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声光 —2021年科学中考复习专题讲义(机构使用)(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物态变化、声光 —2021年科学中考复习专题讲义(机构使用)(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3-13 20:1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复习--物理部分(物态变化、声光)
考点一 物质的比热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单位:J/(kg·℃),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对比热的理解
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由物质本身决定。
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时比热不同,如水和冰的比热不同,水的比热大。
加热时间或光照时间相同,则吸收热量相同
沿海地区气温变化小;海水比沙滩温度低。原因:
考点二 熔化和凝固
1.熔化 热,凝固 热。
2.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
(1)晶体在一定的温度下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处于 状态。
3.晶体凝固过程的特点
(1)晶体在一定的温度下开始凝固,在凝固过程中温度 。晶体从开始凝固到完全凝固,处于 状态。
4.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非晶体 一定的熔化温度(熔点);晶体 一定的熔化温度(熔点)。晶体如:萘、冰、海波、各种金属;非晶体如:蜡、松香、玻璃。
5.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 。

例题1:(2019·临沂)右上图是某种固态物质加热变成液态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由图可知该物质( )
A.是晶体,熔化持续了8 min B.在A点时是液态,B点时是固态
C.在A点的内能比B点的小 D.在OA段的比热容比BC段的大
例题2:将零下5摄氏度的冰放入0摄氏度的水中,冰和水的质量怎么变化
考点三 汽化和液化
1.汽化的两种形式是 和 。
2.蒸发:在 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液体蒸发 热,有制冷作用。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 、 。
3.沸腾
(1)沸腾是在液体 和 同时发生着的剧烈汽化现象。
(2)液体沸腾时虽 不变,但要吸热;同一种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 。
(3)沸腾的条件: 、 。
例:如图所示,装有水的烧杯中放入一试管,试管中装入少量的水,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使烧杯中的水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试管中的水也沸腾 B.试管中的水不能达到沸点
C.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但不沸腾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液化
(1)液化要 热。液化的两种方法: 、 。
考点四 升华与凝华
升华 热。举例:衣柜里的樟脑球,过段时间会变小;结冰的衣服也会慢慢变干;白炽灯用久了变细
凝华 热。举例:地上的霜;窗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窗 表面);发黑的灯泡
例题:写出下列变化过程
冰棍外的“白粉”: ;冰棍外的“白气”: ;
夏天开空调玻璃上的雾 ;冬天房间玻璃上的雾:
烧开水上的白气 ;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舞台上的白雾的原因: ;
一、选择题
1.水具有比热容较大的特点,从而被广泛应用。下列现象的原因及其应用实例不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的是( )
A.海边的昼夜温差较小 B.夏天在室内地面上洒水降温
C.冬天暖气设备用水供暖 D.用水冷却汽车发动机
2.两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满了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用同一热源分别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关系如图所示( )
A.甲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B.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两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C.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温度升高的比乙液体温度升高的少
D.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吸收的热量等于乙液体吸收的热量
3.关于水的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00℃的水一定沸腾 B.120℃的水一定沸腾
C.标准大气压下,100℃的水一定沸腾 D.90℃的水也可能沸腾
4.对于下列自然现象的成因,解释正确的是( )
A.“霜”的形成过程是凝华现象 B.“雪”的形成过程是熔化现象
C.“露”的形成过程是升华现象 D.“雾”的形成过程是汽化现象
5.如右上图所示,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时=3min时,该物质处于液态 B.在BC段该物质吸热
C.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5 min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60℃
6.(2019·苏州)如图甲所示,将质量相等的冰和蜡烛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实验装置,安装时应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
B.图甲中两试管放在同一烧杯中加热,可以控制相同时间内冰和蜡烛吸收的热量相同
C.由图乙可知,A图线对应物质的内能先增大后不变再增大
D.由图乙可知,B图线对应的物质是冰
7.自前家庭汽车保有量越来越高,以下跟汽车有热现象中说法错误的是( )
A.汽车玻璃起“雾”影响行车安全,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
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降低了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
D.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
8.少天在使用电冰箱时,发现了许多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拉开冷冻室的门,有时能看见“白气”,这是液化现象
B.湿手伸进冷冻室取冰棒时,有时感觉到手被冰棒粘住了,这是汽化现象
C.放入冷冻室的矿泉水结了冰,这是凝华现象
D.从冷冻室中取出一瓶冰冻的汽水,过一段时间后瓶的外壁出现了小水珠,小水珠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9.(2019·安顺)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吃粽子习俗。下面与粽子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包粽子时,米粒之间有缝隙,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B.煮粽子时,锅上方冒出“白气”是汽化现象
C.手上沾些水,刚拿出锅的粽子不烫手,利用了汽化吸热
D.粽子放人冰箱冷冻一段时间,外表结了一层霜,这是凝固现象
10.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看到“白气”。下列有关形成“白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释放“白气”是干冰在常温下升华形成的
B.打开软木塞的热水瓶口处会出现“白气”是瓶内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清晨能看到河面上有一团团的“白气”是河面上的水蒸发形成的
D.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常会出现“白气”是冰箱内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二、填空题
1.如图是小桂家的电热水器下面连接的热水管和冷水管,小桂洗热水澡时经常发现左水管外壁上有水珠,而右水管的外壁上却没有水珠,仔细观察这些水珠并不是溅上去的,这些水珠的形成是属于______现象,该现象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过程,由此可知左水管是______(填“冷”或“热”)水管。
2.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种,在“萘、松香、海波、蜡、玻璃”这些物质中,属于非晶体的有________;
3.(2019·黑龙江)如图甲所示为小明同学“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现象中,水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应为图内中的 (填“A”或“B”)图。
(2)在水沸腾的过程中,将酒精灯撤掉时,会观察到水继续沸腾一会儿。理由是 。
(3)用高压锅煮粥,熄火后用冷水将锅冷却,拿去限压阀打开锅盖,看到锅内粥仍在沸腾,
理由是 。
三、实验探究题
1.为了比较水和沙子吸热本领的大小,小明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2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水和沙子,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1)在本实验中,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表示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此实验中,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表示物质___ ___.
