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物理大二轮复习讲义: 专题一第2讲力与直线运动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考物理大二轮复习讲义: 专题一第2讲力与直线运动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3-12 20:5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讲 力与直线运动
构建网络·重温真题
1. (2020·山东高考)一质量为m的乘客乘坐竖直电梯下楼,其位移s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乘客所受支持力的大小用FN表示,速度大小用v表示。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0~t1时间内,v增大,FN>mg
B.t1~t2时间内,v减小,FNC.t2~t3时间内,v增大,FND.t2~t3时间内,v减小,FN>mg
2.(2020·江苏高考)中欧班列在欧亚大陆开辟了“生命之路”,为国际抗疫贡献了中国力量。某运送防疫物资的班列由40节质量相等的车厢组成,在车头牵引下,列车沿平直轨道匀加速行驶时,第2节对第3节车厢的牵引力为F。若每节车厢所受摩擦力、空气阻力均相等,则倒数第3节对倒数第2节车厢的牵引力为(  )
A.F B.
C. D.
3. (2019·全国卷Ⅰ)如图,篮球架下的运动员原地垂直起跳扣篮,离地后重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上升第一个所用的时间为t1,第四个所用的时间为t2。不计空气阻力,则满足(  )
A.1<<2 B.2<<3
C.3<<4 D.4<<5
4.(2019·全国卷Ⅲ)(多选)如图a,物块和木板叠放在实验台上,物块用一不可伸长的细绳与固定在实验台上的力传感器相连,细绳水平。t=0时,木板开始受到水平外力F的作用,在t=4 s时撤去外力。细绳对物块的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图b所示,木板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c所示。木板与实验台之间的摩擦可以忽略。重力加速度取10 m/s2。由题给数据可以得出(  )
A.木板的质量为1 kg
B.2~4 s内,力F的大小为0.4 N
C.0~2 s内,力F的大小保持不变
D.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
5. (2018·全国卷Ⅱ)(多选)甲、乙两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其速度—时间图象分别如图中甲、乙两条曲线所示。已知两车在t2时刻并排行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车在t1时刻也并排行驶
B.t1时刻甲车在后,乙车在前
C.甲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增大后减小
D.乙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减小后增大
6. (2018·全国卷Ⅲ)(多选)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车的位置x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1时刻两车速度相等
B.从0到t1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
C.从t1到t2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
D.从t1到t2时间内的某时刻,两车速度相等
7.(2018·全国卷Ⅰ) 如图,轻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上端放有物块P,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用一竖直向上的力F作用在P上,使其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以x表示P离开静止位置的位移,在弹簧恢复原长前,下列表示F和x之间关系的图象可能正确的是(  )
8.(2020·全国卷Ⅰ)我国自主研制了运-20重型运输机。飞机获得的升力大小F可用F=kv2描写,k为系数;v是飞机在平直跑道上的滑行速度,F与飞机所受重力相等时的v称为飞机的起飞离地速度。已知飞机质量为1.21×105 kg时,起飞离地速度为66 m/s;装载货物后质量为1.69×105 kg,装载货物前后起飞离地时的k值可视为不变。
(1)求飞机装载货物后的起飞离地速度;
(2)若该飞机装载货物后,从静止开始匀加速滑行1521 m起飞离地,求飞机在滑行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和所用的时间。
9.(2019·全国卷Ⅱ)一质量为m=2000 kg的汽车以某一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行驶过程中,司机突然发现前方100 m处有一警示牌,立即刹车。刹车过程中,汽车所受阻力大小随时间的变化可简化为图a中的图线。图a中,0~t1时间段为从司机发现警示牌到采取措施的反应时间(这段时间内汽车所受阻力已忽略,汽车仍保持匀速行驶),t1=0.8 s;t1~t2时间段为刹车系统的启动时间,t2=1.3 s;从t2时刻开始汽车的刹车系统稳定工作,直至汽车停止。已知从t2时刻开始,汽车第1 s内的位移为24 m,第4 s内的位移为1 m。
(1)在图b中定性画出从司机发现警示牌到刹车系统稳定工作后汽车运动的v?t图线;
(2)求t2时刻汽车的速度大小及此后的加速度大小;
(3)求刹车前汽车匀速行驶时的速度大小及t1~t2时间内汽车克服阻力做的功;从司机发现警示牌到汽车停止,汽车行驶的距离约为多少(以t1~t2时间段始末速度的算术平均值替代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
10. (2017·全国卷Ⅱ)为提高冰球运动员的加速能力,教练员在冰面上与起跑线相距s0和s1(s1(1)冰球与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2)满足训练要求的运动员的最小加速度。
11.(2017·全国卷Ⅲ)如图,两个滑块A和B的质量分别为mA=1 kg和mB=5 kg,放在静止于水平地面上的木板的两端,两者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1=0.5;木板的质量为m=4 kg,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1。某时刻A、B两滑块开始相向滑动,初速度大小均为v0=3 m/s。A、B相遇时,A与木板恰好相对静止。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10 m/s2。求:
(1)B与木板相对静止时,木板的速度;
(2)A、B开始运动时,两者之间的距离。
命题特点:题型既有选择题又有计算题,题型新颖,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大多与v?t图象、牛顿运动定律、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析等内容综合考查。
思想方法:极限思想、微元累积思想、逆向思维的思想、理想实验的思想。比例法、图象法、推论法、控制变量法、整体法、隔离法等。
高考考向1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例1 (2020·山西模拟)足球比赛中,经常使用“边路突破,下底传中”的战术,即攻方队员带球沿边线前进,到底线附近进行传中。如图某足球场长L=90 m、宽L′=60 m。攻方前锋甲在中线处将足球沿边线向前踢出,足球的运动可视为在地面上做初速度为v0=12 m/s、加速度大小为a0=2 m/s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1)甲踢出足球的同时沿边线向前追赶足球。他的启动过程可以视为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a1=2 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他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vm=8 m/s。求他追上足球的最短时间;
(2)若甲追上足球的瞬间,又将足球以速度v沿边线向前踢出,足球仍以大小为a0=2 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同时,由于体力的原因,甲的速度瞬间变为v1=6 m/s并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向前追赶足球,恰能在底线处追上足球,求v的大小。
破题关键点
(1)运动员若要在最短时间内追上足球,则在追足球的过程中他可能做什么运动?
提示:可能一直加速,也可能先加速再匀速。
(2)运动员在追上足球之前,足球一直在匀减速运动吗?
1.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求解思路
2.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常用的解题方法
基本公式法、平均速度法、比例法、逆向思维法、逐差法、图象法。
1.(2020·河南省六市高三(下)第二次联合调研检测)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间间隔t内位移为x,动能变为原来的4倍,则该质点的加速度为(  )
A. B.
C. D.
2.(2020·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下)5月全国统一模拟考试)如图所示,光滑斜面上有A、B、C、D四点,其中CD=10AB。一可看成质点的物体从A点由静止释放,通过AB和CD段所用时间均为t,则物体通过BC段所用时间为(  )
A.1.5t B.2.5t
C.3.5t D.4.5t
高考考向2 运动图象及应用
例2 (2020·湖北省荆门市高三元月调考)A、B两小车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运动的位移s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A车的s?t图象为抛物线的一部分,第7 s末图象处于最高点,B车的s?t图象为直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车的初速度为7 m/s
B.A车的加速度大小为2 m/s2
C.A车减速过程运动的位移大小为50 m
D.10 s末两车相遇时,B车的速度较大
破题关键点
(1)从s?t图象中如何判断速度大小?
(2)s?t图象中交点代表什么意义?
