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箪(
)
蹴(
)
羹(
) 死亦我所恶(
)
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
)
2.解释词语。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一豆羹:
故患有所不辟也:
此之谓失其本心:
万钟于我何加焉:
妻妾之奉:侍奉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一箪食:
所欲有甚于生者:
呼尔而与之:
乡为(肯、情愿)身死而不受:
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一豆羹:
蹴尔而与之:
舍生而取义者也:
故不为苟得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所恶有甚于死者:
万钟于我所加焉: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贤者能勿丧耳:
二者不可得兼:
妻妾之奉:
呼尔而与之:
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行道之人弗受:
此之谓失其本心:
3.翻译。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是亦不可以已乎?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出者何不用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
,
。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
。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
(7)《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
;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
,
。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
,
??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
(10)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以“
,
”说明了自己对不合礼义的高官厚禄的否定态度。
(12)《鱼我所欲也》文中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
(13)《鱼我所欲也》文中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
(14)《孟子·鱼我所欲也》里对“生”和“义”不能两全时所做出的选择是“
,
”。
(15)《孟子?鱼我所欲也》
中表示,生是我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但
“
,
”。
5.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
B舍生/而/取义/者也
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D.是/亦不可以/已乎
6.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B.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C.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反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D.
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二.简答题。
1.课文第一段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结果会怎样?这说明了什么
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4.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5.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6.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
的必要吗?为什么?(2分)
7.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8.“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9.“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10.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11.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三.阅读训练
训练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者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贤者能勿丧耳
2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2.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3分)
23.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迹。(不超过20字)(4分)
(三)
董永,少偏孤①,与父居,肆力田亩②,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③。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④,父丧收藏⑤,永虽小人⑥,必欲服勤⑦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⑧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⑨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注释:①偏孤:年幼时死了母亲。②肆力田亩:(父子)一起尽力种地。③供其奴职:再去做主人的奴仆。④蒙君之惠:蒙受您的恩惠。⑤收藏:收养。⑥小人:贫穷无知的人。⑦服勤:勤劳服侍。⑧尔:这样,如此。⑨缣:细绢。
2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凌空而去(
2)与钱一万
(3)知其贤
(4)天之织女
25.凭助注释翻译下面句子。(2分)
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
26.读了这则神话故事,你得到什么启迪?(4分)
训练二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B.呼尔而与之
??
C.所欲有甚于生者
D.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3.在这篇文章中,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提出的?
??
4.古今中外有许多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试举出两位,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事迹。
??
训练三(二十三)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1.请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
①舍:
②患:
③蹴:
④已:
??
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得之则生
B.蹴尔而与之
??
C.呼尔而与之
D.行道之人弗受
??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子。
??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4.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请你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并谈谈你的看法。
????
训练四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此文选自《初中语文第六册》)
??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3.简答题
??
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训练五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
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B.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
/
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
10.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C.
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D.
万钟于我何加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
乡为身死而不受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3分)
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不为苟得也(wéi
)
为宫室之美(wèi)
2.解释词语。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一豆羹(古代盛食品的器具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益处。
妻妾之奉:侍奉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思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做、采用)也
一箪食 箪:竹筐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呼尔而与之:给
乡为(肯、情愿)身死而不受
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做)之
一豆羹 豆:碗
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践踏
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正义或仁义
故不为苟得也:获得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
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厌恶
万钟于我所加焉 何加:好处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的傣禄,形容位高禄厚。
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不遗失。
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妻妾之奉 奉:侍奉。
呼尔而与之 呼尔:没礼貌的吆喝。与:给
有是心也 心:本性。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看来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个,这样。
行道之人弗受:不
此之谓失其本心:这种做法。
3.翻译。
然而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祸患也有我所不躲避的。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这样的行为不也应该停止了吗?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
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干吗?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4.默写
(1)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7)舍生取义、嗟来之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0)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1)“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4)“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5)“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A
6.C
二.简答题。
1.首先,孟子用
“鱼与熊掌的取舍”比喻“生命与大义的取舍”,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这个观点。
接着,通过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告诉我们,当生命和大义不能同时得到的话,应舍生取义。最后,孟子指出人性本善,
“贤者”
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不丧失“本心”。
2.因为施舍的人没有尊重他们。结果是“行道之人”“乞人”会饿死。说明在“行道之人”和“乞人”心里,个人的人格尊严比生命重要。
3.观点:舍生取义
(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
向与今天比较等
5.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6.答案示例:“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7.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
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8.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
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9.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
权,杀人放火等。
10.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11.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2)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3)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
举的战争中的事例,《鱼我所欲也》中举的“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三.阅读训练
训练一
20.(1)通“避”,躲避。(2)丢掉
2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具有的话,我就牺牲生命选取大义。
22.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23.略(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肯吃美国的救济粮)
24.(1)离开(2)给(3)他(4)的
25.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一定要勤劳服侍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大德。
26.(1)知恩图报(2)好人有好报(3)恪守承诺(4)孝敬长辈
训练二
??
1.A
2.①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②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这种本性,(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舍生而取义;用“舍鱼而取熊掌”作比喻提出的。(答成用“鱼”和“熊掌”作比喻提出的也可)
4.参考: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训练三
①放弃
②祸患、灾难
③践踏或踩
④停止
D
①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放弃生命而选择正义。
②吆喝(或:喝斥)着给他,过路的人都不会接受。
4.赞扬舍生取义;批评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
训练四
??1.①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②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③“乡”通“向”,从前。
④停止,放弃。
⑤天性,天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②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③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④(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大意正确即可)
3.①道理
举例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②答案示例: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要是孟子有哲理的名言均可)
训练五
D
10.
C
11.
B
(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2)用脚踢着
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13.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