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开学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开学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14 20:0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重庆二十九中2020-2021学年度下期
高三年级历史开学测试题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为了巩固西周政权,周公东征,摧毁商殷及其同盟淮夷的残余势力后,又在全国要冲大封同姓、异姓和古帝王之后于新占领的东方。当时受封奴隶主贵族及其所率领部族进入广大占领区后,首先建立军事据点。这说明分封
A.强化了西周政治认同 B.传播了西周先进文化
C.牢固了血缘贵族同盟 D.具有武装部落殖民性
2.春秋末年,晋国赵氏宣布不管是生产奴隶还是家庭奴隶,只要立了战功,就可以成为自由民。同时实行“旧田半税,新田不税”的政策。这些做法
A.有利于新生产关系的发展 B.直接造成三家分晋的局面
C.说明当时社会的纷争不断 D.体现宗法制度的全面崩溃
3.宋朝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科考中不仅南北地区使用的试卷不同,而且还按照地区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这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有利于才选拔程序的完善
C.一定程度体现了公平的原则 D.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4.王夫之认为,历史首先必须是信史,不能挟私,反对史书以附会人事,对众人所公认的“大美大恶”,不再作喋喋论述,这样才能实现“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之师也”。王夫之的主张
A.维护了宋明理学的权威 B.论证了史学革命的必要性
C.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D.加速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5.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权威是人民代代相传的“君权神授”的传统,国家政权统治主要靠“人治”,而它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家族的、宗教的、种族的封建权威,确立了新的价值准则和观念,即从“人治”逐渐转向“法治”。这可以用来说明
A.晚清时期社会上进步与守旧思想并存 B.清政府大力宣扬近代宪政思想
C.辛亥革命推动国家政治权威的合理化 D.民主政治在中国得到基本确立
6.1910年前后,美国人布朗观察到中国人早已不再满足于一律从国外进口产品,他们开始自给自足。“从净水设备到蒸汽设备,再到发电设备以及各种创造设备,他们都建造了自己的工厂”。这反映了当时
A.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B.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C.近代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D.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侵略
7.1920年10月,在上海早期党组织的推动下,上海机器公会成立。各地党组织也纷纷深入工厂、农村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众疾苦,考察基本国情,并用通俗易懂言语宣传马克思主义。这表明中共早期组织
A.尝试建立统一战线 B.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C.关注社会伦理改造 D.主张工农武装割据
8.1956年4月,中央召开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表彰了4700余名“提前完成并达到优等质量五年计划指标”和在“学习与推广先进经验或在掌握先进技术试制新产品方面有成就”的全国先进生产者。这反映了当时
A.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B.人民群众建设热情高涨
C.三大改造胜利结束 D.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9.有学者认为,中国在1991?2013年的周边外交关系如图所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只发展与亚洲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C.坚持独立和内外有别的外交原则 D.积极参与推动周边地区的合作发展
10.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村个体工商户的若干规定》,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经营社会急需的行业,农村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方式可以灵活多样。这反映了我国政府旨在
A.缓解城镇居民的就业 B.确立农村市场经济模式
C.打破公有制主体地位 D.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1.古代雅典,官员在任职前必须宣誓依法从政和公正从政,同时,法律的格式均以“会议于民众决定”的字样开头。这些做法主要是为了
A.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 B.保证民主政治的实现
C.杜绝决策上的随意性 D.强化法律的权威地位
12.1925年,苏联《农民报》刊登了《男人心灵的哀号》一文,文中主人公的妻子将要与其离婚并“拿走她应得的一份”。一些读者在回复中感慨道,如果“法律条文把妇女限制在1917年以前”就不会出现这个情况。由此可见
A.计划体制下男女平等观念不断加强 B.十月革命之后妇女权益得到保障
C.当时普遍义务劳动中妇女地位提高 D.农业集体化使妇女工作机会增加
13.1939年,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以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为背景,发表小说《愤怒的葡萄》。小说写道:“他们企图用渔网捞河里的土豆,但守卫不让他们这么做。他们到格格响的汽车上捡被扔弃的桔子,但是桔子上已经被喷上了煤油。”据此可知,作者
A.注重对细节的描写批判社会现实 B.通过丰富想象对下层民众寄予同情
C.受环保思潮影响反对工业化浪潮 D.擅长以荒诞手法抒发个人主观感受
14.20世纪50年代,美国参议员麦卡锡声称,支持共产主义的人已经渗透到从军队到好莱坞电影工作室的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揭露”共产主义者,他领导了一场大规模的“扣帽子”运动。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社会各阶层普遍关注“冷战” B.社会笼罩着怀疑和恐惧氛围
C.与苏联的矛盾日益激化 D.利用反苏转嫁国内矛盾
