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大二轮专题复习(旧高考)讲义1 (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考语文大二轮专题复习(旧高考)讲义1 (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3 18:40:34

文档简介

专题二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必备知识建构
热点提分1 筛选信息题
(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之一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何为“新基建”?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范围,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
(摘自韩鑫《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
《人民日报》2020年6月7日)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新基建的谋划布局早已展开,为何要选择此时按下“快进键”?
这一决策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更加凸显,基于新时代新使命,基础设施体系也必然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加速推动新基建,价值不仅在眼前。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新基建是围绕科技这一经济新硬核掀起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摘编自吴月辉等《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
《人民日报》2020年6月8日)
材料三 中国出台经济扶持计划,以帮助国家摆脱疫情引发的危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示,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
000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这一金额看上去是天文数字,但以中国的标准而言不足为奇,这表现出的更多是审慎。考虑到至少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没有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他们从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这一教训。
在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中,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为此中央政府将向税收优惠、贷款利率和自然垄断产业关税补贴投入资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没有宣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目标。
大部分投资不会用于道路和桥梁,而是用于被中国理解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一代信息网络、5G应用、数据中心、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中国将力求借助这一机会,建成向“工业革命4.0”过渡的基础设施。
(摘编自《俄媒关注:中国“新基建”助力
“工业革命4.0”》,《参考消息》2020年6月6日)
下列对新基建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基建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是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重点之一。
B.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属于新基建中具有一定超前性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投资,其实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C.新基建意味着对基础设施体系进行战略性调整,将有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所凸显的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
D.中国将借助新基建带来的机会,有效地应对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数字动力”。
选项
A.新基建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是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重点之一。
原文
材料一第一段: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之一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段:何为“新基建”?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范围,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
比对分析
从材料一第一段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是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重点之一”说法正确。从材料一第二段新基建的概念和内容来看,“新基建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说法正确。
续表
选项
B.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属于新基建中具有一定超前性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投资,其实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原文
材料二第三段: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新基建是围绕科技这一经济新硬核掀起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比对分析
B项,“其实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错,根据材料二“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新基建是围绕科技这一经济新硬核掀起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可知,文中并未提及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选项无中生有。
选项
C.新基建意味着对基础设施体系进行战略性调整,将有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所凸显的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
原文
材料二第三段: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更加凸显,基于新时代新使命,基础设施体系也必然要进行战略性调整。
比对分析
从“基础设施体系也必然要进行战略性调整”来看,“新基建意味着对基础设施体系进行战略性调整”说法正确。
选项
D.中国将借助新基建带来的机会,有效地应对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数字动力”。
原文
材料二第二段: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材料二第三段:新基建是围绕科技这一经济新硬核掀起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比对分析
从“有效方法”可以看出“有效地应对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说法正确。
参考答案 B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保护技术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治理是通过外界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摘编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材料二 以温度25
℃、相对湿度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1.00),计算在温度15
℃、35
℃和湿度10%、30%、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
(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
材料三 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应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和图书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案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方案如下:
(1)去酸方案
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纸张酸性的方法。根据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损坏程度和特点,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
(2)修复方案
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的修复法。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但纸浆补书机法也有其不足,如对书页的边缘残缺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的强度不够,主要原因是书口的断裂处及书页上的裂口缝隙过小,使得纸浆难以通过,边缘残缺处的纸浆与书页的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连接,不够牢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显然是必要的。
档案文件修复后,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触即碎的文件纸张,现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阅,甚至可以拿起抖动。对于文件修复前后的变化,毛里求斯大使馆人员表示惊讶,称之为“魔术般的变化”。
(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
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
1.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  )
A.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B.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C.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D.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由材料一“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可知,“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是脱水,属于“治理”方面的技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预防是为了减缓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损害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行动,其侧重点主要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外部环境。
B.如果将温度25
℃、相对湿度50%下纸张的寿命定为标准寿命,当湿度不变、温度降低10
℃时,纸张的寿命倍数就会达到5.81。
C.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强纸张的强度,又不会影响字迹的清晰度。
D.国家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对毛里求斯形成于18世纪的档案文件的修复工作是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C.曲解文意。“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说法有误,材料三中说档案文件修复有“去酸”和“修复”两种方案,纸浆补书机的作用是修补书页,不涉及修复纸张的酸性;另外,“修复”“酸性”在语法上属明显的搭配不当。
热点提分2 比较材料异同题
(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题目。
材料一 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摘自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
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
材料二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共同责任,随着对贫困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反贫困实践的有效推进,贫困概念和反贫困的理论不断发展。精准扶贫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体现了以人为本、赋权提能、参与合作的反贫困思想,并将该思想具体化、可操作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精准扶贫理论体系。
(摘编自王介勇等《我国精准扶贫
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材料三 贵州省江口县通过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文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江口县以“天下名岳之宗”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申遗为契机,创建区域品牌,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梵净山周边的自然村落风景优美,少数民族居多,这里保留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因此江口县引进多家旅游企业,创建景区、中国传统古村落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了旅游产业群。另一方面,江口县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茶和冷水鱼等项目。江口县引进了专业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技术指导、标准认证、茶叶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同时在景区周边山区开发茶园,实现“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摘编自谢玉梅《脱贫攻坚背景下的设计参与扶贫——
基于江口的考察》,《光明日报》2019年5月8日)
材料四 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云南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的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长达1
200多公里,这条大河流经云南两岸的山区正是云南茶叶的主产区,这里拥有成片的古茶园,其中不乏树龄在数百年至上千年的古茶树。居住在这一流域的布朗族、傣族、基诺族、拉祜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世代以茶为生,创造出了灿烂丰富的民族茶文化。近年来,云南省把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对以普洱茶为代表的茶产业引导扶持,将其视为促进农村脱贫攻坚、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在政策扶持方面,重点茶产区各级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各级财政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区域品牌,做大做强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三个品牌。与此同时,为解决云南茶叶销路不畅、困扰茶农与消费者的卖难买难问题,云南从省里到市、县都在努力搭建多种销售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助力茶产业成长壮大。
(摘编自《茶产业托起云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梦》,
《光明日报》2020年2月21日)
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有哪些共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答:                                    
                             
