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测试
一、单选题(总分:60分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
1.(本题3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肩负民族复兴重任,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难探索,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条道路的起点是( )
A.中共八大的召开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
2.(本题3分)如表是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增长率表,分析农村收入与消费水平增长高于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增长率表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土地私有制的实行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3.(本题3分)先进的思想理论对革命和社会建设具有指导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沿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稳步发展,步步为赢。你认为这些指导思想的相同之处是( )
A.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B.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复制
C.指导地位都确立于人民代表大会
D.都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
4.(本题3分)联系与比较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点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
①都是党的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②都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③都确定经济建设为党的工作重心
④都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5.(本题3分)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18世纪确立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以来不断崛起的美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1978年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它们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惊人的一致。它们崛起的一致因素是( )
A.致力于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实力从而和平崛起
B.强化国家军事实力,通过战争手段奠定强国的地位
C.通过革命或改革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提升综合国力
D.建立先进自由民主理念提高世界影响力确立强国地位
6.(本题3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这一“伟大转折”含义是指党的工作重心( )
A.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B.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
C.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D.由对内改革转移到对外开放
7.(本题3分)下列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新现象推动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措施是(
)
A.鼓励“三资企业”发展
B.国企变民企,公有变私有
C.鼓励私人经济发展
D.国企发行股票,改造为股份有限公司
8.(本题3分)归纳和整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B.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C.中共十七大--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9.(本题3分)英国媒体说,全世界现有大约4300个经济特区,最突出的莫过于中国香港附近的那一个,后来被称为“深圳奇迹”。“深圳奇迹”始于( )
A.1978年
B.1980年
C.1984年
D.1990年
10.(本题3分)1979年,小岗村农民兴奋地说:“大呼隆干了20年,越干越穷,……就是治不好我们的穷病,包干到户一年就治好了。”带来上述变化的农村改革措施是( )
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C.给农民生产自主权
D.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11.(本题3分)邓小平在南方视察中,多次发表讲话,强调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要敢于实验,判断的标准不包括(
)
A.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环境保护
C.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2.(本题3分)胡锦涛曾引用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鼓舞和祝福深圳人民。1992年,为深圳“扶摇直上”再添动力的是(
)
A.南方谈话
B.“大跃进”
C.创办经济特区
D.“一五计划”
13.(本题3分)如图是1998年为了纪念一次转折性会议召开20周年而发行的纪念章。这次会议应该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
14.(本题3分)“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年,老爸说那一年变化真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的标准,安徽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北京城开了一周的大会……早春的雷声震撼了华夏……”。材料中所提到的“安徽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指的是下列哪一制度( )
A.中央集权制
B.君主立宪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5.(本题3分)我国的对外开放呈现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下列城市或地区的开放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大连
②珠海
③长江三角洲
④重庆
A.③①④②
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
D.④①②③
16.(本题3分)2019春节期间,“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人气持续爆棚,大年初一至初六,累计现场参观人数超过35.8万人次。下列成果可以入选这一展览的是( )
①“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②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
③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④香港、澳门回归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7.(本题3分)
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是(
)
A.陈独秀
B.毛泽东
C.江泽民
D.邓小平
18.(本题3分)“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沿线各国经济发展与合作。我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目的是( )
A.加快实现小康社会
B.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C.构建和谐、繁荣的社会
D.落实“四个全面”战略
19.(本题3分)读下图,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主要得益于(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本题3分)
万众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在北京召开。会上推出一个整体的综合改革方案,展开了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力度比较大的改革。回首改革开放的起点,我们将历史定格在(
)
A.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1958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D.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二、综合题(总分:40分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1.(本题10分)结合史实说说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的几次纠正错误路线的会议。
22.(本题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
①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要求“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取消十一条”、“反对在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②秋收起义后,由于城市里敌人的力量比较强大,工农革命损失严重。毛泽东分析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由此改变原来的计划。
③重庆谈判后,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经济建设,建国初期经济建设成效显著,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建成社会主义制度。1956年-1976年经历了十年曲折探索,走了不少的弯路,经济发展缓慢。1978年以后,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图一所指的战争战后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
图二所指的战争中发生了哪一次最主要的战役?
图三所指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有何影响?
(2)材料二①所要求内容中最能体现该运动性质的是哪一点?
材料二中②“改变原来计划”具体指采取什么新的策略?
材料二中③全面内战爆发后,蒋介石首先对哪里发动疯狂进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的标志是什么?
l958年我国经济建设“走弯路”出现重大失误是指什么?
对外开放后,短短几年成为我国经济特区代表、对外开放窗口的是哪一座城市?