15.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比较发达,但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却暴露了一些问题,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注重市场竞争和大投入背景下的科技创新能力,注重医疗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领先优势的获得和维持,而不是公民的医疗福利与公平。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美国
A.公民未享受到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 B.医疗体系具有清晰的霸权国家特征
C.医疗技术的创新受政治体制的束缚 D.医疗科技创新成果与疫情防治脱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7分)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作《朋党论》,文中提出。朋党自古就有,但朋党分为“小人之朋“和“君子之朋”。“小人之朋“是以共同利益为纽带的,这是“伤朋”,而“君子之朋“则是以志向和志趣为纽带的,这是“真朋”。朋党是否会危害政治,关键要看君主是否能正确区分和对待“伪朋“和真朋”,如果皇帝能“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那么天下就会大治。清朝雍正皇帝对欧阳修的《朋党论》极为不满,亲自写《御制朋党论》,反驳欧阳修的观点,认为欧阳修此文破坏了天尊地卑的君臣之分,“君子无朋,惟小人有之”,朋党培植党羽以营私利不惜损害公义,达到互相扶植、提携,有事相互关照之目的,暗地干扰皇帝决策。
——摘选自《品读国学经典)》
材料二 1912年12月中旬,中国举行有史以来的首次国会选举。获得登记的选民共有近4300万人,占人口总数1/10左右,这一比例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议会选举相比也不算低。当然,除少数知识分子和热衷政治的人外,许多选民连如何运用选举权都一无所知,政治参与意识也较低。因此,实际参选人数并不很多。在选举中,首次出现了政党竞选国会席位的现象。选举结果,宋教仁改组的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均占了绝对优势。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遭枪击,22日不治身亡。宋教仁一案曝光,引起與论大哗,各界攻市矛头直指袁世凯。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竞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政治史上的一道奇特景观。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欧阳修与雍正皇帝对于“朋党“观点的异同。(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阻碍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因素。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政党“与古代“朋党”二者的不同。(11分)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以来,美国大陆内部人口的迁移开始变得更加频繁,这主要是由于东北部大都市区的迅速发展和中西部的城市化形成规模而导致的,这种大陆内部的人口迁移不仅使美国的“地理中心点”不断向西迁移,也使“人口中心点”开始不断由东部发达的大都市区向中西部的城市或人口聚集点迁移。20世纪头十年美国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同时涌入了比之前任一时期都要多的移民。在一战前,这种人口的增长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即被美国发达的城市环境和充足的就业机会所吸引。1910年时的美国社会中白人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这必然决定着美国联邦政府的各项重大政策向以土生白人为主的美国人口主体倾斜,移民的被强制美国化就反映了这一正在得到加强的事实。总之,1900-1910年间的美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巨变”,它在经济上表现为美国工业、农业中垄断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在社会转型的层面则通过人口、城市、移民、族裔的变化得到反映。1910年人口普查便是全面反映这个国家当时经济、社会状况和其所处时代特征的最为真实的画卷。
——摘编自宋健《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垄断和社会转型:美国1910年人口普查研究》
材料二 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在我国社会发展从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 关键时期开展的。这次普查按户调查的项目有23项,按人调查的项目有26项,比1990年人口普查时的21个项目增加了许多。为了不过多增加居民的负担,同时也为了减少各级政府财力、物力的投入,这次人口普查采用了短表长表技术。短表内容包括有关人的自然属性等基本指标和简单的住房状况指标,由全国90%的家庭填报;长表内容包括有关人口素质、经济活动、婚姻、妇女生育状况、住房状况等指标,在全国抽取10%的户填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活跃,人们会因就业、就学、迁居等因素迁移、流动,人户分离现象大量增加。针对这种情况,这次人口普查增设了《暂住人口调查表》,作为人口普查的附表。目的的是为了防止流动人口漏报,对人口总量数据的质量进行控制。鉴于目前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希望尽快地得到普查成果,这次人口普查采用了光电录入技术。收到了节省人力、不受人工因素影响、精度高、录入速度快等好处。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内容、特点及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进行191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8分)
1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材料
类别 部分代表性资料 内容
文集 《孙中山全集》《毛泽东选集》《蒋中正全集》《胡适全集》《鲁迅全集》 经过整理的著作与文稿集合,人物生平记录等
口述 《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回忆中央苏区》《回忆毛泽东》《胡适自述》《鲁迅回忆录》 历史事件亲历者的回忆,人物访谈记录,人物自述与他人的回忆等
报刊 《申报》《大公报》《晨报》《新青年》《湘江评论》《向导》 政治评论、新闻、文艺、物产证券行情、广告、启事、征婚离婚信息等
档案 故宫清史档案、北洋政府档案、国民党党史会档案、中国共产党档案 制度会典、会议记录、政府文件、电报与密电、布告、手稿、函件等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等资料整理
根据材料信息,分别说明上述四类材料对研究中国近代史所具有的史料价值。(12分)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图
