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测试
一、单选题(总分:60分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
1.(本题3分)下列能够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人民生活发生巨变的有( )
①凭粮票、肉票等票证购物
②自驾游成为人们休闲的一种方式
③吃“公家饭”、端“铁饭碗”成为大家的追求
④轻松惬意地网上淘宝、购物
⑤“低碳”和“原生态”生活成为时尚.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
2.(本题3分)邓小平说:“在经济政策上……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下列举措体现了这一理念的是(
)①设立经济特区
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③实行“包产到户”
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本题3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下列关于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部分紧俏商品凭政府发放的票、证购买
B.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C.休闲娱乐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D.信息传递快捷、简便,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4.(本题3分)有人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在沉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在挣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开始奋起!”1964年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导弹发射成功
5.(本题3分)被称为两弹元勋的是( )
A.邓稼先
B.袁隆平
C.王进喜
D.雷锋
6.(本题3分)“我甄贤兮秀毓南屏,前贤遗训兮谨守以诚;教育乡村兮史何光荣,甄陶后俊兮贤命是经,甄贤学生兮相兴鹏程。”
这首传唱了近百年的甄贤学校校歌听来依然非常亲切,古老的铜钟还在敲响,它们仿佛先贤的嘱托,激励学生在知识的海洋求索。这所百年老校曾培育出中国第一个体育世界冠军,你知道他是谁吗(
)
A.唐绍仪
B.唐国安
C.容闳
D.容国团
7.(本题3分)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选项中关于“两弹一星”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表明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胜利地掌握了核技术
B.两弹的研制成功,集中代表了我国当时科学技术达到的先进水平,大大提高了国际地位
C.“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表明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D.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科技成就的集中体现
8.(本题3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是( )
A.贾平凹
B.莫言
C.屠呦呦
D.路遥
9.(本题3分)00IA型航空母舰正式下水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腔,标志着中国国防实力迈向新的阶段,下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防建设成就排序正确的是( )
①第一枚原子弹成功爆
②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
③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④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隐身战斗机歼20研制成功
A.①③②④
B.④③①②
C.④①③②
D.③③②①
10.(本题3分)“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今年的4月24日是中国第五个航天日,国家航天局宣布了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航天日的设立是为纪念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请问这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发生在哪一年?( )
A.1967年
B.1970年
C.1973年
D.2003年
11.(本题3分)邓小平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下列科学家中,为此做出重大贡献的是( )
A.侯德榜
B.袁隆平
C.邓稼先
D.屠呦呦
12.(本题3分)从“两弹一星“震惊世界到“神舟”系列飞船气冲霄汉,再到“嫦娥一号”的轻舒广袖、揽月问天,这些成就的取得说明( )
①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②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效果显著
③我国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④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本题3分)下列词语中哪一项不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 )
A.炒鱿鱼
B.跳槽
C.公开招聘
D.“铁饭碗”
14.(本题3分)建国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
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15.(本题3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生活景象出现在改革开放后的有( )
①衣着千篇一律,“蓝灰色的海洋”
②城镇居民凭票购买食物与生活用品
③服饰追求时尚个性,丰富多彩
④开私家车出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⑤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16.(本题3分)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荣获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
A.钱学森
B.钱伟长
C.邓稼先
D.袁隆平
17.(本题3分)下列能够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
①开私家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②人们使用粮票、布票购买东西 ③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瓦房,90年代住楼房 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8.(本题3分)
提出“实业救国”口号,毅然回乡创办企业的清末状元是(
)
A.张之洞
B.张謇
C.范旭东
D.郑观应
19.(本题3分)下列作品属于“文化大革命”以后的著名长篇小说的是(
)
A.《青春之歌》
B.《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C.《茶馆》
D.《红岩》
20.(本题3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
A.自驾出行流行
B.食物单调不足
C.网购流行
D.乘高铁出行
二、综合题(总分:40分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1.(本题10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学技术、国防建设、外交方面取得了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子能工业是在苏联单方面终止合同、撤走专家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展起来的。当中国工人阶级和科学技术人员创造出这一伟大业绩的时候,他们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极端困难。自然灾害和严重的经济困难,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降到最低点;西方大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战争威胁和军事压力不但基本断绝了国家最需要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交换,而且也促使我国必须做好应对外敌的准备。中国人民就是在这种恶劣环境下,默默地创造着奇迹。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图一中人物的观点:“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
(1)根据材料一概括原子能工业的成就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取得的?用图二的事例来证明人物的观点。
材料二:国防建设大事表
(2)填出上表中划线部分的正确内容。结合材料一分析科技对国防建设的影响。
材料三:“根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是可以实现和平共处的。在保证实施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国际间的争端没有理由不能够协商解决”。“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3)根据材料三分析指出50年代中国为了打开外交局面提出的外交原则、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22.(本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对中国梦的艰苦求索,从来没有停止过。从新中国“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新世纪“强起来”,一系列梦想变为现实。
材料二:中国梦,承载着13亿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但我们也要清联地认识到,追梦之路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最近几年,我国每创造一元财富,消耗的能珠是发达国家的数倍;雾霾严重等等。
材料三:袁隆平说:“我做过一个梦,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乘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梦在前方,路在脚下;空谈谈国,实干兴邦。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什么?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什么?新时期为实现这一梦想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的战略布局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问题是什么?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哪一文件提出了五大新发展理念,指出要提商发展质景和效益,改善这一问题?