图象问题要“四看一注意”
(1)看坐标轴:看清坐标轴所表示的物理量,明确因变量(纵轴表示的量)与自变量(横轴表示的量)之间的制约关系。
(2)看图象:识别两个相关量的变化趋势,从而分析具体的物理过程。
(3)看纵坐标、“斜率”和“面积”:v?t图象中根据坐标值、“斜率”和“面积”可分析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大小、方向特点;x?t图象中根据坐标值、“斜率”可分析位移、速度的大小、方向特点。
(4)看交点:明确图线与图线的交点、图线与坐标轴的交点的物理意义。在x?t图象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相遇;在v?t图象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速度相同,此时相对速度为零,相对位移出现极值,是相距最远、最近、是否碰撞的关键时刻。
(5)一注意:利用v?t图象分析两个物体的运动时,要注意两个物体的出发点,即注意它们是从同一位置出发,还是从不同位置出发。若从不同位置出发,要注意出发时两者的距离。
3.(2020·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二模)从地面上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一个小球,已知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与速度大小成正比,则小球从抛出到落回地面的过程中,以下其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正确的是(  )
4. (2020·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下)5月联合考试)为检测某新能源动力车的刹车性能,现在平直公路上做刹车实验,如图所示是某动力车在刹车过程中位移和时间的比值与t之间的关系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动力车的初速度为20 m/s
B.刹车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为5 m/s2
C.刹车过程持续的时间为12 s
D.从开始刹车时计时,经过8 s,该车的位移大小为60 m
5. 小铁块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从A点在外力作用力下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到达B点以后由于撤去外力,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达C点停下来。已知BC段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位移x和速度v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A、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400 m,则(  )
A.B、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0 m
B.BC段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4 m/s2
C.AB段匀速运动所用时间为10 s
D.AC段所经历的时间为25 s
6.(2020·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下)6月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如图甲所示,一列复兴号动车进站时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车头经过站台上三个立柱A、B、C,对应时刻分别为t1、t2、t3,其x?t图象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车头经过立柱B时的速度为
B.车头经过立柱A、B的平均速度为
C.动车的加速度为
D.车头通过立柱B、C过程速度的变化量为
高考考向3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例3 (2020·内蒙古包头市高三(下)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一模))如图,质量为M=1 kg的木板(木板足够长)静止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04,在木板的右端放置一个质量m=5 kg、大小可以忽略的铁块,铁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05,重力加速度取g=10 m/s2,在木板上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F=6 N。求:
(1)在外力F作用过程中,铁块和木板运动的加速度分别是多少?
(2)经t=9 s撤掉F,至铁块和木板停止运动,铁块的总位移x多大?
破题关键点
(1)铁块和木板发生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什么?
(2)全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2.动力学基本问题的解题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根据问题的需要和解题的方便,选择某个物体或某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2)受力分析:画好受力示意图,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求出合力或合力的表达式。
①合成法:合成法适用于受力个数较少(2个)的情况;
②正交分解法:正交分解法适用于各种情况,尤其是物体的受力个数较多(3个或3个以上)时。
(3)运动情况分析:画出运动示意图,明确物体的运动性质和运动过程,求出或设出物体的加速度。
(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规律列式求解。
3.瞬时加速度问题的两种模型
(1)刚性绳(或接触面):不发生明显形变就能产生弹力的物体,剪断(或脱离)后,其弹力立即消失,不需要形变恢复时间。
(2)弹簧(或橡皮绳):两端同时连接(或附着)有物体的弹簧(或橡皮绳),特点是形变量大,其形变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在瞬时性问题中,其弹力通常可以看做保持不变。
4.处理多过程动力学问题的“二分析一关键”
(1)“二分析”
①分析研究对象在每个过程的受力情况,并画出受力分析图;
②分析研究对象在每个阶段的运动特点。
(2)“一关键”
前一个过程的结束时刻和状态就是后一个过程的开始时刻和状态,明确两个过程的交接点速度不变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7.(2020·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上第二次联考)一固定杆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30°,将一质量为m1的滑块套在杆上,通过轻绳悬挂一个质量为m2的小球,杆与滑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4。若滑块与小球保持相对静止以相同的加速度a=10 m/s2一起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此时小球的位置可能是下图中的(  )
8. 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和2m的A、B两物块,用一轻弹簧相连,将A用轻绳悬挂于天花板上,用一木板托住物块B。调整木板的位置,当系统处于静止状态时,悬挂A物块的悬绳恰好伸直且没有拉力,此时轻弹簧的形变量为x,突然撤去木板,重力加速度为g,物块运动过程中,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撤去木板瞬间,B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g
B.撤去木板瞬间,B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0.5g
C.撤去木板后,B物块向下运动3x时速度最大
D.撤去木板后,B物块向下运动2x时速度最大
9.(2020·陕西省榆林市高三下学期线上模拟测试)(多选)如图甲所示,为测定物体冲上粗糙斜面能达到的最大位移x与斜面倾角θ的关系,将某一物体每次以大小不变的初速度沿足够长的斜面向上推出,调节斜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实验测得x与斜面倾角θ的关系如图乙所示,g取10 m/s2,根据图象可求出(  )
A.物体的初速度v0=6 m/s
B.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6
C.取不同的倾角θ,物体在斜面上能达到的位移x的最小值xmin=1.44 m
D.当某次θ=30°时,物体达到最大位移后将沿斜面下滑
10. (2020·福建省厦门市高三(下)第一次质量检查)近几年来,无人机发展迅速,使用广泛。在此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大会战”中,用无人机配送紧急医用物资,可有效消除道路限行等因素的影响,又无需人员接触,避免交叉感染。2020年2月12日,某快递公司的一架无人机降落在武汉金银潭医院,顺利将装载的5 kg紧急医用物资送至医护人员手中。现将此次运送简化如下:无人机由地面竖直升空,到一定高度后悬停调整方向,沿直线水平飞行一段距离至目标地点正上方18 m处悬停,再竖直降落到地面,抵达地面时速度恰为零。为避免物资损坏,无人机在水平和竖直的飞行过程中,加速及减速的加速度大小均为2 m/s2。已知货箱所受空气阻力大小恒为1 N,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求:
(1)沿竖直方向加速上升的过程中,无人机对货箱作用力F1的大小;
(2)沿水平方向加速运动的过程中,无人机对货箱作用力F2的大小;
(3)若无人机的最大速度限制为10 m/s,求沿竖直方向降落过程所用的最短时间t。
高考考向4 动力学的连接体问题和临界问题
例4 (2020·山西省运城市高三调研)(多选)一足够长的木板B静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如图甲所示,其上放置小滑块A,木板B受到随时间t变化的水平拉力F作用,现用传感器测出木板B的加速度a,从而得到如图乙所示的a?F图象,g取10 m/s2。下面判断错误的是(  )
A.滑块A与木板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
B.滑块A的质量为4 kg
C.当F=12 N时滑块A的加速度为2 m/s2
D.当F=12 N时木板B的加速度为4 m/s2
破题关键点
(1)图象中F=8 N时图线斜率发生了变化,说明了什么?
(2)本题两段图线应以哪个物体为研究对象?
11. (2020·安徽省芜湖市高三高考仿真模拟一)质量为m的光滑小球恰好放在质量也为m的圆弧槽内,它与槽左右两端的接触处分别为A点和B点,圆弧槽的半径为R,OA与水平线AB成60°角。槽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通过细线和滑轮与重物C相连,细线始终处于水平状态。通过实验知道,当槽的加速度很大时,小球将从槽中滚出,滑轮与细线质量都不计,要使小球不从槽中滚出,则重物C的最大质量为(  )
A.m B.2m
C.(-1)m D.(+1)m
12.(2020·河南省六市高三(下)第二次联合调研检测)(多选)如图甲所示,在倾角为θ=30°的固定光滑斜面上,轻质弹簧下端固定在底端挡板上,另一端与质量为m的小滑块A相连,A上叠放另一个质量也为m的小滑块B,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初始时滑块均处于静止状态。现用沿斜面向上的拉力F作用在滑块B上,使B开始沿斜面向上做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运动,测得两个滑块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重力加速度为g,则(  )
A.施加拉力F前,弹簧的形变量为
B.拉力F刚施加上时,A的加速度为0
C.A、B在t1时刻分离,此时弹簧弹力大小为m(g+2a)
D.弹簧恢复到原长时,A的速度达到最大值
13.(2020·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三(下)第三次统一考试)(多选)如图甲所示,物块A、B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B受到大小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的水平拉力F作用,A、B间的摩擦力f1、B与地面间的摩擦力f2随水平拉力F变化的情况如图乙所示,已知物块A的质量m=3 kg,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  )
A.物块B的质量为4 kg
B.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
C.B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
D.当F=10 N时,A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1.5 m/s2
易错警示  传送带问题
例 (2020·河北衡中同卷模拟试卷)(多选)如图甲所示,一足够长的传送带倾斜放置,倾角为θ,以恒定速率v=4 m/s顺时针转动。一煤块以初速度v0=12 m/s从A端冲上传送带,煤块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取g=10 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倾斜传送带与水平方向夹角的正切值tanθ=0.75
B.煤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
C.煤块从冲上传送带到返回A端所用的时间为4 s
D.煤块在传送带上留下的痕迹长为(12+4) m
专题作业
  限时: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8分,共64分,其中第1~5题为单选题,第6~8题为多选题)
1.(2020·广东省广州市区一模)如图,装备了“全力自动刹车”安全系统的汽车,当车速v满足3.6 km/h≤v≤36 km/h、且与前方行人之间的距离接近安全距离时,如果司机未采取制动措施,系统就会立即启动“全力自动刹车”,使汽车避免与行人相撞。若该车在不同路况下“全力自动刹车”的加速度取值范围是4~6 m/s2,则该系统设置的安全距离约为(  )
A.0.08 m B.1.25 m
C.8.33 m D.12.5 m
2. (2020·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盟联考)如图所示,木块A、B并排且固定在水平桌面上,A的长度是L,B的长度是2L,一颗子弹沿水平方向以速度v1穿出A,以速度v2穿出B,子弹可视为质点,其运动可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则子弹射入A时的速度为(  )