第一步:通读题干,明确范围
题干问的是“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有哪些共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贵州省江口县”的相关内容主要集中在材料三,“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相关内容主要集中在材料四。从“哪些共通之处”可知考查的是两地扶贫工作的共同点。
第二步:认真诵读,确定答案
结合材料三、材料四“梵净山周边的自然村落风景优美,少数民族居多,这里保留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因此江口县引进多家旅游企业,创建景区、中国传统古村落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了旅游产业群。另一方面,江口县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茶和冷水鱼等项目。江口县引进了专业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技术指导、标准认证、茶叶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同时在景区周边山区开发茶园,实现‘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云南省把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对以普洱茶为代表的茶产业引导扶持,将其视为促进农村脱贫攻坚、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分析可知,两地都以“茶”为主要产业,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施绿色扶贫的战略;结合材料三、材料四“江口县以‘天下名岳之宗’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申遗为契机,创建区域品牌,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云南)在政策扶持方面,重点茶产区各级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各级财政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区域品牌,做大做强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三个品牌”“江口县引进了专业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技术指导、标准认证、茶叶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同时在景区周边山区开发茶园,实现‘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云南从省里到市、县都在努力搭建多种销售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助力茶产业成长壮大”分析可知,两地都利用当地资源打造区域品牌,然后以区域品牌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实现产业扶贫。
第三步:加工信息,分条作答
参考答案 ①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施绿色扶贫的战略;②利用当地资源打造区域品牌,然后以区域品牌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实现产业扶贫。
1.审题——看清设问方式
设问方式
审题要点
(2018·全国卷Ⅰ)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①报道侧重点;②简要分析。
材料一和材料二是就同一问题的报道,着眼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①着眼点;②简要说明。
2.解题——找准答题依据
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报道
①抓导语,体会内容侧重点
抓住新闻的中心内容,看分别报道了什么事件,或是某一事件的哪一个阶段、进程。
②抓手法,体会技巧不同处
文体类的如消息、时评、通讯,手法类的如时间顺序、点面结合等。
3.做题——明确答题步骤
通读
把要比较的材料全面通读,分别概括出内容要点。
对比
除对比报道的中心事件外,更要注意“细节性”的材料,注意报道的角度。
作答
要有分点意识,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原因是什么,逐一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1月上旬,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第十三届大会在西安开幕。习近平主席向大会致贺信指出,中国愿同各国共享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共促全球卫星导航事业蓬勃发展。
按照计划,今年底,北斗系统将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开通服务。2019年至2020年,我国还将发射11颗北斗三号卫星,2020年服务范围覆盖全球。目前,北斗系统已被国际民航、国际海事、3GPP移动通信等国际组织接纳与认可,将为全球免费提供搜索救援服务。作为中国“智”造的靓丽名片,“北斗星座”将更加闪亮。
目前,北斗系统已覆盖沙特、缅甸等近3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蒙古国,用上“北斗卫星放牧系统”后,牧民冬季放牧时用手机就能详知整群牲畜的位置、数量和生存状态;在老挝,北斗服务于精细农业、病虫灾害监管;在巴基斯坦,北斗为地籍管理、环境监测、交通监控等多种信息化管理提供保证……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表示,新时代北斗发展蓝图是构建国家综合PNT体系,就是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核心,建成天地一体、覆盖无缝、安全可信、高效便捷的国家综合PNT体系,显著提升国家时空信息服务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需求,为全球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摘编自王天益等《北斗三号:中国“智”造,惠及全球》,
《解放军报》,2018年11月23日)
材料二 就目前而言,我们手机上的GPS导航与定位,美国哪一天想关闭,分分钟就可以轻松关闭。这种关系国家安危的重大科学技术,我们怎能受制于人?北斗导航系统的性能,丝毫不亚于美国GPS。具体来说,一是复杂的星座系统:北斗是唯一一个使用了地球静止轨道、地球倾斜同步轨道和中轨轨道的卫星导航系统。GPS、格洛纳斯、伽利略都是仅使用中轨轨道,北斗使用了更加高轨的静止和倾斜同步轨道,卫星轨道运转周期为24小时,其信号会长期覆盖指定区域,且卫星之间形成的数据通信链路也能校正误差,进一步提高精度。二是短报文系统:北斗的接收机可以和卫星进行交流,发布140个字的短报文,就像现在人们平时用的“短信”,既能够定位,又能显示发布者的位置。打个比方,假如有一天你漂流到了孤岛上,如果你拥有GPS,你就只能知道自己的位置,却无法通知别人,只能在荒岛求生。但如果你拥有北斗导航系统,你不仅可以知道自己的位置,还能把位置发送给几百公里外的人,迅速得救,离开荒岛。
除了这些,北斗三号身上还有很多创新闪光点:建立星间链路,解决全球布站、卫星境外监测的难题;开发适于直接入轨、一箭多星发射的“全桁架式卫星平台”;卫星设计寿命由8年提升至10~12年……
(摘编自顾锦果《北斗三号组网完成,这就是中华民族
自强的力量!》,手机网易网2018年11月21日)
材料三 日本广播协会(NHK)网站11月19日报道,中国19日成功发射将用于被称为“中国版GPS”系统的卫星,并向部分外国媒体公开了发射情形。可以认为,中国此举旨在展示其太空领域技术之高超,19日发射的卫星的位置信息误差最小控制在2.5米,该卫星被用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是中国为对抗美国的GPS而独立开发的系统,被称为“中国版GPS”。
报道还称,中国正大力推进太空开发,除下月进行世界上首次对月球背面的探测活动外,还计划到2022年独立建成空间站。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在卫星发射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斗系统已经在亚太地区提供服务,今后我们将建成新的系统,让用户在全世界任何地区都可以接受服务。”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胡炜表示,中国的火箭在信誉和成本方面都具有优势,中国正朝着“太空强国”的方向努力,太空开发前景充满希望。
(摘编自《外媒评第18、
19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发射》)
1.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解放军报》侧重介绍中国愿同各国共享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彰显“中国‘智’造,惠及全球”(或:北斗系统为世界服务的现状和规划);②网易网侧重介绍北斗导航系统的优越性能,不逊于世界其他导航系统,彰显“大国自信”;③日本广播协会网站侧重介绍中国在太空领域技术高超,突出中国在向太空强国方向努力(突出中国在大力推进太空开发)。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题目要求概括三则材料的侧重点,答题时,应注意根据材料的关键内容、标题等作答,重点抓住新闻的导语部分。此题可根据标题“北斗三号:中国‘智’造,惠及全球”“北斗三号组网完成,这就是中华民族自强的力量”和文中的句子“可以认为,中国此举旨在展示其太空领域技术之高超”等概括答题要点。
2.(原创)材料中引用的习近平、杨长风、冉承其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习近平讲话的侧重点在于中国愿意分享北斗发展成果,体现中国宽广博大的胸怀。杨长风的话强调北斗发展的目标和北斗建设的意义。冉承其的讲话侧重北斗系统现在和将来服务的对象。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作答时,要注意他们的身份,并结合他们讲话的内容来概括。
热点提分3 概括分析题
(2020·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相关联的。当然,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用在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但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入“网”者众,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数码技术送进人间,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圣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看图被称为“读图”,而这里的“读”已不再意味着欣赏的深度。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替代着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这应该说是一种阅读的革命。
(摘编自铁凝《阅读的重量》)
材料二 与文字阅读不同的是,人们在阅读图像出版物时既不需要在“既有的轨道”中理解文本的意义,也不需要遵守传统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与排中律。久而久之,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读图的逻辑”:整体观看。事实上,阅读文字与阅读图像的视线投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当人们在阅读文字时,习惯于将视线聚焦到每一个字词上,然后按照从左到右或由上至下的顺序移动视线,在字与字、句与句的联结中获取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逐字逐句地读”。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元素,在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相乘”。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创新力。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促进了读者的灵感闪现和意义顿悟。
(摘编自刘晓荷、董小玉
《读图时代的阅读嬗变与出版调适》)
材料三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另外,影像的动感超越了文字的静态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同时也取消了观众掩卷沉思的契机。显然,文字性的静观体验被影像动态的感性直观所取代。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惑力。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
(摘编自周宪《重建阅读文化》)
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
(1)材料二:                                    
                             
(2)材料三: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题干问的是“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概括”说明不需要分析,简单表述即可。“材料二和材料三”确定答题范围,“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告诉我们筛选信息的具体内容。
第二步:读文本,定区间
根据材料二“久而久之,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读图的逻辑’:整体观看。……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元素,在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相乘’”可概括出图像阅读具有整体性(“互动与交融”或“元素与元素的‘相乘’”)的特点。根据材料二结尾部分“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创新力”可概括出图像阅读具有“一种创造性的领悟”的特点。根据材料三“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可概括出图像阅读具有被动接受的特点。根据材料三结尾处“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惑力。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可概括出图像阅读具有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的特点。
第三步:遵原则,善整合
参考答案 (1)材料二说明图像阅读的特点:①整体性(“互动与交融”或“元素与元素的‘相乘’”),②有一种创造性的领悟。
(2)材料三突出影视图像阅读的特点:①被动接受,②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或“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
(一)审准题——思考方向不跑偏
常见设问:
1.根据材料×和材料×,简要说明×××存在哪些弊端(优势)。
2.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的作用。
(二)记通法——答题流程照此办
答题步骤:
分析概括材料内容要点类题目,可以依循“三步走”:
(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绩,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过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
《人民日报》1954年2月6日)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7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摘编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
《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
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1.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②港珠澳大桥证明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确定答题区域主要为材料二。根据材料二第一句“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以及作者列举的港珠澳大桥的多个世界之最,可概括得出两点原因:“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港珠澳大桥证明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三则材料概括了我国在建造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的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和创新精神,这也是“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的原因之一。
2.(原创)港珠澳大桥建设成功的背后有哪些支撑?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                                    
                             
