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2
世界古代史综合
【考纲速览】(1)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知道希腊城邦和雅典民主,初步了解亚历山大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知道罗马城邦,了解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以建筑艺术、公历为例,初步理解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逐渐产生新的文明。
了解基督教的兴起。以法兰克王国为例,初步理解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逐渐产生新的文明;了解西欧庄园生活,知道庄园是欧洲中世纪社会的基础;知道西欧中世纪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以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的兴起为例,初步认识欧洲的早期大学;
知道《查士丁尼法典》,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
知道大化改新,初步了解日本古代社会;了解伊斯兰教的传播,初步认识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上的贡献。
【知识网络】
名称
位置
统一
文明成果
古埃及
尼罗河流域
公元前3100年左右
金字塔、象形文字
古巴比伦
两河流域
约公元前2400年
《汉谟拉比法典》、楔形
文字
古代印度
印度河流域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
种姓制度、佛教
古希腊
古罗马
出现
公元前8世纪,出现许多城邦
公元前509年建立共和国,公元前27年进入帝国时期
文明
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元老院,人民大会,颁布了《十二铜表法》
灭亡
公元前4世纪被马其顿控制
395年帝国分裂,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文化
《荷马史诗》,宙斯雕像,《掷铁饼者》,帕特农神庙,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
有罗马大竞技场、引水道工程、凯旋门、方尖碑和万神庙等;罗马的《十二铜表法》,“儒略历”
关系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罗马是其继承者,两者构成了地中海文明
政治
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进行改革,确立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查理继承法兰克王国王位,扩张版图,加冕称帝;843年分裂,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编订了《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宗教
在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耶稣创立基督教;4世纪末被定为罗马国教
教权与王权的斗争,防止了神权政治或君主专制
经济
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其居民有领主和佃户,设有庄园法庭
西欧城市兴起并为自治权进行斗争;形成市民阶级和早期资产阶级
文化
12世纪,西欧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拜占庭文化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典例剖析1】(2019安徽中考)罗马法中有很多法律原则、诸如公民权利平等原则、重视证据原则、法人制度原则等一直被现代法律所采用,这表明罗马法
A.是现存第一部完备的成文法典
B.对后世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C.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性文件
D.莫定了近代西方民主制的基础
【答案】B
【解析】根据“一直被现代法律所采用”可知,题干表明罗马法对后世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B符合题意,ACD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变式训练1】
1.公元2世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把地中海变成它的“内湖”的帝国是(
)
A.拜占庭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波斯帝国
D.罗马帝国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选项D符合题意;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也称拜占庭帝国,选项A不符合题意;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主要在非洲北部亚洲西部,欧洲只有今西班牙一带,地中海没有成为“内湖”,选项B不符合题意;波斯帝国建立在公元前6——4世纪,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以下是古代罗马兴衰历史中的节点性大事。按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
①屋大维建立“元首制”②罗马城邦开始兴起③罗马建立共和国④罗马帝国一分为二
A.①④②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
D.④②③①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公元前1世纪,屋大维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他首创了“元首制”;②自公元前1000年,罗马城邦开始兴起;③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共和国;④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因此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②③①④。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辉煌属于雅典,伟大属于罗马”下列能体现“罗马的伟大”的是
①制定儒略历
②帕特农神庙
③颁布《十二铜表法》
④《荷马史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制定儒略历是罗马共和国独裁官凯撒,符合题意;②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的成就,不符合题意;③颁布《十二铜表法》的是罗马共和国,符合题意;④《荷马史诗》是古希腊诗人荷马的作品,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①③能体现“罗马的伟大”,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能体现“罗马的伟大”,不符合题意;故选B。
【典例剖析2】(2019年广东中考)《汉谟拉比法典》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该法典主要维护
A.外邦人的利益
B.奴隶的利益
C.奴隶主的利益
D.法老的利益
【答案】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为法典。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变式训练2】