A. B.
C. D.v1
3.(2020·广东省深圳市学调联盟高三第二次调研)如图所示,图甲为质点a和b做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图乙为质点c和d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由图可知(  )
A.若t1时刻a、b两质点第一次相遇,则t2时刻两质点第二次相遇
B.若t1时刻c、d两质点第一次相遇,则t2时刻两质点第二次相遇
C.t1到t2时间内,b和d两个质点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
D.t1到t2时间内,a和d两个质点的速率先减小后增大
4. (2020·湖北省宜昌市高三1月调研)从t=0时刻开始,物块在外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x轴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位移和速率的二次方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2 s时物块位于x=-1 m处
B.物块运动的加速度a=1 m/s2
C.t=0时刻物块位于x=0处
D.物块从2 s末至4 s末的平均速度大小为0.5 m/s
5. (2020·辽宁省丹东市高三(下)总复习质量测试(二))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30°的光滑斜面上有两个用轻质弹簧相连接的物块A、B,它们的质量为mA=5 kg、mB=3 kg,C为一固定挡板,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用一沿斜面向上的力F拉物块A,使之沿斜面向上做加速度为4 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选定A的起始位置为坐标原点(g=10 m/s2),从力F刚作用在物块A的瞬间到B刚好要离开固定挡板C的瞬间这个过程中,能正确描绘力F与物块A的位移x之间关系的图象是(  )
6. (2020·安徽省蚌埠市高三(下)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查)如图,一小车的内表面ab和bc光滑且互相垂直,bc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7°,sin37°=0.6,cos37°=0.8,重力加速度为g,已知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要使小球始终不脱离小车,则(  )
A.若小车向左加速,加速度不能超过g
B.若小车向左加速,加速度不能超过g
C.若小车向右加速,加速度不能超过g
D.若小车向右加速,加速度不能超过g
7. (2020·四川省宜宾市普通高中高三(下)高考适应性考试(三诊))如图,一足够长的倾斜传送带顺时针匀速转动。一小滑块以某初速度沿传送带向下运动,滑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恒定,则小滑块的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可能是(  )

8. (2019·吉林模拟)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3m和m的1、2两物块叠放在水平桌面上,物块2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物块1与物块2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μ。物块1和物块2的加速度大小分别用a1、a2表示,物块1与物块2间的摩擦力大小用f1表示,物块2与桌面间的摩擦力大小用f2表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当水平力F作用在物块1上,下列反映a和f变化的图线正确的是(  )
二、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共36分,须写出规范的解题步骤)
9.(2020·江苏省南通市、泰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期末)(16分)如图所示,矩形拉杆箱上放着平底箱包,在与水平方向成α=37°的拉力F作用下,一起沿水平面从静止开始加速运动。已知箱包的质量m=1.0 kg,拉杆箱的质量M=9.0 kg,箱底与水平面间的夹角θ=37°,不计所有接触面间的摩擦,取g=10 m/s2,sin37°=0.6,cos37°=0.8。
(1)若F=25 N,求拉杆箱的加速度大小a;
(2)在(1)的情况下,求拉杆箱运动x=4.0 m时的速度大小v;
(3)要使箱包不从拉杆箱上滑出,求拉力的最大值Fm。
10.(2020·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20分)如图所示,在一个倾角为θ=37°的足够长的固定斜面上,由静止释放一个长度为L=5 m的木板,木板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4。当长木板沿斜面向下运动的速度达到v0=9.6 m/s时,在木板的下端轻轻放上一个质量与木板相同的小煤块,小煤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2。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10 m/s2,sin37°=0.6,cos37°=0.8,结果可用根号表示。求:
(1)刚放上小煤块时,长木板的加速度a1的大小和煤块的加速度a2的大小;
(2)小煤块从木板哪一端离开?煤块从放上到离开木板所需时间t是多少?
第2讲 力与直线运动
构建网络·重温真题
1. (2020·山东高考)一质量为m的乘客乘坐竖直电梯下楼,其位移s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乘客所受支持力的大小用FN表示,速度大小用v表示。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0~t1时间内,v增大,FN>mg
B.t1~t2时间内,v减小,FNC.t2~t3时间内,v增大,FND.t2~t3时间内,v减小,FN>mg
答案 D
解析 由于s?t图像的斜率表示速度,可知0~t1时间内,速度v不断增大,即乘客做竖直向下的加速运动,处于失重状态,则FNmg,C错误,D正确。
2.(2020·江苏高考)中欧班列在欧亚大陆开辟了“生命之路”,为国际抗疫贡献了中国力量。某运送防疫物资的班列由40节质量相等的车厢组成,在车头牵引下,列车沿平直轨道匀加速行驶时,第2节对第3节车厢的牵引力为F。若每节车厢所受摩擦力、空气阻力均相等,则倒数第3节对倒数第2节车厢的牵引力为(  )
A.F B.
C. D.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第2节对第3节车厢的牵引力为F,每节车厢的质量和所受摩擦力、空气阻力均相等,对后面38节车厢整体,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38f=38ma,设倒数第3节对倒数第2节车厢的牵引力为F1,对后面2节车厢整体,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1-2f=2ma,联立解得F1=,故C正确。
3. (2019·全国卷Ⅰ)如图,篮球架下的运动员原地垂直起跳扣篮,离地后重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上升第一个所用的时间为t1,第四个所用的时间为t2。不计空气阻力,则满足(  )
A.1<<2 B.2<<3
C.3<<4 D.4<<5
答案 C
解析 空气阻力不计,运动员竖直上升过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位移为H时的速度为0。逆向观察,运动员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连续相等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1∶(-1)∶(-)∶…∶(-)。由题意知,==2+,故3<<4,C正确。
4.(2019·全国卷Ⅲ)(多选)如图a,物块和木板叠放在实验台上,物块用一不可伸长的细绳与固定在实验台上的力传感器相连,细绳水平。t=0时,木板开始受到水平外力F的作用,在t=4 s时撤去外力。细绳对物块的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图b所示,木板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c所示。木板与实验台之间的摩擦可以忽略。重力加速度取10 m/s2。由题给数据可以得出(  )
A.木板的质量为1 kg
B.2~4 s内,力F的大小为0.4 N
C.0~2 s内,力F的大小保持不变
D.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
答案 AB
解析 木板和实验台间的摩擦忽略不计,由题图b知,2 s后物块和木板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F摩=0.2 N。由题图c知,2~4 s内,木板的加速度大小a1= m/s2=0.2 m/s2,撤去外力F后的加速度大小a2= m/s2=0.2 m/s2,设木板质量为m,根据牛顿第二定律,2~4 s内:F-F摩=ma1,4 s以后:F摩=ma2,解得m=1 kg,F=0.4 N,A、B正确。0~2 s内,F=f,由题图b知,F随时间是均匀增加的,C错误。因物块质量不可求,故由F摩=μm物g可知动摩擦因数不可求,D错误。
5. (2018·全国卷Ⅱ)(多选)甲、乙两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其速度—时间图象分别如图中甲、乙两条曲线所示。已知两车在t2时刻并排行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车在t1时刻也并排行驶
B.t1时刻甲车在后,乙车在前
C.甲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增大后减小
D.乙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 BD
解析 v?t图象中图象与t轴所包围的面积代表运动的位移,两车在t2时刻并排行驶,利用逆向思维并借助于面积可知在t1时刻甲车在后,乙车在前,故A错误,B正确;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所以甲的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乙的加速度也是先减小后增大,故C错误,D正确。故选B、D。
6. (2018·全国卷Ⅲ)(多选)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车的位置x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1时刻两车速度相等
B.从0到t1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
C.从t1到t2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
D.从t1到t2时间内的某时刻,两车速度相等
答案 CD