答案 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持;系统的桥梁建设经验和专业的桥梁建设队伍;强有力科技团队的支撑;先进科技技术的应用。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进行概括。港珠澳大桥建设成功背后的支撑可以结合材料一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及材料二、三“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等内容推导概括得出。
关键能力突破——快准捕捉事件关键要素
在平时阅读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时,有一种误区值得警惕,即不少考生认为它既然是“非连续性”的,自然就不必像阅读连续性文本那样,在做题前先进行整体阅读,至多对每个单篇大概浏览一番就可以了。事实证明,这条路看似快捷,实则带来了不少后续麻烦,诸如面对题干问题无从思考、看见相关信息却理不清头绪等,导致反复阅读,影响了做题速度。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同样需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把握,进而快速准确捕捉住新闻事件的关键要素(人物,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以及表达出来的观点态度等)。因为原因探究、事件概括、异同比较等各种题型,基本上都涉及有关事件关键要素的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虽然在形式上表现为事件之间的“断”,但是不同材料之间的不同事件却是存在着必然的“联”。事件之间的“联”来自于事件内部要素间的“沟通”。阅读时需要把事件中隐藏着的各个关键要素找出来,进而能“居高临下”,更好地结合关键要素解决问题。
每则材料都有一个出处,即文章标题,很多学生极容易忽略它。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它就能很快把握材料所涉及的事件要素。
要想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事件关键要素,就必须理清文章脉络,划分结构层次。关注文章整体,找出材料中的总领句或关键句,以此划分层次,掌握每段主要信息。
阅读文本,要注意筛选整合出重要段落中隐藏的关键信息,并对有关语句做好标记,准确概括事件中心,为评价事件所指向的观点做准备。
对于每则材料,都要从来源、主要内容、中心观点、数据图表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准确抓住关键要素。
综合提能快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给我们提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总思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是在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概念或事物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地转化成为前所未有的、客观能够认可的概念或事物;“创新”,是在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地发展成为超出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因此,中医药创新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固本”原则。创新以传承为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医药学的创新不是毁古弃旧、标新立异,更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产物。
二是“强基”原则。创新以需求为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创新要做真正有益于学科发展、人民需求的创造与发明,脱离了实际需求的创新就是毫无应用价值的“屠龙术”。
三是“守恒”原则。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科学研究、继承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创新就必须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创新最需要的是“恒心”,要像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那样抓住研习中医药典籍获得的灵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研究工作,有着百折不挠、深掘精研、不断创造、创新、提升的意志与精神。
四是“出新”原则。创新以创举为功,“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要特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严要求、细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创新。虽然创新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功,但每一个致力创新的中医人都应明志笃行,以创新高度为追求,开拓进取,填补空白,实现有品质、有价值、有成就的成功创新。
(摘编自孙光荣《创新:知行合一持久战》)
材料二 
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
四诊
望、闻、问、切
八纲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辨证
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诊断
常见疾病诊断及证候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摘编自《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
材料三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35个项目中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可见,从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
(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发展》)
1.下列内容不符合中医药创新所坚持的原则的一项是(  )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B.“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C.“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D.“上善若水,处下不争;大道至简,淳朴自然。”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符合“固本”原则,原文是说“一是‘固本’原则。创新以传承为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B.“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的“惟精惟一”与文中的“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内涵一致,符合中医药创新的“守恒”原则;C.符合“出新”原则,原文是说“四是‘出新’原则。创新以创举为功,‘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D.于文无据,“上善若水,处下不争;大道至简,淳朴自然”指善行像水一样不争名利,大道理非常自然简朴。不符合中医药创新所坚持的“创新以传承为本”“创新以需求为基”“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创新以创举为功”原则。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习近平总书记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提示的总思路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中中医药创新应坚持四大原则。
B.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的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
C.中医诊断学以四诊、八纲、辨证和诊断为基础,讲究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结合“八纲”对病人进行分析“辨证”,从而做出诊断。
D.国家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中医”是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5个“非遗代表作”项目的首选项。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从材料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中可以看出,“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的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表述有误。
3.请结合材料,分析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由。
答:                                    
                             
答案 具有代表性: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具有实际贡献: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巨大贡献,现在仍然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三“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看出,中医药具有代表性,它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巨大贡献,现在仍然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从材料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可看出,世代相传的中医药,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大数据技术是21世纪最具时代标志的技术之一。国务院发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提出“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简单地说,大数据就是将海量碎片化的信息数据能够及时地进行筛选、分析,并最终归纳、整理出我们需要的资讯。
大数据对各行各业都有着重要影响,教育也不例外。互联网时代,没有大数据分析,教育就是在玩概念。在人类社会的动态博弈中,教育的需求是长期的、动态的。将大数据的概念引入到教育里,能够让我们在教育或者被教育的过程中,更清晰更准确更迅速,甚至能提前“预知”成功。
基于大数据的精确学情诊断、个性化学习分析和智能决策支持,大大提升了教育品质,也帮助了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真实信息,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大数据的到来,学生在一个课堂中的需求与态度,经由大数据的处理变得可视,这也为教研活动提供了更鲜活的素材。
大数据的渗入真正实现了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化学习。基于大数据,可以精细刻画学生特点、洞察学生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学习结果。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背景和过程相关的各种数据测量、收集和分析,从海量学生相关的数据中归纳分析各自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行为,进而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此外,大数据可以在保障教育规模的情况下实现差异化,一方面可以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推荐合适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可以达成更大的教育规模。比如MOOC平台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实体教室的限制,课程受众面极广,能同时满足数十万学习者学习需求。由此可见,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深远重大。
大数据与教育相结合是大势所趋。
(节选自《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
搜狐新闻2019.03.20)
材料二 
(来自手机APP)
材料三 大数据主要在四个方面对教育产生了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改变教育研究中对数据价值的认识。大数据与传统数据最核心的区别体现在信息采集的方式以及对数据的应用上。传统数据的采集方式相对来说只能够彰显出学生的群体水平,而非个人水平。而大数据最大的特点和优点是可以逐个去关注到学生的微观表现,例如他在不同学科课堂上“开小差”的次数分别为多少,他在一道题上逗留了多久,等等。
(二)方便教师更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大数据让教师能够更方便获得每一个学生在学校中的真实信息,例如:在不同考试中的错误对比分析情况,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育。另外,也能够帮助教师根据学生整体学习情况选择最合理、最能让全体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高效学习。学生借助“大数据”,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针对性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育领域的大数据与当下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在线教育密不可分,当前的教育模式不再仅仅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期中期末考试评分等等。大数据帮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判断事物的可行性和利弊性,详尽地展现了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无法察觉到的深层学习状态,进而有条件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
(四)增强教师责任心和强化师德建设。因为在大数据平台下,教师之间的竞争更加明显和强化,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素养来应对这种竞争。例如:在大数据之前,教师教书授业的好坏,对他个人影响甚微;而如今,不认真备课、授课的老师将逐渐被市场淘汰或事业停滞不前。
(摘编自百度文库《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
材料四 新型冠状病毒成了2020年飞出来的一只黑天鹅!那么,这只黑天鹅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怎么样的影响?还是以非典做一个对比,2003年的非典,中国GDP水平12万亿人民币,但是17年后的今天,中国GDP总量水平已经100万亿,也就是说:中国现在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已经是当年的近10倍!
但是,不可否认,这只“黑天鹅”在很多方面“促进”了我们生活的变化。
比如“线上购物”对“线下购物”的加速替代。尽管大家早就形成了线上购物的习惯,但是经历这次疫情之后,这个习惯还会被深度发掘,比如买菜,之前我们还是习惯去菜场,但是现在,很多人习惯于在网上买菜了。如果仅从购物方面来讲,未来的购物一定绝大部分都是在线上完成的,即便是线下场景产生的交易,也会在线上进行,就好比你去商超买东西,手机当场就可以下单,然后很快送到你家里。
再如“线上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加速代替。经历这次疫情,很多人习惯了在家里学习,传统的学习、培训机构必须加速转型。就像互联网改变了产品的流通路径一样,互联网同样也改变了知识传播的路径,以前知识传播只有在教室才能发生,每个老师只能面对几十个最多上百个人授课。而现在一个老师可以在线上跟上万人乃至几十万人授课,而且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包括落后山区(只要有网络)。这就是线上教育的核心优势,它使优势的教育资源平民化,而这一点恰恰是解决我国教育问题的核心。
4.下列关于“大数据与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需要数据分析,引入数据分析的教育可以是清晰、准确的教育,也可以是“预知”成功的教育。
B.数据可以为教学服务,为学情诊断、学习分析提供支持,有利于教师精确洞察学生需求,引导学习。
C.大数据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需求与态度变得可视,帮助教师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D.大数据影响教育的规模,优质课程资源的受众面增大,教育规模扩大;而因材施教缩小了教育规模。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D项,“而因材施教缩小了教育规模”错误。根据材料一“基于大数据的精确学情诊断、个性化学习分析和智能决策支持,大大提升了教育品质,也帮助了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真实信息,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大数据的到来,学生在一个课堂中的需求与态度,经由大数据的处理变得可视,这也为教研活动提供了更鲜活的素材”“此外,大数据可以在保障教育规模的情况下实现差异化,一方面可以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推荐合适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可以达成更大的教育规模”,可见并不能说因材施教缩小了教育规模。选项强加因果。“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无论教育规模大小,都应因材施教。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能够将海量碎片化的信息数据及时地进行筛选、分析、归纳、整理,体现出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的主要特征。
B.根据数据统计可知,教育培训、医疗、影视动漫是某地网民当前最关心的三个话题,这是大数据带来的便利,借此能了解每个人的需求。
C.对比2003年与2020年GDP水平,可知我国现在整体的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这说明“黑天鹅”不大可能对我国经济产生动荡性的冲击。
D.影响生活方式的因素很多,2020年初的疫情使得我们对互联网依赖性凸显,线上购物、在线教育分别对线下购物、传统教育产生了冲击。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B项,“借此能了解每个人的需求”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图表可知,“教育培训、医疗、影视动漫是某地网民当前最关心的三个话题,这是大数据带来的便利”,但不能据此得出能了解每个人的需求,材料二中的大数据分析结果不能反映每个人的情况。选项结论太绝对,夸大其词。
6.请简要概括,大数据时代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变化。
答:                                    
                             
