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13 08:5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唐朝的繁荣盛世大约持续了100多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一场安史之乱揭开了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斗争的序幕。从此,唐朝由盛而衰,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统治越来越腐朽,最终在农民起义打击下土崩瓦解。唐朝灭亡后,在南方和北方各地出现了多个割据政权,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分裂时期。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对安史之乱有一定的了解。
3.学习目标确定
(1)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2)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局面的出现。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五代十国
难点:安史之乱与唐朝由盛而衰
5.学习评价设计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肯定。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
导入:
垂老别
作者:杜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学生活动
1
听讲
活动意图说明:以诗歌方式导入,引起学生思考关注。
环节二:
教师活动2
一、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弱的转折点)
1、原因:
(1)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2)社会矛盾愈发尖锐,边疆形势日趋紧张
(3)各地节度使逐新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4)安禄山兼任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时间:755-763年,持续8年之久
3、人物:唐玄宗、唐肃宗;安禄山、史思明(叛乱者)
4、经过: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攻占洛阳、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调集西北地区的精兵,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最终于763年平定叛
5、影响:
(1)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3)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瀋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
①原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兼并战争频繁,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连年灾荒,无以为生,发动了大规模起义
②概况: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2)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五代十国: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间、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北方地区:后梁一后唐→后晋一后汉一后周(先后出现)北汉
南方地区: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
(2)历史评价: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学生活动
2
结合ppt上的材料,概括总结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结合教材,概括黄巢起义的简要过程。
(3)客观评价五代十国时期。
活动意图说明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
课堂总结
教的活动
3
唐朝的盛世和衰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统治者的政策和治国态度对一个政权的发展影响很好。统治政策的一惯性是必要的。
学的活动
3
思考总结
活动意图说明
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
7.板书设计
一、安史之乱
1、背景
2、过程
3、影响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
2、唐朝的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五代
2、十国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PPT
9.教学反思与改进(单节课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习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教学改进设想。课后及时撰写,突出单元整体实施的改进策略,后续课时教学如何运用本课学习成果,如何持续促进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