解析 根据位移图象的物理意义可知,在t1时刻两车的位置相同,速度不相等,乙车的速度大于甲车的速度,A错误;从0到t1时间内,乙车走过的路程大于甲车,B错误;从t1到t2时间内,两车都是从x1位置走到x2位置,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C正确;根据位移图象的斜率等于速度可知,从t1到t2时间内的某时刻,有甲图线的切线与乙图线平行、斜率相同,两车速度相等,D正确。
7.(2018·全国卷Ⅰ) 如图,轻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上端放有物块P,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用一竖直向上的力F作用在P上,使其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以x表示P离开静止位置的位移,在弹簧恢复原长前,下列表示F和x之间关系的图象可能正确的是(  )
答案 A
解析 物块静止时受到向上的弹力和向下的重力,处于平衡状态,有:kx0=mg,施加拉力F后,物块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k(x0-x)-mg=ma,所以F=ma+kx,A正确。
8.(2020·全国卷Ⅰ)我国自主研制了运-20重型运输机。飞机获得的升力大小F可用F=kv2描写,k为系数;v是飞机在平直跑道上的滑行速度,F与飞机所受重力相等时的v称为飞机的起飞离地速度。已知飞机质量为1.21×105 kg时,起飞离地速度为66 m/s;装载货物后质量为1.69×105 kg,装载货物前后起飞离地时的k值可视为不变。
(1)求飞机装载货物后的起飞离地速度;
(2)若该飞机装载货物后,从静止开始匀加速滑行1521 m起飞离地,求飞机在滑行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和所用的时间。
答案 (1)78 m/s (2)2 m/s2 39 s
解析 (1)设飞机装载货物前质量为m1,起飞离地速度为v1;装载货物后质量为m2,起飞离地速度为v2,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飞机起飞离地时,有m1g=kv①
m2g=kv②
联立①②式并代入数据得v2=78 m/s。③
(2)设飞机滑行距离为s,滑行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a,所用时间为t,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有
v=2as④
v2=at⑤
联立③④⑤式并代入数据得
a=2 m/s2⑥
t=39 s。⑦
9.(2019·全国卷Ⅱ)一质量为m=2000 kg的汽车以某一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行驶过程中,司机突然发现前方100 m处有一警示牌,立即刹车。刹车过程中,汽车所受阻力大小随时间的变化可简化为图a中的图线。图a中,0~t1时间段为从司机发现警示牌到采取措施的反应时间(这段时间内汽车所受阻力已忽略,汽车仍保持匀速行驶),t1=0.8 s;t1~t2时间段为刹车系统的启动时间,t2=1.3 s;从t2时刻开始汽车的刹车系统稳定工作,直至汽车停止。已知从t2时刻开始,汽车第1 s内的位移为24 m,第4 s内的位移为1 m。
(1)在图b中定性画出从司机发现警示牌到刹车系统稳定工作后汽车运动的v?t图线;
(2)求t2时刻汽车的速度大小及此后的加速度大小;
(3)求刹车前汽车匀速行驶时的速度大小及t1~t2时间内汽车克服阻力做的功;从司机发现警示牌到汽车停止,汽车行驶的距离约为多少(以t1~t2时间段始末速度的算术平均值替代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
答案 (1)图见解析 (2)28 m/s 8 m/s2
(3)30 m/s 1.16×105 J 87.5 m
解析 (1)v?t图象如图所示。
(2)设刹车前汽车匀速行驶时的速度大小为v1,则t1时刻的速度也为v1;设t2时刻的速度为v2。在t2时刻后汽车做匀减速运动,设其加速度大小为a,取Δt=1 s。
设汽车在t2+(n-1)Δt~t2+nΔt内的位移为sn,n=1,2,3,…。
若汽车在t2+3Δt~t2+4Δt时间内未停止,设它在t2+3Δt时刻的速度为v3,在t2+4Δt时刻的速度为v4,由运动学公式有
s1-s4=3a(Δt)2①
s1=v2Δt-a(Δt)2②
v4=v2-4aΔt③
联立①②③式,代入已知数据解得v4=- m/s④
这说明在t2+4Δt时刻前,汽车已经停止。因此,①③④式不成立。
由于在t2+3Δt~t2+4Δt时间内汽车停止,由运动学公式有
v3=v2-3aΔt⑤
2as4=v⑥
联立②⑤⑥式,代入已知数据解得
a=8 m/s2,v2=28 m/s⑦
或a= m/s2,v2=29.76 m/s⑧
但⑧式情形下,v3<0,不合题意,舍去。
(3)设汽车的刹车系统稳定工作时,汽车所受阻力的大小为f1,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f1=ma⑨
在t1~t2时间内,阻力对汽车冲量的大小为
I=f1(t2-t1)⑩
由动量定理有
I=mv1-mv2?
由动能定理,在t1~t2时间内,汽车克服阻力做的功为
W=mv-mv?
联立⑦⑨??式,代入已知数据解得
v1=30 m/s?
W=1.16×105 J?
从司机发现警示牌到汽车停止,汽车行驶的距离约为
s=v1t1+(v1+v2)(t2-t1)+?
联立⑦??式,代入已知数据解得s=87.5 m。
10. (2017·全国卷Ⅱ)为提高冰球运动员的加速能力,教练员在冰面上与起跑线相距s0和s1(s1(1)冰球与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2)满足训练要求的运动员的最小加速度。
答案 (1) (2)
解析 (1)设冰球的质量为m,冰球与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由动能定理得
-μmgs0=mv-mv①
解得μ=②
(2)冰球到达挡板时,满足训练要求的运动员中,刚好到达小旗处的运动员的加速度最小。设这种情况下,冰球和运动员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1和a2,所用的时间为t。
由运动学公式得
v-v=2a1s0③
v0-v1=a1t④
s1=a2t2⑤
联立③④⑤式得a2=。
11.(2017·全国卷Ⅲ)如图,两个滑块A和B的质量分别为mA=1 kg和mB=5 kg,放在静止于水平地面上的木板的两端,两者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1=0.5;木板的质量为m=4 kg,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1。某时刻A、B两滑块开始相向滑动,初速度大小均为v0=3 m/s。A、B相遇时,A与木板恰好相对静止。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10 m/s2。求:
(1)B与木板相对静止时,木板的速度;
(2)A、B开始运动时,两者之间的距离。
答案 (1)1 m/s (2)1.9 m
解析 (1)滑块A和B在木板上滑动时,木板也在地面上滑动。设A、B和木板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分别为f1、f2和f3,A和B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A和aB,木板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大小为a1,在物块B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前有
f1=μ1mAg①
f2=μ1mBg②
f3=μ2(m+mA+mB)g③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1=mAaA④
f2=mBaB⑤
f2-f1-f3=ma1⑥
设在t1时刻,B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其大小为v1,由运动学公式有v1=v0-aBt1⑦
v1=a1t1⑧
联立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式,代入已知数据得
v1=1 m/s⑨
(2)在t1时间间隔内,B相对于地面移动的距离为
sB=v0t1-aBt⑩
设在B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v1后,木板的加速度大小为a2,对于B与木板组成的体系,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f1+f3=(mB+m)a2?
由①②④⑤式知,aA=aB;再由⑦⑧式知,B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时,A的速度大小也为v1,但运动方向与木板相反。由题意知,A和B相遇时,A与木板的速度相同,设其大小为v2,设A的速度大小从v1变到v2所用的时间为t2,则由运动学公式,
对木板有v2=v1-a2t2?
对A有v2=-v1+aAt2?
在t2时间间隔内,B(以及木板)相对地面移动的距离为s1=v1t2-a2t?
在(t1+t2)时间间隔内,A相对地面移动的距离为
sA=v0(t1+t2)-aA(t1+t2)2?
A和B相遇时,A与木板的速度也恰好相同,因此A和B开始运动时,两者之间的距离为s0=sA+s1+sB?
联立以上各式,并代入数据得s0=1.9 m
(也可用如图所示的速度—时间图线求解)
命题特点:题型既有选择题又有计算题,题型新颖,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大多与v?t图象、牛顿运动定律、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析等内容综合考查。
思想方法:极限思想、微元累积思想、逆向思维的思想、理想实验的思想。比例法、图象法、推论法、控制变量法、整体法、隔离法等。
高考考向1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例1 (2020·山西模拟)足球比赛中,经常使用“边路突破,下底传中”的战术,即攻方队员带球沿边线前进,到底线附近进行传中。如图某足球场长L=90 m、宽L′=60 m。攻方前锋甲在中线处将足球沿边线向前踢出,足球的运动可视为在地面上做初速度为v0=12 m/s、加速度大小为a0=2 m/s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1)甲踢出足球的同时沿边线向前追赶足球。他的启动过程可以视为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a1=2 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他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vm=8 m/s。求他追上足球的最短时间;
(2)若甲追上足球的瞬间,又将足球以速度v沿边线向前踢出,足球仍以大小为a0=2 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同时,由于体力的原因,甲的速度瞬间变为v1=6 m/s并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向前追赶足球,恰能在底线处追上足球,求v的大小。
破题关键点
(1)运动员若要在最短时间内追上足球,则在追足球的过程中他可能做什么运动?