答案 ①学习方式更多样。可采用线上、线下或两者相结合等多种方式。②学习资源更丰富,选择性更强。学习平台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可以自行选择使用。③学习更个性化,更高效。大数据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促进因材施教,提供更个性化的教学;学生可借助大数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针对性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解析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四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第①点。根据材料一的第一段“简单地说,大数据就是将海量碎片化的信息数据能够及时地进行筛选、分析,并最终归纳、整理出我们需要的资讯”得出第②点。根据材料三的前三点信息得出第③点。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
必备知识建构
热点提分1 形象鉴赏题
(2020·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苦笋
陆游
藜藿①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 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                                    
                             
第一步:熟读题干,明确问法
题干问的是苦笋和魏征的相似之处,应当分开作答。
第二步:明确人物,知人论世
魏征:直言进谏,推行王道,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第三步:分析描写,抓住特征
一、二句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象征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的品格。第五句,肯定赞美了苦笋的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这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
参考答案 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一)形象分类
(二)答题步骤
1.总说形象:概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具体分析: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3.形象意义: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三)方法指导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形象(人、景、物)当时的情境。
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分析景物所在的环境,把握景物的特点。
3.抓住表露形象、情感或思想的词句。
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 ①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春诗人淹留潭州时,即诗人去世前半年多。②鹖冠: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颈联描写舟中江上之景,诗人选取的蝶、鸥两个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特点:往来自如或自在轻快。作用:以乐景衬哀情。布幔闲卷,蝴蝶翩跹,穿空而过,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诗人描绘了一幅蝶鸥自由往来的美好画面,反衬出诗人年老体衰、漂泊异地的困苦之情,如此情境下仍思虑朝廷,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困苦中心系国运安危、担忧时局多难的悲悯情怀。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理解颈联的意思,根据诗句的内容把握蝶、鸥的特点,最后分析这两个形象与诗人形象之间的关系。“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中,“娟娟”“轻”可见蝶鸥的往来自如或自在轻快,这是乐景,描绘了一幅蝶鸥自由往来的美好画面;再看诗中的情感,结合前后的诗句“愁看直北是长安”“老年花似雾中看”可知,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愁”的,是沉重的,这是哀情,可见这是以蝶鸥的自在轻快反衬诗人心情的沉重,表现了诗人年老体衰、漂泊异地的困苦之情,即使如此诗人仍思虑朝廷,更表现了其心系国运、担忧时局的悲悯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太湖恬亭
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①,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 ①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                                    
                             
                             
答案 描绘了一幅人景相融的和谐、宁静的秋日傍晚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赏析能力。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句意比较容易理解,可从关键词(名词:日、断桥、人、水、幽树、鸟)入手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九日①水阁
[宋]韩琦②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 ①九日: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代风俗,这一天要置酒赏菊。②韩琦:北宋政治家、诗人。官至中书门下平章事,权位极重。虽身居高位,诗人却颇注重晚节之保重。
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                                    
                             
答案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①首联两句写诗人不介意住处的水阁古榭的倾颓破败,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现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的品性。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②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③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此诗是从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精神来塑造诗人的形象的,可以从这两方面分点回答。
热点提分2 语言鉴赏题
(2020·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①归。
[注] ①饷田:到田间送饭。
“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答:                                    
                             
第一步:明确题干,了解问法
根据问法,这道题考查的是炼字。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首先明确立场、观点,不同意或者同意。其次结合艺术特色分析奇妙处并点明情感效果。此题当中的“数声”或“一声”都是有关声音的,考生就可以从动和静的关系,通过设想两幅不同的画面来分析不同词语的不同作用。
第三步:组织语言,分条作答
参考答案 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题型
设问方式
答题思路
炼字题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诗句中某个字换成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试作分析。
1.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作用:点出该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注:有表现手法时要点出。
赏析句子题
1.赏析某一句或者某一联。2.本诗的某一句广为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1.解释诗句。2.答出手法,有几种答几种。3.结合诗句分析手法的作用,主要从内容、情感入手。
语言风格
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2.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3.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                                    
                             
答案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抒情主人公触景生情,引起无尽的思念愁绪。“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的能力。了解题目要求后,要快速对全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漠漠烟如织”“寒山”“伤心”等词语来看,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应是忧伤、孤寂的;从“楼上愁”“宿鸟归飞”“归程”等词语来看,本词表达的应是一种思乡、思人的感情;“何处是归程”应是一种思而不得的情感。“空”的作用就是更好地表达出了这种意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韩翃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已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请赏析本诗颔联“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的精妙之处。
答:                                    
                             
答案 ①“星河”是寂寥的,“一雁”是孤独的,“秋夜”是清冷的,三种事物连缀成文,构成幽深的意境,诗人融情于景,表达了心情的孤寂。②“砧杵夜千家”,捣衣声声,反衬出秋夜的沉寂。③诗人巧借秋声秋色以渲染愁怀。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本题要求赏析颔联,上句“星河秋一雁”,写了“星河”“一雁”“秋”三种意象,意境幽深,诗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借这种寂寥、孤独又清冷的意境表达了孤寂的心情。下句“砧杵夜千家”,夜深人静之时,听千家捣衣声声,反衬出秋夜的沉寂。上句写秋色,下句写秋声,这一联借秋声秋色以渲染愁怀。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河西春暮忆秦中①
岑参
渭北春已老,河西人未归。边城细草出,客馆梨花飞。
别后乡梦数,昨来家信稀。凉州三月半,犹未脱寒衣。
[注] ①这首诗作于天宝十载(751年),作者在凉州安西幕府任上。
前人评述说,此诗初步显示出岑参边塞诗“奇壮”的风格特色,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语言雄奇峻拔。虽对仗匀整、两两押韵,但词句自然天成,不事雕琢,古诗的古韵天成与律诗的对句严整有意无意间交会渗透,读来别有风致。(2)画面辽阔壮美。诗人通过想象,将边地暮春之景与家乡暮春之景这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联结在一起,虚实结合,境界阔大。(3)风物清秀奇丽。尽管边地荒寒,但暮春时节,嫩草萌芽,梨花翻飞,诗人用淡雅之笔描绘出边地的自然秀色,洋溢着无际的春意和清秀之美,给读者以赏心悦目之感。(4)格调慷慨雄壮。尽管身处边地,家信稀少,春意料峭,思乡念家,但“人未归”“未脱寒衣”,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从军报国,建功立业,不畏艰苦,勇往直前的雄心壮志。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先指出语言特点,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指出表达效果。“渭北春已老,河西人未归。边城细草出,客馆梨花飞”两句对仗工整,押“归”“飞”韵,“别后乡梦数,昨来家信稀。凉州三月半,犹未脱寒衣”押“稀”“衣”韵,语言雄奇峻拔,读来别有风味。“边城细草出,客馆梨花飞”两句,上句写眼前边城暮春之景,下句写家乡已是梨花飘飞;“凉州三月半,犹未脱寒衣”写边城三月寒衣未脱,描绘出一幅壮美的图景。边地细草刚刚长出,家乡梨花已然翻飞,虽为暮春之景,但诗人笔下的风物洋溢着无际的春意和清秀之美。全诗有思乡之情,诗人写自己身处边境,家信稀少,但诗人戍守边疆,思乡却未曾想要归去,字里行间依然流露出从军报国,建功立业,不畏艰苦,勇往直前的雄心壮志。
热点提分3 技巧鉴赏题
(2020·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答:                                    
                             
手法
分析
意象运用
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
空间处理
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是说: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同一个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
抒情方式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是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参考答案 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山水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这首诗(某某诗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上有什么特点?
(二)答题步骤
1.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释理由: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
3.析作用:此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这首诗采用衬托的手法写琴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三、四句营造凄冷肃杀意境,衬托之后的琴歌之美;②七、八句从听者反应的角度渲染气氛,衬托演奏者的高超技巧;③末尾句写别宴上缕缕琴音触动诗人情感,进一步衬托琴歌效果。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人是通过营造意境、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来表现琴歌之美的。三、四句描绘了一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深秋月色图,一派凄冷肃杀之气,以哀景反衬乐情,为下文写琴歌之美作了铺垫。七、八句从听者反应的角度写演奏者的高超技巧。“皆静”突出琴音勾魂夺魄的心灵穿透力,烘托出“广陵客”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使人们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直到“星欲稀”。最后两句写别宴上缕缕琴音不禁牵动了诗人的无限情思,衬托出琴歌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①
宋之问
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②。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③,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④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⑤。
[注] ①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②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昔尉陀于广州越秀山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③裛(yì):通“浥”,沾湿。④鬒(zhěn)发:黑发。⑤莱(lái):草名,即藜。
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
答:                                    
                             
