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2020-2021学年【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2020-2021学年【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13 13:34:22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导入新课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299年?-1922年)
波斯帝国(前550~前330?)
亚历山大帝国(前334年-前323年)
罗马帝国(前27年—395年)
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395年—1453年)
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
世界历史上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中东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
课程标准
一、阿拉伯帝国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亚洲)的多元面貌。
1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
阿拉伯文化
阿拉伯帝国
亚洲的六大地理区域划分
2
亚洲是世界七大洲之一,是七大洲当中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的总面积达4457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30%,如此之大的面积,注定亚洲各地区的国家和人们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而区域内有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亚洲一般可以划分为六大地理区域,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
阅读以下材料归纳阿拉伯帝国兴起的条件
政治基础:7世纪,默罕默德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政教合一的体制
经济因素:北方土地肥沃的新月地区文明的吸引
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
军事因素:阿拉伯军队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引进先进武器,提高军队战斗力
群众基础:下层人民的支持
外部形势:周边王朝外强中干,日落西山。
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是建立在政教合一、商业文明、游牧文化的综合基础上,扩张势头比汉帝国、罗马帝国更加猛烈,在默罕默德以真主名义统一阿拉伯半岛后,为满足统治者的权力欲求及对商路和土地的需求,阿拉伯帝国掀起了长达一百多年的以宗教为名的扩张运动,建立了一个继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国土面积达1340万平方公里。在这一过程中,政教合一的体制产生了极大地向外冲击力。在当时等级制盛行的历史条件下,伊斯兰教的平等主张还是比较进步和受到下层人民欢迎的,真主和古兰经是阿拉伯人无所畏惧,士兵作战勇敢,不怕死亡。在以宗教为名的扩张战争中,战斗热情明显强于周边的民族。
01
阿拉伯帝国
1.阿拉伯帝国的建立过程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7世纪初
穆罕默德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632年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8世纪中期
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622年
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7世纪中期起
750年阿拉伯帝国全盛时的疆界
一、阿拉伯帝国
2、社会文明
政治:
经济:
文化:
政教合一,君主专制
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多方面的成就突出,沟通、影响东西方文明,独特的伊斯兰教印记

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①政局稳定,国家统一。②经济繁荣
③哈里发重视知识、人才
④吸收、融合了东西方优秀文化。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中世纪欧洲文化史上居于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西欧正处于文化低潮的所谓“黑暗”时代。那时的西欧,在基督教文化垄断下,辉煌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几乎荡然无存,古典著作,鲜为人知。然而,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些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从此,欧洲重新发现了希腊学术著作,一股研究古典文化的气氛,油然而生,为欧洲新文化——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并且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数学、稻米、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丰富了欧洲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阿拉伯人不愧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阿拉伯国家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影响。
1.对西方
(1)阿拉伯版本保留的古希腊罗马文化译成拉丁文重回欧洲,为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阿拉伯人把东方的技术,尤其是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西方,有利于西方社会的转型;为西欧探索新航路提供了技术支持。
(3)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
2.对中国:阿拉伯的文学、天文学、医药学和数学等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对世界:阿拉伯人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2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奥斯曼帝国的建立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13世纪
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两河流域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14世纪中期
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1453年
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定位帝国首都
16世纪后期
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奥斯曼帝国极盛时期疆域图◎
1.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2、社会文明
政治:
经济:
政教合一,君主专制
苏丹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各级封建主也掌握土地,工商业者、农民承担沉重财税。
02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课堂探究】根据所学知识,比较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异同
比较项
内容
相同点
地理位置
宗教信仰
思想文化
对外政策
帝国疆域
国家性质
对外征服
不同点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都是发端于西亚的亚洲国家
都是伊斯兰国家,以战争为主要途径传播宗教
多元化
都实施对外扩张政策
均为地跨亚、非、洲三大洲的大帝国
均为军事封建国家
征服地区多为地中海国家
伊斯兰教对周边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具有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作用
使亚非欧地区的社会日趋不稳定,并且控制了亚欧商路,中断了亚欧在文化、经贸上的陆上交流
3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中古时期的印度(南亚次大陆)
中古时期的日本
中古时期的朝鲜
4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的笈多帝国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三、中古时期的南亚国家---印度
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
建立德里苏丹国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到1500年,穆斯林已占印度总人口的
1/4左右
中古时期的南亚国家---印度
秦汉之际
中国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传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6-7世纪
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646年
孝德天皇孝开始“大化改新”,模仿中国隋唐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10世纪
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形成庄园;贵族、庄园主豢养武士,武士集团日益重要。
12世纪末
镰仓幕府建立,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17
世纪
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2.东亚
(1)古代日本
背景:
国内: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
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非常先进。
内容:
(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世袭贵族制,以才选官。
(2)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开始标志:
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
影响:
拓展
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和唐朝制度比较:
日本
唐朝
政治
中央:二官八省(太政官相当于尚书省、八省实际上是唐三省、六部、九寺中某些部门的综合)
地方:国、郡、里
中央: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吏、户、礼、兵、刑、工)
地方:州县制
经济
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
均田制、租庸调制
(1)背景:
①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②庄园经济的形成;③武士集团的形成;
(2)形成:

间:12世纪末

物:

点:

点:天皇
无实权
将军
掌握实权
武士与将军
主从关系
(3)结束:17世纪-19世纪,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个幕府),面对世界格局,意图以闭关锁国政策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源赖朝
镰仓
幕府时代
主从关系
政治方面
参考了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他们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
建筑风格
日本都城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也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
语言文字
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表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
教育方面
天智天皇在京都设立大学,后来学制逐渐完备,学习的内容与唐时期大体相仿。
文学方面
唐代丰富多彩的文学,深为日本人民欣赏。
艺术方面
唐朝的音乐、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等也纷纷传入日本,日本吸取了唐朝的乐制,宫廷还请唐乐师教授音乐
科学技术
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雕版印刷等陆续传入日本。
生活习俗
唐人所喜爱的马球、角抵等体育活动先后传入日本。茶叶于奈良时期传入日本,开始当做药材,到平安时期已经兴起了喝茶之风。
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朝鲜。
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
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派20万大军侵略朝鲜,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3.中古时期的朝鲜
政治
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实行授田制。
文化
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1、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先后崛起,就其历史发展过程看,两大帝国的相似之处有(

①地理位置都位于西亚地区
②都信仰伊斯兰教
③政治制度中体现政教合一特点
④通过灭亡拜占庭帝国建立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随堂演练
2、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与朝鲜先后立国,两国共同的表现有(

A.
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B.
实行大化改新,推动社会发展
C.
建立幕府统治
D.
实行锁国体制,保护国家安全
A
随堂演练
3、中古时期,南亚印度地区先后建立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4世纪初期笈多帝国统一恒河流域
B.
笈多帝国实行政教合一体制
C.
突厥人建立德里苏丹国家
D.
德里苏丹国家以印度教为国教
随堂演练
政教合一的西亚
多种宗教的南亚
中央集权的东亚
政治
经济
文化
君主中央集权体制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
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中古时期的亚洲
阿拉伯帝国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
阿拉伯帝国的文化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
奥斯曼帝国的建立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政治领域、经济领域
中古时期的印度
(南亚次大陆)
中古时期的日本
中古时期的朝鲜
笈多帝国
得里苏丹国:建立、统治
笈多帝国的统治
印度教的兴起
大化改新
幕府时代的到来
背景:庄园经济、武士集团
形成:12世纪末,镰仓幕府的建立
结束: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个幕府
西亚
南亚
东亚
政教合一
多种宗教
中央集权
谢谢观看!
2021
2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