(2)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______(填“大于”或“小于”)沙子吸收的热量。
(3)如果加热相同的时间,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______(填“沙子”或“水”)升高的温度更高。
(4)实验中有些同学发现:刚开始加热时,情况与(3)中结论不符,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_______________.
2.小明和小华分别利用图甲所示的相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分析图乙可知,小华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明显较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五 物质的构成
分子性质:(1)分子很小。(灰尘 (算或不算)分子)
(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黄豆、芝麻混合体积变小, (能或不能)说明)
(3)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扩散现象: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一处的现象。包括气体、液体、固体。
温度越 ,分子无规则运动越 ,扩散越快。
(4)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破镜难重圆能说明分子间有斥力吗? 。
分子之间空隙最大, 分子次之, 分子之间间隙比较小
考点六 质量的测量
质量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以及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托盘天平的使用
称量
先估后称:先估计物体大概质量,避免物体质量超过天平的称量而损坏天平。
左物右码: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 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先 后 )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天平恢复平衡。
读数:读取数据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标尺上的游码所对的刻度值就是被测物体的质量,即

附:注意事项
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 天平的称量,也不能 天平标尺的分度值。
有腐蚀性的物体不能直接放入天平托盘中。(可在两个盘中都垫上大小质量相同的两张 或 )
思考:有位粗心的同学错将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问,此时物体的质量如何求算?
将上述公式变为
若砝码磨损了,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 ,如果砝码生锈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偏 。
若调零时指针偏左就开始测量,测量结果比真实值 ;若调零时未将游码归零,测量结果比真实值 ;
考点七 物质的密度
密度
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公式: 公式变形:m=?? V=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是kg/m3(千克每立方米);常用的单位还有g/cm3(克每立方厘米)。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 、 有关,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
(1)对于同种物质:
ρ是一个定值,m与v成正比,ρ的大小与 m、v无关
测量液体的密度(以盐水为例)
用天平测出,然后倒入量筒中 (如图甲)。
用天平测出(如图丙)。
算出量筒中盐水的质量。
读出量筒中(如图乙)。
根据。
例题:(2019·青岛)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的m-V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积为20cm3的甲物质的质量为10g
B.乙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C.甲物质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小
D.甲、乙质量相同时,乙的体积是甲的2倍
考点八 声和光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 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 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 ;声音传播的条件: ;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 米/秒。V >V >V
4、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一切振动的物体 都发声;
耳和听觉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5、乐音的三个特征: --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听觉形成:声波、外耳道、鼓膜(作用 )、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感觉形成在大脑)
不论是嗅觉、味觉、视觉、听觉,它们形成的部位都在 。
减弱噪音的途径: , , 。
光和颜色
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月亮是光源吗? 。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 中是沿 的(①小孔成像(例子: )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m/s),空气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晴天,由于小孔成像,在树荫下的地面上出现的圆形光斑是太阳的 像
小孔成像:
(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实像能在光屏上呈接,虚像不能再光屏呈接,实像都是 的)
u=v成等大倒立实像,uv成缩小倒立实像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所以
白光是 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 光混合而成。
4、看不见的光:①红外线的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②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
5、物体颜色:带蓝色眼睛看红色的物体什么颜色 。
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 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不透明的物体颜色由 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成因:白色物体 ,黑色物体则 。
光的反射和折射
1、光的反射定律:
①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 角等于 角。
【注意】 垂直射入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 ,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 °。
3、漫反射:电影屏幕、植物、墙壁、衣服等 镜面反射:黑板的反光、后视镜、化装镜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夜晚迎着月光,亮地和暗地分别是 。
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 像,像和物离镜面的距离 ,
像与物体的大小 ,像与物的连线和镜面 。像和物体以镜面
【注意】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只和 有关,和距离没有关系
例题1:(2019·全国中考模拟)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1)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________(填“虚”或“实”)像。