答案 ①联想。“宿云鹏际落”一句诗人借助联想,看见云收而联想鹏落,生动地表现出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的情状。②比喻。“残月蚌中开”一句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像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于生机。③动静结合。“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描画出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情景,是静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形成一幅充满盎然生趣的画面。④多角度描写(嗅觉、听觉、视觉相结合)。“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描写桂花带露开放,香气袭人,是从嗅觉的角度;流水打击溪石,叮咚有声,是从听觉的角度;回环流转的细流,是从视觉的角度。多角度描写展现了宁静清新的环境。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到诗歌中圈出描写南国景物的诗句,找出描写南国的景物及其特点。诗歌开头四句,照应标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宿云鹏际落”写的是“云”,意思是“宿云如落鹏之翼”,这是诗人的联想;“残月蚌中开”写的是“月”,意思是“残月如开于蚌中之珠”,使用了比喻的修辞。从“薜荔摇青气”开始的六句极写赏心悦目的南国景色,铺排有序,很见功力。前三句写树,错落有致,句中用一个富有动感并充满了生命力的“摇”字,生动地描画出了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郁勃、无以自守的情态,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这三句中,诗人运用感官多角度描写景物,“石响”句写到听觉,由泉水奔泻的“石响”又转而看到回环流转的细泉。“抱叶”二句转写动物,这就使画面更充满活力,线条、色彩、音响以至整个情调更加动人。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昼梦
杜甫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请从虚实角度简要赏析诗的颔联和颈联。
答:                                    
                             
答案 ①颔联实写眼前春日桃花香暖、水边日落之景,颈联虚写梦中故乡的门巷已被荆棘掩没、中原君臣正被豺虎般强敌环伺的情景。②虚实相衬,用暖意融融的美好春景反衬家园荒凉、国事维艰的惨象,体现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题干明确了手法和答题范围,要求从虚实的角度分析诗歌颔联和颈联,结合诗句从虚实角度逐步分析即可。颔联是诗人亲眼所见之景,春日桃花香暖、水边日落让诗人昏昏如梦。颈联就是诗人梦中所见之景,故乡的门巷已被荆棘掩没,中原君臣正被豺虎般的强敌环伺,这是虚写。所见美好,梦境凄惨,两相映衬,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增加了诗歌的内涵,深化了作者的感情。
热点提分4 内容情感题
(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④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⑤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第一步:明确题干,了解背景
题干问的是“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按照要求简要概括出即可。结合注释和标题可知,这是诗人写给自己病中好友的唱和诗歌。
第二步:分析文本,推测情感
“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恢复健康,表达了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第三步:分条陈述,规范作答
参考答案 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一)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诗歌的“××句”“××联”“××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3.结合诗人的情感,印证名家的评价。
4.比较两首诗的不同情感。
5.这首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5.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三)答题方法
1.划题审题:抓标题、作者、注释、问题、诗眼、意象、题材等。
2.按部就答:(1)点出诗中人物的情感;(2)指出表达情感的特点(手法);(3)诗中具体通过什么内容表达情感。
3.联系原诗。
(四)答题步骤
1.先点出作者情感。
2.指出表达情感的特点、手法(直抒胸臆、委婉含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衬托等)。
3.诗中具体通过什么内容(手法)来表达情感的。(诗歌的事物、景物,诗歌内容概括、描述、翻译等)
[注意]
(1)若是简要概括情感,只需依次列出情感要点即可
(2)规范答题常用格式:
①抒发了……情感
②表达了……追求
③反映了……社会现实
④流露了……倾向
⑤表现了……情趣
⑥发出了……感慨
⑦寄托了……情怀
⑧袒露了……心迹
(3)怎么问,就怎么答,即:问情感,先答出情感,再简析。表现手法不明确时,只需答出情感,结合原句,作内容上的分析。
1.(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 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                                    
                             
答案 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诗歌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哀。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遍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验、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书本内容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毫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致为书所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古风·碧荷生幽泉①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 ①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诗人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诗人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
解析 本诗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是该类诗歌的主要手法。可从物的特征入手分析诗人的情感。诗的前两句写荷的生长环境和“艳”“鲜”的形态,中间六句写荷花的“花”“叶”“色”“香”,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最后两句中,“结根未得所”一句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而心生感慨。“愿托华池边”一句表达自己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的重用。
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①,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 ①“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答案 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写诗人在烛光下饮酒,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解析 在第二联后,诗中出现了多个凄清冷峻的意象,所以主要情感是落寞的愁苦心境。加上全诗景色描绘的寒冷凄清,便能较好回答本题。
关键能力突破——抓准意象 读懂诗歌
诗词鉴赏的核心是“理解”。概括起来,一是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理解,二是对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理解。鉴赏包括四个方面:①理解诗文,体悟作者蕴含于诗中的情感;②品味诗词中精妙的语句,赏析独具匠心的艺术魅力;③知人论世,以求更精准地把握作品;④给予作者和作品文学地位和审美价值的评价、定位等。
“理解”并鉴赏诗词的基本工具是意象。诗歌中的意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通过把握其特征,品味其内涵,探寻其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进而理解作者融注在特定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意象是承载着特定文化含义、蕴含特定情绪的事物。它是古典诗歌的“基因”,代代相传。储备并破解这些诗歌的基因密码,鉴赏就会变得轻松一些。
古代诗歌中的景物和物体,都是作者的情感载体,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也即诗中景、诗中物。古人讲“立象以尽意”,作者通过这些象征性的意象曲折地表现其品格情操、思想情感。也就是说,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在阅读过程中,要抓住诗歌中出现的景物和物体形象的特点及特定含义,即抓住重点词语,把握其外在特点;找准“物”与“情”的契合点,把握其思想感情内涵。如此便能够读懂诗歌。读诗歌时还要注意只有一个意象出现的情况,如荷花、菊花、竹子等,这类意象本身就含有诗人特定的思想感情。如: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这首词的主要意象是“杜鹃”,次要意象是“流莺”。杜鹃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传说蜀王杜宇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它的叫声被人模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中的杜鹃也就常常用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理解了“杜鹃”这一意象的内涵,也就理解了本词的主旨——游子思乡,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漫不经心随意飞鸣的流莺与杜鹃形成对比,突出了杜鹃的善解人意。
再如:(2018·天津高考)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①。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 ①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其中“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为写景句,通过平旷的田野、从远处吹来的微风、长势良好的禾苗三个意象,营造了生机勃勃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躬耕田园、避世隐逸这种宁静淡泊生活的喜爱。
综合提能快训
一、(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②春。
为于耆旧③内,试觅姓庞人④。
[注] 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赏析的能力。B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所以“心惊神伤”。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意象作用的能力。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其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具体内容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诗人不得不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诗人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春昼
[明]于谦
萧条候馆度芳春,暗惜韶光过眼新。
草色入帘闲白昼,花阴满地隔红尘。
从知处世若大梦,何用浮名绊此身。
十里湖边三亩宅,青山应笑未归人。
3.下面关于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第一人称视角入笔,首句点明时间和地点,芳春时节,作者在候馆中百无聊赖,只能观景度日。
B.颔联描写绿草入帘、花阴满地之景,色彩鲜明,营造了一种与世隔绝的意境。“入”字化静为动,使画面具有动感。
C.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作者认为人在世上度过一生,就如同一场大梦般虚幻,所以不应该被世间浮名所羁绊。
D.“十里湖边三亩宅”是作者的居住环境,如此空旷寂寥更突显诗人生活的孤寂,末尾的“应笑”实则也是作者的自嘲。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D项,“是作者的居住环境”“也是作者的自嘲”错误。“十里湖边三亩宅”并非作者的居住环境;“应笑”也非自嘲。此处诗人运用想象,描绘理想中的生活场景,写景清丽淡远,令人神往。
4.《本朝分省人物考》称于谦“诗词清丽,脍炙人口”。请结合尾联的内容,从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                                    
                             
答案 ①尾联运用拟人手法,将青山拟人化,使诗句清新灵动。②运用想象,描绘理想中的生活场景,使意境更加深远。③诗句语言朴实,抒情直白,不追求辞藻华丽,通俗易懂,朗朗上口。④写景清丽淡远。“十里湖边”“三亩宅”“青山”等意象营造了清丽淡远的意境,令人神往。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的能力。“十里湖边三亩宅,青山应笑未归人”,此处为作者的想象之景,描绘理想中的生活场景,使意境更加深远。抓住“笑”分析,此处赋予“青山”以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使诗句清新灵动。抓住“十里湖边”“三亩宅”“青山”等意象分析,此处营造了一种清新淡远的意境,这样一幅田园的生活场景,令人向往。抓住“十里湖边”“三亩宅”“青山”“应笑”等分析,本诗语言朴实,不追求辞藻华丽,通俗易懂。
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5~6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①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 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④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丞。
5.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善于炼字,首联“倚”字,把春天拟人化,富有生气,以此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而“寒”字,既写出了春寒料峭、阴晴不定的特点,也为诗人与朋友相聚相别营造了氛围。
B.诗人写景善于调动各种感官,使景物富有层次感。颔联中“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得听不到。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方面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恋恋不舍之事,还寄托了与友人相遇后别离的复杂情思。诗人将景、事、情三者巧妙地糅合在一起。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该句中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蕴含于其中,因为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芳草”喻指情感不断,像芳草一样延伸。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D项,“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诗人的想象,是虚写,不是“远景描写”。
6.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答:                                    
                             