(3)据材料三,袁隆平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我国早在哪一年已经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从那时到现在,袁隆平一直在为实现自己的梦而努力着。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你为实现中国梦打算做些什么呢?请简要叙述一下。
23.(本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文山县2009年元月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2.5%和2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1.2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5%。其中:人均工薪收入为589.96元,同比增长30%;人均经营性收入356.38元,同比增长3.6%;人均财产性收入15.6元,同比增长17.6%;人均转移性收入251元,同比增长5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23.26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2%。
材料二
回眸5年,经济的发展不仅给中国带来综合国力的提高,也给百姓带来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就业规模持续增长,从2006年的7.64亿人增加到2009年的7.7995亿人。百姓的“钱袋子”更鼓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6年的11760元增长到2009年的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期间的平均增速加快了10.6个百分点。吃穿住行,变化发生在每一个细节中。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文山县的人均消费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说说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24.(本题10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统一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材料二:北魏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三: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2)材料二中的“主动政策”是指什么?材料二、材料三之间有何关系?
材料四:
(3)图C描绘了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的情景,这应该归功于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哪一创举?图D中的人物因什么科技创新而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4)图E中的大型音乐舞蹈《团结颂》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这应该归功于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哪项基本政治制度?图F中周恩来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以什么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材料五:
(5)图G中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图H中香港回归祖国是哪一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6)综合材料四、五,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感想。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测试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B;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的准确理解与运用。可用排除法。
①凭粮票、肉票等票证购物是在改革开放前,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国家在城市改革的重点就是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变企业职工吃“公家饭”、端“铁饭碗”的思想,对国有企业被告政企分开,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③中的现象也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与题中时间不符。
故排除①③。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的准确理解与运用.
注意相关史实的记忆与积累.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排除②,科教兴国战略不属于经济方面。
3.【答案】:A;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A.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的时代,经济发展水平低,物资严重困乏,为缓和供应的紧张,保持物价的稳定,国家对生产和供应加以控制,购买食品、布料凭粮票、布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2年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生产迅速发展,物资丰富起来,购物的各种票证也相继取消。故A正确。
BCD.“绿色食品”“休闲娱乐”“.信息传递”题干无涉及。故BCD错误。
故选A。
4.【答案】:A;
【解析】:
为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粉碎其核威胁,维护世界和平,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是在2003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导弹发射成功是在1966年。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我国“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重要意义。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的相关史实。
5.【答案】:A;
【解析】:
邓稼先担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的负责人,1963年由他主持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形成。第二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接着他又参加了氢弹的研制,为我国的原子能工业做出巨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两弹元勋”。邓稼先担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的负责人,被誉为“两弹元勋”。
本题以“两弹元勋”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模范人物。
6.【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第一个体育世界冠军是容国团。1959年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他先后战胜各国乒坛名将,为中国夺得了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故选D项。
7.【答案】:D;
【解析】:A项,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正确;B项,原子弹和导弹的研制成功,表明我国当时科学技术达到的先进水平,大大提高了国际地位,说法符合史实。C项,1970年4月24日21时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正确。D项,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科技成就还有很多,如,“神舟1号”“神舟5号”
等,按题目要求应选择说法不正确的。故选D。
8.【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B符合题意。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现代文化成就。题干关键信息“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现代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9.【答案】:A;
【解析】: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②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在1970年;③成立战略导弹部队是在1966年;④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隐身战斗机歼20研制成功是在2016年。故正确顺序为①③②④。
故选:A。
本题以“国防建设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切入点,新中国科技和军事建设成果出现的时间顺序。
注意准确识记新中国取得成就的时间顺序。
10.【答案】:B;
【解析】:
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了两弹一星研制成功。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国量,提高了中国的政治地位,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解答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相关知识点。
11.【答案】:C;
【解析】:
邓稼先担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的负责人,1963年由他主持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形成。第二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接着他又参加了氢弹的研制,被誉为“两弹元勋”。邓小平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科学家中,为此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邓稼先。C符合题意。侯德榜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化学家。他撰写了《制碱》一书;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1972年,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团队成功提取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邓稼先。题干关键信息“原子弹、氢弹”。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两弹一星的相关知识。
12.【答案】:B;
【解析】:
从“两弹一星“震惊世界到“神舟”系列飞船气冲霄汉,再到“嫦娥一号”的轻舒广袖、揽月问天,这些成就举世瞩目,但它们不能说明③我国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据此可排除ACD三个选项。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可用排除法解答。
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13.【答案】:D;
【解析】: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中,新的生活、工作方式正在形成与发展中,这在词汇上也有反映。打破“铁饭碗”,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人们在人才市场上自主选择职业,出现了跳槽、炒鱿鱼、公开招聘等新的现象,随之产生了众多新的词语。
14.【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99年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建国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
重点识记建国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取得的时间、影响.