1.公元前18世纪,某国王宣布:“从今往后,任何一个受害者都可以走到我所立的这座‘公正之主’石碑前,亲自读碑上内容,或者听别人念其中的条款,让我的石碑使他看清他所面临的纠纷,认清他所当得到的权利,从而获得安慰。”此国王是(
)
A.胡夫
B.图特摩斯三世
C.汉谟拉比
D.伯里克利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从今往后,任何一个受害者都可以走到我所立的这座‘公正之主’石碑前(如图),亲自读碑上内容,或者听别人念其中的条款,让我的石碑使他看清他所面临的纠纷,认清他所当得到的权利,从而获得安慰”可知,此国王是汉谟拉比。题干的《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一前1750年在位)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选项C符合题意;胡夫是埃及的法老,著名的是胡夫金字塔,选项A不符合题意;图特摩斯三世是埃及的法老,在位时期,埃及称为强大的军事帝国,选项B不符合题意;伯里克利是时期,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顶峰,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下图的石柱现藏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这部法典是(
)
A.《十二铜表法》
B.《汉谟拉比法典》
C.《查士丁尼法典》
D.《拿破仑法典》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是《汉谟拉比法典》。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现存的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选项B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选项A不符合题意;《查士丁尼法典》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这部法典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对以后西欧各国制订民法影响深远,选项C不符合题意;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拿破仑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步法典,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树立了典范,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古埃及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样地之一。下列不属于古埃及文明成就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发明了楔形文字。他们通常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板上压刻出符号。这些符号的线条由粗到细,很像木楔,所以由这种笔画构成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因此“楔形文字”不属于古埃及文明成就。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属于古埃及文明成就,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B。
【典例剖析3】(2019·山西中考真题)12世纪的西欧城市里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市民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逃亡到城市的农奴,只要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获得自由人身份。下列表述与这些现象相符的是
A.“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B.“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C.西欧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D.大学是“中世纪最美好的花朵”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市民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逃亡到城市的农奴,只要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获得自由人身份”这段话表明城市里人民是自由的,“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符合题意;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变式训练3】
1.下图是王敏同学整理的关于11世纪到13、14世纪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笔记,从笔记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A.西欧封建庄园制瓦解,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B.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C.市民阶层组织议会,控制了国王
D.14世纪,西欧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1世纪到13、14世纪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笔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农村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后来,这种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14世纪中叶以后,领主出租直领地达到一个高潮,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因此劳动分工、简单协作,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出现,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标志。选项B符合题意;A、B不符合史实,可排除;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此题选B。
2.13、14世纪,欧洲农村的社会接后发生了变化,下列哪些阶层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①富裕农民
②骑士
③乡绅
④大多数贵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3、14世纪,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大多数贵族不重视或没有能力经营自己的地产,将其抵押或变卖以应付开支;富裕农民、骑士
、乡绅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故A符合题意;含有④的BCD排除。故选A。
3.随着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中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工人与雇主逐渐形成了什么性质的生产关系?