提示:可能一直加速,也可能先加速再匀速。
(2)运动员在追上足球之前,足球一直在匀减速运动吗?
提示:足球可能一直在匀减速运动,也可能先减速到速度为零,然后静止。
[解析] (1)假设甲追上足球时足球已停止运动,且追上足球前甲已达到最大速度。设足球从被踢出到停止运动,位移为x0,
由v=2a0x0,可得x0=36 m,
设足球运动时间为t0,由v0=a0t0,可得t0=6 s。
已知甲的加速度大小为a1=2 m/s2,
最大速度为vm=8 m/s,
甲做匀加速运动达到最大速度的时间和位移分别为
t1==4 s,x1=t1=16 m,
之后甲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时间为t2==2.5 s。
由t1+t2>t0、x0>x1知假设成立,则甲追上足球的最短时间为t=t1+t2=6.5 s。
(2)设甲将足球踢出后运动到底线的时间为t3,
则对甲有-x0=v1t3,
对足球有-x0=vt3-a0t,
联立解得v=7.5 m/s。
[答案] (1)6.5 s (2)7.5 m/s
1.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求解思路
2.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常用的解题方法
基本公式法、平均速度法、比例法、逆向思维法、逐差法、图象法。
1.(2020·河南省六市高三(下)第二次联合调研检测)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间间隔t内位移为x,动能变为原来的4倍,则该质点的加速度为(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由题意可知,末动能为初动能的4倍,则mv=4×mv,由平均速度公式得==,由加速度公式得a=,联立以上三式,解得a=,故选B。
2.(2020·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下)5月全国统一模拟考试)如图所示,光滑斜面上有A、B、C、D四点,其中CD=10AB。一可看成质点的物体从A点由静止释放,通过AB和CD段所用时间均为t,则物体通过BC段所用时间为(  )
A.1.5t B.2.5t
C.3.5t D.4.5t
答案 C
解析 设AB=x,由运动学规律可得,物体在AB段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v1=,在CD段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v2=,则从AB段时间中点到CD段时间中点所用时间t1=,又因为x=at2,联立解得t1=4.5t,因此物体通过BC段所用时间t2=t1-t=3.5t,故选C。
高考考向2 运动图象及应用
例2 (2020·湖北省荆门市高三元月调考)A、B两小车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运动的位移s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A车的s?t图象为抛物线的一部分,第7 s末图象处于最高点,B车的s?t图象为直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车的初速度为7 m/s
B.A车的加速度大小为2 m/s2
C.A车减速过程运动的位移大小为50 m
D.10 s末两车相遇时,B车的速度较大
破题关键点
(1)从s?t图象中如何判断速度大小?
提示:看图象的斜率绝对值。
(2)s?t图象中交点代表什么意义?
提示:图象交点代表两者相遇。
[解析] A车的s?t图象为抛物线的一部分,则A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设A车的初速度为v0,加速度大小为a,由图可知t1=7 s时,A车速度为零,由运动学公式可得:0=v0-at1,t2=10 s时,A车位移为:x10=40 m-0=40 m,由运动学公式可得:x10=v0t2-at,联立解得:a=2 m/s2,v0=14 m/s,故A错误,B正确;A车减速过程运动的位移大小为:x7=t1=×7 m=49 m,故C错误;s?t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10 s末两车相遇时B车的速度大小为:vB==4 m/s,A车的速度为:vA=v0-at=-6 m/s,可知A车的速度较大,故D错误。
[答案] B
图象问题要“四看一注意”
(1)看坐标轴:看清坐标轴所表示的物理量,明确因变量(纵轴表示的量)与自变量(横轴表示的量)之间的制约关系。
(2)看图象:识别两个相关量的变化趋势,从而分析具体的物理过程。
(3)看纵坐标、“斜率”和“面积”:v?t图象中根据坐标值、“斜率”和“面积”可分析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大小、方向特点;x?t图象中根据坐标值、“斜率”可分析位移、速度的大小、方向特点。
(4)看交点:明确图线与图线的交点、图线与坐标轴的交点的物理意义。在x?t图象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相遇;在v?t图象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速度相同,此时相对速度为零,相对位移出现极值,是相距最远、最近、是否碰撞的关键时刻。
(5)一注意:利用v?t图象分析两个物体的运动时,要注意两个物体的出发点,即注意它们是从同一位置出发,还是从不同位置出发。若从不同位置出发,要注意出发时两者的距离。
3.(2020·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二模)从地面上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一个小球,已知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与速度大小成正比,则小球从抛出到落回地面的过程中,以下其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正确的是(  )
答案 D
解析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小球上升过程中有mg+k|v|=ma上,可知随着速度的减小,加速度减小;小球下降过程中有mg-k|v|=ma下,可知随着速度的增加,加速度减小;因v?t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可知图象D符合题意。
4. (2020·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下)5月联合考试)为检测某新能源动力车的刹车性能,现在平直公路上做刹车实验,如图所示是某动力车在刹车过程中位移和时间的比值与t之间的关系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动力车的初速度为20 m/s
B.刹车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为5 m/s2
C.刹车过程持续的时间为12 s
D.从开始刹车时计时,经过8 s,该车的位移大小为60 m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得=-2.5t+30(m/s),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x=v0t+at2,得=at+v0,对比可得v0=30 m/s,a=-5 m/s2,即动力车的初速度为30 m/s,刹车过程中动力车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2,故A错误,B正确;刹车过程持续的时间为t0== s=6 s,故C错误;从开始刹车时计时,经过6 s,该车就已停止,则经过8 s,该车的位移大小为x0=t0=×6 m=90 m,故D错误。
5. 小铁块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从A点在外力作用力下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到达B点以后由于撤去外力,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达C点停下来。已知BC段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位移x和速度v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A、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400 m,则(  )
A.B、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0 m
B.BC段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4 m/s2
C.AB段匀速运动所用时间为10 s
D.AC段所经历的时间为25 s
答案 D
解析 设BC段小铁块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由题图可得初速度v0=20 m/s,末速度v=0,位移x=100 m,所以B、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00 m,故A错误;在BC段,由运动学公式得:v=2ax,解得:a=2 m/s2,故B错误;AB段小铁块做匀速直线运动,位移为:x1=400 m-x=300 m,所用时间为:t1== s=15 s,故C错误;BC段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所用时间为:t2== s=10 s,所以AC段所经历的时间为:t=t1+t2=25 s,故D正确。
6.(2020·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下)6月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如图甲所示,一列复兴号动车进站时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车头经过站台上三个立柱A、B、C,对应时刻分别为t1、t2、t3,其x?t图象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车头经过立柱B时的速度为
B.车头经过立柱A、B的平均速度为
C.动车的加速度为
D.车头通过立柱B、C过程速度的变化量为
答案 B
解析 车头经过立柱A、C的平均速度为AC==,由图甲可知,B是AC段的位移中点,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可知,车头经过立柱B时的速度vB>,故A错误;车头经过立柱A、B的平均速度为AB==,故B正确;根据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平均速度得,动车的加速度为a===,故C错误;车头通过立柱B、C过程速度的变化量为Δv′=a(t3-t2)=,故D错误。
高考考向3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例3 (2020·内蒙古包头市高三(下)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一模))如图,质量为M=1 kg的木板(木板足够长)静止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04,在木板的右端放置一个质量m=5 kg、大小可以忽略的铁块,铁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05,重力加速度取g=10 m/s2,在木板上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F=6 N。求:
(1)在外力F作用过程中,铁块和木板运动的加速度分别是多少?
(2)经t=9 s撤掉F,至铁块和木板停止运动,铁块的总位移x多大?
破题关键点
(1)铁块和木板发生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什么?