15.【答案】:D;
【解析】:
题目给出的生活景象出现在改革开放后的有③服饰追求时尚个性,丰富多彩④开私家车出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⑤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①衣着千篇一律,“蓝灰色的海洋”②城镇居民凭票购买食物与生活用品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前社会生活情景。改革开放前买衣服要凭布票,而且色彩和样式单调,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多彩,服饰成为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改革开放前凭粮票供应,食物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未解决温饱。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还要讲“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走向成熟。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的变化。
16.【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荣获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袁隆平。故选D。
17.【答案】:B;
【解析】:②是在改革开放前的,应排除。
18.【答案】:B;
【解析】:从题干提取信息:中过状元后来走上实业救国道路的可知是张謇。他的主要业绩: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他创办我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的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故选B项。
19.【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属于“文化大革命”后的长篇小说。
20.【答案】:B;
【解析】:
改革开放前凭粮票供应,食物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未解决温饱,粮食定量供应。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还要讲“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食物单调不足。
故选:B。
本题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依托,考查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的相关史实。
21.【答案】:21(1).1966;21(2).导弹;21(3).辽宁舰;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苏联单方面终止合同、撤走专家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展起来的”,可知苏联援助撤销。“西方大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战争威胁和军事压力不但基本断绝了国家最需要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交换”,可知西方大国的经济封锁。“他们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极端困难。自然灾害和严重的经济困难,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降到最低点”,可知科学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极端艰苦。所以,原子能工业的成就的背景下是:苏联援助撤销;西方大国的经济封锁;科学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极端艰苦。根据所学可知,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国内经济困难、国外危机重重的情况下研制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正是印证了邓稼先的观点:“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1966年建立,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实验。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所以,①是1966;②是导弹③是辽宁舰。根据材料一可知,科技在国防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科技的提高成为国防建设的重要后盾。
(3)根据材料三,50年代中国为了打开外交局面提出的外交原则、方针有:“根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是可以实现和平共处的。在保证实施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国际间的争端没有理由不能够协商解决”。“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是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大国;中国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方面始终发挥着大国的作用。
故答案为:
(1)苏联援助撤销;西方大国的经济封锁;科学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极端艰苦。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国内经济困难、国外危机重重的情况下研制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正是印证了邓稼先的观点:“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
(2)①1966;②导弹;③辽宁舰。科技在国防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科技的提高成为国防建设的重要后盾。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是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大国;中国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方面始终发挥着大国的作用。
(1)此题主要考查我国原子能工业成就的背景。
(2)此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国防建设。
(3)此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本题就中国的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考查学生的识记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2.【答案】:22(1).(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期为实现这一梦想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的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材料二内容反映的问题是国家建设中,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意思相近即可);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五大新发展理念,指出要提商发展质量和效益,改善这一问题。
(3)据材料三,袁隆平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我国早于1973年已经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从那时到现在,袁隆平一直在为实现自己的梦而努力着。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你为实现中国梦打算做些什么呢?请简要叙述一下,言之有理即可,如努力掌握各种文化知识和学习技能,培养兴趣,为将来投身祖国建设做准备;科学规划自己的人生,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关心国家大事,爱国爱民等。
故答案为: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国家建设中,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意思相近即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3)1973年。做法:①努力掌握各种文化知识和学习技能,培养兴趣,为将来投身祖国建设做准备;②科学规划自己的人生,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③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关心国家大事,爱国爱民等。(意思相近写出一点即可);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中国梦、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及袁隆平的主要贡献等史实。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3.【答案】:23(1).增长速度比较快。;23(2).人均收入增长较快。;23(3).经济发展。;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24.【答案】:24(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秦形成了中央直接管理地方的制度,君权高度集中。;24(2).孝文帝改革;材料二为材料三奠定了基础。;24(3).公私合营;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24(4).民族区域自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4(5).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国两制。;24(6).勇于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本题以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为切入点,以五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西周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孝文帝改革、公私合营、民族区域自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西周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孝文帝改革、公私合营、民族区域自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试卷页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