23.(本题10分)古今中外,危机与改革相伴随,直面危机,勇于改革,是人类追求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永恒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内容包括:1、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织、按军功大小封爵、授田、赐宅。3、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七年级历史教学参考岳麓版(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次变法?从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考虑,其变法内容中那一条最重要?(答案填数字序号即可,不必照抄内容)
材料二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和一系列诏令,实施变法。变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但“改科举、废八股”的诏令引发各地士人“民情汹汹,群起反对”,而军事上的措施既少又空洞,无法实施。……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这些诏令始终停留在纸面上。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记载“西后待皇上疾声厉色,呵斥之声不绝。皇上见西后如对狮虎,战战兢兢。……诸臣之敢履次抗拂上(皇上)意者,皆以恃西后为护符,欺皇上之无权也。……上(皇上)所倚者,唯军机四章京而已。”
--八年级历史教学参考岳麓版(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近代史上的哪次变法?变法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有哪些?(不得照抄原文)
材料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要走自己的路,不要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历次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3)材料三中所称“群众的首创精神”的典型事例是什么?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是什么?
(4)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你认为促使改革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24.(本题10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国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
--1953年元旦社论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当时全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是什么?建国初期,我国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编制了什么计划?
材料二:(如图)
(2)这三幅图片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进行的哪一次深刻社会变革?这次变革完成后,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什么制度?
材料三: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3)材料三中的“光辉的起点”指的是党的哪一次重大会议?这次会议在组织上的主要内容或意义是什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测试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肩负民族复兴重任,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难探索,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切入点,考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关知识。
2.【答案】:D;
【解析】:
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1979-1984年农村(家庭收入)
与消费水平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
抓住题干图表信息是解答该题的关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家庭收入)
与消费水平大幅增长。
3.【答案】:A;
【解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些指导思想的相同之处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相关史实。先进的思想理论对革命和社会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相关史实。
4.【答案】:D;
【解析】:
据所学知,红军长征时期召开的遵义会议和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党的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都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所以①④是正确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则确立了邓小平的领导地位,故②不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经济建设为党的工作重心,而遵义会议没有此项内容,当时中国正处于革命时期,也不可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故③错误。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了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点。
识记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意义。
5.【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是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不是和平崛起的。故A不属于英、美、日、中崛起的一致因素,不符合题意;1978年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是通过改革开放强大起来的,走的是和平崛起之路。故B不符合题意;比如18世纪确立霸主地位的英国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崛起的,19世纪以来不断崛起的美国得益于美国南北战争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得益于明治维新,1978年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是通过改革开放强大起来的。由此可见,通过革命或改革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提升综合国力属于英、美、日、中崛起的一致因素。故C符合题意;建立先进自由民主理念提高世界影响力确立强国地位的说法错误,确立强国地位靠的是国家综合国力。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日本明治维新等有关知识的识记。注意理解不同历史事件的影响。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材料,注意准确理解不同历史事件的影响。
6.【答案】:B;
【解析】:
自1957年之后,全党全国的各项工作从根本指导思想上说均以“阶级斗争为纲”,并成为后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这些对阶级斗争夸大化、绝对化的提法,一度成为流行口号。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点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与影响。
7.【答案】:D;
【解析】:A项,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三类外商投资企业,称为三资企业。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中引进外资等的措施,与国有企业改革无关。故A项错误。B项,我国国有企业在所有经济中占据指导地位,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故B项错误。
C项,私人经济的发展与国有企业改革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
D项,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1992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国有企业加大改革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故D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8.【答案】:C;
【解析】:
中共十七大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在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选项ABD均搭配正确。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党的会议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中共十七大、中共十九大的相关史实。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中共十七大、中共十九大的相关史实。
9.【答案】:B;
【解析】:
题干材料中给出了一段英国媒体对深圳的评价,注意这个城市,它的奇迹主要得益于在1980年与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共同被设立为我国首批经济特区。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了1980年设立的经济特区--深圳。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准确识记1980年我国设立的经济特区。
10.【答案】:C;
【解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从而在根本上打破了原来农业生产经营和分配上的弊端,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故选C。
1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看,邓小平南方谈话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胆子大一些要我们去大胆实践,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涉及环保的内容,故选B。
12.【答案】:A;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深圳“扶摇直上”再添动力。“大跃进”发生在1958—1960年;创办经济特区是1980年;“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故选A。
13.【答案】:C;
【解析】:
1998年往前20年是指1978年,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故选:C。
本题以1998年为了纪念一次转折性会议召开20周年而发行的纪念章为切入点,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
注意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意义。
14.【答案】:D;
【解析】:
由“一九七八年,安徽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结合所学,人民公社挫伤农业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为解决饥荒问题,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十八户农民签定生死状,实行大包干,包产到包,首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知,材料中所提到的“安徽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的政策。
本题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5.【答案】:C;
【解析】:
我国的对外开放呈现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题目给出的城市或地区的开放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珠海①大连③长江三角洲④重庆。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后来,又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现在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了对外开放的过程。厦门既是中国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也是1980年设立的首批经济特区。
排序型题目需要准确识记相关事件的发生时间或逻辑关系。
16.【答案】:A;
【解析】:
由“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可知,能入选这一展览的是改革开放的成就。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据所学知,②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③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④香港、澳门回归都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①“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是20世纪六七年代在改革开放以前取得的重要成果,排除。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改革开放的重要成就。
17.【答案】:D;
【解析】:四个选项中,A选项陈独秀是1921年中共一大选举出的中央局书记,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江泽民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核心,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故答案选D。
18.【答案】:B;
【解析】: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B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项内容不是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目的,排除。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我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目的。我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目的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相关史实。
19.【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从图片中可以看出,这是1978年后出现的变化,农村改革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D符合题意。土地改革是1950-1952年,农业合作化是1953-1956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答案】:C;
【解析】:1978年底在北京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故选C。
21.【答案】:(1)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叛变革命。由于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大革命失败。1927年8月7日,在党的八七会议上,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这次会议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建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以前的“左”倾错误,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党的历史上纠正错误的重大会议。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叛变革命。由于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大革命失败。1927年8月7日,在党的八七会议上,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这次会议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建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以前的“左”倾错误,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22.【答案】:(1)图一所指的战争战后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图二所指的战争中发生的最主要的战役是黄海海战;图三所指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从此,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领全舰官兵英勇抗击敌舰,在“致远”舰身中数弹,即将沉没之际,邓世昌毅然下令开足马力,撞向敌舰,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但最终被鱼雷击中,全舰将士壮烈牺牲。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国签订的《辛丑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说明清政府已经完成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材料二①所要求内容中最能体现该运动性质的是“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材料二中②“改变原来计划”具体指农村包围城市新的策略;材料二中③全面内战爆发后,蒋介石首先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运动期间的革命口号“外争国权”体现五四运动对外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惩国贼”体现五四运动对内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当即立断,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始创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道路的开始。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3)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的标志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l958年我国经济建设“走弯路”出现重大失误是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外开放后,深圳短短几年成为我国经济特区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由于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1958年总路线的指引下,党中央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1980年,我国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后来又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深圳在短短几年内,从一个小渔村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
故答案为:
(1)《南京条约》;黄海海战;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农村包围城市;中原解放区。
(3)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深圳。;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辛丑条约》、五四运动、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内战的爆发、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我国的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掌握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辛丑条约》、五四运动、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内战的爆发、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我国的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
23.【答案】:(1)材料一中的卫鞅是商鞅,据此可知它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从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考虑,其变法内容中第1条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最重要。
(2)材料二“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和一系列诏令,实施变法。”反映的是百日维新或者戊戌变法,答戊戌维新也对;变法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有旧式知识分于强烈反对;地万各级官员大多持观望态度;中央官员多次违抗光绪皇帝的命令;改革遇到障碍,始终没有落实。光绪皇帝没有实权。支持和参与变法的人员很少,力量薄弱等。
(3)材料三“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要走自己的路,不要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所称“群众的首创精神”的典型事例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包产到户”或答“大包干”亦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是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4)促使改革成功的因素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改节的领导者要高瞻远嘱、意志坚定,同时掌握实权,做到政令畅通。改革应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当时的实际。改革要措施得当、配套完备,行之有效。人民群众对改革要理解、支持和广泛参与。要有良好的策略,尽量减少改革中的阻力。改革应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等。
故答案为:
(l)商鞅变法;第l条。
(2)百日维新或者戊戌变法,答戊戌维新也对。(答维新变法运动不给分。)旧式知识分于强烈反对;地万各级官员大多持观望态度;中央官员多次违抗光绪皇帝的命令;改革遇到障碍,始终没有落实。光绪皇帝没有实权。支持和参与变法的人员很少,力量薄弱等。(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包产到户”或答“大包干”亦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也是正确的)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4)改节的领导者要高瞻远嘱、意志坚定,同时掌握实权,做到政令畅通。改革应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当时的实际。改革要措施得当、配套完备,行之有效。人民群众对改革要理解、支持和广泛参与。要有良好的策略,尽量减少改革中的阻力。改革应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等。;
【解析】:
本题以改革为主线综合考查了商鞅变法、戊戌变法、改革开放的史实与看法及促使改革成功的因素。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4.【答案】:24(1).实现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24(2).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24(3).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历程。理解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试卷页数