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3 16:5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综合与测试
1、单选题
(21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怡情(yí)
惆怅(zhàng)
信手拈来(niān)
B.劝诫(jiè)
真挚(zhì)
昧同嚼蜡(jué)
C.统筹(chóu)
寂寥(liáo)
诸如此类(zhū)
D.狡黠(xié)
契合(qì)
目不忍睹(dǔ)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诘难
笼统
吹毛求疵
轻描淡写
B.藻饰
附丽
全神惯注
开卷有益
C.滞碍
谚语
狂妄自大
高谈阔论
D.渲染
苟安
铢两悉称
心旷神怡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花了大半天的工夫才给妈妈做好这几道菜,谁知道吃起来让人觉得味同嚼蜡。
B.小明对每道题都不求甚解,虽然很快就完成了作业,但做错的也很多。
C.我们老师思维敏捷,当我们有问题问他时,他总是胸有成竹地回答我们。
D.都说张家界山水很美,身临其境,果然名不虚传。
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水画的意境》一文阐述了山水画意境理论产生的过程,画家对意境的追求以及达成这种意境的重要途径。
B.《无言之美》一文中作者第一段引用《论语》入题,从孔子教育方面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C.《驱遣我们的想象》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的重要作用。
D.《谈读书》一文按照读书的方法、目的和作用三个层次结构全篇,在运用论证方法时,主要采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山水画的意境》的作者是李可染,江苏徐州人,画家,以山水画成就最高。
B.《无言之美》的作者是叶圣陶,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
C.《谈读书》的作者是弗朗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
D.《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作者是马南邨,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6.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随着感染新冠肺炎病人的增多,日本政府将调整应对措施,防止病毒进一步蔓延。
B.武汉雷神山医院从救治要点、医院文化和人文关怀等方面对医护人员进行了培训。
C.负压救护车是此次疫情转送患者的主要交通工具和构筑战“疫”一线的重要防线。
D.火神山医院建成后将集中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切实起到隔离病毒的作用。
7.下面的句子可以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
④九十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A.⑥⑤①②③④
B.④③⑤①②⑥
C.③①⑤④②⑥
D.④②①⑤③⑥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不求甚解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8.根据语境,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好读书,不求甚解
甚解:
(1)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9.结合全文,分析第①段的作用。(3分)
10.文章第⑤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11.宋代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种读书法与文章中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法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阐述理由。(4分)
(二)从小学生“读书等身”说开去
①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
②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改进教育方式,十几年来,开展每日午读、亲子读书会、阅读节等活动,让孩子们爱上了阅读。小学6年的时间,一个孩子竟能读1700本课外书。阅读不仅让孩子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成绩,还锻炼了口才和思维,跟爸爸妈妈在家里相处也变得更加融洽。
③有感于读书给孩子带来的变化,玉峰实验学校的一位家长突发奇想,让孩子与读过的书合一张影,结果发现书堆起来,跟孩子身高一样高。如果要解码该校一些小学生“6年读1700本书”的奥秘,或许正源于学校通过改进教育方式,让这里有了更多“读书等身”的孩子,其实现路径就是挤时间读书——“只要每天坚持花20分钟时间,就能在小学6年读完1700本书。”
④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与2017年基本持平;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阅读,纸质阅读比例下降;在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2.1%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6.3%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比较多,37.8%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一般,41.5%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成年国民阅读数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忙没时间”。相比小学生“读书等身”,我们是否有点汗颜?