A.重农主义
B.封建主义
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逐渐发达,手工工场中,商人向工人提供原料和生产工具,工人与雇主形成了雇佣关系,工人即早期雇佣工人,商人即早期资本家,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工人与雇主逐渐形成一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C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C。
1.如果你暑假期间去世界文明古国旅游,以下可能经历的情景是
A.沿尼罗河而上,赞美胡夫金字塔的雄壮
B.在恒河南岸驻足,品味中华文明的千年沧桑
C.逛罗马历史博物馆,感受汉谟拉比石柱的古老
D.游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欣赏印度古城的异域风光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的可知,中华文明是中国的,是在亚洲地区,B不正确,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任国王,C不正确,D印度古城也在亚洲,不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所以不正确。古代埃及文明源于尼罗河流域,A是正确的。所以答案选A。
2.《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共有282条,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罚、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上述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是
A.内容全面
B.思想落后
C.传播广泛
D.影响深远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法典明显保留了一些原始时代的观念。同时,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根据题干“《汉谟拉比法典》……社会情况。”可知,上述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是内容全面,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农民和工人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然而在古代印度社会他们却没有政治权利,属于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种性制度中,前三个等级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为前三个等级服务,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4.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城邦。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把周围的农村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小国。这体现了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
)
A.小国寡民
B.重视农业
C.民主政治
D.对外扩张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希腊的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小块的平原形成了希腊众多小国寡民的城邦,粮食匮乏使希腊人只能依赖海外贸易。所以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把周围的农村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小国,这体现了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小国寡民,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5.《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三条规定,如果用手或者棒子打断自由人的骨头,则应缴纳罚金300阿司,如为奴隶,则为150阿司。由此你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十二铜表法》重点保护贵族和平民的利益
B.《十二铜表法》本质上是自由人对奴隶阶级的统治工具
C.《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奴隶的利益
D.《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的标题有可能是“伤害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三条规定,如果手或者棒子打断自由人一骨的,处300阿斯的罚金;如被害人为奴隶,处150阿斯的罚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司是罗马当时的货币。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政府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是维护私有制度和奴隶主贵族权益对奴隶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选项B说法错误,因为每一部法律的本质都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而选项
ACD三项说法符合《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因此材料不能得到的信息是选项B,故选B
6.如下图中的“元旦所依据的历法,是现在国际上通用的历法。该历法是西方的历法,并非中国所创,故又名“西历”。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用这种历法。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该历法的基础是( )
A.古埃及的太阳历
B.罗马人的儒略历
C.中国农历即夏历
D.苏美尔人的阴历
【答案】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罗马的历法来源于古埃及人的太阳历。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为纠正每年将近6小时的误差,采取每4年增加1天的办法进行调整,即每逢被4整除的那一年为闰年。在2月份增加1天。4世纪,罗马皇帝以此作为基督教历法。儒历后来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7.请为以下三幅图片,选一个正确的主题
A.亚非文明
B.欧亚文明
C.封建时代的欧洲
D.封建时代的亚洲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时代的欧洲主要事物是庄园,实行的是封建等级制度,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8.在西欧,庄园为领主提供日常消费的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也为领主提供衣物、鞋帽等。庄园有铁匠、金银匠、皮鞋匠、面包师等各色工匠制造不同的物品。这说明西欧庄园
A.具有自给自足特征
B.是独立的政治单位
C.具有地方管理功能
D.是地方经济的中心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在西欧,庄园为领主提供日常消费的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也为领主提供衣物、鞋帽等。庄园有铁匠、金银匠、皮鞋匠、面包师等各色工匠制造不同的物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9.这里,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逐渐瓦解了封建经济;这里,洋溢着自由的空气;这里,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这里,点亮了冲破中世纪黑暗的曙光。“这里”是
A.古希腊雅典城邦
B.中世纪欧洲庄园
C.中古西欧的城市
D.中世纪罗马教廷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0世纪起,中古西欧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级逐渐形成。中古西欧城市的发展导致商品经济加强,逐渐瓦解了封建经济。城市以开放的姿态吸引着渴望自由的农奴们,逃亡农奴只要在城市里居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取得自由人的身份。城市往往与国王结盟,共同对付国内的封建大贵族,从而加速了国家的统一。随着城市的繁荣发展,城市文化应运而生,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城市代表了更美好的生活,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史实。故选C。
