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12届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地理试题(有答案详解)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太原市2012届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地理试题(有答案详解)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1-13 19:1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太 原 市
2011—2012学年度高三年级调研考试
地 理 试 题
(考试时间:下午2:30——4:30)
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将姓名、考试证号填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规定位置涂黑自己的考试证号和考试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涂黑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l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轨迹图。读图,完成1~2题。
1.导致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 )
A.地球的形状为球形 B.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C.地轴倾斜于黄道面 D.地球公转轨道为椭圆
2.图中四个直射点中,北京日出时刻最接近的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图2是山西省基于某要素下的土地生产潜力(克/平方米·年)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M、N两地土地生产潜力的数值分别是 ( )
A.1015、875 B.1015、825 C.965、795 D.875、825
4.影响图中土地生产潜力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水源
北京时间2011年11月1日凌晨6时,我国“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飞行13天零14小时之后,“神八”成功实现了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第二次对接,三天后安全返回地球。据此,完成5--6题。
5.“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第二次对接时,国际标准时间是 ( )
A.11月14日0时 B.11月14日12时
C.11月15日0时 D.11月14日20时
6.在“神舟八号”飞船飞行期间 ( )
A.北极科考进入最佳季节 B.松花江流域进入汛期
C.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逐渐强盛 D.非洲草原动物北迁
假设晨昏圈(圆心为O1)和纬线圈(圆心为O2)的夹角为。据此,完成7--8题。
7.O1、O2连线与地轴的关系是 ( )
A.每日重合 B.春分、秋分日重合
C.每日斜交 D.冬至、夏至日斜交
8.在一年中的最小值为 ( )
A.0° B.23.5° C.66.5° D.90°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竹竿测影法”探究太阳方位与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图3是该小组绘制的理论分析图(左图)和某日竿影变化图(右图)。读图,回答9--10题。
9.下列说法与图3符合的是 ( )
A.正午的竿影指示南北方向 B.竿影的投影方向即太阳光线的来向
C.竿影的长度与太阳高度成正比 D.该日日出东南,日落西北
10.如果图3中正午日影为一年中的最小值,则 ( )
A.该日太阳直射北半球 B.观测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
C.该日太阳直射赤道 D.观测地位于赤道至南回归线之间
图4是我国某区域2008年水平衡收支概算(单位亿m3)。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甲和乙分别代表 ( )
A.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 B.入海水量和水汽输送
C.入海水量和蒸发量 D.蒸发量和入海水量
12.据图可知,该地区 ( )
A.位于我国塔里木河流域 B.存在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现象
C.水循环类型为内陆循环 D.2008年水量收支平衡
黄土塬是顶面平坦宽阔,周围沟谷深切的黄土高地(图5)。读图,完成13~15题。
13.塬的顶面平坦宽阔,其主要自然原因是 ( )
A.流水冲蚀 B.流水沉积 C.风力沉积 D.自然风化
14.下列有利于图5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是 ( )
①甲地平整土地 ②乙地打坝淤地 ③丙地修建水库 ④丁地整修梯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如果将图5的比例尺放大一倍,则 ( )
A.新图的比例尺为1:200000 B.新图较原图反映的地理事物详细
C.新图的图幅是原图的2倍 D.新图表示的实际范围将扩大
图6是某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16~17题。
16.从成因看,花岗岩生成的位最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17.裸露在山脊上的花岗岩,其形成经历的过程依次是
( )
A.固结成岩一风化剥蚀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侵蚀搬运一岩浆侵入一地壳抬升一固结成岩
C.地壳抬升一侵蚀搬运一岩浆侵入一风化剥蚀
D.岩浆侵入一地壳抬升一风化剥蚀一侵蚀搬运
日距平比=(实际日地距离一日地平均距离)÷日地平均距离。它反映了日地距离的变化情况。读图7,完成18~19题。
18.日地距平比由甲变至乙期间,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 )