⑤古人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抗战名将彭雪枫常告诚自己:“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习,我会输给工作的。”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他不论行军作战多么艰苦,都坚持每日读书,常常手不释卷、挑灯夜战。他的名言是“知识之在于我,向来是如饥似渴的”,座右铭是“苦读苦读一百个苦读”,约法三章是“每日决学两小时”。今天我们各方面条件都比过去优越得多,即使工作再忙,其实也不难发现有一些碎片时间。比如在公交、地铁等车时,在银行排队时,或者睡前20分钟,都能成为自己专享的读书时间。
⑥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写作上了。”对读书人而言,就是应该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碎片。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是拿手机刷屏,还是读电子书或者手不释卷,是对我们读书习惯与学习定力的考验。如果在碎片化时间看碎片化信息,那么浅表、庸俗就会无形放大;如果在这期间读有价值的东西,那么我们的修养和才干就会不断累积。所以,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其价值和意义就在这里,同时读纸质书和读电子书也并不相悖。
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早已为我们指出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新时代,人人都想“下笔如有神”,取得像大文豪们那样“著作等身”的成就。然而,梦想不会从天而降,还需先静下心来,多挤点时间,“读书破万卷”,才能厚积薄发、梦想成真。作为普通人,纵然我们做不到“著作等身”,但只要每天坚持读书,也能做到“读书等身”。
(有删改)
12.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3.
第②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4.
仔细阅读第⑤段,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5分)
15.
根据本文观点,说一说在今天这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可以怎样读书。(答三点即可)(3分)
16.
下面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爱上了阅读,也让更多孩子“读书等身”。
B.第④段引用了大量的调查数据,意在告诉我们:成年人纸质阅读量明显不足,原因是工作忙没有时间。
C.选文第⑦段论述了读与写的关系:读是写的前提,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厚积薄发。
D.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综合性学习
(19分)
17.学校将五月定为“大阅读”主题月,将开展一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西游记》中的沙僧参加阅读社团的招聘,请你写出录取或淘汰他的理由。(5分)
(2)你应聘到阅读社团做图书室管理员。室内藏书以《论语》《孟子》《诗经》《道德经》《资治通鉴》《李太白集》《东坡集》等为代表。请用一句话概括藏书内容。(5分)
(3)为纪念建国七十周年,班级将举行“我和我的祖国”系列活动,请你根据示例将活动内容补充完整。(4分)
“读起来”,
;“讲起来”,砥砺强国志向;“
”,汇聚报国行动。
(4)学校筹备“电子阅读与传统阅读孰优孰劣”的辩论活动,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最后的总结发言。(5分)
3、习作
选一篇自己这学期写的作文,从“言”和“意”两个方面进行修改。(30分)
提示:
1.重读以前的作文,你可能在布局谋篇上又有了更好的想法,不妨作一些修改。
2.可以尝试边朗读边修改。通过朗读,往往会更容易发现哪些地方顺畅,哪些地方拗口。也可以读给同学听,请他们提出修改建议。
3.修改之后与原稿进行对比,说说你修改的理由。

第四单元综合与测试
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A
4.【答案】D
5.【答案】B
6.【答案】C
7.【答案】D
二、现代文阅读
(一)8.(1)深刻了解(2)停止,停顿
9.内容上:开篇点明作者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
都是不好的”,为下文蓄足了势;并且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
由”。结构上;总领全文。
10.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论证了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
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的观点。
11.示例:我喜欢《不求甚解》一文中的读书法。因为在作者看来,“不求甚解”
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所以我们
在读书时也应该虚心,不要固执一点,要学会前后融会贯通,并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掌握书本知识。
(二)12.
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
13.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玉峰实验学校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成效显著”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增强了说服力。
14.
先引用名言强调抓紧时间读书的重要性,接着列举彭雪枫勤读的例子,告诉我们要抓紧时间,坚持每日读书,最后告诉我们:一些碎片时间,是可以成为读书时间的。
15.
(示例)(1)坚持每天阅读;(2)合理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3)要读有价值的东西;(4)静下心来挤时间读;(5)读书的形式可以多样化;(6)多读书,读好书。(任答出三点,合理即可)
16.
B
三、综合性学习
17.【答案】(1)录取。沙僧对团队忠诚,任劳任怨,能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淘汰。沙僧少言寡语,能力平平,工作缺乏主动性。
(2)本室藏书均是传统文化(古代经典)的精华(精品、结晶、典范)。
(3)筑牢爱国信仰(信念)
做起来(结构相似、内容合理即可)
(4)同学们,电子阅读和传统阅读各有利弊,变的是阅读方式,不变的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让我们把电子阅读与传统阅读结合起来,在阅读中感受美好,传承文化。
四、习作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