答案 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
不同点:①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高洁情操的决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②刘诗用“青袍误儒生”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相同点:两首诗歌都是诗人人生悲惨命运的体现,二人都遭遇了贬谪,如“青袍今已误儒生”以及“一片冰心在玉壶”;与好友短暂相离,又无奈地分别,如“君去若逢相识问”“平明送客楚山孤”,展现出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怀。不同点:王诗通过“一片冰心在玉壶”来展现出自己的高洁志向,即便是遭受贬谪,却仍然不改内心的高洁情操,极其鲜明地展现出不屈服于恶势力,凸显出一种顽强的斗争意识。刘诗用“青袍误儒生”的牢骚话,直接抒发了失意之情。处在唐朝,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青袍”这样的小官,是在耽误前程。据此分析即可。专题八
语用主观题
必备知识建构
热点提分1 补写句子题
(2020·全国卷Ⅰ)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研究发现,有氧运动能增加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从而改善记忆力。任何时候开始锻炼都不会太晚,即使进入老年阶段, ① ,你仍然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有氧运动来加以改善。有30名被试人员(平均年龄66岁)参与了研究, ② ,这两组人都没有定期锻炼的习惯,也没有记忆障碍的迹象。其中一组每周完成数次有氧运动的任务,而另一组只进行拉伸和平衡训练,同时保持较低的心率。12个月后,与拉伸平衡组相比,有氧运动组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增加了。研究开始和结束时进行的记忆力测试显示, ③ ,而拉伸平衡组的成绩提高不明显。
答:①                                    
②                                    
③                                    
通读文段,这段文字说的是有氧运动的作用。文段中的第①处,上文有“有氧运动能增加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从而改善记忆力。任何时候开始锻炼都不会太晚”的引领,下文有“你仍然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有氧运动来加以改善”的表述,所以改善的对象应为“记忆力”;前文又有“即使进入老年阶段”的表述,所以填入此处的句子应与老年人的记忆力情况有关,故此处可填写“记忆力已经开始消退”;第②处,结合上文“有30名被试人员(平均年龄66岁)参与了研究”和下文“这两组人都没有定期锻炼的习惯”分析可知,“这两组人”应指上文所说的“30名被试人员”,故此处可填写“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第③处,结合下文“而拉伸平衡组的成绩提高不明显”分析,“而”表转折,由此可推断此处在内容上应和上文相对,也就是“有氧运动组的成绩”相对较好,故此处可填写“有氧运动组的成绩有显著提高”。
参考答案 ①记忆力已经开始消退 ②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 ③有氧运动组的成绩有显著提高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阅读语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大致有几个层次;其次,要把握文段语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关系,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列、转折、因果、条件关系等),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根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结合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的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1.(2020·全国卷Ⅱ)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无论生产、生活还是娱乐,当人暴露在噪声环境中时,健康就会受到威胁。暴露时间短,会产生焦虑与精神压力;暴露时间长, ① ,甚至失聪。听力损失程度与音量和暴露时长相关。然而,当噪声级达到一定高度时, ② ,均会产生永久性听力损害。而单从听力保护角度来说,即使是乐音, ③ ,时间过久,也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答:①                                    
②                                    
③                                    
答案 ①则会造成听力损失 ②无论暴露时间长短 ③如果音量过大
解析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分析。第①空,前文为“暴露时间短,会产生焦虑与精神压力”,后文为“甚至失聪。听力损失程度与音量和暴露时长相关”,据此可知此处应填“听力会受到损失”之类的句子。第②空,前文为“听力损失程度与音量和暴露时长相关。然而,当噪声级达到一定高度时”,后文为“均会产生永久性听力损害”,分析可知此处应填“无论暴露时间长短”之类的句子。第③空,根据前文“即使是乐音”及后文“时间过久,也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以及整段文字对“噪声、音量、时间”的分析可知,此处应填“如果音量过大”之类的句子。
2.(2020·全国卷Ⅲ)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食物的基本功能之一是给人体提供日常所需的能量。我们的一举一动,大到跑步,小到眨眼, ① 。食物中提供能量的三大营养素,即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人体不能 ② ,因为它们均以大分子形式存在,必须消化分解成小分子才能吸收利用。这一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就是 ③ ,又称为膳食生热作用。我们吃完饭后会有发热的感觉,这就是食物热效应的外在表现。
答:①                                    
②                                    
③                                    
答案 ①都要消耗能量 ②直接吸收利用 ③食物热效应
解析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分析。第①空,前文为“食物的基本功能之一是给人体提供日常所需的能量。我们的一举一动,大到跑步,小到眨眼”,下文为“这一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可见运动需要消耗能量,据此可知此处应补写“都要消耗能量”。第②空,前文为“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人体不能”,后文为“因为它们均以大分子形式存在,必须消化分解成小分子才能吸收利用”,分析可知此处应补写“直接吸收利用”。第③空,根据前文“这一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就是”和后文“又称为膳食生热作用”可知,该句是下定义的句子,再根据“这就是食物热效应的外在表现”可知,此处应补写定义概念“食物热效应”。
3.阅读下面的材料,在画线三处补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徽菜发端于南宋,兴盛于清代,如今更是享誉海内外。徽菜地方色彩鲜明,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三大特色。一是 ① 。徽州地处山区,林木葱茏,溪流遍布,盛产山珍野味、河鲜家禽,为徽菜制作提供了丰富多样、四时常鲜的食材。二是 ② 。红烧是烹制徽菜的主要方法,多用酱油着色,色泽油亮,味道浓厚。常以木材为燃料,或柴禾急烧,或树块缓烧,充分呈现食材的特点。清炖是烹制徽菜的另一种重要方法,习用火腿佐味,汤色清白,香气浓郁。加以木炭火单炖,原锅上桌,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汤汁的鲜美。三是 ③ 。徽菜在发展过程中秉承“医食同源、药食并重”的传统,原料的选择和搭配都十分讲究。比如,多用具有药效的野菜入食,就体现了传统的滋补养生之道。
答:①                                    
②                                    
③                                    
答案 ①就地取材,讲求新鲜 ②精于烧炖,讲究火功
③秉承传统,注重养生
解析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应该知道每处应填的词语必须同下文有关,即是对下文的概括。根据下文,第①处应填入关于“食材”的语句;第②处应填入关于炖和烧的语句;第③处应填入关于传统和养生的语句。
热点提分2 压缩语段题
(2020·全国卷Ⅱ)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
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建设海南自贸港做了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海南自贸港建设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方案》明确海南自贸港的实施范围为海南岛全岛。《方案》提出,海南自贸港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到2035年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自由贸易港。《方案》的公布标志着海南自贸港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答:                                    
                             
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最后将主要信息连缀成通顺的句子。
本段共5句话。第1句话交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方案》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第2句话指出海南自贸港建设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第3句话交代实施范围。第4句话交代海南自贸港的发展目标及其具体内容。第5句话交代《方案》公布的意义。最后筛选整合归纳概括,压缩内容应包括:公布时间+主要内容+公布意义。注意表述简洁流畅,字数不超过75字。
参考答案 ①2020年6月1日,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③对建设海南自贸港做了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④这标志着海南自贸港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一)答题思路
1.审题干,看要求
做“压缩语段”题,要看清题干涉及哪些内容,有什么要求,是拟写新闻标题,写一句话新闻,还是归纳文段的观点,字数限定多少。认真辨析题干中的字眼,从而确立压缩的重点、方向和思维方式。
2.审语段,明内容
审查该语段是什么样的材料,是新闻材料还是一般材料,由几段(几句)构成,每段(每句)表达了什么意思或说明了什么道理,然后再分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新闻材料的,要看是只有主体,还是加上了导语,如有导语,就不用考虑主体,只抓导语压缩即可。一般材料的,要根据其结构特点(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对照式等),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把握压缩的重点。
3.审话题,立主体
弄清了语段的材料及关系,接着就要分析该语段围绕什么话题,以什么为主体展开,分清主次,权衡轻重,从而确立信息的主体和重点。
4.审语体,定表达
所给语段的语体特点不同,压缩的重点就不同,表达的方式就有别。新闻材料,要紧扣“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三个要素压缩,主要采用主谓结构的陈述句或被动句来表述。一般材料,除采用主谓结构的陈述句、被动句外,还可采用并列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的陈述句来表述。
(二)解题方法
1.明确语段的性质
议论性文段,应抓中心句,也就是观点句、总结句。记叙性文段,要抓住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括起来就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干了什么事,怎么干的,有什么结果。说明性文段,应用简明、客观的语言概述,不要作形象的描写,也不要作主观的评价。
2.抓中心句
中心句是一个语段的灵魂,它体现了语段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情感倾向,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找到了压缩语段的关键所在。中心句一般在开头,起总领作用,有的也放在结尾,起总结作用。
3.概括内容
有些语段内容比较庞杂,头绪较多,这就要求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区分主次轻重,对语段信息进行正确分辨,领会其基本精神和意图,把握语段中最重要的观点和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4.删繁就简提炼观点
议论性语段要根据语段的论证层次结构、句子关系,逐层分析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然后按题目要求提炼观点。对一些较含蓄的语段,要仔细分析隐含于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揣摩作者的意图,有时还要结合有关的提示或文章的写作背景来分析,弄清主体内容,才能最终归纳和提炼出观点。
5.内容格式要符合要求
有些考题对压缩的格式、字数都有明确的要求,如要求拟一句话新闻、标题、导语、电报稿等,无论哪一种形式,都应符合给定的要求。
1.(2020·全国卷Ⅰ)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于4月24日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举行。备受关注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在启动仪式上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将依次编号。据介绍,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体现了探索自然和宇宙空间的文化传承,寓意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而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
答:                                    
                             