A.太原市正午太阳高度变大 B.开罗昼长先增大再缩小
C.北极地区极夜范围扩大 D.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19.下列现象与日地距离变化相关的是 ( )
A.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B.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C.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D.同纬度偏东的地方先看到日出
图8中a、b为等值线,且a值大于b值。读图,完成20~21题。
20.若图中曲线为北半球等压线,则 ( )
A.L线为高压脊线 B.①处风向为东南风
C.③处可能有阴雨天气 D.②处风力高于④处
21.若图中曲线为等潜水水位线,L线表示河流,则河流流向及河流与潜水间的补给关系分别是
( )
A.西北流向东南,潜水补给河水 B.西北流向东南,河水补给潜水
C.东南流向西北,河水补给潜水 D.东南流向西北,潜水补给河水
图9是某海域某时表层水温与正常年份水温偏差示意图。读图,完成22~23题。
22.图中≥1℃的海区在120°经线上延伸约 ( )
A.2200千米 B.3300千米 C.1100千米 D.4400千米
23.该海域水温的异常变化使 ( )
A.南美西部干旱加剧 B.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
C.秘鲁渔场渔获量增大 D.马来群岛森林火灾隐患加大
图10是以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箭头表示洋流分布位置及流向。读图,完成24~26题。
24.由①②③④组成的洋流环流圈位于 ( )
A.南太平洋 B.北大西洋 C.南印度洋 D.北太平洋
25.按洋流的性质分,属于寒流的是 (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26.P洋流流经地区沿岸的气候类型依次为 ( )
A.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图11是某国家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27~28题。
27.图中东部板块的移动方向是 ( )
A.西南向东北 B.东北向西南 C.西北向东南 D.东南向西北
28.下列自然资源特点与该国所处的板块位置相关的是 ( )
A.地热资源丰富 B.太阳能资源贫乏
C.风能资源丰富 D.原始动植物资源丰富
“白夜”是纬度较高地区夏季特有的不黑之夜。前一天黄昏尚未结束,次日的黎明便接踵而来。图12是北半球夏至日“白夜”范围示意园,图中弧线为等太阳高度线。读图,完成29~30题。
29.该日出现“白夜”现象的纬度范围是 ( )
A.48.5°N~84.6°N B.48.5°N~66.5°N
C.66.5°N~90°N D.66.5°N~84.6°N
30.若图示时刻全球属于同一日期,则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 ( )
A.0°,23.5°N B.0°,23.5°S
C.180°,23.5°N D.180°,23.5°S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5分)
注意事项:
1.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中。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5分)
31.(12分)
高山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森林生长的上限(图13)。限制林线海拔高度的最大因素是植物生长期的平均气温。中国的高山林线与植物生长期平均气温8.2℃等温线大致重合。读中国高山林线海拔高度分布示意图(图14),完成下列各题。
(1)攀登亚热带的高山,自山麓到山顶能够欣赏到的森林景观依次是 (填序号)
(①针叶林②温带阔叶林③常绿阔叶林);形成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现象的自然因素是 。(4分)
(2)据图14概括我国高山林线海拔高度的分布规律,并简要分析原因。(8分)
32.(18分)
图15是世界某区域简图,图16是图15中甲城市多年平均降水资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15地区地形特征,并比较河流在上、下游地区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塑造的地貌类型。(8分)
(2)归纳甲城市的降水特征并说明原因。(6分)
2011年7月至11月,甲城所在国家遭遇50年来最严重的洪灾。持续多月的洪灾给该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3)分析上述洪灾的自然原因时,需要重点考虑区域的哪些自然地理要素 (4分)
33.(16分)
图17是某国家略图,该国自然资源丰富。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该国的地理位置特征。(6分)
(2)甲河流河口地区潮汐能丰富。分析该地区潮汐潮位较高的原因。(6分)
(3)简述保护甲流域植被资源对全球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4分)
34.(14分)
图18是我国夏季锋面雨带的形成原理图。图19是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的月平均位置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移动规律,并说明影响其移动的主要原因。(4分)
(2)据图分析夏半年我国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6分)
(3)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位置持续偏南的年份,我国南北方的降水有何异常 (4分)
35.(15分)
读黄河流量与含沙量统计图(图20)和黄河水系图(图21),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线中,表示流量的是 。(1分)
(2)指出黄河水量增加的河段并简要分析原因。(4分)
(3)分析A线在兰州至河口段下降,B折线在河121至陕县段迅速上升的原因。(6分)
(4)结合图中信息,说明小浪底水利枢纽对下游地区的重要作用。(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