10.小华正在通过互联网下载“东罗马四分五裂”“奥斯曼土耳其扩张”“君士坦丁堡的沦陷”等资料。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小华探究的问题是(
)
A.罗马帝国的分裂
B.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C.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D.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由于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原称拜占庭。因此,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13世纪末,奥斯曼士耳其国家在西亚兴起;14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受到新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不断进攻;1453
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所以,根据“东罗马四分五裂”“奥斯曼土耳其扩张”“君士坦丁堡的沦陷”等资料可以推断小华探究的问题是拜占庭帝国的灭亡,C项符合题意;A项探究的问题不完整;BD两项与题干无关。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下图为日本电影《大化改新》的剧照,某历史兴趣小组几个同学观看后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其中不正确的是
A.当时日本的服装效仿我国唐朝
B.剧照上的建筑依稀可以看出长安的风格
C.大化改新使日本开始步入文明社会
D.日本仿照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六七世纪的日本非常混乱,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隋唐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通过改革,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奴隶制社会也是人类进步的文明社会,故C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AB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如果当初火星有一位观察者,在观察约1500年前后的世界,那么,给他印象更深的将是伊斯兰世界而不是基督世界。”伊斯兰世界指的是( )
A.大英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蒙古帝国
D.波斯帝国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伊斯兰教强大的号召力使阿拉伯人空前团结,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伴随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广泛传播。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2
世界古代史综合
【考纲速览】(1)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知道希腊城邦和雅典民主,初步了解亚历山大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知道罗马城邦,了解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以建筑艺术、公历为例,初步理解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逐渐产生新的文明。
了解基督教的兴起。以法兰克王国为例,初步理解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逐渐产生新的文明;了解西欧庄园生活,知道庄园是欧洲中世纪社会的基础;知道西欧中世纪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以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的兴起为例,初步认识欧洲的早期大学;
知道《查士丁尼法典》,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
知道大化改新,初步了解日本古代社会;了解伊斯兰教的传播,初步认识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上的贡献。
【知识网络】
名称
位置
统一
文明成果
古埃及
尼罗河流域
公元前3100年左右
金字塔、象形文字
古巴比伦
两河流域
约公元前2400年
《汉谟拉比法典》、楔形
文字
古代印度
印度河流域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
种姓制度、佛教
古希腊
古罗马
出现
公元前8世纪,出现许多城邦
公元前509年建立共和国,公元前27年进入帝国时期
文明
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元老院,人民大会,颁布了《十二铜表法》
灭亡
公元前4世纪被马其顿控制
395年帝国分裂,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文化
《荷马史诗》,宙斯雕像,《掷铁饼者》,帕特农神庙,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
有罗马大竞技场、引水道工程、凯旋门、方尖碑和万神庙等;罗马的《十二铜表法》,“儒略历”
关系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罗马是其继承者,两者构成了地中海文明
政治
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进行改革,确立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查理继承法兰克王国王位,扩张版图,加冕称帝;843年分裂,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编订了《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宗教
在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耶稣创立基督教;4世纪末被定为罗马国教
教权与王权的斗争,防止了神权政治或君主专制
经济
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其居民有领主和佃户,设有庄园法庭
西欧城市兴起并为自治权进行斗争;形成市民阶级和早期资产阶级
文化
12世纪,西欧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拜占庭文化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典例剖析1】(2019安徽中考)罗马法中有很多法律原则、诸如公民权利平等原则、重视证据原则、法人制度原则等一直被现代法律所采用,这表明罗马法
A.是现存第一部完备的成文法典
B.对后世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C.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性文件
D.莫定了近代西方民主制的基础
【变式训练1】
1.公元2世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把地中海变成它的“内湖”的帝国是(
)
A.拜占庭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波斯帝国
D.罗马帝国
2.以下是古代罗马兴衰历史中的节点性大事。按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
①屋大维建立“元首制”②罗马城邦开始兴起③罗马建立共和国④罗马帝国一分为二
A.①④②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
D.④②③①
3.“辉煌属于雅典,伟大属于罗马”下列能体现“罗马的伟大”的是
①制定儒略历
②帕特农神庙
③颁布《十二铜表法》
④《荷马史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典例剖析2】(2019年广东中考)《汉谟拉比法典》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该法典主要维护
A.外邦人的利益
B.奴隶的利益
C.奴隶主的利益
D.法老的利益
【变式训练2】
1.公元前18世纪,某国王宣布:“从今往后,任何一个受害者都可以走到我所立的这座‘公正之主’石碑前,亲自读碑上内容,或者听别人念其中的条款,让我的石碑使他看清他所面临的纠纷,认清他所当得到的权利,从而获得安慰。”此国王是(
)
A.胡夫
B.图特摩斯三世
C.汉谟拉比
D.伯里克利
2.下图的石柱现藏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这部法典是(
)
A.《十二铜表法》
B.《汉谟拉比法典》
C.《查士丁尼法典》
D.《拿破仑法典》
3.古埃及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样地之一。下列不属于古埃及文明成就的是(
)
A.
