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军 神
教学目标
1.认识“沃、匪”等5个生字,会写“庆、诊”等15个字,会写“诊所、年龄”等16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3.能说出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以及称他为“军神”的原因。
4.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
5.能用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
教学难点
能用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结合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如“沃、匪、绷”;结合词语理解,如“衷、堪”。指导写字时要注意:“衷”字中间的“中”,竖要写得短一些,以免和下面的部件交叉;“崭”字上面的“山”要写得扁一些;“慈”字的心字底要写得扁而宽,并注意不要漏写上半部分“兹”的两点。
阅读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读少讲,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从文中找出描写沃克医生和刘伯承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抓住沃克医生对刘伯承前后不同的表现,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积累运用
通过课后的第4题,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再进行以课文中人物的口吻讲一讲故事的语言实践,帮助学生完成从积累到运用的有效迁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刘伯承。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沃、匪”等5个生字,会写“庆、诊”等15个字,正确读写“诊所、年龄”等16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进入主题
1.板书题目,引导学生谈谈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军神”。
2.指名回答,师予以肯定及正确引导。
3.导入: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不用麻药刮骨疗伤,不但全无痛苦之色,还能淡定下棋。而本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也有一位拒绝使用麻醉剂手术的人,被医生称为“军神”,这个人是谁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会知道答案了。
操作指导 教学本课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依据自己的经验谈谈对“军神”的初步理解;用学生熟悉的故事导入新课,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板块二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活动1 自由读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了解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课件出示 第一组:沃克 土匪 绷带 由衷 堪称
第二组:重庆 诊所 年龄 审视 麻醉剂 施行 一声不吭 崭新 慈祥 荣幸
(2)指名读,相机指导强调:“绷、衷、庆、龄、吭、祥、荣”是后鼻音;“堪、崭、诊、审”是前鼻音。
(3)男女生开火车读。
3.过渡:“军神”,好响亮、好威风的称呼,为什么要称刘伯承为“军神”呢?
课件出示 刘伯承,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先后参加了护国、护法战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与领导泸(州)顺(庆)起义、南昌起义,曾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他对中国革命军队的建立和壮大,对革命战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的方向迈进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活动2 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主学习: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完成表格内容。
活动内容
读课文,找出这篇课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主要内容
2.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3.班内汇报,教师出示填空,辅助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述了刘伯承到一家德国医生开设的诊所做( )手术,他拒绝使用( ),为他做手术的德国医生沃克称他为“( )”的故事。
4.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事情的?尝试给课文分段,教师相机板书。
问诊时:第1~11自然段。
手术前:第12~15自然段。
手术中:第16、17自然段。
手术后:第18~26自然段。
5.小结:本课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问诊时、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几个阶段。
活动3 思考讨论,走近“军神”
1.师出示课后第2题: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后来为什么称他为“军神”?
2.学生再读课文,寻找答案。
3.组内交流。
4.班内汇报,教师相机指导。(可结合课文内容概括回答,也可以读课文原句。)
操作指导 教学时,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读课文,并将自己对这两个问题的大致理解串联起来,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脉络时,学生能根据课文内容大致回答出这两个问题即可。
板块三 指导书写,积累运用
1.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并组词。
2.学生仔细观察生字,说说容易写错的字。
(1)容易丢笔画的字:龄(右边不是“今”)、庆(是“广”部,不是“厂”部)。
(2)容易多笔画的字:祥(是“礻”部,不是“衤”部)。
(3)需要注意笔顺的字:匪、衷。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5.集体反馈评议。
操作指导 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生字的易错点,多观察,多发现。再通过观察生字,了解生字的结构,有助于正确书写。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说出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以及称他为“军神”的原因。
2.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
3.能用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内容,导入新课
1.导入: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军神》。(学生读课题)多么威风、响亮的称呼!来,我们再读一读。(生再次读课题)
2.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刘伯承将军年轻时右眼受了重伤,坚持不使用麻醉剂,强忍着巨大疼痛接受了手术,手术结束后,沃克医生称他为“军神”。)
操作指导 教学时,通过概括主要内容,复习课文,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为深入理解课文、研读人物奠定基础。
板块二 品读课文,加深理解
活动1 聚焦描写,朗读体会
1.沃克医生是怎样称赞刘伯承的呢?