提示:两者之间的摩擦力达到最大静摩擦力,且两者加速度相等。
(2)全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提示: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在F作用下两者各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二阶段为撤掉F后铁块加速,木板减速,最后共速;第三阶段为两者一起匀减速直至停止。
[解析] (1)假设在木板上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F=6 N时二者相对滑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铁块的加速度为a1==0.5 m/s2,
木板的加速度为
a2==1.1 m/s2,
由于a1<a2,所以假设成立,二者相对滑动。
(2)经t=9 s撤掉F,此时铁块的速度为
v1=a1t=4.5 m/s,
木板的速度为v2=a2t=9.9 m/s,
此过程中铁块的位移为
x1=a1t2=×0.5×92 m=20.25 m,
撤掉外力F后铁块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木板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二者共速,
对木板,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μ2mg+μ1(M+m)g=Ma2′,
代入数据解得a2′=4.9 m/s2,
设经过t′二者共速,则有v共=v1+a1t′=v2-a2′t′,
代入数据解得t′=1 s,v共=5 m/s,
则此过程中铁块的位移x2=v1t′+a1t′2=4.75 m,
二者共速后一起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静止,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μ1(M+m)g=(M+m)a共,
代入数据解得a共=0.4 m/s2,
则此过程中铁块的位移为x3==31.25 m,
则经t=9 s撤掉F,至铁块和木板停止运动,铁块的总位移为x=x1+x2+x3=56.25 m。
[答案] (1)0.5 m/s2 1.1 m/s2 (2)56.25 m
1.解决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的思路
受力分析加速度运动状态分析
2.动力学基本问题的解题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根据问题的需要和解题的方便,选择某个物体或某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2)受力分析:画好受力示意图,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求出合力或合力的表达式。
①合成法:合成法适用于受力个数较少(2个)的情况;
②正交分解法:正交分解法适用于各种情况,尤其是物体的受力个数较多(3个或3个以上)时。
(3)运动情况分析:画出运动示意图,明确物体的运动性质和运动过程,求出或设出物体的加速度。
(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规律列式求解。
3.瞬时加速度问题的两种模型
(1)刚性绳(或接触面):不发生明显形变就能产生弹力的物体,剪断(或脱离)后,其弹力立即消失,不需要形变恢复时间。
(2)弹簧(或橡皮绳):两端同时连接(或附着)有物体的弹簧(或橡皮绳),特点是形变量大,其形变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在瞬时性问题中,其弹力通常可以看做保持不变。
4.处理多过程动力学问题的“二分析一关键”
(1)“二分析”
①分析研究对象在每个过程的受力情况,并画出受力分析图;
②分析研究对象在每个阶段的运动特点。
(2)“一关键”
前一个过程的结束时刻和状态就是后一个过程的开始时刻和状态,明确两个过程的交接点速度不变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7.(2020·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上第二次联考)一固定杆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30°,将一质量为m1的滑块套在杆上,通过轻绳悬挂一个质量为m2的小球,杆与滑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4。若滑块与小球保持相对静止以相同的加速度a=10 m/s2一起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此时小球的位置可能是下图中的(  )
答案 D
解析 把滑块和小球看成一个整体,受力分析,沿杆方向有:(m1+m2)·gsin30°+f=(m1+m2)a,垂直杆方向有:FN=(m1+m2)gcos30°,摩擦力f=μFN,联立可解得:a=gsin30°+μgcos30°=10 m/s2,对小球受力分析如图,合力F合=m2a=m2g,由图中几何关系可知,绳子拉力T斜向左上方,且与竖直方向夹角为60°,故A、B、C错误,D正确。
8. 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和2m的A、B两物块,用一轻弹簧相连,将A用轻绳悬挂于天花板上,用一木板托住物块B。调整木板的位置,当系统处于静止状态时,悬挂A物块的悬绳恰好伸直且没有拉力,此时轻弹簧的形变量为x,突然撤去木板,重力加速度为g,物块运动过程中,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撤去木板瞬间,B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g
B.撤去木板瞬间,B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0.5g
C.撤去木板后,B物块向下运动3x时速度最大
D.撤去木板后,B物块向下运动2x时速度最大
答案 C
解析 当系统处于静止状态时,悬挂A物块的悬绳恰好伸直且没有拉力,则弹簧处于压缩状态,且弹簧弹力大小T1=mg。撤去木板瞬间,B物块受到的合力为T1+2mg=3mg,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aB==1.5g,故A、B错误;当B物块受到的合外力为零时,速度最大,此时弹簧弹力向上,且大小为T2=2mg=kx′,又T1=mg=kx,所以弹簧此时的伸长量x′=2x,即B物块向下运动3x时速度最大,故C正确,D错误。
9.(2020·陕西省榆林市高三下学期线上模拟测试)(多选)如图甲所示,为测定物体冲上粗糙斜面能达到的最大位移x与斜面倾角θ的关系,将某一物体每次以大小不变的初速度沿足够长的斜面向上推出,调节斜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实验测得x与斜面倾角θ的关系如图乙所示,g取10 m/s2,根据图象可求出(  )
A.物体的初速度v0=6 m/s
B.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6
C.取不同的倾角θ,物体在斜面上能达到的位移x的最小值xmin=1.44 m
D.当某次θ=30°时,物体达到最大位移后将沿斜面下滑
答案 AC
解析 物体沿粗糙斜面向上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sinθ+μmgcosθ=ma,可得加速度大小为a=gsinθ+μgcosθ。由运动学公式可知,当θ=90°时,v=2gx1,由图乙可知,x1=1.80 m,解得v0==6 m/s,当θ=0时,v=2μgx2,由图乙可知,x2=2.40 m,解得μ==0.75,故A正确,B错误;根据运动学公式得物体能达到的位移x=,可得位移x的最小值xmin==1.44 m,故C正确;由于μ>tan30°,所以当某次θ=30°时,物体达到最大位移后不会沿斜面下滑,故D错误。
10. (2020·福建省厦门市高三(下)第一次质量检查)近几年来,无人机发展迅速,使用广泛。在此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大会战”中,用无人机配送紧急医用物资,可有效消除道路限行等因素的影响,又无需人员接触,避免交叉感染。2020年2月12日,某快递公司的一架无人机降落在武汉金银潭医院,顺利将装载的5 kg紧急医用物资送至医护人员手中。现将此次运送简化如下:无人机由地面竖直升空,到一定高度后悬停调整方向,沿直线水平飞行一段距离至目标地点正上方18 m处悬停,再竖直降落到地面,抵达地面时速度恰为零。为避免物资损坏,无人机在水平和竖直的飞行过程中,加速及减速的加速度大小均为2 m/s2。已知货箱所受空气阻力大小恒为1 N,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求:
(1)沿竖直方向加速上升的过程中,无人机对货箱作用力F1的大小;
(2)沿水平方向加速运动的过程中,无人机对货箱作用力F2的大小;
(3)若无人机的最大速度限制为10 m/s,求沿竖直方向降落过程所用的最短时间t。
答案 (1)61 N (2) N (3)6 s
解析 (1) 沿竖直方向加速上升的过程中,货箱的受力情况如图甲所示,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1-f-mg=ma,
解得F1=61 N。
(2)沿水平方向加速运动的过程中,货箱的受力情况如图乙所示,
竖直方向根据平衡条件可得
F2sinθ=mg,
水平方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2cosθ-f=ma,
联立解得F2= N。
(3)若能加速至最大速度,则加速过程通过的距离为s0==25 m>h,故不能加速至最大速度。
货箱应先匀加速再匀减速,所用时间才能最短,
根据运动学公式有=at,=at,t=t1+t2,
联立解得t=6 s。
高考考向4 动力学的连接体问题和临界问题
例4 (2020·山西省运城市高三调研)(多选)一足够长的木板B静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如图甲所示,其上放置小滑块A,木板B受到随时间t变化的水平拉力F作用,现用传感器测出木板B的加速度a,从而得到如图乙所示的a?F图象,g取10 m/s2。下面判断错误的是(  )
A.滑块A与木板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
B.滑块A的质量为4 kg
C.当F=12 N时滑块A的加速度为2 m/s2
D.当F=12 N时木板B的加速度为4 m/s2
破题关键点
(1)图象中F=8 N时图线斜率发生了变化,说明了什么?
提示:A、B受到的静摩擦力达到了最大值,F再增大时A和B开始相对滑动。
(2)本题两段图线应以哪个物体为研究对象?