B.
C.
D.
【典例剖析3】(2019·山西中考真题)12世纪的西欧城市里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市民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逃亡到城市的农奴,只要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获得自由人身份。下列表述与这些现象相符的是
A.“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B.“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C.西欧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D.大学是“中世纪最美好的花朵”
【变式训练3】
1.下图是王敏同学整理的关于11世纪到13、14世纪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笔记,从笔记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A.西欧封建庄园制瓦解,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B.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C.市民阶层组织议会,控制了国王
D.14世纪,西欧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2.13、14世纪,欧洲农村的社会接后发生了变化,下列哪些阶层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①富裕农民
②骑士
③乡绅
④大多数贵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随着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中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工人与雇主逐渐形成了什么性质的生产关系?
A.重农主义
B.封建主义
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1.如果你暑假期间去世界文明古国旅游,以下可能经历的情景是
A.沿尼罗河而上,赞美胡夫金字塔的雄壮
B.在恒河南岸驻足,品味中华文明的千年沧桑
C.逛罗马历史博物馆,感受汉谟拉比石柱的古老
D.游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欣赏印度古城的异域风光
2.《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共有282条,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罚、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上述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是
A.内容全面
B.思想落后
C.传播广泛
D.影响深远
3.“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农民和工人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然而在古代印度社会他们却没有政治权利,属于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4.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城邦。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把周围的农村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小国。这体现了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
)
A.小国寡民
B.重视农业
C.民主政治
D.对外扩张
5.《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三条规定,如果用手或者棒子打断自由人的骨头,则应缴纳罚金300阿司,如为奴隶,则为150阿司。由此你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十二铜表法》重点保护贵族和平民的利益
B.《十二铜表法》本质上是自由人对奴隶阶级的统治工具
C.《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奴隶的利益
D.《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的标题有可能是“伤害法”
6.如下图中的“元旦所依据的历法,是现在国际上通用的历法。该历法是西方的历法,并非中国所创,故又名“西历”。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用这种历法。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该历法的基础是( )
A.古埃及的太阳历
B.罗马人的儒略历
C.中国农历即夏历
D.苏美尔人的阴历
7.请为以下三幅图片,选一个正确的主题
A.亚非文明
B.欧亚文明
C.封建时代的欧洲
D.封建时代的亚洲
8.在西欧,庄园为领主提供日常消费的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也为领主提供衣物、鞋帽等。庄园有铁匠、金银匠、皮鞋匠、面包师等各色工匠制造不同的物品。这说明西欧庄园
A.具有自给自足特征
B.是独立的政治单位
C.具有地方管理功能
D.是地方经济的中心
9.这里,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逐渐瓦解了封建经济;这里,洋溢着自由的空气;这里,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这里,点亮了冲破中世纪黑暗的曙光。“这里”是
A.古希腊雅典城邦
B.中世纪欧洲庄园
C.中古西欧的城市
D.中世纪罗马教廷
10.小华正在通过互联网下载“东罗马四分五裂”“奥斯曼土耳其扩张”“君士坦丁堡的沦陷”等资料。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小华探究的问题是(
)
A.罗马帝国的分裂
B.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C.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D.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11.下图为日本电影《大化改新》的剧照,某历史兴趣小组几个同学观看后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其中不正确的是
A.当时日本的服装效仿我国唐朝
B.剧照上的建筑依稀可以看出长安的风格
C.大化改新使日本开始步入文明社会
D.日本仿照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12.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如果当初火星有一位观察者,在观察约1500年前后的世界,那么,给他印象更深的将是伊斯兰世界而不是基督世界。”伊斯兰世界指的是( )
A.大英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蒙古帝国
D.波斯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