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诵读 3 春夜喜雨 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诵读 3 春夜喜雨 表格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3 12:3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诵读
3 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3.品读杜甫作品,感受杜甫忧国忧民之情。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课前准备
  教师:解读教材;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准备课件。学生: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背诵杜甫的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一、导入课题,品诗人
  1.生背诵课前一首诗《泊船瓜洲》。讨论本诗中用得好的一个字——“绿”。生谈自己的感受。是啊,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民族,诗人通过反复推敲,斟词酌句,表达了更深远的情意。今天我们来品读杜甫的名篇——《春夜喜雨》,师板书课题。2.读诗题,解诗人。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的资料,介绍杜甫。师介绍:“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杜甫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他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老师讲解“语不惊人死不休”,并用爽快流畅的行书进行板书。引导:杜甫的诗是否真的是这样的呢?我们来一起品读这首诗。
二、读古诗,品诗意
  (一)感受律诗韵律美1.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字音。2.点名读诗,教师进行点拨,读准诗的节奏,相继进行指导。请学生再读,检验指导的效果。3.感受律诗的韵律美。指导学生写出每一句最后一个字的拼音,了解律诗的押韵方法,注意韵脚的诵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抓住节奏,读出韵律美。4.古时候,诗歌都可以配乐吟唱,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和着韵律来吟唱这首诗。老师打拍子,指导学生进行吟唱。通过这样的多角度的诵读,感受古诗带来的韵律和节奏美。(二)抓题眼,品诗意1.读诗题,品题眼(1)生读诗题,抓题眼“喜”,为什么用“喜”字呢?(2)讲解“喜”字的字源,用喜字说成语。(3)出示大红双喜字,你看到这个“喜”字会想到什么成语呢?(喜结良缘)。了解喜在中国文化中的运用和重要意义。(渗透中华汉字文化)(引导:诗人杜甫“喜”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喜”呢?)了解杜甫撰写《春夜喜雨》的背景资料,明白这场春雨滋润世间万物,特别是农作物,必将带来丰收的希望。初步感受杜甫的“忧民”之情。2.自读古诗,解题眼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就应该在他的诗中去品味,看你能够从这首诗中的哪些地方品出诗人的“喜”来。
二、读古诗,品诗意(续)
  学生自由默读古诗,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上或笔记本上。师巡视指导,适当地肯定学生自己的看法,并从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字来进行品读。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3.论诗句,品诗情讨论一: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在其间做出适当的引导。预设:“好”——
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在春季农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农谚云:“春雨贵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知”——
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当”——正是时候,又是干旱,又是春天。“潜”和“细”——讨论为什么用“潜”,你还能换成别的词吗?引入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部分,老师诵读,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来解读“潜”的妙处。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尊重学生自己的个性化的感悟。预设:“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唯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学写“潜”字,注意右边的第一个“夫”捺画变成点,这是避让。生练习书写。讨论二:学生较难理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引导学生思考:这和润物有关系吗?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解读:雨这样好,当然希望它能下透彻,倘若只下一小会,那“润物”也很不彻底。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写下了第三联,只有十个字,便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春江夜雨图。只不过换了一个写雨的角度罢了,上联是从听觉来写雨的润物功能,而本联则从什么角度来写?是从视觉来表现雨意浓厚。本句运用了常用的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野径、云、水、渔船相辉映的春夜图,并点题。讨论三:“重”——“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句是诗人的想象,雨水下得细小,密密地,轻轻地,所以并向大雨一样,叶子上、花上都沾上了雨水,所以显得沉重,诗人只是写了花朵,大家想一想,还会有哪些人和物会欣喜开心呢?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个人见解。通过大家的反复品读、探究,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杜甫诗句真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啊。4.感受了春雨的可喜,品味到了杜甫的“忧民”之情。背诵《春晓》,比较一下,《春晓》中的“花落知多少”与《春夜喜雨》中的“润物细无声”相比,哪一种雨更喜人呢?谈谈你的看法!预设师讲解:轻轻悄悄地来,滋润着世间万物,特别是农民的农作物,又是一个好收成年。字里行间真情地流露出杜甫对人民群众的关心。5.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春夜喜雨》。6.背诵并默写古诗。
三、拓展诵读,品诗人情怀
  1.出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感受诗人的“忧国”情怀。读一读,说一说,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带“喜”字的成语来形容杜甫的心情呢?(欣喜若狂)他又为什么而喜呢?(收复失地)通过这两首诗的诵读,我们能够粗略地了解杜甫那份浓郁的忧国忧民之情,希望大家在课外多诵读杜甫的诗,更加立体的感受杜甫。2.课外诵读有关春雨的诗词,进行积累。说一说诗人对春雨的不同感受。
四、小结,由此诗品人生
  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情感时刻都在感染着我们,我们在品读完杜甫的《春夜喜雨》以后,你又有怎样的话说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不妨让大家提起笔来尽情的表达!
【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知时节、当春、潜入 丰收有望 润物细无声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