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10 古诗三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10 古诗三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3 11:0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颗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马诗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马诗》是一组以马为题材的组诗,共有二十三首,名为咏马,实则咏人。这首诗为组诗中的第五首,诗人借咏马来抒写自己的情怀。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2.自己试读课文。3.对照田字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4.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1.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可得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诗句)指名学生读诗句。(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2.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诗中一、二句展现出边疆战场的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图画,这是一幅任凭千里马奔驰飞腾的“画卷”。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络脑,快步驰骋在清秋的大地上?)3.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1.指导学生背诵古诗。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2.指名学生背诵。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3.集体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你还收集了哪些和马有关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听吧!
【板书设计】
  马诗 [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第2课时 石灰吟
教学目标
  1.学习于谦的《石灰吟》,学会诗中“谦、锤、凿、焚”4个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2.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读的《石灰吟》,是一首借物喻人来表述自己志向的诗。知道“吟”的意思吗?(吟诵)这首诗的作者是于谦,课前预习后了解到他的哪些资料?
普通石灰又有什么可以吟诵呢?于谦又要借石灰来表达怎样的胸怀呢?
二、自学古诗
  1.回顾这首诗的写法。(先读懂诗中物的形象,再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的情怀志向。)
2.自读。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人借石灰想告诉大家什么?
三、交流学习,理解诗意
  1.交流,在交流中体会石灰形象。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这些都是石灰的烧制过程。从这些词语中你觉得石灰由一块块石头变成可以为人所用的石灰历经了一段怎样的历程?用词语形容。(千辛万苦,历经磨难)
用朗读表现其历程的艰辛。
“若等闲”、“浑不怕”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石灰对这个磨难的态度和意志。“若等闲”可联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的“万水千山只等闲”一句来理解。
用词语形容石灰面对这些困难时的态度。(在所不惜,视若无睹)
读到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石灰怎样的形象?(坚强不屈、不怕牺牲)
“要留清白在人间”抓住“清白”一词,理解:这清白是石灰的什么?(美好本性,美好品质)
无论(千锤万凿),不管(烈火焚身),即使(粉骨碎身),我也(要留清白在人间)
朗读,替石灰呼出它的心声。
2.体会诗人的志向和胸怀。
(1)补充诗人的生平故事,谈谈自己的体会。
(2)体会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人正直的品性。
(3)朗读古诗,表达诗人的美好品格。
3.诵读古诗。
四、拓展阅读
  
1.阅读于谦《石灰吟》的姊妹篇《咏煤炭》。
2.阅读《爱莲说》。
(1)自读,借助工具书自己尝试解释古文。如果有困难,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2)说说在这首诗里,你读到的是一种怎样的莲的形象?
(3)你觉得思想家周敦颐会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作业设计
  1.默写《石灰吟》。2.在这三首古诗中,选择一首诗进行简单的诗歌鉴赏,写一段话。
第3课时 竹石
教学目标
  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韧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2.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韧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一、回顾导入
  背诵王冕的《墨梅》。
交流:在王冕的《墨梅》诗中,你读到了什么?
小结:诗言志。
今天我们要读的也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他就是清代的郑燮。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知道他是“扬州八怪”之一——拓展“扬州八怪”,知道他就是郑板桥。可以结合一些故事来了解。)
二、初读《竹石》
  1.齐读,把古诗读正确。
2.再读,读出节奏感来。
3.再读,读出平仄的变化。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借助诗题   解释古诗
  1.读“竹石”这个诗题,不免产生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你们说呢?
2.自读,从文中找一找依据,说明这首诗写的到底是什么?
3.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
A.“咬定青山不放松”
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会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你还能想到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朗读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B.“立根原在破岩中”
理解“立根”——把根扎在……
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
体会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它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坚韧不拔)
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来。读着这样的竹子,你对它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
朗读,读出你对竹子的这份崇敬之情来。
C.“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抓住“坚劲”,理解“坚”中的“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理解“劲”中的“挺拔有力、威武挺立”。
抓住“坚强不屈”,深入理解:
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磨——磨难、困难;击——打击。)
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在学生每一次想象后都替竹子高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小结诗中的竹子形象。
5.朗读古诗,读出竹子的形象来。
四、理解诗意,拓展延伸
  1.读着这首诗,我们只是看到一株株坚强不屈、挺拔有力的竹子而已吗?让我们来读一读这样几个故事。
2.阅读有关郑燮的故事。(详见附件)
3.读了故事,请你谈谈此刻的感受。
4.小结郑燮竹子般的形象。
5.郑燮的绘画多选竹、兰、梅、菊,其中尤其以竹与兰画得最多,最好。现在你明白郑燮为何如此喜欢画竹,为何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的《竹石》诗呢?(小结:诗言志)
6.古人有许多喜欢竹子的,比如有一位大诗人这样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说这话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
7.推荐阅读郑燮的另一首咏竹诗:
《竹》(清·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以及:《咏竹》(宋·徐庭筠) 未出士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节选诗中的颔联、颈联)(宋·王安石)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8.文人墨客们为何如此爱竹,竹又具有哪些特别的形象呢?感兴趣的话不妨去研究研究。
五、作业设计
  默写《竹石》,收集有关咏竹的诗句。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