(1)根据图表,简要说明19世纪中期、后期和20世纪中后期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6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6分)
历史参考答案
DACCC CBBDD DBABB
1.D【详解】联系材料中的“摧毁商殷及其同盟淮夷的残余势力”、“新占领的东方”、“建立军事据点”等信息可知,周初的分封是一种武装驻防事业,其目的主要在于作为王室的助手,以监视被征服的各族人民,实际上它具有武装部落殖民的性质,D正确;政治认同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材材料强调的是军事属性而非文化属性,排除B;西周的分封制不属于贵族同盟,排除C。
2.A【详解】据题意可知,晋国赵氏的措施是变革了传统的选官制度和赋税制度,有利于奴隶制度的瓦解,为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故选A;“直接造成”的说法有误,排除B;材料反映的制度的变化,没有体现纷争不断,排除C;“全面崩溃”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D。
3.C【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之所以出现南北分卷和名额分配措施,主要是因为当时南北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南方的教育文化水平高于北方,所以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故选C;这一措施是为了对教育文化水平落后的地区进行照顾,而非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排除AD;这一措施与人才选拔程序无关,排除B。
4.C【详解】“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之师也”体现了王夫之经世致用的思想,故C正确;王夫之的思想冲击了宋明理学的权威,故A错误;这不能体现史学革命的必要性,故B错误;该思想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没有影响,故D错误。
5.C【详解】政治权威的合理化,即由单一的、世俗的、全国性的政治权威取代各种传统的、宗教的、家族或种族的政治权威。而辛亥革命打破了这种传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故C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民主政治真正在中国确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排除D项。
6.C【解析】根据“开始自给自足”、“都建造了自己的工厂”等信息可知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化建设的成效,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近代民族工业的成就,不是自然经济,排除A;“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思潮主流”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B;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排除D。
7.B【解析】根据“纷纷深入工厂、农村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众疾苦,考察基本国情,并用通俗易懂言语宣传马克思主义”可知中共早期组织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同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扬马克思主义,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表现,故选B;1920年中共尚未成立,谈不上建立统一战线,更没有主张工农武装割据,排除AD;材料中反映的是深入基层,宣扬理论,并不是进行社会改造,排除C。
8.B【解析】1956年是“一五”计划期间,根据“提前完成并达到优等质量五年计划指标”可知我国的“一五”计划出现了提前完成的情况,这说明当时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高涨,所以能够提前完成,故选B;A是表面现象,不能反映本质内容,排除A;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才宣告完成,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提前完成“一五”,没有体现科技的突破,排除D。
9.D【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冷战之后,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参与多层次、多方位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与交流,如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南盟机制等,这反映出中国积极参与推动周边地区的合作发展,D项正确;材料没有联合国,排除A项;“只参加”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国奉行独立自由的各平外交,不是内外有别的外交原则,排除C项。
10.D【详解】政府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经营社会急需的行业,农村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方式可以灵活多样。这说明我国政府旨在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故D正确;材料和城镇居民无关,故A错误;此时还没有农村市场经济模式,故B错误;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可能被打破,故C错误。
11.D【详解】法律的格式以“会议于民众决定”,意味着法律的权威来自于民众,而官员任职前的宣誓进一步强化了法律的权威,D正确;材料中涉及的群体是官员而非民众,由此可知其目的不是为了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排除A;题干主旨是法律而非民主,而且法律格式本身说明当时实行的是民主政治,排除B;雅典的决策是公民大会掌握,法律本身的权威来自公民大会,因此其不能杜绝决策上的随意性,而且古代雅典的决策并不具有随意性特征,排除C。
12.B【解析】根据“法律条文把妇女限制在1917年以前”这一时间信息可得出,在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掌握政权,而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权益得到保障,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B项正确;当时的苏联处于新经济政策时期,不是计划体制,排除A;实行普遍义务劳动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工作机会,排除D。