(2)A点与水面相距3 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m。
(3)若光斑B向右移动,说明水位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了。
6、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如:汽车观后镜)。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如:太阳灶)。
7、光的折射定律:
①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空气中的角更大
【注意】在界面上发生折射的同时也发生了反射。
8、从河岸上看水中的物体觉得浅,从水中看河岸上的树觉的高。
眼和视觉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有 光线的作用。(凹面镜也有 光线的作用)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有 光线的作用。(凸面镜也有 光线的作用)
3、眼球与折光系统:
眼的折光系统主要由 组成。物体射出的光线经折光系统的折射,在 上形成物像(倒立缩小的实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
7、近视和远视的原因及矫正(图见P33-34)
原因 矫正
近视 成像在视网膜 佩戴 透镜
远视 成像在视网膜 佩戴 透镜
例题2(2020·浙江九年级)为了研究眼的成像原理,小科自主研制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水透镜模拟眼的晶状体,通过注水或抽水可改变水透镜凸度大小。光屏和水透镜固定在光具座如图所示的位置。点燃蜡烛后.调节水透镜凸度,直至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________(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当蜡烛向左移动时,光屏上的像 (变大、变小、不变)
1.(2020·浙江七年级期末)如图是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为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B为玻璃板后未点燃的蜡烛。有关本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玻璃板应该与桌面垂直 B.实验宜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C.眼睛应从B一侧观察成像情况 D.蜡烛燃烧较长时间后像物不再重合
2.如图所示,若图中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MN截成两半,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段距离,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子(   )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3.如图所示,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CD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入射角为60°,折射角为30°,界面右侧是空气
B.入射角为60°,折射角为30°,界面右侧是玻璃
C.入射角为30°,折射角为45°,界面左侧是空气 D.入射角为30°,折射角为45°,界面左侧是玻璃
4.如图,成都锦江之上,夜色中的安顺廊桥流光溢彩,让游人流连忘返。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
A.小张看到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因为光从水中射入空气,再进入小张的眼睛
B.小郑取下近视取镜,看到廊桥变模糊了,是因为廊桥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面
C.小陈拿出携带的放大镜观看远处的廊桥,看到了廊桥倒立的像,这个像是实像
D.小李用手指组成方框“取景”,方框离眼睛越远,“取景”范围越小,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5.图为某同学游酒埠江时拍下的一张照片。根据这张照片可推断(  )
A.山峰有多高,湖水有多深 B.照片中实景在上,倒影在下
C.群山通过照相机镜头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D.倒影通过照相机镜头成倒立、缩小的虚像
6.光从玻璃射向空气中,在玻璃与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折射和反射,以下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7.ofo共享单车极大地便利了市民的出行.使用者用手机扫车牌上的二维码,获取验证后自动开锁即可使用.关于单车的使用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车牌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 二维码上白色部分反射白光,黑色部分吸收光
C. 手机上的摄像头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D. 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一倍焦距以内
8.利用图甲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在水平面上铺一张白纸,再将玻璃板竖直再白纸上,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再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1)图乙是小强某次测量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L,为 cm;将蜡烛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将 (变大、变小、不变)
(2)若将玻璃板向左倾斜,如图丙所示,观察到蜡烛A的像大致位置在图甲中的 (①或②)处
9.坐井观天,所见甚小”,青蛙在枯井和有水的井中“观天”的范围大小是不同的。如图所示,一只青蛙在井底(井中有水)中央,请用光路图作出井底之蛙“观天”的最大范围。
10.为了消除平面镜厚度对物距和像距测量的影响,小明用图乙的方法测出了物距和像距,图丙为图乙的简化图,图丙中_____表示像距(选填“BD”或“BC“)
11.(2019·台州市书生中学七年级期中)如图所示,雨后的夜晚,路上有些积水,甲、乙两同学在较暗的月光下,在路上相向而行。甲同学看到的现象是水面比路面亮,那么乙同学看到的水面和路面的亮暗现象是怎样的?请你对乙同学看到的现象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进行解释。
______________ __
12.(2019·浙江七年级)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需要把制作好的圆筒插人易拉罐中,如图所示,圆筒的________ (填“A”或““B”)端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的光屏。用制成的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静物时,移动圆筒位置,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屏上像将_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练 习 答 案
选择题
1.B 2.D 3.D 4.A 5.B 6.B 7.B 8.A 9C 10B
填空题
液化 放热 冷
松香 蜡 玻璃
A 石棉网余温高于水的沸点 熄火后,锅内温度仍高于100℃,冷却后锅内气压比原来抵,所以沸腾
探究题
吸收热量的多少 大于 沙子 水的导热性能好;没有搅拌
小华用的水的质量比小明大
考点八
例题1:虚 6 下降
例题2:缩小 :变小
1.C
2.C
3.D
4.A
5.B
6.D
7.B
8.3.50 不变 ②
10.BD
11、乙同学看到的现象是水面比路面暗。因为路面发生的是漫反射,反射光有部分会进入乙的眼睛;而月亮在乙的身后,水面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进不到乙的眼睛,所以乙同学看到水面比路面暗。
12.A 变大
勤能补拙,练可达通,学而广博
QQ:35430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