提示:F≤8 N时,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F≥8 N时,分别以A、B为研究对象。
[解析] 设A、B的质量分别为m和M,当F=8 N时,A、B整体的加速度为a1=2 m/s2,对整体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M+m)a1,代入数据解得M+m=4 kg;当F>8 N时,对木板B,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μmg=Ma2,解得a2=(F-μmg),知图线的斜率k==1 kg-1,解得M=1 kg,则滑块A的质量m=3 kg,B错误。将图乙中的数据F=8 N、a=2 m/s2代入a2的表达式,解得μ=0.2,A正确。当F=12 N时,对滑块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maA,解得aA=μg=2 m/s2,对木板B,有aB=,解得aB=6 m/s2,故C正确,D错误。
[答案] BD
1.解决连接体问题应注意的几点
(1)整体法与隔离法的使用条件
①当连接体中各物体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时,一般采用整体法;当系统内各物体的加速度不同时,一般采用隔离法。
②求连接体内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时必须用隔离法。
(2)两物体分离或相对滑动的条件
①叠加体类连接体:两物体间刚要发生相对滑动时物体间的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
②靠在一起的连接体:分离时相互作用力为零,但此时两物体的加速度仍相同。
(3)用滑轮连接的连接体的处理方法
通过滑轮连接的两个物体,一般加速度大小相同。加速度不为零时,轻绳的拉力不等于所悬挂物体的重力。
2.常见的连接体模型
弹簧—物块模型、绳—物块模型、板—块模型、传送带模型。
11. (2020·安徽省芜湖市高三高考仿真模拟一)质量为m的光滑小球恰好放在质量也为m的圆弧槽内,它与槽左右两端的接触处分别为A点和B点,圆弧槽的半径为R,OA与水平线AB成60°角。槽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通过细线和滑轮与重物C相连,细线始终处于水平状态。通过实验知道,当槽的加速度很大时,小球将从槽中滚出,滑轮与细线质量都不计,要使小球不从槽中滚出,则重物C的最大质量为(  )
A.m B.2m
C.(-1)m D.(+1)m
答案 D
解析 小球恰好不能滚出圆弧槽时,圆弧槽对小球的支持力的作用点在A点,小球受到重力和A点对它的支持力,合力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a,解得小球的加速度a=,对小球和槽组成的整体分析可得:T=(m+m)a,对重物C分析可得:mCg-T=mCa,联立解得mC=(+1)m,故D正确,A、B、C错误。
12.(2020·河南省六市高三(下)第二次联合调研检测)(多选)如图甲所示,在倾角为θ=30°的固定光滑斜面上,轻质弹簧下端固定在底端挡板上,另一端与质量为m的小滑块A相连,A上叠放另一个质量也为m的小滑块B,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初始时滑块均处于静止状态。现用沿斜面向上的拉力F作用在滑块B上,使B开始沿斜面向上做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运动,测得两个滑块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重力加速度为g,则(  )
A.施加拉力F前,弹簧的形变量为
B.拉力F刚施加上时,A的加速度为0
C.A、B在t1时刻分离,此时弹簧弹力大小为m(g+2a)
D.弹簧恢复到原长时,A的速度达到最大值
答案 AC
解析 施加拉力F前,滑块A、B均处于静止状态,根据平衡条件,有2mgsinθ=kx,解得x==,故A正确;由图乙可知,拉力F刚施加上时,滑块A、B还未分离,具有相同加速度a,故B错误;A、B在t1时刻分离,此时它们具有相同的加速度和速度,且它们之间的弹力FAB=0,对A有F弹-mgsinθ=ma,代入数据解得F弹=m(g+2a),故C正确;当A所受合力为零,即 F弹′=mgsinθ时,A达到最大速度,故D错误。
13.(2020·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三(下)第三次统一考试)(多选)如图甲所示,物块A、B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B受到大小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的水平拉力F作用,A、B间的摩擦力f1、B与地面间的摩擦力f2随水平拉力F变化的情况如图乙所示,已知物块A的质量m=3 kg,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  )
A.物块B的质量为4 kg
B.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
C.B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
D.当F=10 N时,A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1.5 m/s2
答案 BD
解析 由图乙可知,A、B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AB=6 N,可知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AB===0.2,B正确;由图乙可知,当F=4 N时,A、B整体相对地面开始滑动,则μB地(m+mB)g=4 N,当F=12 N时,A、B即将发生相对滑动,此时对整体有F-μB地(m+mB)g=(m+mB)a,对物块A有μABmg=ma,联立解得mB=1 kg,μB地=0.1,A、C错误;当F=10 N时,A、B两物块一起加速运动,则A、B两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a== m/s2=1.5 m/s2,D正确。
易错警示  传送带问题
例 (2020·河北衡中同卷模拟试卷)(多选)如图甲所示,一足够长的传送带倾斜放置,倾角为θ,以恒定速率v=4 m/s顺时针转动。一煤块以初速度v0=12 m/s从A端冲上传送带,煤块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取g=10 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倾斜传送带与水平方向夹角的正切值tanθ=0.75
B.煤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
C.煤块从冲上传送带到返回A端所用的时间为4 s
D.煤块在传送带上留下的痕迹长为(12+4) m
分析与解 由v?t图象得0~1 s内煤块的加速度大小a1= m/s2=8 m/s2,方向沿传送带向下;1~2 s内煤块的加速度大小a2= m/s2=4 m/s2,方向沿传送带向下。0~1 s,对煤块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sinθ+μmgcosθ=ma1,1~2 s,对煤块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sinθ-μmgcosθ=ma2,联立解得tanθ=0.75,μ=0.25,A正确,B错误;v?t图象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大小,所以煤块上滑总位移大小为x=×1 m+×4×1 m=10 m,由运动学公式有x=a2t,得下滑时间为t下= = s= s,所以煤块从冲上传送带到返回A端所用的时间为(2+) s,C错误;0~1 s内煤块比传送带多走4 m,划痕长4 m,1~2 s内传送带比煤块多走2 m,划痕还是4 m,2~(2+) s内传送带向上运动,煤块向下运动,划痕总长为2 m+a2t+vt下=(12+4) m,D正确。
答案 AD
易错警示 处理传送带问题时,首先要能根据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正确判断摩擦力的方向;其次要抓住一个关键点,就是何时何处物体与传送带速度相等。当物体与传送带共速时,两者之间的相对运动情况发生变化,故摩擦力发生变化,摩擦力可能变为反方向的滑动摩擦力,还可能变成反方向的静摩擦力,甚至摩擦力还可能消失。
专题作业
  限时: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8分,共64分,其中第1~5题为单选题,第6~8题为多选题)
1.(2020·广东省广州市区一模)如图,装备了“全力自动刹车”安全系统的汽车,当车速v满足3.6 km/h≤v≤36 km/h、且与前方行人之间的距离接近安全距离时,如果司机未采取制动措施,系统就会立即启动“全力自动刹车”,使汽车避免与行人相撞。若该车在不同路况下“全力自动刹车”的加速度取值范围是4~6 m/s2,则该系统设置的安全距离约为(  )
A.0.08 m B.1.25 m
C.8.33 m D.12.5 m
答案 D
解析 由题意知,当车速3.6 km/h≤v≤36 km/h即1 m/s≤v≤10 m/s,且与前方行人的距离接近安全距离时,系统立即启动“全力自动刹车”,且加速度大小取值范围为4~6 m/s2,最后末速度减为0,结合公式v2=2ax可解得x≤= m=12.5 m,故选D。
2. (2020·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盟联考)如图所示,木块A、B并排且固定在水平桌面上,A的长度是L,B的长度是2L,一颗子弹沿水平方向以速度v1穿出A,以速度v2穿出B,子弹可视为质点,其运动可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则子弹射入A时的速度为(  )