(1)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2)指名读、接读、齐读。
2.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将军为“军神”呢?(自读课文,边读边在文中作批注。出示读文要求。)
(1)品读课文,圈画出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关键词句,想想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将军为“军神”。
(2)按照问诊时、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顺序,逐一圈画,写体会。
3.接下来,我们就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关键词句,细细体会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将军为“军神”。
(1)组织小组交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片段来谈一谈。
(2)学生小组学习,教师巡视,适当点拨。
4.课堂交流。
手术前:
课件出示 句1: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1)面对如此复杂的手术,刘伯承将军却不愿意使用麻醉剂,想想他需要用清醒的大脑干什么。(指挥打仗、作战略决策、为祖国更好地服务……)
(2)小结:作为一位将军,带兵打仗,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都需要清醒的头脑。
(3)他这么坚决而恳切,是为了自己吗?(不是,是为了祖国和人民。)
(4)指导朗读,读出刘伯承的恳切。
课件出示 句2: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儿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1)沃克医生这次为什么愣住了?(为刘伯承将军坚持不使用麻醉剂而愣住了。因为沃克医生当过军医,在给军人做手术时都会用麻醉剂来缓解疼痛,而刘伯承将军却坚持不用麻醉剂。)
(2)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沃克医生此时是什么心情?(震惊、难以置信。)
(3)从沃克医生的反应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伯承?(坚强和诚恳的刘伯承。)
(4)指导朗读:把你体会到的感受,放到朗读中去。
(5)分角色朗读手术前的部分。
(6)引读:面对令人难以忍受的伤痛,刘伯承将军竟然决定不用麻醉剂,还如此镇定、沉着。这样的人配不配当军人?配不配被称作“军神”?他的确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手术中:
课件出示 句1: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1)抓住“一声不吭、紧紧抓住、汗如雨下、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体会刘伯承所承受的痛苦和惊人的毅力。(板书:一声不吭)
(2)病人“一声不吭”,他痛不痛?(痛)你从哪里能看出来他很痛?(在交流中相机指名读出感受来。)
(3)我们仿佛看到了手术台上的一幕幕,这种痛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也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
(4)我们仿佛听到手术刀割肉的声音、崭新的白床单被抓破的声音、咬紧牙关的声音、病人呼吸的声音……可是我们唯独没有听到病人哼叫的声音。你想说些什么?
课件出示 句2: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1)照理说,沃克医生的医术应该是很精湛的,他的手为什么会颤抖呢?从“颤抖”这个词中,你读出了什么?(因为沃克医生从来没做过这么复杂且不使用麻醉剂的手术。读出了刘伯承将军刚强的意志、坚强的毅力。)
(2)刘伯承是多么令人钦佩啊!他的坚强让人震惊。相信你此时再读这句话,会读得更到位,读出你的敬佩,读出你的赞叹。
手术后:
课件出示 句1: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1)体会沃克医生前后态度的变化。(冷冷地→担心)
(2)读出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
课件出示 句2: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
(1)你们有手指被割破的经历吗?可适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受伤时的表现。(生谈自己的经历:疼,像被针刺一样,过好几天才会好,有时候疼得厉害还会向父母撒娇。)
(2)抓住“勉力一笑”“七十二刀”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3)七十二刀,那是在眼眶中一刀一刀血淋淋地割呀!据医生介绍,眼部的神经与颅内神经相连,因此摘除眼球手术要比手指割一个口子疼很多……足足七十二刀,这对于一个拒绝使用麻醉剂的人来说该是多么漫长!又是何等疼痛!同学们,这是一个普通的人能够做到的吗?(板书:说出刀数)
5.激情指导朗读:同学们,刘伯承将军当时作为一个年仅24岁的军人,他不是传说中的神仙,没有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也没有哪吒的三头六臂,但是,他却有着常人不具备的特殊本领——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课文学到这里,本课的题目该怎么读?读——(军神!)