答案 2020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举行。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天问一号”和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在仪式上公布。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本则新闻的导语是“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于4月24日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举行”,故中心事件是“2020年‘中国航天日’于4月24日启动”。紧接着介绍了这次启动仪式的主要内容“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在启动仪式上公布”;然后分别介绍任务名称、任务标识的意义:体现了探索自然和宇宙空间的文化传承,寓意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这部分不是关键信息,不必压缩。压缩内容应包括新闻的导语和主要内容。答题时要注意字数的要求,不要超过70个字。
2.(2020·全国卷Ⅲ)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2020年6月3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助力湖北疫后重振发展视频会议。在视频会议上,国资委表示,支持将武汉纳入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改革高地,要继续加大力度,推动各项政策措施在湖北早落地、早见效、早受益,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更好地助力湖北疫后重振。在视频会议现场,央企和湖北省签署72个项目,在原定今年对湖北计划总投资3
900亿元基础上,将新增投资超过3
200亿元。
答:                                    
                             
答案 ①2020年6月3日,②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助力湖北疫后重振发展视频会议,③支持将武汉纳入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区,④央企和湖北省签署72个项目,⑤将新增投资超过3
200亿元。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首先需要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连缀成通顺的句子。本段共3句话。第1句话交代国资委于2020年6月3日召开中央企业助力湖北疫后重振发展视频会议。第2句话交代视频会议的具体内容:采取各项措施,助力湖北疫后重振。第3句话交代央企和湖北省签署72个项目,新增投资数额超过3
200亿元。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3.(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总部位于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2020年6月3日发布新闻公报宣布,第51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将于2021年1月举行,年会主题为“世界的复兴”。新闻公报介绍,“世界的复兴”这一目标将致力于共同迅速地建立起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社会体系的基础,以塑造一个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和更具韧性的未来。届时,年会将以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进行。世界经济论坛将和瑞士政府一道,确保会议安全。
答:                                    
                             
答案 (示例)①2020年6月3日,②世界经济论坛宣布,③第51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将于2021年1月④以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举行,⑤主题为“世界的复兴”。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概括时要注意时间、地点、事件,原文“总部位于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2020年6月3日发布新闻公报宣布”,可概括为“2020年6月3日,世界经济论坛宣布”;“第51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将于2021年1月举行,年会主题为‘世界的复兴’”,可概括为“第51届论坛年会将于2021年1月举行”“主题为‘世界的复兴’”;原文“届时,年会将以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进行,世界经济论坛将和瑞士政府一道,确保会议安全”,可概括为“以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举行”。
热点提分3 图文转换题
(2020·浙江高考)阅读下面宣传抗疫防疫的图片,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摘编自《文汇报》)
(1)为图一或图二拟标题。不得照抄图片中的原文,不超过10个字。
选择图(    ),标题:            
(2)分别简要评价图一、图二的创意。
图一:                                    
图二:                                    
第一步:仔细审题、看图
这两幅漫画都与抗疫防疫有关。
第二步:根据题干,结合图文得出答案
(1)要求给漫画拟标题。给漫画拟标题一般可以从漫画的主体或讽刺的对象、漫画中人或物的关系、漫画的主题等角度拟题。这两则漫画都是宣传性质的漫画,没有讽刺对象,因此可以从漫画主体或者主题的角度思考。比如图一,根据文字“万众一心”“同舟共济”以及“大心”“口罩”可以看出主题是抗击疫情的,由无数“小心”组合成“大心”意思是凝聚力量。据此拟题即可。而图二是由“霍去病”和“辛弃疾”组成的“门神”,直接从这个主体拟题为“新门神”即可。(2)要求评价漫画的创意。解答时要先描述漫画的画面,找出构成要素,进而分析出主题。评价时不仅要评价主题,还要分析其“创意”,即创新之处。图一构成要素有“小心”“大心”“船型口罩”以及文字“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创意点在于用“无数小心构成大心”表示“万众一心”;用“船型口罩”表示“同舟共济”抗击疫情。整体构思简洁形象,号召力强。图二构思最巧妙的地方是用传统“门神”的方式表达对健康的守护;利用“霍去病”和“辛弃疾”名字中的“去病”“弃疾”表达抗击疫情的心愿。利用传统又翻出新意,巧妙贴切。
参考答案 (1)(示例)图一
凝聚力量,抗击疫情(图二
新门神)
(2)图一:由多个小心形组成大心形,戴着外形像船头的口罩,用“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点明主题。简洁凝练,号召有力。图二:借用传统民俗的门神年画,名字替换为“霍去病”“辛弃疾”,表达人们去病、弃疾的愿望。翻新传统,巧妙贴切。
图文转换五大技巧
1.下面是剪纸艺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创作的两幅剪纸艺术作品,你更喜欢哪一幅?请根据构图要素及特点,简要说明你选择的理由。不超过100个字。
答:                                    
                             