A. B.
C. D.v1
答案 C
解析 设子弹射入A时的速度为v,加速度大小为a,从射入A到射出A,以及从射入B到射出B,子弹都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有v2-v=2aL,v-v=2a·2L,解得:v= 。可知C正确,A、B、D错误。
3.(2020·广东省深圳市学调联盟高三第二次调研)如图所示,图甲为质点a和b做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图乙为质点c和d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由图可知(  )
A.若t1时刻a、b两质点第一次相遇,则t2时刻两质点第二次相遇
B.若t1时刻c、d两质点第一次相遇,则t2时刻两质点第二次相遇
C.t1到t2时间内,b和d两个质点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
D.t1到t2时间内,a和d两个质点的速率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 A
解析 在位移—时间图象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质点此时刻位置相同,即相遇,由图甲可知,若t1时刻a、b两质点第一次相遇,则t2时刻两质点第二次相遇,故A正确。根据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知,t1到t2时间内,质点c的位移大于质点d的位移,若t1时刻c、d两质点第一次相遇,则t2时刻两质点没有相遇,故B错误。t1到t2时间内,四个质点中只有质点b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a、c、d质点的运动方向未发生改变,故C错误。根据x?t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知t1到t2时间内,质点a的速率不变;由v?t图象的纵坐标表示速度,知t1到t2时间内,质点d的速率先减小后增大,故D错误。
4. (2020·湖北省宜昌市高三1月调研)从t=0时刻开始,物块在外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x轴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位移和速率的二次方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2 s时物块位于x=-1 m处
B.物块运动的加速度a=1 m/s2
C.t=0时刻物块位于x=0处
D.物块从2 s末至4 s末的平均速度大小为0.5 m/s
答案 A
解析 由题意可知,物块运动的初速度为0,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有v2=2ax,变形可得x=v2,结合图象可知,图象斜率为k=,即a==0.5 m/s2,所以B错误;初位置即t=0时,x0=-2 m,2 s内的位移为x=at2=1 m,则t=2 s时物块位于x=-1 m处,所以A正确,C错误;物块从2 s末至4 s末的平均速度大小为==v3,即为3 s末的速度,则v3=at′=1.5 m/s,故D错误。
5. (2020·辽宁省丹东市高三(下)总复习质量测试(二))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30°的光滑斜面上有两个用轻质弹簧相连接的物块A、B,它们的质量为mA=5 kg、mB=3 kg,C为一固定挡板,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用一沿斜面向上的力F拉物块A,使之沿斜面向上做加速度为4 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选定A的起始位置为坐标原点(g=10 m/s2),从力F刚作用在物块A的瞬间到B刚好要离开固定挡板C的瞬间这个过程中,能正确描绘力F与物块A的位移x之间关系的图象是(  )
答案 C
解析 初始状态时,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设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此时弹簧的压缩量为x0,对A有mAgsin30°=kx0,力F刚作用在物块A上的瞬间,对A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mAgsin30°+kx0=mAa,得F=mAa=20 N,在弹簧恢复原长之前,对A有F-mAgsin30°+k(x0-x)=mAa,得F=kx+mAa,从弹簧恢复原长到B刚好离开C的过程中,对A有F-mAgsin30°-k(x-x0)=mAa,得F=kx+mAa,B刚好要离开固定挡板C时,对A有F-mAgsin30°-F′=mAa,对B有F′=mBgsin30°,解得F=60 N。故选C。
6. (2020·安徽省蚌埠市高三(下)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查)如图,一小车的内表面ab和bc光滑且互相垂直,bc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7°,sin37°=0.6,cos37°=0.8,重力加速度为g,已知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要使小球始终不脱离小车,则(  )
A.若小车向左加速,加速度不能超过g
B.若小车向左加速,加速度不能超过g
C.若小车向右加速,加速度不能超过g
D.若小车向右加速,加速度不能超过g
答案 BD
解析 若小车向左加速,当ab面对小球无作用力时,加速度最大,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tan37°=ma1,解得a1=g,所以若小车向左加速,加速度不能超过g,A错误,B正确;若小车向右加速,当bc面对小球无作用力时,加速度最大,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tan53°=ma2,解得a2=g,所以若小车向右加速,加速度不能超过g,C错误,D正确。
7. (2020·四川省宜宾市普通高中高三(下)高考适应性考试(三诊))如图,一足够长的倾斜传送带顺时针匀速转动。一小滑块以某初速度沿传送带向下运动,滑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恒定,则小滑块的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可能是(  )

答案 BC
解析 设传送带倾角为θ,滑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若mgsinθ>μmgcosθ,则t=0时小滑块所受合力沿传送带向下,滑块向下做匀加速运动;若mgsinθ=μmgcosθ,则t=0时小滑块所受合力为零,滑块匀速下滑;若mgsinθ<μmgcosθ,则t=0时小滑块所受合力沿传送带向上,滑块开始时向下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μgcosθ-gsinθ,当减速为零时,滑块开始反向加速,加速度大小仍为a=μgcosθ-gsinθ,当加速到与传送带速度相同时,因为最大静摩擦力大于重力沿传送带向下的分力,故之后滑块随传送带匀速运动。故A、D错误,B、C正确。
8. (2019·吉林模拟)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3m和m的1、2两物块叠放在水平桌面上,物块2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物块1与物块2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μ。物块1和物块2的加速度大小分别用a1、a2表示,物块1与物块2间的摩擦力大小用f1表示,物块2与桌面间的摩擦力大小用f2表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当水平力F作用在物块1上,下列反映a和f变化的图线正确的是(  )
答案 AC
解析 1、2这两个物块开始时均静止,当力F逐渐增大时,由受力分析可知,开始时,f1=f2=F,a1=a2=0;因为μ·4mg<2μ·3mg,所以当力F增大到F=f2max=μ·4mg=4μmg时,整体开始滑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f2max=4ma,f1-4μmg=ma,解得a1=a2=a=,f1=3μmg+,F继续增大,f2=f2max=4μmg不变;当两物块间的摩擦力刚增大到f1max=2μ·3mg=6μmg时,f1max-f2max=ma2,a2=a1=2μg,F-f1max=3ma1,解得F=12μmg;当力F继续增大时,物块1、2开始相对滑动,a1==,a2==2μg,物块2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为f2=4μmg不变,物块1与物块2之间相对滑动,摩擦力f1=6μmg不变。结合图象分析可知A、C正确。
二、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共36分,须写出规范的解题步骤)
9.(2020·江苏省南通市、泰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期末)(16分)如图所示,矩形拉杆箱上放着平底箱包,在与水平方向成α=37°的拉力F作用下,一起沿水平面从静止开始加速运动。已知箱包的质量m=1.0 kg,拉杆箱的质量M=9.0 kg,箱底与水平面间的夹角θ=37°,不计所有接触面间的摩擦,取g=10 m/s2,sin37°=0.6,cos37°=0.8。
(1)若F=25 N,求拉杆箱的加速度大小a;
(2)在(1)的情况下,求拉杆箱运动x=4.0 m时的速度大小v;
(3)要使箱包不从拉杆箱上滑出,求拉力的最大值Fm。
答案 (1)2.0 m/s2 (2)4.0 m/s (3)93.75 N
解析 (1)若F=25 N,以整体为研究对象,在水平方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cosα=(m+M)a,
解得a== m/s2=2.0 m/s2。
(2)根据v2=2ax,
解得v== m/s=4.0 m/s。
(3)箱包恰好不从拉杆箱上滑出时,箱包与拉杆之间的弹力刚好为零,以箱包为研究对象,受到重力和支持力作用,如图所示,设此时的加速度为a0,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tanθ=ma0,
解得a0=gtanθ=7.5 m/s2,
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mcosα=(m+M)a0,
解得拉力的最大值为Fm=93.75 N。
10.(2020·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20分)如图所示,在一个倾角为θ=37°的足够长的固定斜面上,由静止释放一个长度为L=5 m的木板,木板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4。当长木板沿斜面向下运动的速度达到v0=9.6 m/s时,在木板的下端轻轻放上一个质量与木板相同的小煤块,小煤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2。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10 m/s2,sin37°=0.6,cos37°=0.8,结果可用根号表示。求:
(1)刚放上小煤块时,长木板的加速度a1的大小和煤块的加速度a2的大小;
(2)小煤块从木板哪一端离开?煤块从放上到离开木板所需时间t是多少?
答案 (1)2 m/s2 7.6 m/s2 (2)下端 (1+) s
解析 (1)刚放上小煤块时,对长木板,由牛顿第二定律有2μ1mgcosθ+μ2mgcosθ-mgsinθ=ma1,
解得a1=2 m/s2,
对煤块,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gsinθ+μ2mgcosθ=ma2,解得a2=7.6 m/s2。
(2)设经过时间t0煤块与长木板达到共速,
则有v0-a1t0=a2t0,解得t0=1 s,
煤块相对长木板的位移Δx=v0t0-a1t-a2t=4.8 m<L,故煤块不能从木板上端离开,
此时煤块的速度为v=a2t0=7.6 m/s。
分析可知之后木板和煤块均加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对长木板有mgsinθ+μ2mgcosθ-2μ1mgcosθ=ma1′,
解得a1′=1.2 m/s2,
对煤块有mgsinθ-μ2mgcosθ=ma2′,
解得a2′=4.4 m/s2,
因a2′>a1′,所以煤块从木板下端离开。
设从二者共速到二者分离经历的时间为t1,此过程木板和煤块的对地位移分别为x1′、x2′,则有
x1′=vt2+a1′t,
x2′=vt2+a2′t,
Δx=x2′-x1′,
解得t1= s,
故煤块从放上到离开木板所需时间为
t=t0+t1=(1+) s。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