6.手术结束了,当沃克医生再度问起病人的名字时,他回答——(刘伯承)。那样平静而淡然,一点儿也不张扬,他认为作为一名军人,忍受这样一点儿痛苦,是正常的,真不愧为“军神”!让我们怀着对刘伯承将军的崇敬,再来读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活动2 学习描写,刻画人物
1.像刘伯承将军这样的人值得我们敬重。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勇于战胜困难,就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让我们牢牢记住这样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刘伯承。
2.同学们,课文的主人公是刘伯承,作者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笔墨写沃克医生的表现呢?(侧面描写)
课件出示 通过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态度的变化,从侧面烘托出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高度的事业心和镇定乐观的精神。
3.那直接对故事的主人公进行的描写,叫什么呢?(正面描写)
4.小结:以后我们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不仅应该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还应该写写其他人的表现,这样也能衬托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或特点。
操作指导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结合上下文描摹刘伯承的心理活动。学生通过描写刘伯承和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内心后,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同时通过有感情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再次思考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深化对“军神”的理解。
板块三 讲述故事,体会内心
1.课文中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沃克医生的动作、语言、神态,他从冷漠到柔和再到担心,最后对刘伯承产生了敬佩之情,为我们诠释了何为“军神”。我们能不能用沃克医生的口吻,来讲讲他为刘伯承做手术的故事呢?
2.按教师提示的步骤,回顾课文,小组内练习讲述。
(1)回顾故事情节,梳理出刘伯承的表现及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
(2)站在沃克医生的角度来看整个故事,可以通过适当加上表情、动作或内心独白等把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表现出来。注意人称的转换、语言的调整及语气的变化,不要遗漏故事情节。
(3)在小组内练习讲整个故事,然后教师选取学生代表在全班展示。
3.选取代表在班内讲述,其他同学和老师评议,给予鼓励。
4.课后将故事完整地讲给家长听,再听一听家长的感受与建议。
操作指导 课后练习第4题要求学生用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进一步深化。不是让学生直接说出自己对文中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体会,而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把体会到的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以沃克医生本人的口吻讲出来。教学时引导学生按照三个提示步骤进行。
板块四 拓展链接,布置作业
1.阅读课后“阅读链接”的内容,了解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们铁的纪律和严格自律的精神境界。体会他们坚定的革命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2.收集关于意志力的名人名言,摘抄到积累本上。
3.收集有关刘伯承将军的事迹或像刘伯承一样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读一读,讲给同学们或家长听。
操作指导 课后的“阅读链接”安排了小说《丰碑》。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拓展阅读,并尝试用上本课学到的方法,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本文的重点是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课上我以“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作为教学的核心问题,作为探究主线,引导学生从刘伯承的表现及沃克医生的语言、神态的变化中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再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刘伯承忍受剧痛所表现出的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教学中我还力求巧妙渗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如,课文的主人公是刘伯承,却用了大量篇幅描写沃克医生的语言和神态,这是为什么呢?课文通过描写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在给刘伯承做手术时和做手术前后的表现,从侧面体现了刘伯承坚强的意志,让学生体会到了课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理解了侧面烘托的好处,在今后运用于写作实践中,为习作添彩。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军 神
用 时
3~5分钟
活动内容
读课文,找出这篇课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主要内容
★活动建议
1.朗读课文,找到“四要素”。
2.粗读课文,把文章读通、读顺。
3.再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师生一起来评价。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军 神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预
学
内
容
熟读课文
1.本文共有( )个自然段。
2.带着对刘伯承将军的敬佩之情朗读课文三遍。
预习字词
1.补全加点字的音节,再把词语读两遍。
q____ ____ěn b____ sh____ k____ ____í
重庆 诊所 绷带 审视 一声不吭 慈祥
2.工整地描一描本课的生字,并写出读音。
3.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并选词填空。
熟练 惊疑 审视 一针见血 一声不吭 由衷 慈祥
肃然起敬
(1)妈妈( )地指出了马小虎经常迟到的原因。
(2)邻居家住着一位( )的老奶奶。
内容感知
________在一次战斗中________负伤后,乔装去一个德国医生开设的诊所求治,他为了________,手术中坚决不用_________,忍痛接受________刀。德国医生称他为“________”。
资料搜集
1.搜集关于刘伯承将军的资料。
2.搜集关于麻醉剂的资料。
阅读质疑
1.德国医生开始时为什么态度很冷漠?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