答案 (示例一)第一幅,四只手的交握表达万众一心的主题,形象直观;四只手上巧妙呈现“戴口罩”“常通风”“勤洗手”“多锻炼”等生活场景,以此来宣传抵抗病魔的良好生活习惯,内容具体生动,宣传效果更好。
(示例二)第二幅,一把剪刀剪除新冠病毒的构图,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战胜病毒的信念和豪情;剪刀手柄处是戴口罩的女孩和鲜花图案,并环绕心形图案,表达了对春回大地的期盼和相互关爱的主题,寓意深刻。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首先找出构图要素,第一幅,主要由四只呈现生活场景的手组成,每一只手展现一个生活画面,戴口罩、开窗通风、洗手、锻炼,这四只手又是紧握在一起的;第二幅,这幅图由两部分组成,下面是由戴口罩的女孩和鲜花图案构成的剪刀,上面是新冠病毒的图形。然后分析这些构图要素要展现的寓意,这就需要结合图片的特点以及图片使用的场合或者使用的目的来分析。题干已经告诉考生“是剪纸艺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创作的两幅剪纸艺术作品”,所以第一幅图中四个生活画面中展现的其实是宣传抗击疫情的良好生活习惯,而握在一起的四只手则是展现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主题。第二幅图中剪刀剪新冠病毒则是传递战胜病魔的信念,鲜花以及环绕成的心形图案则是表达对春回大地的期盼以及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爱。考生从两幅图中选择一幅,并从这些方面陈述理由即可。
2.下面是介绍“端午节”的思维导图,请根据图表内容对其中空白处合理推断,填入恰当的词语。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答案 ①五月初五 ②起源 ③别称 ④习俗 ⑤插艾蒿 ⑥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逻辑推断的能力。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本题结合高考推断题型,利用图标来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①空对应的是“时间”,只需知道端午节的农历时间即可。②空根据图中“纪念屈原、曹娥、伍子胥等不同说法”推断,对应的是端午节的起源。③空根据图中“龙舟节”“五月节”“女儿节”“诗人节”推断,对应的是端午节的别称。④空根据图中“包粽子”“饮雄黄酒”“系彩线”推断,对应的是端午节的习俗。⑤空根据图中“包粽子”“饮雄黄酒”“系彩线”推断,对应的是端午节的具体活动。⑥空根据图中“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推断,对应的是端午节的影响。
综合提能快训
1.(2020·浙江高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出生20天左右,比目鱼的眼睛开始搬家,一只眼睛向上移动,越过头部上缘到身体另一侧。眼睛之所以能够这样, ① 。比目鱼的头骨,不是坚硬的骨头,而是软骨。眼睛移动时,双眼间的软骨会被身体吸收,眼睛的移动失去了障碍,移动也就更加自如了。除了身体的构造发生改变, ② 。比目鱼刚出生的时候,是在水面附近活动;当眼睛同处一侧时,比目鱼就转而在海底活动了。比目鱼一般是侧着身子游泳,而且经常平卧在海底。为了能够更快地发现敌人,两只眼睛长在一起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所以说,比目鱼发育过程中的这些改变,其实是 ③ 。
答:①                                    
②                                    
③                                    
答案 ①是借助了比目鱼独特的身体构造 ②比目鱼生存的环境也不一样了 ③自然选择(或自身演化)的结果
解析 本题考查情境补写的能力。这段内容讲的是比目鱼的眼睛为什么会移动到身体的另一侧。第①空,前面介绍比目鱼出生20天左右眼睛开始“搬家”,紧接着说“眼睛之所以能够这样”,由“之所以”可知下面应当说原因;再根据后文的“比目鱼的头骨,不是坚硬的骨头,而是软骨”“除了身体的构造发生改变”可知,眼睛移动的原因应当与比目鱼独特的身体构造有关。据此可填写“是借助了比目鱼独特的身体构造”。第②空,前面的“除了身体的构造发生改变”中的“除了”说明比目鱼还有一个变化;再根据后文“比目鱼刚出生的时候,是在水面附近活动;当眼睛同处一侧时,比目鱼就转而在海底活动了”可知,这是比目鱼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据此可填写“比目鱼生存的环境也不一样了”。第③空,根据前面的“为了能够更快地发现敌人,两只眼睛长在一起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可知,比目鱼的这些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再结合“所以说,比目鱼发育过程中的这些改变,其实是”可知,这是总结比目鱼眼睛移到身体一侧的根本原因,据此可填写“自然选择(或自身演化)的结果”。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自古以来人们依土地而生,自然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们,所以 ①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山坚毅不拔,沉静、博大、深厚;水至柔至利,屈曲有致,既可润物无声,又能摧枯拉朽。山的阳刚与水的阴柔相生相合,便是宇宙无限的生机。当春风吹来的时候, ② ;当夏天来临的时候,人在自然生命的苍翠中感到生命的蓬勃;当秋景的宁静疏落,让人体会收获过后的宁静和天高云淡的旷远;而冬日的萧瑟空寂,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艰难和顽强。人在山川的变化中,找到了自己情绪的寄托,获得精神的安顿。因此 ③ ,望水则情溢于水。
答:①                                    
②                                    
③                                    
答案 ①我们尊重自然、热爱自然 ②人在自然生命的萌动中感到美好的希望 ③观山则情满于山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①处,由“自然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们”可知,第一句话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此处应该谈我们如何对待自然,表达对自然感恩,这样也能和后文“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衔接。②处,第四句是一个排比句式,按照“人在自然生命的苍翠中感到生命的蓬勃”的句式仿写即可,仿写内容对应的季节应是春天,表达出对春天的感受即可。③处,相当于名句默写或对对联,考生如果熟悉“观山则情满于山,写海则意溢于海”很容易补写出来,对应上文句子“人在山川的变化中”可知,此处中心内容是“山”,根据句式结构“观海则意溢于海”写出即可。
3.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据广州日报报道,4月16日,恒大集团竞得番禺区谢村体育设施及产业地块,本次出让的体育设施用地拟建设恒大集团专业足球场。恒大集团计划结合现代足球运动和体育场馆运营的发展趋势,将该地块建设为配套齐全、科技含量高的顶级专业足球场。在开工仪式上,恒大方面公布了该足球场的设计方案,该足球场以其独特的造型迅速引发各方关注。恒大方面透露,该球场以荷花绽放为设计理念,凸显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既代表球场成为“花城”广州永久盛开的城市名片,也寓意高洁坚韧的品格。主色调采用炙热的金红色,是广州恒大球队的主色调。
答:                                    
                             
答案 4月16日,恒大集团竞得番禺区谢村体育设施及产业地块,计划将该地块建设为配套齐全、科技含量高的顶级专业足球场。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本则新闻的主体对象为“恒大集团”,主体事件是“4月16日,恒大集团竞得番禺区谢村体育设施及产业地块,本次出让的体育设施用地拟建设恒大集团专业足球场。恒大集团计划结合现代足球运动和体育场馆运营的发展趋势,将该地块建设为配套齐全、科技含量高的顶级专业足球场”。余下内容“在开工仪式上……”是恒大集团对“将该地块建设为配套齐全、科技含量高的顶级专业足球场”计划的具体阐释,使新闻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但在提取主要信息时可淡化。故此新闻的内容要点概括如下:4月16日,恒大集团竞得番禺区谢村体育设施及产业地块,计划将该地块建设为配套齐全、科技含量高的顶级专业足球场。
4.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胖五”,是中国最大推力的大型运载火箭,具备近地轨道25吨级、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级的运载能力。2019年12月27日“胖五”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胖五”的第三次发射,本次任务的成功,意味着我国具备将航天器送向更远深空的能力,未来“嫦娥五号”月球探测、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中国载人空间站等重大航天任务的发射都将由“胖五”承担。
答:                                    
                             
答案 ①“胖五”是中国最大推力的大型运载火箭。②它的第三次发射取得成功。③意味着我国具备了探索更远深空的能力。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是一段新闻报道,话题对象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即“胖五”。文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的主要信息是“是中国最大推力的大型运载火箭”;第二句的主要信息是“胖五”发射成功;第三句的主要信息是“这是‘胖五’的第三次发射,本次任务的成功,意味着我国具备将航天器送向更远深空的能力”。据此按照字数要求组织语言即可。
5.阅读下面的图片新闻,按要求回答问题。
女孩名叫柯恩雅,今年七岁,是湖北五峰渔洋关镇一名一年级小学生。4月3日复工后,父母在集贸市场卖卤菜,她就在卤菜店的案板下狭窄的空间对着一台旧款笔记本电脑专注上网课,已坚持了一个多月。这张照片被新华社发布后,感动了很多人。
(1)请给这则图片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答:                                    
(2)根据图片新闻,从一个角度写一段7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答:                                    
                             
答案 (1)(示例)①案板上是生活,案板下是未来 ②上面是生活,下面是希望 ③小小的空间,大大的梦想
(2)(示例)①一边是生计,一边是看护之责,普通人的生活,似乎就常处于各种困顿之中。但我们常说苦难是一种财富,或许在于它能激发人们奋力前行、拥抱美好的斗志。②感动之余也要看到,缺一方安静书桌的情况仍然存在。如何为更多孩子营造更良好的成长环境,托举起每个孩子的梦想,是全社会都应该思考和着力改善的事情。③我们被这些困顿中升腾起的生活热情打动,一起共情着,相互共勉着。其实,每个认真生活闪闪发光的普通人,既点亮了自己的人生路,也照亮了别人的旅程。
解析 (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和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分析图片,然后结合新闻内容找出关键句,提炼关键词。找关键词,考生首先在准确理解文段的基础上找到有效信息,并从中筛选出核心信息;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图上,一个孩子在卤菜店的案板下狭窄的空间对着一台旧款笔记本电脑专注上网课,母亲在经营之余进行指导。父母卖卤菜,是为了生活,孩子上网课是为了未来。据此分析可拟题为:①案板上是生活,案板下是未来;②上面是生活,下面是希望;③小小的空间,大大的梦想。(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准确及对新闻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要抓住对事物特点介绍的说明性或议论性的关键语句(或词语),围绕事件核心进行概括、评论,同时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准确,表达看法时需观点鲜明。从图片上看,在突如其来的疫情过后,普通人经受了各种磨难。尽管如此,成年人要维持生计,还要照看孩子;学生要追求梦想,就要坚持学习。这幅图中,我们看到了这一家人在经受苦难,但也在努力抗争,我们坚信,苦难一定会过去,春天一定会到来。据此分析,拟写短评即可。
6.下面是某有机农产品评定机构的评审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答:                                    
                             
答案 有机农产品评定分为检测产品和评估企业两部分:检测产品是对企业送检产品和生产现场抽样产品进行检测;评估企业则是审评企业申请材料,考评企业管理,对生产环节和种植环境做现场检查。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首先,研读题干,明确叙述对象和要求,并仔细观察流程图的内容。该图是某有机农产品评定机构的评审流程图,开头可以直接说“有机农产品评定”。其次,厘清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叙述的顺序。对顺序的叙述要做到清晰明白,合乎逻辑。本图顺序是从下到上,从左到右。再次,选择恰当的连接词,将各个部分简明、准确地连接起来,注意千万不要有遗漏。最后,检查有没有语病,字数是否合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