张旭创作时的酣畅精神。但书法之于颜真卿的意义,已不再是写出和谐悦目的字了,而是借书法展示一个复杂的内心世界。
据说此碑是颜真卿七十多岁时所书,新唐书载鲁公卒于七十二岁,旧唐书则录真卿卒年为:“遂缢杀之,年七十七。”由此可见,此碑应当为颜鲁公之绝笔。史载唐德宗时,李希烈叛陷汝州。宰相卢杞当国,恨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拘胁累岁,忠贞不屈,终被缢杀。所以说这幅碑的书法传达了一种悲欣交集的情感,作者仿佛已见其大限将至,于字里行间、于勾划挑踢中,充斥了内心强烈的情感:有大悲,有大定,有大智,有大度。
唐孙过庭的《书谱序》中有所谓“人书俱老”:至若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会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七十多岁的颜真卿书写此碑时正当通会之际,通篇气度充浑,真气激荡,与早年的《多宝塔》、《颜勤礼》相较,早已去除恬媚,火气褪尽,唯留一股质拙之气。精纯。高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