13.A【解析】根据“以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为背景”可得出这与美国的经济危机的关,而经济危机中出现了产品过剩,销毁了大量的农产品,而下层的民众却又没有食品供应,因此才“用渔网捞河里的土豆”,因此可以看出,作者注重对细节的描写批判社会现实,A项正确;丰富的想象是浪漫主义的特征,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经济危机的现实状况,并不存在丰富的想像,排除B项;材料与环保问题无关,排除C项;材料是现实主义的体现,不是荒诞手法,排除D项。
14.B【详解】材料“支持共产主义的人已经渗透到从军队到好莱坞电影工作室的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的是美国参议院麦卡锡在制造共产主义扩张的恐慌,这也说明当时社会社会笼罩着怀疑和恐惧氛围,B正确;A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15.B
16.(1)同:?抨击为私利勾心斗角的朋党现象。(2分)
异:欧阳修从国家利益角度出发,希望皇帝选贤任能,“朋党”反而有利朝政;雍正从巩固皇权角度出发,坚决打击一切为私利抱团,阻碍政令通行的行为。(4分)
(2)?因素:?国民政治素质低;民众政治参与意识不强;?宋教仁遭暗杀,宪政被破坏;?内阁更换太过频繁;?(两点4分,三点5分)
不同点: ①朋党:共同利益或观念的集团,政党:近代化政党政治下的政治组织;②朋党:植根于专制集权制度,政党:立足于民主选举的代议制。(6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欧阳修与雍正皇帝对于“朋党“观点的相同点主要突出都反对都抨击朋党现象,不同点主要突出二者的出发点不一样,即欧阳修从国家利益角度出发而雍正从巩固皇权角度出发的。
(2)阻碍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因素按照材料二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民众政治参与意识不强、宋教仁遭暗杀、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民国“政党”与古代“朋党”二者的不同主要突出民国“政党”是政治近代化的产物,是政党政治的产物而朋党:不过是一个利益集团而己,还可以强调朋党根源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政党却属于民主选举的产物。
17.(1)背景:资产阶级民主化模式发展,社会发展趋于稳定;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垄断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大批移民涌入,美国中西部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尖锐,旧大陆动荡不安。(6分,任三点)
(2)特点:普查项目增多,内容更加充实;普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统计范围扩大,统计质量提高;增加了高新技术在人口普查中的运用,普查速度快。(4分,任两点)
原因:制定并实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战略需要和重要依据;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加快,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和城乡居民的受教育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活跃;减少各级政府的投入和居民的负担;社会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普查结果对各级政府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十分重要。(4分,任两点)
档案类材料以原始的官方材料为主,多为第一手史料,其真实性可信度高,能较好反映近代历史事件与人物,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材料之一,其史料价值很高。(3分)
报刊类材料具有连续、真实的特点,内容丰富多彩,忠实记录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材料,同样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3分)
文集类材料含有历史人物的生平记录,以本人的文章与书信等为主,具备一定的真实性,能较好记录近代历史人物的活动与思想,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因历史人物的文章具有一定主观性,需要整合同时期的其他佐证资料进行比照研究。(3分)
口述类材料主要以历史人物的记忆、答问为主,能较好地反映近代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在历史细节中的原貌,但因为口述者的主观意识、观点立场等不同,以及记忆的模糊性,会导致其与历史真实有一定距离,研究者对此需要仔细甄选辨别,慎重使用。(3分)
【解析】史料指可以据以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可以将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文集类材料属于文献史料,《孙中山全集》《毛泽东选集》等含有历史人物的生平记录,以本人的文章与书信等为主,具备一定的真实性,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因历史人物的文章具有一定主观性,需要其他佐证资料进行比照研究。口述类材料主要以历史人物的记忆、答问为主,能较好地还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历史细节中的原貌,但因为口述者的主观意识、观点立场等不同,以及记忆的模糊性,会导致其与历史真实有一定距离,研究者对此需要仔细甄选辨别,慎重使用。报刊类材料具有连续、真实的特点,内容丰富多彩,忠实记录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材料,同样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档案类材料以原始的官方材料为主,多为第一手史料,其具有相应的客观性,真实性可信度高,能较好反映近代历史事件与人物,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材料之一,其史料价值很高。
19.(1)变化:19世纪中期,木材使用呈下降趋势,煤炭使用呈上升趋势;19世纪后期,石油使用呈上升趋势;20世纪中后期,以煤炭为代表的传统能源呈下降趋势,天然气、核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使用呈上升趋势。(6分)
(2)原因:工业革命、改良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煤的开采和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的开采和使用;20世纪中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原子能技术发展),加上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石油危机加快了天然气、核能和太阳能的使用。(6分)
第4页共4页 高三历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