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测试题
一、选择题
1.观察下列表格,与1952年相比,造成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52
71.8%
6.9%
0.7%
1.5%
19.1%
1956
7%
0.1%
7.3%
53.4%
32.2%
A.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
B.土地改革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三大改造
2.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是(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开国大典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土地改革运动的完成
3.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粉碎
反革命集团
A.江青
B.林彪
C.王洪文
D.四人帮
4.“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间是
A.1956年
B.1961年
C.1963年
D.1966年
5.1956年,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决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下列属于中共八大内容的是
A.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C.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提出“八字方针”
6.下列哪一法律文献确立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A.《共同纲领》
B.《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临时约法》
7.下列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先进人物的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A.雷锋--“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B.王进喜--“两弹元勋”
C.邓稼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焦裕禄--“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8.习近平赴兰考调研时指出,他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他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他是
A.黄继光
B.钱学森
C.焦裕禄
D.王进喜
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这些工业项目的兴建反映出“一五”计划主要建设区域是
A.东南地区
B.西南地区
C.华南地区
D.东北地区
10.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要从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A.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B.1954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1957年“一五计划”任务完成
11.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下列关于西藏地区发展变化的史实与结论,搭配不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西藏和平解放
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和祖国大陆统一
B
修建川藏公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成就
C
援藏干部孔繁森
为西藏地区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D
青藏铁路通车
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联系加强
A.A
B.B
C.C
D.D
12.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股份制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说:“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该材料中“独特实验”指的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创斯大林模式
D.推行罗斯福新政
1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形成于(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二大
15.报纸既是人们了解社会的主要媒体,也是反映社会变迁的窗口。下图《人民日报》的报道反映了
(
)
A.我国农村经济高速发展
B.农村合作化的优越性
C.“大跃进”运动中“浮夸风”盛行
D.“文化大革命”时期“左”的错误
16.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这次会议
A.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B.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D.决定实行“文化大革命”
17.1957年是有纪念意义的,因为这一年
A.我国开始生产出第一辆国产汽车“解放牌”汽车
B.“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C.三大改造结束,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D.中共“八大”召开,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18.195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出现严重失误。出现失误的原因是
A.人民群众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B.全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
C.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封锁
D.各地频繁发生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
19.造成下表中我国1957~1960年粮食人均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时间
1949年
1957年
1960年
1962年
1970年
1980年
1997年
粮食人均(千克)
202
263
212
228
289
329
400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四五”运动
20.下图漫画《奔向社会主义》生动反映了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与漫画信息直接相关的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C.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D.国有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21.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
)
A.A
B.B
C.C
D.D
22.“十三五”规划是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一五”计划的工业成就的是
A.鞍山钢铁公司
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C.沈阳机床厂
D.南京长江大桥
23.关于“文化大革命”的陈述,不正确的是(
)
A.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将斗争矛头指向党、政、军和文化界中所谓“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修正主义分子”。
B.文革期间,成立由陈伯达、康生、江青等组成的“中央打倒修正主义小组”
C.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D.“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
24.下图为画家朱宣咸创作的速写作品《光明大道:集体农庄报喜代表团》(1956年),该作品所报的喜事
A.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
D.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25.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种局面,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加速发展现代化农业
C.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D.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二、简答题
26.学以致用,探究问题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我国经历了曲折与坎坷。
请回答:
(1)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是哪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制定了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出现过哪些重大失误?
(3)从中你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27.(2017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卷)列举1953﹣1954年,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方面进行的努力。分析当时我国面临的有利和不利的外部因素。
三、综合题
28.李明对书上的两幅图片感到十分不解:自己家种的水稻没有大人高、萝卜没有脸盆大,为什么图画上的水稻高耸入云,萝卜硕大赛驴?这究竟是不是真实的现象?
水稻高耸入云天一个萝卜千斤重
农民伯伯乐翻天两头毛驴拉不动
请你进行学习探究,回答问题:
(1)“水稻比天高”“萝卜比驴大”的情况发生在什么历史时期?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现象?对经济建设造成了什么影响?
(2)为什么从那以后我们没有再见到此类社会现象?这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历史教训?
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
(1)材料一中图一的出现是我国对什么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方式是什么?
(2)图二的出现是我国对什么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政策是什么?在图二所反映的事件中,党和国家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3)材料二中“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是通过什么事件来完成的?完成于何时?对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D
2.A
3.D
4.D
5.B
6.C
7.D
8.C
9.D
10.C
11.B
12.A
13.C
14.B
15.C
16.A
17.B
18.B
19.B
20.B
21.A
22.D
23.B
24.A
25.A
26.(1)中共八大;
国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2)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3)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要逐步健全民主和法制制度;要坚持实事求是;要防止个人崇拜和思想僵化等.
27.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方面进行的努力: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到1956年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3年﹣1957年底,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编制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任务超额完成,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我国面临的有利的外部因素:苏联给予了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我国面临的不利的外部因素: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些已经比较清楚,更多的还有待于继续探索.
28.(1)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运动时期。现象:“浮夸风”盛行。
影响:给国民经济建设造成严重损失,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浪费了国家资源,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
(2)原因:六十年代初党中央逐步纠正了“大跃进”等“左”倾错误。(或提出“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教训: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一切从国情和实际出发,避免急躁冒进。
29.(1)图一: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2)图二: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赎买政策。方式:公私合营。
(3)事件:三大改造。时间:1956年。评价:(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